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论
    张建国, 解虎涛,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1.001
    摘要 (582) PDF全文 (168)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疾病谱已发生深刻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系统阐述“神经调控”概念、分类及其技术演变,重点总结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其在运动障碍疾病、癫痫、疼痛、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康复等领域的疗效和发展潜力;探讨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的融合趋势,指出闭环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脑机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精准治疗和个性化调控提供新的思路;指明神经调控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拓展新适应证、创新靶点探索模式、更新治疗理念及开展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展望未来,我国神经调控事业应抓住时代机遇,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为全球脑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 标准与指南
    孙澎, 周马丁, 刘雨桐, 杜建新, 曾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701-7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02
    摘要 (446) PDF全文 (45)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颅咽管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可能起源于垂体柄任何部位。肿瘤的不同起源部位与其生长模式相关,也与肿瘤与鞍上及周围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相关。目前针对颅咽管瘤有多种不同的分型方式,依据肿瘤起源部位、解剖部位、影像学特征等。本文通过回顾总结不同颅咽管瘤的分型方式,尝试探究肿瘤起源、生长模式、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像学特点分析肿瘤起源,判断其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以指导手术方式及判断预后。

  • 标准与指南
    ApoE ε4与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烟台区域分中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8): 657-6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8.010
    摘要 (405) PDF全文 (187) HTML (29)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载脂蛋白E ε4(ApoE ε4)基因是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最主要的遗传风险因素,与其核心生物学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是最具潜力的遗传生物学标志物。外周血ApoE ε4基因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预测和病情评估中起重要作用,但临床实践中存在对ApoE ε4基因检测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靶向Aβ的高质量临床药物试验的开展或临床药物治疗时代的到来,ApoE ε4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迄今国内尚缺乏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规范应用的指南或共识。本文总结国内外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共识,旨在充分认识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价值并合理应用,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水平,指引进一步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 专题综述
    张峰, 孟凡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10-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02
    摘要 (179) PDF全文 (92) HTML (23)   可视化   收藏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发生率高,涉及多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晚期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病残的主要原因。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是帕金森病中晚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STN-DBS对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提高临床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的重视程度,并对术前评估、靶点选择、刺激参数设定、药物调整、术后疗效判定等得以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专论
    孟凡刚, 许天奇, 季玉陈, 张树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07-5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01
    摘要 (170) PDF全文 (76) HTML (22)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可以导致长期运动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尽管传统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仍有众多患者面临康复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神经调控技术即显示出突破性治疗潜力。本文旨在概述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机制,探究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总结研究进展,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新的治疗视角。

  • 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与进展
    白宇彤, 杨岸超, 张建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1.003
    摘要 (170) PDF全文 (44)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脑深部电刺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帕金森病是其最早应用的适应证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化为主线,聚焦手术技术革新与神经回路机制研究两大方向,分别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手术技术创新、硬件设备优化、程控策略改进、神经回路标志物识别与应用,不仅显著提高疗效,而且为神经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思路和科学依据。

  • 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与进展
    郭松, 张弘灏, 李建宇,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24-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1.004
    摘要 (168) PDF全文 (34)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对于部分震颤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影响且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予以神经调控治疗,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本文拟对特发性震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方向性电极和可感知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临床研究,以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林丽, 崔珍珍, 何凡, 赵晓玲, 金丹群, 杨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8): 674-6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8.012
    摘要 (154) PDF全文 (60) HTML (2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IQSEC2基因变异致非典型Rett综合征合并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安徽省儿童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诊断与治疗4例IQSEC2基因变异致非典型Rett综合征合并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男性2例,女性2例且为同卵双生子;发病前均有全面性发育迟缓,2岁时逐渐出现频繁拍手、咬手、睡眠紊乱(睡眠增多或难以入睡)、磨牙等非典型Rett综合征表现,后逐渐出现发育倒退及癫痫发作,癫痫发作首发年龄为2岁2个月至2岁10个月,均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发病,病程2~11个月时出现痉挛发作,3例(例2、例3、例4)伴局灶性发作。4例视频脑电图背景均为4~6 Hz θ波,发作间期为广泛性多灶性尖慢复合波。3例(例2、例3、例4)头部MRI可见异常征象,以脑沟增深为主。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IQSEC2基因致病性变异和可能致病性变异,2例(例1、例2)为IQSEC2基因c.608dup(p.Gln204Profs*35)移码突变,2例(例3、例4)为IQSEC2基因c.2231C > A(p.Ser744Ter)和c.2521C > T(p.Gln841Ter)无义突变,4例突变位点国内外均未见报道。4例均接受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末次随访年龄4岁3个月至6岁3个月,均无法独行,无主动语言,例1患儿3年无癫痫发作,例2、例4偶有发作,例3至今仍发作频繁。结论: IQSEC2基因变异可表现为非典型Rett综合征,伴难治性痉挛发作,男女均有严重表型,同一突变位点临床表型严重程度不一。本研究丰富了IQSEC2基因变异谱和临床表型谱,扩展了Rett综合征及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遗传谱,为疾病的临床诊疗及后续研究提供了指导。

