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学会
编辑:《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
出版:《中国药学杂志》社有限
   公司
主编:桑国卫 陈凯先
编辑部主任:田菁
邮发代号:2-232
中国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1-2494
CN 11-2162/R
2025年, 6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2-08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郭慧慧, 高天乐, 马晓蕾, 铁偲, 蒋建东
    摘要 ( 26 ) PDF全文 ( 17 )   可视化   收藏
    熵是一个源于物理学的概念,表示物质紊乱的程度。熵增定律是揭示事物消亡的自然规律。在生物学领域,也可用熵来度量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质量,一般来说,生物熵越低越好。生命体依赖其自组织、防御、自愈、抗磨损和适应等负熵能力来对抗熵增,从而逆转疾病抵抗衰老,保持健康。而药物治疗的实质是作为外部干预的力量,通过增强以上某种或几种能力,产生负熵效应,协助机体恢复至有序状态。笔者探讨了生物熵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期望未来能够利用生物熵更正确地认识药物靶点、解释药物作用机制、设计新药以及科学地评估药物(包括中药)的疗效及安全性。
  • 综述
    董茹悦, 韩晓璐, 王增明, 万鲲, 洪晓轩, 张慧, 刘楠, 李明媛, 郑爱萍
    摘要 ( 19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3D打印技术在个性化药物制造的应用日益成熟,为患者和制药行业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由于3D打印过程的集成化,可调控参数较多,为保证产品质量,需要对打印过程进行分析监控,从而优化打印过程,降低风险。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PAT)可通过系统控制措施来确保产品质量与预期用途之间的一致性,解决了制药生产批抽样检验带来的局限性、偶然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因此制药工业界已开始引入PAT来共同管理生产过程。基于以上背景,为整合当前研究成果,识别PAT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从而为行业的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笔者简要介绍了PAT相关法规、模型建立方法,列举了常用的PAT工具,总结了PAT在药物3D打印过程中的应用,并结合PAT的优点和国内外应用现状,评估当前监管环境,分析了目前3D打印药物及PAT面临的挑战。
  • 论著
  • 论著
    武建发, 崔颖, 丁卫星, 董蕊, 石磊岭, 张晶, 王露露
    摘要 ( 17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薤白不同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萃取法、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ODS)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技术对薤白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NMR)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利用2,2-二苯基-1-苦基肼自由基(DPPH·)和2,2'-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磺酸-6)铵盐自由基(ABTS·)清除法测定各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薤白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其中,石油醚部位2个,分别鉴定为:油酸(1)和月桂酸(2);二氯甲烷部位5个,分别鉴定为山柰素(3)、异鼠李素(4)、齐墩果酸(5)、菝葜皂苷元(6)和替告皂苷元(7);正丁醇部位16个,分别鉴定为(+)-儿茶素(8)、槲皮苷(9)、哈巴苷(10)、木兰花碱(11)、辛弗林(12)、没食子酸(13)、紫丁香苷(14)、胸苷(15)、鸟苷(16)、β-谷甾醇(17)、豆甾醇(18)、胡萝卜苷(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L-色氨酸(21)、7,7'-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8,8'-二羟甲基-四氢呋喃-4-O-β-D-吡喃葡萄糖苷(22)和晚香玉苷B(23);水部位1个,鉴定为甜菜碱(24)。体外抗氧化结果显示,化合物9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最强,IC50分别为(0.32±0.11) mg·mL-1和(0.03±0.02) mg·mL-1结论 化合物2~5、8~12、20和22~2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2和23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 论著
    马鹏程, 梁卜文, 申国华, 董培智, 项新华
    摘要 ( 15 ) PDF全文 ( 1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构树叶中22种无机元素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方法,分析不同产地构树叶无机元素的差异性,并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安全性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构树叶的质量评价与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参考。 方法 构树叶微波消解后,22种元素以其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元素为内标,采用ICP-MS法测定,进行方法学考察后,测定样品,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比较不同产地无机元素的差异性,以单项污染指数(Pi)和综合污染指数(Pc)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通过计算每日摄入的最大重金属量(EDI)、靶标危害系数(THQ)和致癌风险(CR)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结果 22种元素测定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相对标准差(RSD)值均符合分析要求,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00 6~1.687 3 μg·L-1之间,回收率在83.63%~106.58%之间。测定不同产地的24批构树叶样品,构树叶中元素K、Ca、Mg、P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9 098、5 258、4 882、2 904 mg·kg-1。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共筛选出Co、Al、Fe、Ni、Sr、Mg、K为构树叶的主要特征性元素。Pi和Pc均为优良安全等级,EDI和CR结果表明,构树叶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没有潜在的风险,但THQ提示构树叶样品中的As元素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结论 构树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人体所必需的K、Ca、Mg、Fe、Na、Zn等元素的含量均较高。此方法灵敏度高、快速、准确,可用于构树叶无机元素的定量分析,对其无机元素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论著
    甘永琦, 刘成, 朱斌, 樊兰艳, 农浚, 黄结, 零文超, 卢曼曼
    摘要 ( 9 ) PDF全文 ( 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鉴定分析污染中药的芽孢杆菌种类。方法 筛选更适用于gyrB基因扩增条件的反应体系,并对污染中药制剂、中药材、饮片和中药提取物的芽孢杆菌进行测序,通过对比基因序列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污染菌的种类和同源性。结果 枯草芽孢杆菌是各类样品中最常见的污染菌,其次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并检出条件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gyrB基因对芽孢杆菌各种、亚种具有较好的分辨力,能够有效区分同一种污染菌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菌株亲缘关系,并呈现来源的相关性。结论 为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企业需加强从生产过程的源头控制原辅料带来的污染,根据中药品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灭菌工艺。
  • 论著
    杨芳, 胡以撒
