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1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导读
  • 王任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13-6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中,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必定要问及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是不是某种疾病?需不需要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如何?手术风险如何?手术之后能不能保住生命和功能?肿瘤会不会复发?手术之后能不能继续工作?如果不治疗会如何?等等,临床医师均无法准确回答,只能答复:“可能是某种病,如果想治疗只能手术,手术有风险甚至有生命危险,请认真考虑清楚,做好最坏准备”。不是临床医师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而是他们无法准确回答,因为没有客观依据。

  • 专论
  • 王任直, 孔梓任, 冯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15-6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我国的医疗事业在过去数十年间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诊疗水平差异较大、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科研软硬件受限等挑战,制约着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凭借其高速度、低延迟等特性,在我国具有顶层设计、技术领先等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 王任直, 常健博, 冯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18-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目前的诊断与治疗体系多样,但传统体系缺乏对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患者预后差异较大。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出血性卒中的精准诊断、评估、预测和治疗必将成为可能,未来有望最终实现出血性卒中诊断与治疗的精准化、个体化。

  • 专题综述
  • 常健博, 王任直, 冯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22-6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多样,目前其治疗效果遭遇瓶颈。通过综述人工智能在颅内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历史沿革和应用现状,使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该项技术,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该项技术,提高颅内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最终实现治疗的精准化、个体化。

  • 卓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27-6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提示既往曾发生过颅内小血管破裂。脑微出血与脑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是目前神经科研究的热点。2015年以来发表了许多关于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出血的Meta分析,其中不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结 果。由于这些Meta分析结果大多基于西方白种人的临床资料,经综合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人群为 主体的大样本临床观察资料,目前所获得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脑微出血发生率、数目和部位分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出血显著相关,在对此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时有重要参考意义。

  • 田风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34-6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与雌激素缺乏有关。雌激素替代疗法可降低其发病风险。