  • 专题综述
    佟志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8): 599-6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8.002
    摘要 (152) PDF全文 (45)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重建术正在不断更新迭代,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定量调节桥血管血流量的方法,如何重建直径 < 0.5 mm的动脉穿支等问题。本文回顾血管重建术的诞生和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脑血管重建术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技术、脑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脑血管重建术迭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促进脑血管重建术的迭代及其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 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与进展
    王继鹏, 闫泽浩, 张炯, 王新昊, 张耀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7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1.011
    摘要 (148) PDF全文 (36)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骶神经调控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对传统治疗无效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全面综述骶神经调控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其发展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刺激参数的优化选择,以及临床推广中的多项技术创新等,旨在推动骶神经调控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 标准与指南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烟台区域分中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1): 943-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1.011
    摘要 (141) PDF全文 (100)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备受关注,具有向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转化的高风险。ATN诊断框架可以将临床诊断的主观认知下降精准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是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预防与治疗的重要窗口。基于目前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诊断与生物学标志物诊断两种诊断范式,疾病规范管理以及诊断后精准沟通与支持十分重要,包括诊断管理规范、生物学标志物结果解读及建议、患者健康管理及可能针对特定潜在病因的治疗等。既往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存在异质性,很多临床医师对“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仍感陌生,缺乏系统认识;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可给患者提供一定的确定性,也可带来疾病预期风险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对临床医师进行指导。迄今国内尚缺乏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生物学标志物披露与患者管理的指南或共识。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与生物学标志物披露流程专家共识》,以期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主观认知下降的认识及诊断与治疗水平,指导开展高质量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 病例报告
    姜季委, 蒋施瑞, 李汶逸, 赵敏, 张慧颖, 徐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772-7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13
    摘要 (139) PDF全文 (58)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影像学
    高润石, 张国君, 王雪原, 王秀梅, 遇涛, 胡永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25-5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05
    摘要 (135) PDF全文 (32)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检查在功能神经外科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临床对这些复杂数据的管理有所欠缺。本研究尝试建立一套可行的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并评估其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规范临床诊疗流程、分析影像学数据产生节点及梳理数据流动线路、建立存储命名规则,以及搭建存储服务器、培训专业人员等措施,设计并应用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以术前结构序列、其他术前影像、电极术后CT、电极重建、术后CT/MRI共5类数据的归档率作为主要评估指标,以数据归档消耗的总人·时和每例病例消耗的平均人·时作为次要评估指标。结果: 未进行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数据信息管理(对照组,64例)的情况下,总人力消耗为192人·时,平均为3人·时/例;进行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数据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组,50例)的情况下,总人力消耗84人·时,平均为1.68人·时/例。数据管理组术前结构序列[100%(50/50)对32.81%(21/64);χ2=11.383,P=0.001]、其他术前影像[96%(48/50)对26.56%(17/64);χ2=13.839,P=0.000]、电极术后CT[96%(48/50)对32.81%(21/64);χ2=10.409,P=0.001]、电极重建[96%(48/50)对32.81%(21/64);χ2=10.409,P=0.001]、术后CT/MRI[96%(48/50)对15.63%(10/64);χ2=22.169,P=0.000]数据归档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设计契合临床的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合理设置数据收集和归档节点,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归档率,节约人力资源,保障临床数据的完备存储和临床诊疗的顺畅运行,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

