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1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16
  

  • 全选
    |
    专论
  • 王学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497-4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刘晓娅,王学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499-5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已逐步转向分子水平,本文对过去5 年PubMed 所收录的中国癫痫研究者有关癫痫分子病理机制研究的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并结合部分非中国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旨在让读者了解中国研究者在癫痫研究中的作用。
  • 杨雪,迟兆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07-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某些疾病易与癫痫共存于同一个体中,不同疾病之间难分主次、相互影响,称为癫痫共患病。其中以偏头痛、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认知损害、心理障碍、线粒体脑肌病等较为常见,癫痫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家族史、抗癫痫药物数量、发作控制情况等与共患病种类、数量,以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癫痫共患病在临床上较易误诊,可影响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积极探讨癫痫与共患病的内在关系、充分认识癫痫共患病的临床特点,探索对癫痫与共患病协同治疗的适宜原则与措施,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沈春红,王爽,郭谊,丁美萍,陈忠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16-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以大量神经元反复发作异常放电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短暂性功能失调为特征。对癫痫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全球神经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其病因多种多样、机制复杂,涉及离子通道、谷氨酸能系统、γ?氨基丁酸能系统、神经营养因子和炎性介质等多方面。本文拟对癫痫发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为研制新型抗癫痫药物寻找新的线索和突破点。
  • 杜超,王学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21-5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镁离子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离子和辅酶因子,参与体内诸如氧化磷酸化、糖酵解、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等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人类对镁离子与癫痫之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镁离子可以用于癫痫的预防与治疗,甚至有学者提出可以作为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药物。本文对近年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从细胞外低镁与癫痫的关系、癫痫患者血清镁离子异常、镁的抗癫痫作用及可能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 刘玉洁,邹丽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25-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疗癫痫患者的最终目标是摆脱癫痫发作,但有些癫痫患儿可能需要终身治疗,尤其是难治性癫痫患儿更加现实的目标是降低具有致残性发作类型的发作频率。长期发作会影响患儿社会活动、心理、认知等功能,因此对这些患儿的长期管理需要儿科和神经内科医师,以及社会工作者联合给予终身关爱。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应定期评价患儿病情,注意预防和控制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抗癫痫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为难治性癫痫患儿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达到平衡,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29-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杨洪超,王文志,吴建中,洪震,戴秀英,杨斌,王太平,袁成林,马广玉,李世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30-5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全球抗癫痫运动中国农村抗癫痫示范项目终止后4 年曾接受苯巴比妥治疗的癫痫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转归,以为我国农村癫痫患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8 年7-12 月由经过培训的乡卫生院医师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入户调查,对原示范项目6 省(市)共8 个县经苯巴比妥治疗管理的2455 例惊厥型癫痫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苯巴比妥治疗的2455 例患者中共随访到1780 例,其中939例(52.75%)继续服药,无发作和发作减少超过50%(有效)的患者于项目终止后的12、24、36 和48 个月时所占比例分别为66.77%(627/939)、68.37%(642/939)、71.35%(670/939)和73.06%(686/939);841 例(47.25%)停药患者中244 例(29.01%)无发作、320 例(38.05%)仍然发作但已停药、277 例(32.94%)改用其他类型抗癫痫药物。对939 例继续服用苯巴比妥与841 例停药的癫痫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继续服药者的远期疗效优于停药者(χ2 = 12.423,P = 0.002)。停药原因分别为发作停止(244 例,29.01%)、改用其他抗癫痫药物(277 例,32.94%)、未提供免费药物或无钱买药(93 例,11.06%)、治疗效果欠佳(92 例,10.94%)、当地买不到苯巴比妥(54 例,6.42%)等。至2008 年随访结束时共有206 例患者死亡,标化死亡比达19.10;其中意外事故死亡为59 例(28.64%),其次为脑血管病30 例(14.56%)、癫痫持续状态窒息死亡28 例(13.59%)。结论  “全球抗癫痫运动”中国农村癫痫示范项目开展成功,远期治疗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癫痫人群死亡率高,尤其是意外事故死亡率高,值得引起注意。