    摘要 ( 14 ) PDF全文 ( 1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SA)调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RE组、正常组、SA低剂量组(灌胃12.5 mg·kg-1 SA)、SA高剂量组(灌胃50 mg·kg-1 SA)、奥美拉唑组(灌胃2 mg·kg-1奥美拉唑)、SA高剂量+IL-6激活剂重组大鼠IL-6蛋白(recombinant rat IL-6 protein,rRIL-6)组(灌胃50 mg·kg-1 SA+腹腔注射0.05 mg·kg-1 rRIL-6),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需通过结扎前胃+部分结扎外置幽门法构建RE模型,建模成功第二天开始给药,给药1天1次,持续2周。检测大鼠食管黏膜损伤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食管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食管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IL-8水平;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食管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组织中IL-6、磷酸化JAK2(p-JAK2)、p-STAT3蛋白。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RE组大鼠食管组织紧密性降低,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食管黏膜损伤率、食管组织中TNF-α、COX-2、IL-8水平、细胞凋亡率、IL-6、磷酸化-JAK2(p-JAK2)、p-STAT3蛋白表达升高,食管组织中claudin-5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与RE组相比,SA低剂量组、SA高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食管组织病理损伤减轻,食管黏膜损伤率、食管组织中TNF-α、COX-2、IL-8水平、细胞凋亡率、IL-6、p-JAK2、p-STAT3蛋白表达降低,食管组织中claudin-5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与SA高剂量组相比,SA高剂量+rRIL-6组大鼠食管组织病理损伤严重,食管黏膜损伤率、食管组织中TNF-α、COX-2、IL-8水平、细胞凋亡率、IL-6、p-JAK2、p-STAT3蛋白表达升高,食管组织中claudin-5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 SA可能通过抑制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改善RE大鼠炎性损伤。
  • 论著
    龚吕东, 钟承志, 李婷, 汤泮泮, 颜宏, 资志达, 郭琰, 吴德松, 冯莉萍
    摘要 ( 9 ) PDF全文 ( 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姜黄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其解酒护肝作用。方法 以萃取物得率、姜黄素和α-姜黄烯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夹带剂加入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釜压力和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采用小鼠醉酒模型、大鼠醉酒模型和小鼠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评价姜黄超临界萃取物的解酒功效、途径和护肝作用。结果 姜黄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 ℃,加入药材重量1 倍的乙醇作为夹带剂,萃取时间2 h,分离釜压力与储罐压力一致,分离釜温度40 ℃,50 ℃减压回收乙醇。此外,姜黄超临界萃取物可以显著降低小鼠醉酒后的睡眠时间和醒酒实验(P<0.01),提高大鼠体内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平(P<0.01),还可以降低亚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水平(P<0.01)。结论 本研究制备工艺萃取率高、稳定可行、制备的姜黄超临界萃取物具有较好的解酒功效和降低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作用。
  • 论著
    杨蓉, 杜彭飞, 易静, 舒婷, 任静
    摘要 ( 8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白花丹醌(plumbagin,PLB)透明质酸-癸烯基丁二酸酐(HA-DSA)新型纳米胶束,并对其质量及体外释药规律进行研究。方法 首先合成载药材料HA-DSA,再以粒径为指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PLB-HA-DSA处方工艺,采用透析法评价PLB-HA-DSA的体外释放并拟合最优方程。结果 PLB-HA-DSA 最佳处方工艺为:有机相-水相(1∶20),药物与材料比为1∶11; PLB-HA-DSA 呈球状分布,粒径为 (110.71±2.03) nm,Zeta电位为(-42.12±2.34) mV,包封率为(92.12±0.06)%,载药量为 (5.13±1.06)%;体外释放实验中,PLB-HA-DSA 累积释放度较原料药明显减慢。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得到PLB-HA-DSA纳米胶束,可减缓PLB的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 论著
    郑威, 宫苹, 张紫微, 周婉梅, 陈宁
    摘要 ( 8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姜黄素(Cur)具有良好的抗胃癌活性,但因其水溶性差,碱性pH条件下易降解,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课题通过制备载Cur形状记忆聚碳酸亚丙酯-聚乙二醇(PPC-PEG)新型胃滞留给药系统来提高Cur的体内生物利用度。方法 制备Cur环糊精包合物(Cur_β-CD)并负载到PPC-PEG复合薄膜上,制备出可形变展开型胃滞留给药系统(Cur_β-CD_PPC-PEG),并对其进行特性表征、体外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抑制分析和大鼠体内药动学分析等。结果 经环糊精包合后,Cur_β-CD水溶性是Cur原料药的35.85倍。复合薄膜PPC-PEG(7.5∶2.5)在37 ℃条件下的形变恢复率为88.6%;将Cur_β-CD负载于PPC-PEG后,Cur与复合薄膜为物理共混,负载后的Cur热稳定性良好;Cur的载入对PPC-PEG载体的形状记忆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仍满足作为形变胃滞留剂型对形变恢复率的要求。Cur_β-CD_PPC-PEG胃滞留给药系统体外释药48 h的累积释放率为71.42%。Cur_β-CD_PPC-PEG体外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效果良好,作用48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可达86.64%。药动学结果表明,Cur_β-CD_PPC-PEG药-时曲线下面积 ( AUC0-24)和体内滞留时间(MRT0-24)分别是Cur的9.73倍和2.95倍。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形状记忆PPC-PEG复合膜的载Cur_β-CD胃滞留递药系统,该系统在48 h内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作用,药效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
  • 论著
    曹长鸿, 钟文婷, 高枫, 张英, 马志国, 曹晖, 吴孟华
    摘要 ( 18 ) PDF全文 ( 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不同基原来源的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进行成分鉴别及特征图谱的研究。方法 以分子鉴定技术鉴定没药的基原研究为基础,采用GC-MS对10批次胶质没药和15批次天然没药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同时,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分别建立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的特征图谱,对不同基原、相同商品类型的没药与其共有模式图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 天然没药的挥发性成分远多于胶质没药,胶质没药主要含有低沸点成分,天然没药则低、高沸点成分兼具,两者挥发油主要成分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 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特征图谱差异明显,相同商品类型但是基原不同的没药之间挥发性成分无明显差异。天然没药与胶质没药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没药挥发性成分与商品类型有关,与基原无关。
  • 论著
    许瑛婕, 黄鸿运, 汪洋, 刘春花, 郑林, 孙佳, 李勇军
    摘要 ( 13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Orbitrap-MS/MS)技术分析骨康胶囊的化学成分。方法 该药物用体积分数70%甲醇提取液采用Hypersil GOLD C18(2.1 mm×100 mm, 1.9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45 ℃,进样量1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下采集骨康胶囊的质谱数据,利用软件结合对照品比对、数据库匹配、文献报道及质谱规律对骨康胶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从骨康胶囊中共鉴定出137个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类、香豆素类等,其中27个化合物通过对照品比对鉴定,均明确药材来源归属。结论 该方法快速、高效地分析出骨康胶囊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论著
    王冲, 徐军田, 王祖璇, 侯娟, 华晓东
    摘要 ( 8 ) PDF全文 ( 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谷氨酸中细菌内毒素的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动态显色法的标准,采用两个厂家的鲎试剂,通过细菌内毒素标准曲线的可靠性验证实验、供试品前处理中所用试剂钙离子缓冲液及磷酸氢铵钠的干扰实验、供试品的干扰实验及外加内毒素回收实验,成功建立了谷氨酸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并对3批供试品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 将供试品与磷酸氢铵钠一起溶解,配制成质量浓度为20 mg·mL-1的谷氨酸溶液,以钙离子缓冲液稀释至5 mg·mL-1以下,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3批供试品的内毒素含量均小于限值12 EU·g-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0%,阳性回收率在50%~200%,符合规定。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可用于谷氨酸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控制其产品质量。