  • 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与进展
    樊修良, 白宇彤, 杨岸超, 张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1.002
    摘要 (135) PDF全文 (4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1/3最终诊断为难治性癫痫,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反应性神经电刺激作为一种闭环神经调控技术,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反应性神经电刺激通过植入式电极实时监测脑电活动,识别癫痫发作前兆并进行电刺激干预,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本文综述反应性神经电刺激的组成、刺激参数选择与动态调整、长期数据记录与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临床应用进展及其与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比较,探讨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为更多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并扩展至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 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与进展
    何晨, 宋明, 徐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48-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1.007
    摘要 (131) PDF全文 (49)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重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技术。本文整合意识形成和恢复的神经机制、脑功能评估工具,并分类介绍非侵入性和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新近研究成果,以期提高神经调控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力支持。

  • 消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92-94.
  • 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与进展
    董文文, 邱畅, 赵亮, 章文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1): 5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1.008
    摘要 (121) PDF全文 (45)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精神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部分患者无法有效控制症状。神经调控技术主要分为侵入性或非侵入性,对神经回路进行干预可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症状。本文对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物质依赖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所用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神经调控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前景及挑战,以指导未来精神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

  • 临床研究
    杜筱筱, 董万惠, 李翼, 孙智慧, 范康丽, 张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47-10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12
    摘要 (121) PDF全文 (27)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FDG PET在帕金森病(PD)和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萎缩(MSA-P)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和52例MSA-P患者(MSA-P组),均行18F-FDG PET显像,并采用CortexID Suite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感兴趣区26个脑区的Z值(Z-score),通过与正常对照数据库对比,最终获得帕金森病和MSA-P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18F-FDG PET对帕金森病和MSA-P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效能,Kappa检验评价18F-FDG PET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结果: (1)代谢模式:与正常对照数据库相比,PD组脑桥(t=2.851,P=0.005)、小脑(t=2.295,P=0.024)及颞叶内侧(t=5.850,P=0.000)呈现显著高代谢,枕叶外侧(t=-7.116,P=0.000)、顶叶上部(t=-13.466,P=0.000)、顶叶下部(t=-21.838,P=0.000)、楔前叶(t=-7.121,P=0.000)、感觉运动区(t=-6.931,P=0.000)及前额叶外侧(t=-6.778,P=0.000)则呈现显著低代谢;而MSA-P组脑桥(t=-8.364,P=0.000)、小脑(t=-9.900,P=0.000)、顶叶上部(t=-4.830,P=0.000)及顶叶下部(t=-11.287,P=0.000)呈显著低代谢,初级视觉皮质呈高代谢(t=5.579,P=0.000)。(2)诊断与鉴别诊断:与MSA-P组相比,PD组感觉运动区(t=-2.695,P=0.008)、楔前叶(t=-4.516,P=0.000)、顶叶上部(t=-4.611,P=0.000)、顶叶下部(t=-5.903,P=0.000)、枕叶外侧(t=-5.088,P=0.000)及初级视觉皮质(t=-3.218,P=0.002)Z-score较低,颞叶内侧(t=3.718,P=0.002)、小脑(t=9.880,P=0.000)及脑桥(t=9.520,P=0.000)Z-score较高。ROC曲线显示,小脑(Z=3.595,P=0.000;Z=2.942,P=0.003;Z=2.942,P=0.003;Z=3.519,P=0.000)、脑桥(Z=3.363,P=0.001;Z=3.237,P=0.000;Z=2.376,P=0.018;Z=3.012,P=0.003)、6个脑区联合(Z=4.354,P=0.000;Z=4.242,P=0.000;Z=3.711,P=0.000;Z=4.233,P =0.000)AUC均大于楔前叶、顶叶上部、顶叶下部、枕叶外侧,且6个脑区联合AUC大于脑桥(Z =1.986,P=0.047);Kappa检验显示18F-FDG PET诊断两种疾病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高(均κ=0.678,P =0.000)。结论: 基于18F-FDG PET可以获得帕金森病和MSA-P的特征性大脑葡萄糖代谢模式,对帕金森病和MSA-P具有较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效能。

  • 专题综述
    刘佩玺, 史源,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8): 613-6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8.004
    摘要 (121) PDF全文 (74)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是开启动脉瘤治疗的新时代。本文回顾脑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和发展,阐述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和推广,进而讨论在血流导向时代血管内治疗的局限性以及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和展望,以重申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价值。