  • 蔡浅云,罗蓉,吴惧,欧阳颖,钟佑泉,肖侠明,付俊鲜,黄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36-5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四川地区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奥卡西平和拉莫三嗪等新型抗癫痫药物在儿童癫痫患者中超说明书规定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的现状及安全性,以为临床制定相关用药指南提供数据,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 年7 月-2011 年11 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儿童癫痫患者资料,统计此间应用抗癫痫药物的总病例数和服用4 种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病例数。依据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判断使用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医嘱是否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及其药物类型,并计算和分析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共854 例癫痫患儿接受抗癫药物治疗,其中670 例患儿服用4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超说明书用药者406 例,占抗癫痫药物治疗总病例数的47.54%(406/854),约占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总病例数的60.60%(406/670)。与按说明书用药患儿相比,超说明书用药患儿年龄更小、单药使用比例更高、全面性发作和癫痫综合征患儿比例更高,其病例数比例分别为左乙拉西坦78.50%(157/200)、托吡酯79.81%(253/317)、奥卡西平21.32%(42/197)和拉莫三嗪33.33%(21/63);不同年龄、单药使用和各种发作类型中以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更为突出。除失访病例外,超说明书用药组患儿以奥卡西平[16.67%(7/42)]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托吡酯[14.81%(36/243)]、左乙拉西坦[10.60%(16/151)]和拉莫三嗪[9.52%(2/21)],但是与按说明书用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75、0.448、0.014、0.109,P = 0.540、0.503、0.906、0.742)。结论  在四川地区儿童癫痫患者中超说明书应用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尤为突出,但新型抗癫痫药物在一定范围内超说明书用药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循证神经病学
  • 张颖,张雅西,李岱,林慧慧,宋毅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42-5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痫的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8 年1 月-2010 年12 月Cochrane 图书馆、MEDLINE、EMbas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分析,RevMan 5.0 统计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根据Cochrane 5.0.2 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纳入11 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1981 例受试者(左乙拉西坦组1192 例、安慰剂对照组789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左乙拉西坦组每周部分性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的病例数高于对照组(1000 mg/d:OR = 2.990,P = 0.000;2000 mg/d:OR = 3.870,P = 0.000;3000 mg/d:OR = 3.440,P = 0.000);每周发作频率减少≥ 75%的病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 mg/d:OR = 3.130,P =0.000;2000 mg/d:OR = 5.060,P = 0.000;3000 mg/d:OR = 4.730,P = 0.000);完全不发作病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 mg/d:OR = 5.080,P = 0.001;2000 mg/d:OR = 4.420,P = 0.050;3000 mg/d:OR = 4.150,P = 0.000)。左乙拉西坦组失访率与安慰剂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乏力、鼻咽炎、精神行为异常等,两组精神行为不良反应方面存在异质性(P = 0.360,I2 =8.000%)。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痫的疗效与安慰剂组相比效果显著,保留率高;药物安全性应注意其所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
  • 张文武,刘凌,李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52-5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抗癫痫药物治疗方案对老年性癫痫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以为老年性癫痫的循证治疗制定最佳方案。方法  以elderly epilepsy(老年性癫痫)、drug therapy(药物治疗)、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等英文词组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Cochrane 图书馆、MEDLINE 等数据库,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及病例观察研究等方面的相关文献,采用Jadad 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与老年性癫痫治疗有关的临床指南1 篇、系统评价14 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 篇、临床对照试验2 篇和回顾性病例分析2 篇;根据Jadad 量表质量评价标准,15 篇为高质量文献(评分≥ 4 分)、5 篇为低质量文献(评分< 4 分)。经对各项临床试验的治疗原则、不同治疗方法获得的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显示:(1)抗癫痫药物是治疗老年性癫痫的主要方法。(2)第二代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并未优于第一代,但具有不良反应小、无药物间相互作用、安全性与耐受性高等优势。(3)一线抗癫痫药物推荐选择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加巴喷丁,其次为托吡酯和丙戊酸钠。由于受到老年性癫痫患者共患病多、长期多药治疗等因素的影响,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4)新发癫痫患者首选单药治疗,以低剂量给药、缓慢加量、延长给药间隔、改善依从性为治疗原则。结论  借助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为老年性癫痫患者提供最佳临床证据。
  • 神经影像学