  • 论著
    陆继伟, 范一灵, 陈祝康, 谷广志, 顾颂青, 杨美成, 高晓明, 项新华
    摘要 ( 17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NIFDC-PT-288《药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能力验证计划》、NIFDC-PT-340《药品中需氧菌总数计数能力验证计划》和NIFDC-PT-446《药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能力验证计划》能力结果的分析研究,评价全国范围内参加实验室的药品微生物检验水平,使监管机构掌握药品检验实验室的微生物能力状况,提高实验室能力水平。方法 从结果满意率、发现问题和技术要点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从实验室类型、实验室数量、能力情况对实验室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 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结果满意率为95.7%(NIFDC-PT-288)、86.4%(NIFDC-PT-340)和100.0%(NIFDC-PT-446);地市(县、区)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结果满意率为95.5%(NIFDC-PT-288)、83.9%(NIFDC-PT-340)和92.5%(NIFDC-PT-446),企业实验室结果满意率为86.7%(NIFDC-PT-288)、65.7%(NIFDC-PT-340)和80.2%(NIFDC-PT-446),其他类型实验室结果满意率为100.0%(NIFDC-PT-288)、61.5%(NIFDC-PT-340)和86.7%(NIFDC-PT-446)。结论 三项微生物能力验证项目的成功开展,为实验室提供了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手段,也为监管机构掌握全国药品实验室微生物检测的能力状况提供了一手资料,药品检验实验室微生物定性检测能力较好,微生物的定量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2025 Vol.60 No.3 No.2 No.1
2024 Vol.59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3 Vol.58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2 Vol.57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Vol.56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Vol.55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Vol.54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Vol.53 No.24 No.23 No.21 No.22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7 Vol.52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2
No.13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6 Vol.51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Vol.50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4 Vol.49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Vol.48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6
No.5 No.7 No.4 No.3 No.2 No.1
2012 Vol.47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5 No.14 No.13 No.16
No.12 No.11 No.10
2012 Vol.22 No.9
2012 Vol.47 No.8 No.1 No.2 No.4 No.5 No.6
No.7 No.3
2011 Vol.46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0 Vol.45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9 Vol.44 No.14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8 Vol.43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No.1
2007 Vol.42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6 Vol.41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5 Vol.39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4 Vol.40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2004 Vol.39 No.07
2004 Vol.40 No.06 No.05 No.04
2004 Vol.39 No.03
2004 Vol.40 No.02 No.01
2003 Vol.38 No.S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2 Vol.22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1 Vol.36 No.S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0 Vol.35 No.S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9 Vol.34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8 Vol.3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7 Vol.32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6 Vol.3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5 Vol.30 No.S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4 Vol.29 No.S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3 Vol.28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2 Vol.27 No.S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1 Vol.26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0 Vol.25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9 Vol.24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8 Vol.2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7 Vol.22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6 Vol.2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5 Vol.20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4 Vol.19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3 Vol.18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2 Vol.17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1 Vol.16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0 Vol.15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79 Vol.14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78 Vol.13 No.02 No.01
1966 Vol.12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5 Vol.1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4 Vol.10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3 Vol.9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0 Vol.8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59 Vol.7 No.11 No.12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58 Vol.6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57 Vol.5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56 Vol.4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55 Vol.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54 Vol.2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53 Vol.1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 论 著
      王嫣然, 王彩平, 谢荟茹, 王凌, 蒋学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12): 1056-106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12.012