  • 标准与指南
    杜越崎, 陈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981-9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2
    摘要 (119) PDF全文 (12)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寰枢关节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病变之一,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为更好地规范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联合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于2024年8月共同发布《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对后路寰枢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PFDF)技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适用范围、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手术相关并发症处理等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推荐意见,旨在为PFDF技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针对共识要点进行解读,以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神经影像学
    丁兴华, 祝迎锋, 张超, 祝翊倩, 张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723-7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06
    摘要 (117) PDF全文 (33)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后颅窝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并按照先定位诊断再定性诊断的思路,基于DWI是否弥散受限提出儿童后颅窝常见肿瘤的诊断流程图。方法: 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予以手术切除的118例儿童后颅窝肿瘤患者,均行头部CT和MRI检查,并据此进行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分别以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判断术前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再基于DWI是否弥散受限提出儿童后颅窝常见肿瘤的诊断流程图。结果: 共118例后颅窝肿瘤患儿定位和定性诊断为第四脑室肿瘤计41例,包括髓母细胞瘤27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1例;脑干肿瘤38例,包括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24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倾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野生型)2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1例、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1例;脑桥小脑角肿瘤计9例,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3例、胆脂瘤2例、髓母细胞瘤1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1例、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1例、尤文肉瘤1例;小脑肿瘤计30例,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5例、髓母细胞瘤7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室管膜瘤1例、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1例、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倾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野生型)1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错构瘤1例和肾外横纹肌样瘤小脑转移瘤1例。定位诊断,术前CT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3.22%(110/118),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118/118)。定性诊断,74例(62.71%)患儿定性诊断准确,23例(19.49%)诊断笼统,21例(17.80%)诊断错误。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集中于髓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位于脑干外的髓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DWI弥散受限发生率分别为100%(35/35)、4%(1/25)和5/6,3种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01,P=0.000);位于脑干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DWI弥散受限发生率为79.17%(19/24)和1/5,两种肿瘤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8)。结论: 儿童后颅窝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DWI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基于DWI是否弥散受限提出的儿童后颅窝常见肿瘤诊断流程图有望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 神经影像学
    常博文, 梅加明, 熊赤, 陈鹏, 蒋曼丽,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32-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06
    摘要 (115) PDF全文 (87)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脑功能连接(FC)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STN-DBS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包括帕金森病伴抑郁25例和帕金森病不伴抑郁13例)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2例健康志愿者,均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术前和术后2年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7项(HAMD-17)评估抑郁程度,计算抑郁改善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功能连接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帕金森病伴和不伴抑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存在34个差异功能连接(均P=0.000)。帕金森病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存在4个差异功能连接,分别为左侧枕下回-右侧辅助运动区(t=6.028,P=0.000)、右侧岛叶-右侧外眶回(t=5.525,P=0.000)、左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枕下回(t=5.545,P=0.000)、右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枕下回(t=5.578,P=0.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右侧枕上回-右侧岛叶zFC值(rs=-0.544,P=0.009)和左侧颞下回-左侧岛叶zFC值(rs=-0.765,P=0.010)与抑郁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右侧枕上回-右侧岛叶和左侧颞下回-左侧岛叶的功能连接与抑郁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

  • 数智神经外科学
    臧玉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2): 152-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2.008
    摘要 (114) PDF全文 (2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经颅磁刺激凭借其高定位精度,成为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精准定位导航技术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当前导航设备成本高且卡尺定位技术难以实时监测头动,提出开发低成本、高精度导航技术的必要性;重点探讨经颅磁刺激的精准定位技术及其在临床治疗和认知功能定位中的应用及前景;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精准定位与非精准定位治疗的对比研究,以及通过纤维连接引导的精准定位经颅磁刺激治疗机制的深入探索。