  • 郑玲,张志强,王正阁,王茂雪,袁翠平,沈连芳,陈光辉,杨昉,谭启富,焦青,卢光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58-5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脑网络分析技术对儿童失神发作时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进行观察,旨在发现癫痫发作时患儿认知功能受损情况。方法  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12 例诊断明确的失神发作患儿,采用同步脑电图-fMRI 技术采集17 对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和无发放状态下fMRI 数据;以独立成分分析法分别观察丘脑、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感知觉网络等7 个静息态脑网络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情况。结果  配对t 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在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状态下丘脑表现为脑电活动同步性增强,且其强度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 = 0.890,P = 0.000);默认网络(r = -0.706,P = 0.000)、背侧注意网络(r = - 0.829,P = 0.000)、中央执行网络(r = - 0.905,P = 0.000)等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处理的静息态脑网络则表现为脑电活动同步性降低,并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持续时间呈负相关。而低级的感知觉网络的改变与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验证丘脑可能与儿童期失神癫痫弥漫性棘慢波综合发放有关,并首次提出,除默认网络功能外,儿童失神发作还可表现为注意力及执行控制能力等高级认知功能受损,而低级感知觉功能虽可能受累但不明显。这一发现有益于对儿童失神发作时意识受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
  • 癫痫临床与基础研究
  • 石秀玉,丁瑛雪,刘占利,石凯丽,邹丽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63-5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黑皮质素受体(MC2R ~ MC4R)基因变异及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痉挛症发病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关系,并对研究中发现的最具意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深入的功能学研究。方法  采用DNA 直接测序法检测MC2R ~ MC4R 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基因突变及多态性;SHEsis 和Haploview3.32 程序构建单体型,分析不同多态性基因型、等位基因及所构建单体型在婴儿痉挛症患儿和正常对照受试儿童中的分布频率,并观察其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测序显示,MC2R 基因启动子区共存在4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2T > C 为新发现位点,3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93220、rs2186944 和-2T > C)组间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4,0.02,0.01)。常见单体型TCCT 对婴儿痉挛症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P = 0.00),且TCCT 携带者比非携带者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更为敏感(P = 0.00)。体外功能学研究证实,MC2R 基因TCCT 型启动子转录效率是TCCC 的4 倍(P = 0.00),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后含TCCT 单体型启动子MC2R mRNA 表达水平上调5 倍(P = 0.00),而含TCCC 单体型启动子仅上调1.50 倍(P > 0.05)。MC4R 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1872992 与婴儿痉挛症的发生有关,婴儿痉挛症组患儿TC 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0);T 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优于非T 型等位基因携带者(P = 0.01)。但MC3R 单核苷酸多态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黑皮质素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痉挛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并可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婴儿痉挛症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早期预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提供一定线索。
  • 王春,翟琼香,汤志鸿,卓木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73-5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发作类型癫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与脑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1981 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制定的癫发作类型分类标准,共明确诊断190 例癫痫患儿(强直-阵挛发作41 例、强直性发作34 例、阵挛性发作22 例、肌阵挛发作12 例、无张力性发作17 例、失神发作22 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1 例及复杂部分性发作21 例),于癫痫发作72 h 内施行长程视频脑电图观察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结果  不同发作类型癫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00),其中以肌阵挛发作组[(32.42 ± 6.62)ng/ml]水平最高,除与强直-阵挛发作组(P = 0.062)外,与其他各发作类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而其他各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秩相关分析显示,癫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长程视频脑电图异常程度呈正相关(rs = 0.613,P = 0.000)。结论  癫痫发作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即升高,提示癫痫发作对患儿脑组织有一定损害;而且癫痫放电对神经元损害越严重、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升高越明显,不同发作类型中以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最高,提示这两种发作类型对脑组织的损害高于其他类型。