      目的 建立灵敏、快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氯沙坦钾和氯沙坦羧酸(E-3174)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中加入适量内标和冰乙酸, 以叔丁基甲醚萃取后用API 3000 LC-MS/MS进行分析。色谱柱采用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Ⅱ (2.0 mm×50 mm, 5 μm), 柱温为室温, 流动相由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醋酸铵)-乙腈(含0.1%甲酸)(20∶80)组成, 流速0.85 mL·min-1。质谱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的扫描模式, 以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电离模式下进行测定。结果 本方法的线性范围是10.10~2 525 ng·mL-1(氯沙坦钾)和9.820~2 455 ng·mL-1(E-3174), 最低定量限为10.10 ng·mL-1(氯沙坦钾)和9.820 ng·mL-1(E-3174), 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22%, 准确度在93.56%~102.88%之间, 萃取回收率约70%, 稳定性考察结果良好, 单个样品分析时间仅为2.5 min。2种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5%(氯沙坦钾)、110.0%(E-3174)。不同来源的2种氯沙坦钾片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 本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 适用于氯沙坦钾的人体药动学研究及其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资源与鉴定
      张艳艳付旭东,刘康栋,赵继敏,董子明,张振中
      中国药学杂志. 2013, 48(20): 1748-175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3.20.015
      目的 探讨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复合物的最佳制备方法及其靶向性。方法 溶液共混法制备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将其连接NGR构建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载药系统,并对其进行表征。考察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制备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探头超声次数、碳纳米管的量等因素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分别静注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和紫杉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脾、心、肝、肺、肾、肿瘤各组织的药物浓度,用靶向效率(TE)评价制剂的靶向性。结果 碳纳米管-紫杉醇为1∶2;表面活性剂Poloxamer188和苯丙氨酸以7∶3混合;选择功率600 W,超声15次为探头超声条件制得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与NGR反应得到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复合物,其包封率为(83.9±2.7)%,载药量为(69.3±1.5)%,Zeta电位为(-22.6±1.5)mV,平均粒径为(182.1±2.4)nm。在小鼠脾、肝、肺和肿瘤组织中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和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的AUC显著大于紫杉醇组(P<0.05,P<0.01)。在小鼠脾、肝、肺组织中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和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的靶向效率无明显差别,在心、肾组织中的靶向效率有所下降(P<0.05),在肿瘤中靶向效率分别为6.78%和21.33%,差异显著(P<0.01)。结论 优化条件制备的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复合物制备工艺和储存稳定性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且能显著提高紫杉醇的肿瘤靶向性。
    • 论著
      李孝栋,张丽红,肖晓金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16): 1442-144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16.017
      目的 研究组分制剂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动态过程,探讨复杂成分体系药动学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静脉滴注,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血浆样品,处理后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00~350 nm下全波长扫描,计算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简称吸波面积),得到给药后不同时间Beagle犬体内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的混合血药浓度;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各单一成分的血药浓度。通过3P97程序分别对2种方法获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 吸波面积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混合药物在Beagle犬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c0为84.94 μg·mL-1t1/2(β)为46.94 min, AUC为3 227.77μg·min·mL-1。HPLC结果表明,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的药时过程呈单室模型,c0t1/2和AUC分别为37.02、0.54 μg·mL-1,26.24、32.35 min和1 406.75、20.50 μg·min·mL-1;丹参素钠呈二室模型,c0为48.48 μg·mL-1t1/2β为59.21 min,AUC为1 842.06 μg·min·mL-1。吸波面积法获得的养血注射液混合血药浓度比HPLC获得的各单一成分血药浓度大,混合AUC与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三者药物的AUC之和接近,生物半衰期均较短。结论 吸波面积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联合使用能较好地阐述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西药复方、组分中药以及复杂体系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动学研究和评价提供了科学思路和可行途径。
    • 论著
      段英姿,客绍英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5): 394-39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5.004
      目的 研究9个不同引种柴胡地上部不同器官、不同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探讨最佳采收期及最优品种。方法 采用微波辅助优化提取条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80%,每次微波时间40 s,微波10次;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呈上下波动趋势;花中含量最高,在4.65%~16.75%内,平均为7.59%,营养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叶>茎,花期含量:花>叶>茎;果期:甘肃陇西、辽宁沈阳、山东菏泽和河北安国柴胡:果>叶>茎,其他柴胡:叶>果>茎;9个引种柴胡在花期和果期总黄酮含量较高,以甘肃陇西柴胡(初花期)含量最高,可达27.41%。结论 柴胡地上部分含有较高黄酮,建议在花期或果期进行采收,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 论著
      郭明a, 费萌a, 马燕飞a, 王向军b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6): 521-52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6.013
      目的 基于分子自组装原理,以医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Mn=2 000)与β-环糊精(beta-cyclodextrin,β-CD)形成新型囊泡,包合水溶性药物梓醇。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TEM)、Zeta电位仪和激光粒度仪表征囊泡的形貌和结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囊泡的药物包合率。结果 载药囊泡制备成功,其粒径分布在110 nm左右,接近纳米囊泡级别;Zeta电位在-19 mV左右,说明囊泡稳定性较好。并且,粒径和Zeta电位均随囊泡浓度和pH值的改变呈相关趋势改变,为优化囊泡的制备提供了参考。囊泡的载药率在52%左右,载药率良好。结论 该实验为水溶性药物的包合提供了参考。
    • 综述