  • 神经影像学
    李保华, 周忠海, 孟凡刚, 张树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0): 834-8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0.010
    摘要 (112) PDF全文 (31)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术前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与微血管减压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的6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均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3D-TOF)MRA检查,通过3D Slicer软件将3D-FIESTA和3D-TOF MRA图像配准并进行三维重建以明确责任血管,以术中实际所见为“金标准”,对比术前三维重建与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结果: 共62例患者中61例经术前三维重建明确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47例、小脑后下动脉6例、椎动脉5例、椎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2例、小脑上动脉1例;59例与术中实际所见责任血管一致,1例术前三维重建考虑为椎动脉压迫,术中证实为椎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例术前三维重建考虑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术中证实为小脑前下动脉联合迷路动脉压迫,1例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证实为小动脉压迫。术前三维重建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5.16%(59/62),经一致性检验,与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较高(κ=0.886,P=0.000)。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明确责任血管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为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提供依据。

  • 临床研究
    吴梦倩, 李云飞, 林守华, 张旭, 汪银洲, 王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0): 840-8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0.011
    摘要 (111) PDF全文 (41)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局灶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76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分为左乙拉西坦组(275例)和奥卡西平组(201例),均持续治疗12个月,分析两组及不同亚组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57.82%(159/275),奥卡西平组总有效率为46.77%(94/201),左乙拉西坦组高于奥卡西平组(χ2=5.696,P=0.017)。不同年龄的局灶性癫痫患者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5,P=0.034),其中,青年患者总有效率高于未成年患者(χ2=3.898,P=0.048)和中老年患者(χ2=4.946,P=0.026)。发病后首次影像学正常的局灶性癫痫患者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χ2=5.349,P=0.021)和奥卡西平总有效率(χ2=10.036,P=0.002)均高于影像学异常患者。同一亚组不同药物疗效分析:对于青年局灶性癫痫患者,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高于奥卡西平(χ2=6.591,P=0.010)。左乙拉西坦组有13例(4.73%)出现不良反应,奥卡西平组有19例(9.45%)出现不良反应,奥卡西平组高于左乙拉西坦组(χ2=4.135,P=0.042)。结论: 与奥卡西平单药治疗相比,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局灶性癫痫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对于青年患者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发病后首次影像学正常的局灶性癫痫患者两种药物疗效均优于影像学异常患者。

  • 专题综述
    吴桂智, 田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16-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03
    摘要 (111) PDF全文 (48)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Meige综合征是一种以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节段型肌张力障碍,早期药物治疗或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导致疗效下降和不良反应给治疗带来挑战。脑深部电刺激术因其安全、有效、微创、可逆、可调控等特征,成为一种新型Meige综合征治疗方法。本文对Meige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机制和疗效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Meige综合征的认识。

  • 临床研究
    涂敏, 杨双凤, 谭裕玲, 王晓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59-5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10
    摘要 (111) PDF全文 (76)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黄斑部浅层血管密度改变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76只眼)以及同期招募的45例神经功能和视觉功能正常者(90只眼)作为对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和血流灌注密度、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和周长;改良Hoehn-Yahr分期评价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OCTA参数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帕金森病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t=-6.424,P=0.000)、中心血管长度密度(t=-3.629,P=0.000)、内环血管长度密度(Z=-2.846,P=0.004)和中心血流灌注密度(Z=-2.703,P=0.007)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25,P=0.000)。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视网膜结构损害,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可能是早期诊断和评价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极具潜力的指标。

  • 功能神经外科
    程轶峰, 尹绍雅, 崔德秋, 王春娟, 赵光锐, 冯珂珂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47-5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08
    摘要 (110) PDF全文 (36)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重点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采用变频刺激模式治疗帕金森病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大学环湖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并于术后采用变频模式刺激1年以上的1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轴性症状的评估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步态姿势、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时间及冻结步态次数、冻结步态问卷(FOG-Q)、Berg平衡量表(BBS)。并记录脑深部电刺激术前1周且处于药物“关”期(基线),高频刺激结束时(HFS结束)、变频刺激随访1个月(VFS短期)、变频刺激随访1年及以上(VFS长期)上述指标。结果: 与基线相比,HFS结束患者BBS评分增加(t=-2.845,P=0.008);VFS短期和VFS长期患者UPDRS-步态姿势(t=12.703,P=0.000;t=11.737,P=0.000)、TUGT-时间(t=8.923,P=0.000;t=8.025,P=0.000)、TUGT-冻结步态次数(t=4.448,P=0.000;t=4.181,P=0.000)、FOG-Q评分(t=9.186,P=0.000;t=8.186,P=0.000)均减少,BBS评分增加(t=-7.686,P=0.000;t=-6.106,P=0.000)。与HFS结束相比,VFS短期和VFS长期患者UPDRS-步态姿势(t=11.583,P=0.000;t=10.618,P=0.000)、TUGT-时间(t=6.922,P=0.000;t=6.022,P=0.000)、TUGT-冻结步态次数(t=3.612,P=0.001;t=3.344,P=0.002)、FOG-Q评分(t=7.915,P=0.000;t=6.915,P=0.000)均减少,BBS评分增加(t=-4.842,P=0.000;t=-3.262,P=0.003)。结论: 对于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采用高频刺激但轴性症状疗效欠佳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变频刺激后可显著改善多种轴性症状,且长期疗效可靠。

