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兴森,叶信珍,黄毅,陈景宇,储卫华,邹明明,陈飞,林江凯
目的 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 年4 月-2011 年11 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 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 薄层扫描及三维CT 重建术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L)上方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以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评价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结果 共随访4 ~ 20 个月(平均13 个月)。与手术前ADI[(4.42 ± 2.91)mm]、CL[(10.31 ±3.80)mm]、ML[(3.24 ± 2.92)mm]、CMA[(127.83 ± 8.75)°]及JOA 评分(9.75 ± 2.59)相比,手术后ADI[(2.96 ± 2.08)mm]、CL[(7.16 ± 3.19)mm]、ML[(0.29 ± 2.36)mm]减小,CMA[(134.10 ± 8.38)°]及JOA 评分(14.83 ± 2.94)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其中,手术前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波形异常的10 例患者中7 例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术后MRI 检查显示,颅颈交界区减压充分,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期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