      马全鑫, 陈民利*, 王逸平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4): 317-32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4.012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 PLA2)是磷脂水解酶超家族中的一员,能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中的氧化修饰磷脂,产生溶血卵磷脂和氧化性游离脂肪酸两种促炎介质。最近研究发现Lp- PLA2能够介导炎症反应以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 AS)的形成,现已成为一个新炎性反应标志物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预示因子。针对这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设计的抑制剂很多。其中Darapladib是目前最接近上市的一种Lp- PLA2特异性抑制剂,目前其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Darapladib作为一种新兴的抗AS分子靶点药物,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它能降低Lp- PLA2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控制AS的发展与恶化。本文综述了Lp- PLA2及其抑制剂Darapladib在AS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近年来 Darapladib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 论著
      王婷,蒋学华,王凌*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3): 253-25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3.015
      目的 建立EZ:faastTM氨基酸分析试剂盒联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谷氨酰胺的浓度,并用此方法对谷氨酰胺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 大鼠血浆用EZ:faastTM氨基酸分析试剂盒进行样品处理,而后采用API 3000 HPLC-MS/MS进行分析。色谱柱采用Phenomenex, EZ:faast 4 μ AAA-MS(3.0 mm× 250 mm, 4 μm),柱温为20 ℃,流动相由0.2%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乙酸铵)-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质谱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的扫描模式,以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电离模式下进行测定。结果 本方法在3.003~150.2 μg·mL-1内线性良好(r=0.996 6),最低定量限为3.003 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在85%~115%之间,萃取回收率约90%,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在室温放置、处理后放置、反复冻融及长期冷冻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准确,样品处理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谷氨酰胺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论 著
      江云霞,田红翠,张靖悦,韩飞,许卉*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8): 679-68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08.014
      目的建立测定牛蒡苷元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牛蒡苷元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处理,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52∶48,V/V),检测波长为280 nm,以槲皮素为内标。以4 mg·kg-1的剂量给大鼠iv牛蒡苷元纳米乳,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用DAS2.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牛蒡苷元在0.1~1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定量下限为0.1 mg·L-1,最低检测限为0.03 mg·L-1,提取回收率在85%以上,日内、日间RSD均小于6%。牛蒡苷元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134±0.085) 、(1.471±0.164) h。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测定牛蒡苷元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牛蒡苷元纳米乳在大鼠体内迅速分布,而且消除较慢。
    • 论著
      袁琳, 黄文忠*, 梁德强, 马银海, 杜芝芝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6): 497-50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6.007
      目的 研究合柄铁线莲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分离材料和方法,结合半制备液相分离合柄铁线莲中的黄酮苷类成分。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异牡荆素(2)、过山蕨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7-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2-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澳白檀苷(8)、槲皮素-3-O-β-D-(6″-n-丁基)葡萄糖醛酸酯(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和异荭草素(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资源与鉴定
      魏锋,刘薇,严华,石岩,张文娟,张萍,程显隆,马双成*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4): 277-28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4.001
      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标准化、规范化落实不到位,采收、产地初加工操作不规范,中药饮片生产及流通环节违法染色增重、掺杂使假,中药材专业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制假售假、违法经营中药饮片和其他药品等现象严重影响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危害公众健康。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组织开展药品“两打两建”专项行动以来各省市药品监管部门检查和抽验工作为基础,对发现的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期反映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现状,为相关部门监管政策的制定、标准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 药事管理
      易湛苗,赵荣生*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24): 2227-222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24.019
      目的 借鉴国内外同行药学实践中进行药学教育创新的策略,为改进国内临床药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经验。方法 检索国内外在药学教育创新方面的策略,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 目前国内外同行在教学方式方面引导学生对论文进行批判性评价并通过问题设置来改善教学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探索了国内外课程的差异并提出改进方向,在教学支持技术方面探索了在线教学、模拟药房和虚拟资源的利用,在临床实践方面以HIV患者生活质量和跨学科合作学习为例子介绍了药学教学模式创新对临床实践的影响。结论 今后药师还需要在药学教育的改革上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便在医疗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 药物与临床
      都丽萍,张钰宣,梅丹*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7): 613-61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07.025
      目的 评价间羟胺对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维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常用医药数据库,纳入间羟胺对比常规/安慰剂或麻黄碱维持血循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间羟胺相比于常规/安慰剂组而言,维持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明显,两组麻醉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的降低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羟胺与麻黄碱相比,两组麻醉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收缩压的降低幅度差异及心率的变化幅度的差异也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间羟胺能较好地维持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且疗效与麻黄碱相当;在安全性方面间羟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比麻黄碱低。
    • 药物与临床
      刘真 唐惠林 翟所迪
      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22): 1762-1767.