  • 数智神经外科学
    丁辉, 王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5(2): 144-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5.02.007
    摘要 (110) PDF全文 (21)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立体定向技术提供稳定平台,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进行手术规划,通过无标记点注册技术实现亚毫米级定位,并基于高自由度机械臂和集成传感器精准进行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查、脑深部电刺激术和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术等高精度定位定向操作。手术导航系统则通过光学或电磁定位追踪技术,结合多模态影像学数据,辅助术者准确追踪重要结构和目标病变组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软件可自动生成个性化手术方案,减少人工误差。此外,多种技术融合将覆盖更广泛的神经外科手术范式,不仅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而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推动神经外科向智能化、微侵袭化发展。

  • 儿童肿瘤
    张静, 王鹏, 邱晓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732-7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07
    摘要 (109) PDF全文 (2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PG)的有效治疗方法及生存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4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采用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和尼妥珠单抗化疗或放射治疗联合ACT001化疗的14例儿童DIPG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信息及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项因素对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共14例患儿的客观缓解率为10/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8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8.30个月。基线影像学无强化是无进展生存期延长的保护因素(RR=0.052,95% CI:0.006~0.416;P=0.005);男性(RR=0.085,95% CI:0.009~0.764;P=0.028)、年龄较大(RR=0.631,95% CI:0.423~0.942;P=0.024)、无脑神经受累表现(RR=0.116,95% CI:0.017~0.781;P=0.027)和基线影像学无强化(RR=0.046,95% CI:0.005~0.413;P=0.006)是总生存期延长的保护因素。结论: 女性、诊断时年龄较小、发病时脑神经受累、基线影像学强化是影响DIPG患儿生存的危险因素。

  • 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
    高恺明,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8): 619-6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8.005
    摘要 (108) PDF全文 (58) HTML (2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术式和适应证。方法与结果: 回顾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6例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型动脉瘤,1例为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合并近端基底动脉重度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巨大型夹层动脉瘤;5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Ⅴ级1例、Ⅳ级1例、Ⅲ级2例、Ⅱ级1例;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6例患者均采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主要包括颈内动脉岩骨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椎动脉V3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4例)、大脑中动脉M2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复查影像学提示桥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基底动脉上段显影良好。4例预后较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3分;1例术前即为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Ⅳ级),虽手术顺利,动脉瘤得以控制,但预后欠佳(mRS评分4分);1例基底动脉干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Ⅴ级),虽手术顺利重建后循环并处理动脉瘤,仍于术后1周死亡。结论: 对于无法使用常规手段治疗的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能够为其提供较好的选择,临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 专题综述
    王传伟, 杜国然, 王延召, 祝绍磊, 张斌, 宫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717-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05
    摘要 (107) PDF全文 (42)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垂体腺瘤为颅内良性肿瘤,常见于成人、偶见于儿童,根据是否存在激素分泌异常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腺瘤,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紊乱、视觉障碍、颅内高压等。儿童垂体腺瘤发病率低,但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较明显,临床诊疗具有其独特性,鉴别诊断较成人更复杂,如内分泌症状多见、副鼻窦气化不良、经鼻蝶手术对发育期儿童的影响、药物和放射治疗的儿童化及个体化、术后内分泌调节及后续生长发育等。本文对儿童垂体腺瘤近年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神经外科医师诊断与治疗儿童垂体腺瘤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陈新, 童文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744-7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09
    摘要 (105) PDF全文 (52)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视频脑电图、MRI、PET显像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致痫灶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分别予以24 h和2 h视频脑电图监测、MRI和PET/CT或PET/MRI,根据年龄(≥ 5或 < 5岁)分别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或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验(DST)评估患儿智力。结果: 共70例患儿,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到44例(44次)癫痫发作,2 h视频脑电图监测到31例(39次)癫痫发作,两种监测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0.015)。视频脑电图、MRI、PET/CT或PET/MRI这3种方法诊断单部位/单侧异常、双侧异常、正常的一致性较差(κ=0.194,P=0.000),3种方法的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068,P=0.001),其中,视频脑电图(χ2=25.000,P=0.000)及PET/CT或PET/MRI(χ2=11.764,P=0.002)的诊断能力高于MRI,PET/CT或PET/MRI的诊断能力亦高于视频脑电图(χ2=8.048,P=0.014)。41例(58.57%)患儿智力落后,发病年龄≤ 2岁患儿智力落后比例高于发病年龄> 2岁患儿(χ2=6.193,P=0.013),脑电图背景异常患儿智力落后比例高于脑电图背景正常患儿(χ2=4.868,P=0.027)。结论: 通过延长单次脑电图监测时间或增加脑电图监测次数可以提高痫样放电及临床癫痫发作检出率;PET/CT或PET/MRI、视频脑电图可以为MRI阴性患儿提供致痫灶的定位线索;发病年龄≤ 2岁、视频脑电图背景异常患儿的智力落后比例更高。