  • 陈云,席志芹,郭珍立,尹虹祥,付斌,周瑞,但毕堂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78-5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27 相关蛋白1(HSPBAP1)和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类似蛋白5(EML5)在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用于耐药性癫痫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共选择39 例耐药性癫痫患者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 例入组,经腰椎穿刺术采集脑脊液标本,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SPBAP1 和EML5。结果  耐药性癫痫组患者脑脊液HSPBAP1 和EML5 表达水平分别为(0.17 ± 0.03)和(0.13 ± 0.02),正常对照组为(0.10 ± 0.03)和(0.08 ± 0.02),低于耐药性癫痫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239,3.294;均P = 0.002)。结论  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HSPBAP1和EML5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为耐药性癫痫的诊断提供新的途径,有助于耐药性癫痫的早期诊断。
  • 林慧慧,刘艳青,刘淼,李江丽,宋毅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81-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颞叶癫痫模型海马区神经元Akt1 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方法制备颞叶癫痫大鼠模型,Western blotting 检测海马区总蛋白、Quantity one 软件行灰度值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各区Akt1 蛋白表达变化,计数不同处理组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  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模型组大鼠于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即刻海马区Akt1 蛋白表达升高(t = 2.445,P = 0.034),并于第30 天时达峰值水平(t = 1.214,P = 0.002),发作后24 h 表达水平迅速降低,并低于正常值范围(t = 4.294,P = 0.00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表达无明显改变;与氯化锂组相比,癫痫模型组大鼠于癫痫持续状态后1 h 海马区Akt1 蛋白表达开始降低,24 h 降至最低水平(t = 4.134,P = 0.000),至发作48 h 后开始逐渐升高(t = 2.481,P = 0.002),并于发作第7 天时升至氯化锂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海马CA3 区Akt1 蛋白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立即增加,12 h 达高峰(t = 16.586,P = 0.000),48 h 减少并降至正常值水平(t = 0.357,P =0.089),发作后第10 天再次增加(t = 3.123,P = 0.000),于第30 天时阳性神经元数目再次达峰值水平(t =18.339,P = 0.000),第50 天开始恢复至正常值水平(t = 3.219,P = 0.000);氯化锂组仅海马CA3 区Akt1 蛋白表达于实验初始(0 h)升高并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海马CA1 和CA2 区Akt1 蛋白表达变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海马及海马CA3 区Akt1 蛋白表达均呈现癫痫持续状态后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动态过程,提示可能存在神经元保护作用,对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8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癫痫临床与基础研究
  • 谭明会,吴原,刘秋弟,叶洁梅,黄金山,韦兴,李偲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89-5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海人酸致痫大鼠于α-细辛醚治疗前后海马区差异表达蛋白质,寻找α-细辛醚治疗癫痫的药物作用靶点。方法  健康成年SD 大鼠20 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α-细辛醚组,经腹腔注射海人酸制备癫痫模型,选择Racine 发作标准达Ⅳ ~ Ⅴ级的大鼠作为观察动物,BCA法分别测量α-细辛醚治疗前后海马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水平,以INR ≥ 1.30 表示蛋白质表达水平上调、INR ≤ 0.77 表示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结果  共发现35 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模型组大鼠相比,α-细辛醚组大鼠海马组织共有5 种高表达蛋白质、30 种低表达蛋白质,其中大多数蛋白质参与了机体的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转录及调控、细胞凋亡和神经生物学等重要生物功能。结论  α-细辛醚可调节由海人酸诱发的SD 大鼠海马组织中多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提示α-细辛醚具有多个药物治疗靶点。
  • 综述
  • 王雅杰,朴月善,卢德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94-5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淋巴瘤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特殊类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展迅速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显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组织病理学呈现脑白质内恶性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大脑淋巴瘤病已经成为脑白质病变鉴别诊断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尽早进行病理检查对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大脑淋巴瘤病的认识仅基于一些病例报道,系统分析较少。在本文中,我们对国外相关病例进行回顾,共收集17 例大脑淋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以期对该病能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 临床病理报告