      目的 评价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系统评价和临床试验数据库,CNKI,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经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均为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妊娠率、排卵率、流产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来曲唑和枸橼酸氯米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0.86,1.54],1.11[0.91,1.34],1.45[0.52,4.08],0,[-0.01,0.01]);对于BMI<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曲唑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枸橼酸氯米芬[妊娠率:RR=1.64,95%CI(1.08,2.50)]。结论 对于BMI<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曲唑可以取代枸橼酸氯米芬成为一线促排卵药物;而对于BMI>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建议仍采用指南方案,先行生活方式的改善。来曲唑能否代替枸橼酸氯米芬成为一线促排卵药物仍需大规模的,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药事管理
      唐红波,姜梅,周京伊,郭海彬,李轶凡,马小磊,马博,郑智,张为远,庄太凤*,冯欣*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24): 2230-223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24.020
      目的 调研产科临床工作人员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态度、实践、现状和期望,为建立我院产科药学服务路径提供依据。方法 参阅文献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项选择每项为1分,问卷发至我院产科6个住院病区和2个门诊病区共202名工作人员,在1~2 d内收回,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99.5%。结果显示我院产科工作人员对药学服务持欢迎态度,对药学服务的认识有待提高,与此同时,认为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主要包括药师本身知识、技能的提高和领导的态度;在服务形式和内容上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认为形式上可多样化,主要包括纸质版药品和疾病信息、医院内药学信息查询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用药咨询和指导、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用药相关问题分析、药学教育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结论 通过调研分析我院产科工作人员关于药学服务相关问题,为建立产科药学服务路径包括服务的时机、形式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策略支持。
    • 新药合成
      莫若瑩;秦锡元
      中国药学杂志. 1959, 7(08): 395-395.
    • 论著
      胡玉钦 张运好 侯艳宁 赵曦 张彦玲 杨汉煜
      中国药学杂志. 2010, 45(3): 214-217.
      目的 评价2种氨麻苯美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 20名健康受试者按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口服2种氨麻苯美片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伪麻黄碱、O-去甲右美沙芬和苯海拉明的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使用DAS1.0软件计算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结果 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ρmax分别为(6.16±1.24)和(6.04±1.03) mg·L-1, tmax分别为(1.31±0.69)和(1.50±0.70)h,AUC0-16 h分别为(29.17±6.67)和(28.76±6.29) mg·h·L-1;伪麻黄碱的ρmax分别为(210.0±30.3)和(214.6±35.7)μg·L-1,tmax分别为(2.33±1.08)和(2.23±1.19)h,AUC0-24 h分别为(1 887.4±364.3)和(1 936.8±444.3)μg·h·L-1;苯海拉明的ρmax分别为(84.4±24.6)和(92.2±29.2)μg·L-1,tmax分别为(2.75±1.11 )和(2.98±1.06) h,AUC0-36 h分别为(819.2±284.7)和(937.5±391.4)μg·h·L-1; O-去甲右美沙芬的ρmax分别为(6.63±2.90)和(6.00±2.15) μg·L-1,tmax分别为(2.73±0.92)和(2.58±1.05)h,AUC0-24 h分别为(42.79±13.02)和(40.24±11.92)μg·h·L-1。以AUC0-t计算,受试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苯海拉明和右美沙芬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9.1±9.6)%,(102.7±13.5)%,(114.3±25.3)% 和(95.6±17.3)%。结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种氨麻苯美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 综述
      张竞文, 胡欣, 金鹏飞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5): 333-33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05.001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在武汉暴发。近期不断有专家指出SARS-CoV-2感染者病情的突然加重可能和“炎症风暴”(细胞因子风暴)有关。但目前并无针对于此的特效药。笔者结合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对细胞因子风暴进行解读,对细胞因子风暴的药物治疗进行探索性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
      余平, 李叶子, 万少兵, 王瑛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12): 1042-104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12.014
      目的 探讨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7日~3月6日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29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48)予以阿比多尔口服治疗,观察组(n=147)予以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胸部CT复查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 vs 64.86%),转重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 vs 2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发热、乏力、咳嗽、咽干咽痛及胸闷)及CRP、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BC、LY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部CT疗效有效率为69.39%,高于对照组的62.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 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轻度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提高疗效,降低转重症率。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李鹤, 谭晓川, 姜栋, 唐柔, 郝玉梅, 张宇佳, 方夏琴, 马春晓, 李平平, 郑稳生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4): 284-29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04.004
      2019年底开始,中国武汉出现了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冠状病毒2(severs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并迅速蔓延。此前世界范围内已爆发过两次不同冠状病毒引发的导致严重后果的疫情,分别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本文介绍了冠状病毒的结构与分类,讨论了3种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的起源、病毒学特点与流行病学概述,综述了目前上市以及研发中可能预防和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以期阐释冠状病毒的特征,为SARS-CoV-2及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罗怡婧, 黄桂婷, 郑琴, 岳鹏飞, 杨明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17): 1401-140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17.001
      固体分散体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从其发现到现在已近60年,已有26个药物制剂品种先后获得FDA批准上市,而且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涌现出了静电纺丝法、超临界流体法及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等。笔者将对固体分散体技术与载体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方法与载体的发展为主线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期望为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的研发提供借鉴。
    • 药物与临床
      高鸿慈
      中国药学杂志. 1984, 19(07): 17-18.