  • 临床研究
    周星辰, 赵彪, 王大巍, 张辉, 王昊, 闵敬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758-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11
    摘要 (103) PDF全文 (33)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单纯性动脉栓塞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 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支架取栓术、抽吸取栓术或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根据术中所见(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32例)和单纯性动脉栓塞组(栓塞组,55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次要结局为术后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和术后1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患者房颤(χ2=17.672,P=0.000)和取栓次数≥ 3次(χ2=10.606,P=0.001)比例高于LAA组,静脉溶栓比例低于LAA组(χ2=5.403,P=0.020),而两组发病至手术时间(Z=1.111,P=0.267)、入院至手术时间(Z=0.149,P=0.882)、血管内治疗首选术式(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3),以及主要结局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 2分)率(χ2=0.004,P=0.950)和病死率(χ2=0.035,P=0.851)、次要结局术后血管再通(mTICI分级≥ Ⅱb级)率(χ2=0.033,P=0.856)和术后1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χ2=0.345,P=0.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单纯性动脉栓塞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相当。

  • 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
    刘源, 佟志勇, 余冠东, 赵旭东, 初金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8): 632-6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8.007
    摘要 (103) PDF全文 (37)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例累及大脑中动脉M2段。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ICGA)、术后采用CTA或DSA评估动脉瘤闭塞和血流重建情况;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术后第1天、1周和3个月行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评估是否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本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孤立确切,2例行A3-A3侧侧吻合术;3例行M2-M2侧侧吻合术,其中1例在M2-M2侧侧吻合术基础上获取桡动脉(RA)作为桥血管,联合M1-RA-M2嵌入桥接式血管搭桥术。术中经ICGA证实,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随访时间为23(14,71)个月,5例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CTA或DSA检查、3例术后9~12个月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显影,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周mRS评分较术前升高0~3分(1例手术前后均为4分、1例增加2分、1例增加3分),2例未破裂患者术后1周mRS评分无变化(均为1分);术后3个月mRS评分均下降(0分2例、2分1例、3分2例);末次随访时1例失访,余4例mRS评分进一步下降(0分2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无脑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短期和长期通畅性良好,长期疗效稳定,是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可靠技术。

