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王夙博 方莲花 杜冠华
    2012, 47(2): 8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体外共培养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归纳已报道的ECs/SMCs共培养模型及其相关应用。结果与结论 笔者综述了不同ECs/SMCs共培养模型的特点,并总结了体外共培养模型在细胞信号传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心血管生物力学和组织工程学等研究中的应用。
  • 综述
    姚晨 周绣棣 孙考祥
    2012, 47(2): 85-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述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修饰方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方法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不同官能团结构修饰PAMAM结构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对其修饰后在药物、基因传递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 采用不同官能团或功能材料对PAMAM的结构进行修饰后,可一定程度的改善PAMAM的生物膜转运特性、降低其毒性、增加其靶向性等,经过不同结构修饰后的PAMAM,作为药物或基因传递系统载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论著
  • 论著
    李玉清 章德军 黄绳武
    2012, 47(2): 91-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述黏膜给药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并阅读近年国内外文献,对鼻、眼、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果 各类黏膜给药系统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主要从体外法、体内法、刺激性等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方面进行综述。结论 目前关于黏膜给药吸收的体内外评价方法并不完善,这是限制黏膜给药制剂发展的主要障碍。今后应针对不同的黏膜给药系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系统评价体系,研究和应用新型技术,以弥补现行评价方法的不足,促进黏膜给药制剂的发展。
  • 论著
    周先礼 吴奶珠 黄帅 王萃娟 王友松 张钰
    2012, 47(2): 95-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藏药樱草杜鹃(Rhododendron primulaeflorum Bur.et Franch.)的嫩枝和嫩叶中的酚类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樱草杜鹃中分离得到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nnabichromeorcinic acid(1)、苔色酸甲酯(2)、苔色酸(3)、苔黑酚-O-β-D-吡喃葡萄糖苷(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5)、lyoniside(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结论 除化合物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论著
    王燕 鲍家科 金杨 罗曼 熊慧林
    2012, 47(2): 98-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羽叶鬼灯檠药材和西南鬼灯檠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为两种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手段。方法 采用HPLC,分别建立主产于云南、贵州两地的羽叶鬼灯檠和西南鬼灯檠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两图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与所建立的两个参照图谱相比,羽叶鬼灯檠样品和西南鬼灯檠样品(各10批)的相似度均大于0.95。与羽叶鬼灯檠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比,各批西南鬼灯檠样品的相似度均小于0.85。在羽叶鬼灯檠的图谱中观察到3个专有特征峰。结论 建立的两种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可用于两种鬼灯檠的种属鉴别、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
  • 论著
    戚中杰 应弘梅 李娟娟 张琳 田景奎
    2012, 47(2): 101-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寻猫爪草中指标性成分,并建立HPLC测定猫爪草中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对猫爪草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光谱、波谱分析鉴定指标性成分吡咯丁酸的化学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吡咯丁酸的含量测定,以Agilent TC-C18 柱(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为固定相;流动相为0.4%醋酸水-甲醇;检测波长:292 nm;体积流量:1.0 mL·min-1。结果 猫爪草中指标性成分经分离、鉴定为吡咯丁酸,吡咯丁酸在0.372~1.302 μg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0.89% (RSD=0.83%)。结论 本方法简单、快速、可靠,为猫爪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论著
    刘玉晖 邱顺辉 游宇 杨丹 彭杏
    2012, 47(2): 104-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保护作用与核因子(NF)-κB的关系。方法 给予ApoE-/-小鼠Hcy(0.1 g·kg-1)灌胃8周后造成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5, 10, 20 g·kg-1)进行灌胃。8周后 HE染色观察和测量主动脉根部AS斑块面积、血管壁面积,检测主动脉NF-κB活性、活性氧(ROS)含量、I-κBα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AS病变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主动脉组织中ROS含量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活性显著激活;不同剂量的补阳还五汤改善AS病变的同时显著降低血管组织中ROS含量、促进I-κBα蛋白表达升高,抑制NF-κB的活化。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达到抗Hcy所致动脉硬化的作用。
  • 论著
    廖玉芳 王华坤 肖奕 张艳欣 王新风 王明正
    2012, 47(2): 108-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4-氨基-2-甲基斑蝥胺(AMC)的抗惊厥作用及对皮层脑电图(EcoG)、γ-氨基丁酸(GABA)和γ-氨基丁酸受体(GABAB)受体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皮层运动区定位注射青霉素诱发惊厥(PIC)模型,以丙戊酸钠(VPA)为阳性对照,以惊厥潜伏期和Racine分级评定药效,RM6240C型多道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同步记录惊厥大鼠EcoG,分析灌胃AMC(25.0,100.0 mg·kg-1)后的抗惊厥作用及对EcoG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皮层和海马区GABA和GABAB受体蛋白量的变化。结果 两剂量AMC均能显著减轻大鼠惊厥发作及癫痫样脑电(P<0.01);小剂量AMC组皮层和海马GABA含量虽然均较正常组和模型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海马部位的GABAB受体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而在皮层部位的表达量虽然较模型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VPA组和大剂量AMC组皮层、海马区GABA含量与GABAB受体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0.05)。结论 AMC可对抗PIC惊厥,抑制痫性放电。抗惊厥作用的机制与提高皮层和海马区的GABA含量和GABAB受体表达有关。
