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卷首语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王文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科学发展史
  • 李青, 武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升高之趋势,而国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诊断率、控制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 世纪,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种的综合分析,发现高血压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和复发率;21 世纪,研究者将目光转向诊室外血压监测,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研究发现不同时间段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有所不同,以夜间血压的影响较大,而家庭血压监测则可更全面、真实地提供长期血压变化;未来,将通过对血压的全面监测与治疗,以遏制目前脑卒中“井喷”之景。
  • 专题综述
  • 涂良丹, 吴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研究者在过去两年有多篇脑卒中一级预防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相关专业杂志上,内容涉及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现状、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与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补充维生素B 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病风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气功预防脑卒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等,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 涂雪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1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房颤动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其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 75 岁)、高血压、糖尿病、近期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风险评价体系包括CHADS2 和CHA2DS2-VASC 评分系统。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评价脑卒中风险、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措施。预防性治疗原则为高度和中度风险行抗凝治疗、低度风险行抗血小板治疗或不治疗。华法林目前仍是主要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虽具有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率低、无需监测等优点,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 专题讲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
  • 徐恩, 温海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2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患病率和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是临床病死和病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众多,不可干预因素包括高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和遗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及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肥胖、吸烟、不健康生活方式、酗酒、代谢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中高血压为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和管理,能够减少或延缓脑血管病的发生。
  • 汪凯, 张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27-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2 位疾病,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等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外,社会应激、焦虑、抑郁等社会心理因素同样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仍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主要就目前社会心理因素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概述。
  • 循证神经病学
  • 林燕, 张文武, 陈涛, 陈邓, 刘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偏头痛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的证据,以为脑卒中一级预防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分别以migraine or migraine with aura、prevention and control、ischemia、hemorrhagic stroke、treatment or therapy 等英文词组作为检索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ScienceDirect 等数据库,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观察研究和综述等相关文献,采用Jadad 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偏头痛与脑卒中相关文献24 篇(临床指南5 篇、系统评价2 篇、Meta 分析4 篇、随机对照试验2 篇、病例观察研究10 篇、综述1 篇),其中20 篇为高质量文献,4 篇为低质量文献。结果显示:(1)偏头痛,尤其是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明显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吸烟、口服避孕药使风险进一步增加。(2)偏头痛患者出血性卒中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尤以女性突出,且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3)偏头痛发作频率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呈正相关,以先兆性偏头痛更为明显。(4)卵圆孔未闭在病因不明的年轻脑卒中和偏头痛患者中更为常见,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不推荐作为偏头痛患者预防脑卒中的措施。(5)由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药物曲普坦类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结论 女性偏头痛患者应戒烟并行口服避孕药替代疗法,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减少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首次脑卒中风险。由于曲普坦类药物的收缩血管作用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因此偏头痛患者应以预防性治疗为主。
  • 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 陆瑜, 菅敏钰, 李晔,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39-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29a在小鼠神经系统内的表达特征。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经原代培养第3、7、15、21 天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出生后相应时间点小鼠大脑皮质miRNA-29a 表达变化。结果 随着小鼠生长发育,miRNA-29a 在神经系统内的表达逐渐增强,与体外原代培养第3 天相比,第7、15、21 天时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miRNA-29a 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 0.05 或P < 0.01);与饲养第3 天小鼠相比,饲养第7、15、21 天小鼠大脑皮质miRNA-29a 相对表达量亦升高(P <0.05 或P < 0.01);同一观察时间点星形胶质细胞miRNA-29a 相对表达量是神经元的20 ~ 40 倍(P = 0.000),而大脑皮质miRNA-29a 相对表达量仅为星形胶质细胞的1/3(P = 0.000)。结论 miRNA-29a 在小鼠大脑皮质发育过程中呈现的高丰度特异性表达,主要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miRNA-29a表达上调。