  • 综述
    于淼, 刘秀云, 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63-10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14
    摘要 (103) PDF全文 (24)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脑电图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科研和诊断工具,可以直观监测并记录脑组织神经元群的电活动。凭借无创性、便捷性、实时性和连续性等优势,脑电图技术历经百年发展与革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学科的融合,脑电图技术在癫痫、睡眠障碍和重症监护等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临床脑电图技术的百年发展历程,综述脑电图技术的临床应用,展望发展前沿,旨在提高临床对脑电图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 临床研究
    程矫, 甄勇, 宋炳伟, 刘健伟, 耿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7): 567-5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7.011
    摘要 (101) PDF全文 (50)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伴不同脑内血肿量的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纳入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11例高级别aSAH患者,根据脑内血肿量分为无血肿组(105例)、血肿量 < 50 ml组(69例)和血肿量≥ 50 ml组(37例),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211例患者中139例(65.88%)行动脉瘤夹闭术,72例(34.12%)行动脉瘤栓塞术,除3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因术中恶性脑膨出行去骨瓣减压术外,其余208例均成功夹闭或栓塞动脉瘤,术后无一例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预后良好58例(27.49%)、预后不良59例(27.96%)、死亡94例(44.55%),3组患者临床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24,P=0.024),仅血肿量≥ 50 ml组临床预后差于无血肿组(Z=-2.655,P=0.008)。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95.73%(202/211),无血肿组为95.24%(100/105)、血肿量 < 50 ml组为95.65%(66/69)、血肿量≥ 50 ml组为97.30%(36/37),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4,P=0.867)。结论: 伴脑内血肿的高级别aSAH患者预后较差,特别是血肿量≥50 ml患者,术后病死率较高。

  • 神经影像学
    周星辰, 杨光, 赵彪, 王大巍, 张辉, 闵敬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1): 875-8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1.003
    摘要 (101) PDF全文 (34)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中平板CT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10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均行术中平板CT扫描,记录CT值、高密度征和占位效应。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成颅内出血组(29例)和无颅内出血组(7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术中平板CT对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不发生颅内出血的保护因素(OR=0.340,95% CI:0.123~0.941;P=0.038),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068,95% CI:1.010~1.129;P=0.021)以及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OR=9.942,95% CI:2.631~37.567;P=0.001)、占位效应(OR=23.564,95% CI:7.266~79.421;P=0.000)和CT值≥90 HU(OR=9.714,95% CI:1.982~47.605;P=0.005)是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术中平板CT值≥90 HU、占位效应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颅内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5% CI:0.734~0.889,P=0.000)、0.75(95% CI:0.661~0.833,P=0.000)和0.76(95% CI:0.668~0.838,P=0.000),灵敏度为75.86%、58.62%和58.62%,特异度为88.31%、92.21%和93.51%,尤以CT值≥90HU的预测效能最高(t=48.777,P=0.000;t=43.681,P=0.000)。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呈高密度征如CT值≥90 HU、占位效应可以预测颅内出血,且CT值≥90 HU的预测效能较高。

  • 临床研究
    师家伟, 赵学敏, 柴奇, 张凯, 乔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1): 954-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1.012
    摘要 (100) PDF全文 (35)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耐药性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数据,探讨致痫区与非受累区脑网络图论指标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的11例耐药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SEEG和结构影像数据,计算致痫指数并绘制致痫图,以此划分致痫区和非受累区;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分别计算两区域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功能连接矩阵,结合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特征路径长度(Lp)、聚类系数(Cp)、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标准化聚类系数(γ)和小世界标量(σ)图论指标,对比分析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图论指标变化。结果: 与发作间期相比,非受累区发作期γ(t=-3.730,P=0.005)和λ(t=-6.436,P=0.001)降低;而致痫区发作间期与发作期γ和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网络效率方面,与发作间期相比,致痫区和非受累区发作期Eglobt=5.360,P=0.002;t=5.577,P=0.001)和Eloct=4.450,P=0.003;t=4.038,P=0.005)均增高,Lp均降低(t=-5.127,P=0.002;t=-3.912,P=0.005)。结论: 致痫区和非受累区在癫痫发作期存在全脑网络同步性增强,而图论指标的变化,特别是γ和λ可以作为区分癫痫患者致痫区与非受累区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 专论
    杨学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9): 695-7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09.001
    摘要 (99) PDF全文 (61)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儿童胶质瘤异质性突出,具有独特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并非成人胶质瘤的“缩小版”。本文强调儿童胶质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的基本要点,介绍其与成人胶质瘤靶向治疗的异同,阐述儿童胶质瘤涉及的重要驱动基因异常及其对应的靶向治疗策略,重点描述组蛋白H3突变致儿童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的表观遗传学治疗策略,并展望儿童胶质瘤诊断与治疗的未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