  • 论著
    金召英 文志勇 莫立乾 毛萍 杨西晓
    2012, 47(2): 113-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L02细胞对白蛋白纳米粒的胞吞作用。方法 采用钙黄绿素作为白蛋白纳米粒的荧光标记探针,用去溶剂化法制备钙黄绿素白蛋白纳米粒(calcein HSA-NPs),并考察粒径、体外释放、细胞摄取、胞内分布和细胞毒性。结果 Calcein HSA-NPs平均粒径为203.3 nm,体外释放96 h不到80%。白蛋白纳米粒的胞吞作用呈现时间、浓度、温度依赖性,可以显著提高水溶性小分子钙黄绿素的入胞能力(P<0.01)。Calcein HSA-NPs主要经clathrin介导的内吞途径和大胞饮入胞的,进入细胞后分布在细胞核外的胞内空间,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内。白蛋白纳米载体对细胞基本无毒。结论 所制备的calcein HSA-NPs可作为有效的载体来研究胞吞作用机制。
  • 论著
    晏亦林 刘宏伟 周莉玲
    2012, 47(2): 119-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磷酸川芎嗪(TMPP)鼻用pH敏感型原位凝胶(TMPP凝胶)大鼠血液和脑部药动学。方法 大鼠鼻腔给予TMPP凝胶和TMPP溶液后,利用血液微透析与脑部微透析技术同步进行血液药动学与脑部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计算透析液中TMPP的浓度,用Kinetica 4.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两种鼻腔给药制剂在大鼠血液和脑部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MPP溶液组和凝胶组血液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ρmax分别为(5.857±1.3),(5.848±1.0)μg·mL-1;AUC0~∞分别为(529.9±68.6),(642.7±54.3)μg·min·mL-1。脑部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 ρmax分别为(7.134±0.8),(6.738±1.1)μg·mL-1;AUC0~∞分别为(615.4±71.2),(801.4±67.5)μg·min·mL-1。结论 TMPP凝胶易于通过鼻腔吸收进入脑部,并能起到缓释效应。
  • 论著
    李妍 孙少平 郑颖
    2012, 47(2): 122-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化合物在高效液相色谱的保留时间测定强脂溶性化合物淫羊藿次苷-Ⅱ与苷元的油水分配系数。方法 选取一系列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作为参考物质,采用摇瓶法或通过数据库获得其油水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的对数lgP。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参考物质在不同浓度有机相条件下的保留时间,外推得到有机相浓度为零时的容量因子kw,建立参考物质lgkw与lgP的线性关系方程式。用同样方法得到检验物质槲皮素和芒柄花素以及待测物质淫羊藿次苷-Ⅱ和苷元的kw。利用参考物质的线性关系方程式计算得到上述4个化合物的lgP,并和采用摇瓶法测定的检验物质的lgP作比较。结果 建立了lgkw与lgP的关系方程式:lgP=(1.532±0.091)lgkw-(1.805±0.301) (r2=0.959 0),摇瓶法测定检验物质的lgP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lgP范围内, 说明所选一系列化合物在高效液相系统和正辛醇-水系统的分配行为相似,可以利用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上的保留时间来测定其在正辛醇-水系统中的分配系数。计算淫羊藿次苷-Ⅱ与苷元的lgP分别为(5.114±0.712)和(6.074±0.769)。结论 HPLC可较准确、方便、快速的测定强脂溶性化合物(lgP>4)油水分配系数。
  • 论著
    周心娜 董宁宁 余靖 王小利 任军 邵宏
    2012, 47(2): 127-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获得中国人群药物代谢酶CYP3A5基因和GSTP1基因两个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化疗方案,对患者每2周期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进行评估。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LDI-TOF)确定两个位点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该化疗方案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93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CYP3A5 A6986G纯合突变型(GG)的DCR(77.8%),显著高于AA+AG基因型的(57.4%) ( P<0.05);具有GSTP1 A313G突变型(AG+GG)的DCR(81.6%)显著高于野生型(AA)(57.4%)(P<0.05);对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联合分析显示,同时具有GSTP1 AG+GG和CYP3A5 GG基因型的DCR最高,为84.2% (P<0.05)。结论 CYP3A5和GSTP1的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关, GSTP1 A313G突变型(AG+GG)和/或CYP3A5 A6986G纯合突变型(GG)的患者使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近期化疗疗效最好,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论著
    刘亚妮 刘金梅 马林 吕永宁 李忠芳 师少军
    2012, 47(2): 132-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静脉注射头孢替坦二钠后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3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男、女各半,分别静脉滴注头孢替坦二钠0.5、1.0、2.0 g,进行低、中、高单剂量药动学研究。1.0 g剂量组并进行多剂量药动学研究。采用HPLC-UV测定血浆中头孢替坦二钠的浓度。应用DAS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单次静脉滴注头孢替坦二钠0.5,1.0,2.0 g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ρmax为(68.03±15.95)、(110.77±17.67)、(225.34±19.63) mg·L-1;AUC0-15为(242.88±56.60)、(415.22±54.24)、(856.18±82.72) mg·h·L-1t1/2为(3.67±0.48)、(3.69±0.40)、(3.53±0.26) h。多次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ρmax为(123.60±15.74) mg·L-1 ;AUC0-15为(444.38±62.78) mg·h·L-1;AUCSS为(426.87±59.36) mg·h·L-1t1/2为(3.29±0.36) h;ρav为(35.57±4.95) mg·L-1。结论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单剂量静脉滴注后在0.5~2.0 g内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连续给药后在体内无蓄积;性别对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体内药动学无差异。