      临床上静滴氯钾较为常见,为了防止高钾血症,通常规定氯化钾的浓度不超过0.23%,滴速每小时不超过lg。本文以此两个极限为依据,举例计算静滴氯化钾在某一浓度时莫菲氏滴管的安全滴速(gtt/min)。此外,还介绍了按不同的病情需要,浓度和滴速可适当调整,及滴注氯化钾时的其它注意事项。
    • 综述
      王永奇
      中国药学杂志. 1983, 18(03): 40-43.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银耳的化学研究概况,详述了银耳中所含的化学成分;(1)蛋白质 和氨基酸;(2)酶;(3)多糖。同时,简述了银耳及其提取物的药用概况。
    • 问题解答
      李驰
      中国药学杂志. 1980, 15(05): 0-0.
    • 论著
      罗安雄,孟志霞,陈晓梅,郭顺星
      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15): 1199-1203.
      目的 了解不同培养基对福建金线莲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比较6种基本培养基对福建金线莲种子萌发的影响,观察并统计种子萌发率;利用正交设计研究萘乙酸(NAA)、6-苄基腺嘌呤(6-BA)对福建金线莲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叶片数、茎节数、根数、根长度、株高、鲜重等的影响。结果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福建金线莲种子萌发及原球茎分化效果不同,种子在MS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达60.38%,原球茎在1/2MS培养基上分化成幼苗效果最好;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对福建金线莲幼苗生长影响无显著性差异,1/2MS+NAA 1.0 mg·L-1 +6-BA 2.0 mg·L-1效果较好。结论 适宜的培养基能够促进福建金线莲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
    • 知识介绍
      高丽,刘艾林,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21): 1770-1772.
      目的 综述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NME)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及其与新药研发的关系。方法 查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网站资料和相关文献,对新分子实体的含义进行分析、推理和总结。结果 新分子实体与化合物是否已知、药物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的质量水平没有关系;新分子实体的开发遵从药物研究的一般要求,虽然开发难度大,但具有一定潜在优势。结论 准确理解新分子实体的含义能够有效避免新药研发中由于概念不清带来的弊端,更好地促进新药研发。
    • 药剂
      杨茂春;周燕
      中国药学杂志. 1987, 22(07): 414-415.
      按照胃蛋白酶的理化性质,对其合剂在不同温度、酸度、辅料及产生沉淀等进行了稳定性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不加酸胃蛋白酶合剂比加酸胃蛋白酶合剂稳定,为酶酸分开配制找到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从而筛选出不加酸胃蛋白酶合剂最佳处方。在临床试用半年,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 综述
      周琴 付贤树 王为民
      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17): 1305-1308.
      目的 根据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basophilic leukemia cell line 2H3,RBL-2H3)的生物活性特征和体外培养的特点,对近年来 RBL-2H3 细胞在药理学研究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分析和归纳,较为全面的描述RBL-2H3 细胞在药理学研究上的应用。结果结论 RBL-2H3 细胞广泛用于研究 FcεRI 结构,以及受体配体反应介导的信号途径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并且作为体外筛选抗过敏药物细胞模型。此外,RBL-2H3 细胞也可用于细胞分泌的生化途径、特定基因功能的研究。RBL-2H3 细胞膜富含受体,离子通道等,为其在仪器分析上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 知识介绍
      赵守孝
      中国药学杂志. 1987, 22(06): 370-372.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医药学中的应用很广。本文介绍该法在疾病的诊断、人体内药物的代谢和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该法与气相色谱法相比有许多优点,分析对热不稳定药物时,可以应用该法,而难以应用气相色谱法。
    • 实验报告
      陈武明
      中国药学杂志. 1983, 18(12): 34-35.