  • 付永娟,朴月善,陈莉,李存江,卢德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597-6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样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一例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者,57 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3 个月,地点定向障碍,计算力和理解判断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呈等T1、长T2 信号,强化不均匀。术中可见病变区域脑组织稍膨胀,表面黄染,切面组织颜色灰白,质地较软,血供较丰富。组织学表现为以血管为中心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破坏血管壁,部分区域增生的淋巴细胞以T 细胞为主,伴大量吞噬细胞浸润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伴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呈玻璃样变性,呈淋巴瘤样肉芽肿结构;部分区域增生的淋巴细胞弥漫成片,B 细胞所占比例升高,细胞呈明显异型性,并具有IgK 链的单克隆性扩增,表现为淋巴瘤样改变,EB 病毒检测阴性。结论  淋巴瘤样肉芽肿作为淋巴瘤的前期病变,应该被列入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及多发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样肉芽肿与EB 病毒的相关性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临床研究
  • 李彬,姜丹,王训,杨任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603-6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所显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性,以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MEB-9200K 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以波形潜伏期> (x + 2.50) s、波幅低于均值的50%或未引出波形作为异常标准,分析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特征和病程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相比,帕金森病组和多系统萎缩组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显示四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 < 0.05),但帕金森病组与多系统萎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多系统萎缩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总异常率(P = 0.018)和双侧异常率(P = 0.035)均高于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组病程≤ 3 年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 3 年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33);多系统萎缩组病程≤ 3 年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 3 年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85)。结论  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出现早,且多呈双侧改变,表明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更严重、更广泛。
  • 赵广祚,王朝晖,于广杰,曾现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608-6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10 例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43 岁,病程2 个月~ 7 年。肿瘤分别位于脑桥小脑角区(5 例)、顶叶(1 例)、鞍结节(1 例)、颈静脉孔区(1 例)、小脑幕(1 例)和侧脑室(1 例)。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头痛(4 例)、步态不稳(2 例)、耳鸣或听力减退(2 例)或视力下降和饮水呛咳(各1 例)。结果  CT 平扫病灶主要呈高密度(6 例)、等密度(1 例)和等或高混杂密度(1 例)。T1WI主要呈等信号(4 例)、低或等混杂信号(4 例)和高信号(2 例);T2WI呈高或等混杂信号(7 例)、低信号(1 例)、等信号(1 例)和高信号(1 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2 例)或明显强化(8 例)。病灶周围可伴水肿(7 例)、硬脑膜尾征(5 例)、囊性变(7 例)、钙化(3 例)、骨膜增厚(1 例)或骨质破坏(5 例)。7 例肿瘤病灶经手术全切除、3 例获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 ~ 120 个月,5 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5.62 个月。结论  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肿瘤灶周围组织水肿、囊性变及骨质破坏。患者预后与手术全切除程度密切相关。
  • 综述
  • 乔亚男,薛爽,顾卫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612-6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难点,主要根据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症状与体征作出诊断,客观指标极少,明确诊断需要病理结果。近年来,欧洲国家开展一项新型检查方法即经颅脑实质超声检查,从最初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到用于其他运动障碍性及神经变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无创、简易、检查时间短,以及便于早期诊断等优势。本文将从经颅脑实质超声的发展过程、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原理、在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以及临床应用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简述这一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研究进展。
  • 病例报告
  • 陈玉霞,肖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618-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如娟,王宪玲,杨金波,吉训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622-6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亚忠,张婷,方曙平,杨嘉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625-6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毛晨晖,高晶,卢强,黄颜,周祥琴,谭颖,戴毅,彭斌,崔丽英,郭玉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628-6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