  • 朱飞奇, 陈略, 朱瑾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43-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55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 组、阿托伐他汀40 mg/d 组和黄连素0.40 g(3 次/d)+ 阿托伐他汀20 mg/d 组(联合治疗组),治疗3 个月后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3 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23,0.000);治疗后3 个月时,3 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1.69 ± 2.29)和(281.43 ± 311.05)mg/L、(7.81 ± 12.48)和(321.59 ± 289.35)mg/L、(2.16 ± 3.34)和(376.55 ± 249.72)mg/L,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且治疗药物与观察时间点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 > 0.05)。结论 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40 mg/d)相似。
  • 黄玉霞, 田茂伟, 徐秀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48-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ABCD3-Ⅰ评分系统评价阿司匹林单药及其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2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接受阿司匹林单药(单抗组)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双抗组)治疗,并根据ABCD3-Ⅰ评分系统进一步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评价各亚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 周时,低危组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他各组分别为:中危单抗组9/20 例、中危双抗组2/19 例,高危单抗组10/19 例、高危双抗组3/20 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1,0.019)。单抗组和双抗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均以恶心、反酸等消化道症状为主(χ2 = 0.000,P = 1.000),无明显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结论 ABCD3-Ⅰ评分系统可以作为评价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性的指标。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能较阿司匹林单药预防缺血性卒中更具优势。
  • 刘首峰, 李玉旺, 王欣, 徐小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53-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98 例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脑微出血灶观察,据发病后24 h 头部CT 血肿扩大和实验室指标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脑微出血对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结果 98 例患者中25 例于发病后24 h 复查CT 显示血肿扩大,发生率约为25.51%,脑微出血组为43.75%(14/32),高于非脑微出血组的16.67%(11/66;χ2 = 8.319,P = 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为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影响因素(OR = 0.241,95%CI:0.065 ~ 0.861;P = 0.017)。结论 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24 h)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血肿扩大风险明显增加,应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改善预后。
  • 临床病理报告
  • 鲁涛, 王任直, 朱朝晖, 钟定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5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告1 例原位和转移灶激素表达差异的垂体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50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垂体腺瘤切除术后4 个月眼部胀痛不适。MRI 显示颅内多发异常信号,垂体形态欠规则,鞍区呈异常信号和强化影;PET-CT 显示多发高摄取病灶。首次术后HE 染色,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呈圆形或多边形伴轻度异形,胞质中等量、嗜酸性,胞核圆形、染色质较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分别表达P53、嗜铬素A,个别表达生长激素,Ki-67 抗原标记指数约为80%,病理诊断为非典型垂体腺瘤。肿瘤复发转移后顶叶肿瘤活检术可见肿瘤浸润脑实质,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生长激素,Ki-67 抗原标记指数约为75%,病理诊断为转移性垂体癌。结论 垂体癌为临床罕见的恶性垂体肿瘤,需结合影像学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首选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灶,辅助术后放射治疗或药物化疗,患者多预后不良。
  • 临床研究
  • 黄婷婷, 刘婷婷, 汪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6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N-back 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对诊断明确的23 例偏头痛患者进行工作记忆能力评价,并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等相匹配的25 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患者处理工作记忆初级任务时,准确率较高(t = 2.627,P = 0.017),但反应时间延长(t = 1.483,P = 0.012);而两组受试者处理高级任务时准确率和反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back:准确率t = 1.399、P = 0.387,反应时间t = 1.069、P = 0.335;2-back:准确率t = 0.016、P = 0.209,反应时间t = 3.736、P = 0.777)。表明偏头痛患者工作记忆能力总体上与正常人群大致相同。
  • 张磊, 陈悦达, 梁恩和, 姚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67-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分析数字化塑形二维或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显示,86 例患者中82 例术后达Ⅰ期愈合,术后并发症包括钛网外露(1 例)、皮下积液(2 例)、轻微咬合疼痛(1 例)、切口瘢痕增生明显致外观欠佳(1 例)。提示数字化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可最大程度地恢复缺损外形、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且临床疗效满意。
  • 病例报告
  • 卞鑫, 蒋海峰, 郭庆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7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安鑫, 张连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7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姚远, 袁晶, 朱以诚,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77-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73-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贺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1): 66-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作者本人疏忽,在统计过程中将率比(RR)自然对数的标准误输入错误,导致干扰素-β(IFN-β)治疗后年复发率的假阴性结果。特申请将我刊2014 年第14 卷第9 期“干扰素-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系统评价”[1]一文第775 页中文摘要第17 行“但在年复发率方面,INF-β治疗无效。”改为“此外,还显示出INF-β在降低年复发率方面的疗效。”,第776 页英文摘要第20 行“However, the pooled results showed no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annualized relapse rate.”改为“In addition, Meta-analysis showed a treatment effect of IFN-β in reducing the annualized relapse rate.”。将第782 页左栏第13 行“有3 项临床试验(1457 例占68.44%)报告了随访1年时的年复发率[44-46],合并的RR 为0.720(95%CI:0.120 ~ 4.240,P = 0.710;图4a);3项临床试验(919例占43.17%)报告随访2 年时的年复发率[41-43],合并的RR 为0.690(95%CI:0.130 ~ 3.680,P = 0.670;图4b),均显示IFN-β治疗无效。”改为“有3 项临床试验(1457 例占68.44%)报告了随访1 年时的年复发率[44-46],合并的RR 为0.690(95%CI:0.600 ~ 0.790,P = 0.000;图4a);3 项临床试验(919 例占43.17%)报告随访2 年时的年复发率[41-43],合并的RR 为0.680(95%CI:0.610 ~ 0.770,P = 0.000;图4b),均显示出IFN-β在降低年复发率方面的疗效。”,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