      作者在采用中国药典1977年版的银量法测定碘化钾的含量时,发现结果比实际投料量偏高。为此,作者对碘化钾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碘酸钾法测定碘化钾的含量,结果准确,且该法具有专一性,不受氯化物干扰等优点。
    • 论著
      刘颖, 门鹏, 张妍, 董环, 翟所迪, 赵荣生, 杨毅恒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19): 1639-164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19.015
      目的 评估连花清瘟胶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收集连花清瘟胶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系统评价/ Meta分析,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对证据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均为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1篇为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3篇为治疗流行性感冒,方法学质量平均评分为6分。对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连花清瘟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组比单纯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提高且流感样症状消失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流行性感冒,连花清瘟胶囊与羚羊感冒胶囊和苦甘颗粒相比可改善临床疗效愈显率和体温疗效愈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利巴韦林相比,可改善临床疗效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奥司他韦相比,可改善流感样症状消失时间,部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氨咖黄敏胶囊相比,可提高体温疗效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报道与连花清瘟胶囊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上述结论需要进一步大样本实验验证。
    • 知识介绍
      王耀新
      中国药学杂志. 1983, 18(12): 15-16.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快速原子轰击质谱(简称FABMS)的原理、特点和方法以及在极性化合物如抗生素、核苷酸磷酸盐、多肽等化合物上的应用。
    • 论著
      余平, 李叶子, 万少兵, 王瑛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12): 1042-104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12.014
      目的 探讨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7日~3月6日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29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48)予以阿比多尔口服治疗,观察组(n=147)予以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胸部CT复查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 vs 64.86%),转重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 vs 2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发热、乏力、咳嗽、咽干咽痛及胸闷)及CRP、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BC、LY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部CT疗效有效率为69.39%,高于对照组的62.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 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轻度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提高疗效,降低转重症率。
    • 知识介绍
      李端;徐红;曾衍霖
      中国药学杂志. 1982, 17(06): 355-361.
    • 知识介绍
      刘薄春
      中国药学杂志. 1983, 18(12): 20-2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结构已知药物E值简便计算的适用性。作者根据渗透压的依数性,提出了药物的电离校正系数与分子量之比(i/M值)是决定其等渗性质的特征常数;推导并证明了计算通式;基于大多数同类药物i值的相同或相近,建立了实用的分类计算式。文中列表比较了近百种常用药物的简便计算值和表值,使用方便,误差较小。
    • 综述
      陆晨熠 庄贞静 邱飞
      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7): 481-485.
      目的 综述近年来纳米金的药用研究进展,为开发纳米金及其相关药物用于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近十年来国内外的文献,就纳米金的药用情况、研究进展和纳米金的毒性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 纳米金自身具有生物活性,同时还具有光热效应,也可以作为药物载体使用,3种方式均已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中。纳米金在艾滋病、肿瘤、帕金森病等疾病治疗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其中抗肿瘤药AurimuneTM (CYT-6091)已经完成Ⅰ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纳米金的药用研究的发展迅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纳米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毒性低,但作为药物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评价。
    • 综 述
      严米娜, , 赵春顺*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4): 265-27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04.002
      目的 综述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的载体材料及其逃逸机制。方法 以近年来研究文献为基础, 对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的载体材料的结构特点、起效机制等进行综述。结果 将具有溶酶体逃逸功能的材料进行归类, 按其逃逸机制可分为2类:一类是通过提高溶酶体内的渗透压, 使溶酶体破裂;另一类是加入具有膜融合功能的材料, 降低溶酶体膜的稳定性。结论 对于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的载体材料的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从而促进其研究发展。
    • 药事管理
      沈英;何立平
      中国药学杂志. 2009, 44(14): 1116-1117.
    • 论著
      陈瑞战 李世哲 刘志强 董航 李元 杨思敏
      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21): 1630-1634.
      目的 从虎眼万年青中提取、分离水溶性多糖,初步研究其特征和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Sevag法脱蛋白,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色谱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虎眼万年青均一多糖OCAP-2-2。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分析单糖组成;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多糖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动物移植性实体瘤的瘤重实验法研究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作用,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MTT法检测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经过分离纯化得到的均一多糖组分OCAP-2-2主要由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等4种单糖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6∶1.26:0.88∶1.00,平均相对分子质量9.84×104,总糖含量为92.3%,总糖醛酸含量为6.21%,蛋白质含量为3.68%;在0.1~100 μg·mL-1内与荷瘤对照组相比,OCAP-2-2对小鼠S180肉瘤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多糖浓度为100 μg·mL-1时抑瘤率达(53.16±4.23)% (P<0.001);OCAP-2-2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在多糖浓度为0.10 μg·mL-1时,增殖抑制率最高为(39.83±7.31)% (P<0.01)。结论 OCAP-2-2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探索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肿瘤药物。
    • 论著
      赵丽霞;郭秀丽;刘新泳
      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06): 420-423.
      目的观察川芎嗪烟酸酯(TMPN)对H2O2引起的体外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细胞及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H2O2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元及SH-SY5Y细胞进入氧化应激状态,观察TMPN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TMPN能显著升高氧化损伤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对H2O2诱导的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减少胞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提高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论TMPN可以有效保护活性氧对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元及SH-SY5Y细胞的氧化损伤,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TMPN抑制H2O2诱导的[Ca2+]I异常升高,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增加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有关。
    • 讲座
      汤光
      中国药学杂志. 1983, 18(10): 27-29.
      pH分配假说是说明弱电解质类药物以非离子形式扩散透膜的理论。本文介绍了该假说的主要内容,列举了所运用公式的来源和应用,并举出了4个计算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