  • 人工智能:脑出血
  • 阎晓玲, 张学斌, 唐帆, 孔繁明, 杜从斌, 苏心, 王新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39-6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移植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Ⅶ型胶原酶制备Sprague-Dawley大鼠右侧纹状体出血模型,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法观察BMMSC细胞移植治疗后1、 3、 7、14和28d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程度、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不同处理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mNSS评分(均P=0.000)、凋亡细胞数目(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移植组大鼠治疗后28dmNSS评分降低(P<0.05),且呈时间性递减,治疗后7、14和28dm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和3d(P<0.05);治疗后1、 3、 7、14和28d,模型组和移植组大鼠凋亡细胞数目增加(P<0.05)且于治疗后7d达峰值(均P<0.05),治疗后14和28d凋亡细胞数目虽有所减少但仍高于治疗后1和3d(均P< 0.05)。移植组大鼠移植区及周围BDNF表达升高,偶见绿色荧光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绿色荧光蛋白和神经元核抗原双表达细胞,表明移植的BMMSC细胞已在宿主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结论 由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模型稳定,可用于脑出血研究。移植的BMMSC 细胞通过上调BDNF表达、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王毅, 邵明冉, 周飞, 杭春华, 冯铭, 魏俊吉, 杨咏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48-6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高速螺旋CTA评价急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CT平扫疑似出血型烟雾病的187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急诊病例,于脑出血急性期(<72h)经超高速螺旋CTA检查和图像后处理确诊,分别行内科保守治疗、血肿清除术或脑室外引流术,改良Rankin量表(mRS)和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发病后1、3和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结果 106例(56.68%)符合烟雾病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颈内动脉狭窄、闭塞,Willis环增粗,部分血管扩张明显,基底节区侧支血管明显增多,额颞叶交界区底部血管呈增多趋势,脑底部实质内细小、密集的烟雾状血管生成。与DSA相比,CTA诊断准确率为95.27%(155/161)、假阳性率为4.76%(3/63)、假阴性率为3.06%(3/98)。其中,84例CTA显示“粟粒征”阳性、103例“粟粒征”阴性,“粟粒征”阳性组患者发病后1、3和6个月mRS评分高于(P=0.000)、GOS评分低于(P=0.000)“粟粒征”阴性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mRS评分逐渐降低(均P=0.000)、GOS评分逐渐升高(均P=0.000)。结论 超高速螺旋CTA作为疑似出血型烟雾病的急诊辅助诊断方法,具有安全、便捷、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 崔冬强, 冯铭, 束旭俊, 霍贵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54-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1例)或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41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8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与小骨窗开颅组相比,神经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72.66±5.21)min对(137.51±6.25)min;t=-51.065,P=0.000]和住院时间[(12.21±1.81)d对(13.12±1.41)d;t=-4.035,P= 0.035]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91.88±8.89)ml对(400.24±36.57)ml;t=-52.464,P=0.000],血肿清除率增加[(98.29±1.37)%对(72.83±9.37)%;t=-17.224, P=0.002];术后6个月时预后更佳(Z=-3.303,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5/41)对26.83%(11/41);χ2=2.795,P= 0.095]。结论 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 怀鹏, 王溪, 王维, 许振喜, 陈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61-6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手机软件定位血肿,于内镜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CT观察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继发性脑水肿和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Glasgow预后分级评价预后、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术后CT显示血肿清除率>85%,无一例出现继发性脑积水; 6例(10.71%)并发肺部感染、 1例(1.79%)发生再出血。术后8个月时,恢复良好11例(19.64%)、轻残27例(48.21%)、重残15例(26.79%)、植物状态生存3例(5.36%),无死亡病例;BI评分>60分30例(53.57%)、40~60分8例(14.29%)、20~40分15例(26.79%)、 0分3例 (5.36%)。结论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可复制性强、创伤小、并发症 发生率低、所需设备易获得,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徐学友, 杨振宇, 宋佳泉, 刘健, 向欣, 出良钊, 陈益民, 董明昊, 杨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66-6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及该模式下钻孔引流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钻孔引流术共治疗37例高龄(≥80岁)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根据Bender分级评价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头部CT评价手术疗效、KPS评分评价生活质量,记录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非张力性气颅(19例占51.35%)、硬膜下积液(5例占13.51%)、低颅压(2例占5.41%)和癫痫发作(1例占 2.70%);高龄相关并发症为新发肺部感染(1例占2.70%)、血压异常(3例占8.11%)、血糖升高(2例占 5.41%)、冠心病急性发作(3例占8.11%),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手术前相比,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好转(Z=6.198, P=0.000),术后CT显示总有效率为86.49%(32/37);随访期间KPS评分 ≥60分,CT 显示总有效率为96.43%(27/28)。结论 多学科诊疗模式可以优化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疗流程,具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在该模式下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可改 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 徐学友, 杨振宇, 宋佳泉, 刘健, 向欣, 出良钊, 陈益民, 董明昊, 隋建美, 杨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73-6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1月采用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患者共58例,采取扩容、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23例),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35例),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随访2~4个月记录硬膜外积液完全吸收时间。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43%(32/35)对56.52%(13/23); Z=-3.143, P= 0.002]、硬膜外积液完全吸收时间短于对照组[(32.77±7.00)d对(40.30±13.22)d;t=-2.511,P= 0.018]。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硬膜外积液有效,具有促进硬膜外积液吸收、改善患者预后之功效。

  • 冯珂珂, 孙树鹏, 吴迪, 张弢, 马雅玲, 李亚丹, 尹绍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78-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体会。方法 13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病例,接受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结果 发病至手术时间为(21.61±4.34)h,手术时间(1.53±0.67)h,术后血肿大部排空时间(54.39±8.10)h,拔除引流管时间(3.18±0.42)d;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和消化道出血(2例),经对症治疗痊愈,1例死于再出血。平均随访8个月,GOS分级5级者9例、4级2例、3级1例、1级 1例。结论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方法。