  • 论著
    张颖 刘建勋 林力 李利群
    2012, 47(2): 136-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大鼠口服西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西红花苷-1后,药物的吸收入血成分及药动学。方法 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的血浆经过含酸丙酮或丙酮沉淀,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在420 nm检测波长下,分别分析经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前后血浆中的西红花苷-1(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48∶52)与西红花酸(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74∶36)。结果 在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以及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血浆中未检出西红花苷-1成分,但是在血浆中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西红花酸,葡萄糖醛酸水解后的血浆中西红花酸含量未见明显增加。对大鼠口服1 mg·kg-1西红花苷-1后24 h内的血浆样品中的西红花酸进行血药浓度分析,结果显示,西红花酸在6只大鼠的血浆中都显示多次达峰现象,10 h之内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平均血药浓度显示第一达峰时间(tmax1)在20 min,峰浓度为(0.17±0.18 )μg·mL-1,第二达峰时间(tmax2)在6 h,峰浓度为(0.14±0.07)μg·mL-1,平均滞留时间(MRT0-t)为(5.4±0.7) h,末端消除半衰期(t1/2k)为(3.0±0.6) h。结论 西红花苷-1口服给药后以代谢物西红花酸形式快速吸收入血,消除半衰期和体内滞留时间较长,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征。对于西红花苷-1在体活性的研究需要重视对体内吸收成分——西红花酸的药理作用的探讨。
  • 论著
    张燕 杨钊 朱润洁 李新荣 楚敏 秦岩
    2012, 47(2): 141-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降压类中成药及保健品中添加30种化学药的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质谱方法。方法 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以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进行分离,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离子化模式:ESI+。结果 30种化学药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在10~1 000.0, 0~400.0, 2.0~400.0 μg·L-1r分别在0.990 3~0.999 8之间,检出浓度分别在0.01~0.83 μg·L-1之间, 3个水平的回收率分别在72.2%~123.4%之间。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降压类中成药及保健品中添加30种化学药的测定。
  • 论著
    梁宇 韩吉 王玲玲 冯婉玉
    2012, 47(2): 146-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测定静脉复合麻醉患者血浆中舒芬太尼的药物浓度方法。方法 血浆样品经2 mol· L-1 NaOH溶液20 μL碱化后用乙醚萃取,以芬太尼为内标,采用LC-MS/MS测定。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4.6 mm×150 mm, 5 μm),以甲醇-5 mmol·L-1醋酸铵-醋酸(74∶26∶0.5)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1;质谱条件采用TIS离子源,检测方式为正离子电离,多离子反应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387.2→m/z 238.2(舒芬太尼)和m/z 337.4→m/z 188.2(芬太尼)。结果 舒芬太尼在0.01~1.00 μg·L-1r=0.998 1)内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3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在64.2%以上,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1.6%。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舒芬太尼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临床上复合麻醉中小剂量应用舒芬太尼患者的血药浓度测定及临床药动学研究。
  • 论著
    张锐 王玉 谭力 张海燕 杨明
    2012, 47(2): 149-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吐温80化学组分的分离和鉴定方法,为研究吐温80的致敏原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国内外不同企业生产的吐温80样品,先通过HPLC-ELSD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吐温80组分的实验条件,然后通过HPLC-MS的方法鉴定各个色谱峰的化学组分归属。结果 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组分得到有效的分离,各色谱峰均得到准确的归属,不同厂家及批次吐温80的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均有所不同,并有非法添加勾兑的问题存在。结论 建立的分离分析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对吐温80的生产质量控制,也可为下一步通过分离或合成的手段研究吐温80中不同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现致敏原奠定基础。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卜一珊 徐彦贵 崔桅 张丽艳 顾一凡 孙景生
    2012, 47(2): 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市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方法,分层抽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比较各级医院对照组与试验组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研究因素的相关情况,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各级医院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不同表现间的差异性。结果 在研究设定时间内共采集试验组300例,对照组300例。其中一级、二级、三级医院两组各100例。对照组与试验组总体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各研究因素中仅有滴速与药物过敏史两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上述14项研究因素的相关性不同,1~3级医疗机构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项分别为适应证、药物间相互作用、滴速,配伍、滴速、是否个体化给药以及给药剂量、给药间隔与滴速。各级医疗机构不良事件的表现与各研究因素间的相关性不同。患者既往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与此次接受输液给药过程中变态反应发生率相关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不同,今后应采取的对策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