  • 临床病理报告
  • 徐伟伟, 滕梁红, 王玮, 高巍, 赵莉红, 王伟民, 卢德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82-6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分析1例以海绵窦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35岁。头面部疼痛1个月、视物成双7天、右上睑下垂4天;头部MRI 显示右侧海绵窦区异常信号影,考虑垂体腺瘤或海绵窦综合征可能。激素治疗无效后改行手术部分切除病灶。组织学形态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粉染,胞核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部分胞核呈肾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膜表达CD30和CD56,胞膜和胞质表达上皮膜抗原,不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Ki-67抗原标记指数达80%。术后一般情况较差,无法耐受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术后3周死亡。结论 临床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的患者应警惕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可能,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生殖细胞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等相鉴别。

  • 临床研究
  • 金鑫, 李建瑞, 陆梦洁, 王兴东, 李德龙, 张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88-6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通过不同序列MRI检查方法, 观察不同病因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受累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NS组癫痫发作(χ2=9.255, P=0.002)、视觉障碍(χ2=7.005, P=0.008)发生率高于SLE组;而SLE组则以双侧侧脑室旁(校正χ2=5.377, P=0.020)、基底节区(校正χ2=4.825, P=0.028)和半卵圆中心(χ2=8.113, P= 0.004)受累为主;两组影像学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29),NS组顶枕叶型分布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SLE组(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16);与NS组相比,经药物治疗后SLE组患者预后更佳、病程更短(t=2.612, P=0.013)。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所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对理解该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 刘昱璐, 庄圣, 陈静, 刘春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93-6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吸食笑气所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与结果 2例患者分别于吸食笑气后5和19个月发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以四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并逐渐加重。神经传导检测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MRI显示颈髓后索呈“倒V”形长T2 信号影。停止吸食笑气并以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结论 吸食笑气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治疗原则为停止吸食笑气并甲钴胺替代治疗。

  • 综述
  • 王建, 徐祖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98-7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起的慢性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偏头痛是一类以单侧或双侧发作性头痛为特点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癫痫和偏头痛均为发作性疾病,二者皆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及刻板性的临床特点,癫痫共病偏头痛是指两种疾病非因果关系但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偏头痛患者癫痫呈高发,而癫痫患者则易合并偏头痛。对癫痫共病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理解二者共病的关系。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吴昊, 石志鸿, 韩彤, 阎晓玲, 纪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702-7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 男性,30岁。因行走缓慢2年、双下肢无力1年, 于2019年3月4日至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2017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缓慢,家人诉其走路“声音大”,因无明显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未予重视;1年前(2018年2月)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易跌倒,当地医院实验室检查(2018年3月 29日)血清肌酸激酶(CK)728U/L(24~200U/L)、甘油三酯(TG)1.91mmol/L(0.56~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82mmol/L(1.04~1.70mmol/L),肌电图呈双侧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可疑神经源性损害;经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具体方案不详)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并逐渐出现上下楼梯、蹲起费力但尚能完成,双侧小腿变细尤以左侧显著,伴肌肉酸痛、肉跳感,但无肌肉僵硬、吞咽困难、心悸气促,以及明显的上肢无力等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再次于外院就诊 (2019年2月27日),血清肌酸激酶(679U/L)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值范围,肌电图检查双侧胫神经H反射波形未引出、左侧腓肠肌可疑肌源性损害。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遂至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 19(9): 660-6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9.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嗅神经母细胞瘤(ONB)是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伴神经母细胞分化,好发于鼻腔上部,组织学形态多样,低级别肿瘤可见黏膜下界限清晰的巢状、小叶状或片状细胞结构(图1a),间质混杂丰富血管或透明胶原纤维,亦可见Homer-Wright假“菊形团”样结构(图1b);细胞大小一致,胞质较少,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仁小。高级别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可见坏死,核分裂象增加, 神经毡样结构消失,可见Flexner-Wintersteiner“菊形团”样结构。肿瘤组织内偶见黑色素、节细胞、横纹肌母细胞、上皮细胞岛和透明细胞样成分。典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和CD56,肿瘤细胞巢周围支持细胞胞质和胞核均表达S-100蛋白(S-100,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