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2011年, 第1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16
全选
|
专论
Select
进一步提升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赵钢,粟秀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483-4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影响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推广的若干因素
粟秀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486-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关于边缘性脑炎
王得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489-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应重视脑膜弥漫性病变的神经病理学研究
卢德宏,朴月善,阮清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491-4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Select
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
何俊瑛,李美杰,张楠,张环环,谷聚贤,邹月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495-4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郭芳,王得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499-5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新进展
刘磊,王得新,王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04-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朊蛋白病研究进展
乔杉杉,李继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13-5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证神经病学
Select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治疗措施的临床证据评价
胡佳,司洋,李娟,刘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18-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以为循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以脑炎、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抗病毒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词组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和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获取临床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及病例观察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Jadad 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治疗有关的临床指南2 篇、系统评价2 篇、随机对照试验2 篇、临床对照试验2 篇、病例观察研究3 篇;其中9 篇被评为高质量文献(3 篇Jadad 量表评分为4 分、5 篇评分为5 分、1 篇评分为7 分),2 篇为低质量文献(评分为3 分)。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显示:(1)抗病毒药物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首选治疗方法。(2)若病情不能缓解,应在充分评价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弊后考虑激素类药物治疗。(3)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欠佳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4)外科手术治疗不作为推荐治疗方法,唯有在颅内压过高的情况下方考虑施行手术减压。结论 借助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可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最佳临床证据。
临床病理报告
Select
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李娟,鲁昌立,张尚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22-5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 例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者,12 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肌肉疼痛和发热。MRI 检查显示左侧额颞叶脑膜及顶枕叶、右侧顶叶呈低密度影,左侧小脑半球结节样低密度影。胸部及脊柱CT 检查胸骨柄及其体部上段“虫蚀”样骨质破坏,前方软组织肿胀;L2 椎体局灶性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稍肿胀。右侧顶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胸壁肿物活检术及胸壁窦道切除术后组织形态学观察,右侧顶叶穿刺组织呈边界较清的增生结节,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泡沫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组成,伴淋巴细胞、少量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胸壁肿物、胸骨及软组织则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化脓性炎性反应为主,伴极少数多核巨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见右侧顶叶、胸壁及胸骨大量抗酸杆菌生长。结论 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结核病组织学形态不典型,有时以化脓性炎性改变为主。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仍应考虑结核病的可能并及时行抗酸染色,以免漏诊和误诊。
Select
IgG4相关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倪海春,朴月善,卢德宏,马晓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29-5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gG4 相关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 例IgG4 表达阳性的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者,55 岁。以癫发作起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左侧肢体抽搐。MRI 增强扫描显示局部硬脑膜增厚,并呈线样或结节样强化。大体标本观察硬脑膜明显增厚,质地坚硬;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硬脑膜异常增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伴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量淋巴细胞表达IgG,部分表达IgG4。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有效。结论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类病因不明的硬脑膜纤维性炎性病变,部分患者可能是IgG4 相关硬化性疾病谱中的一员。
论著
Select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
窦春阳,范学文,吴若芬,朱海清,陈桂生,孔繁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34-5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合检测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以小鼠抗人单克隆上皮膜抗原(EMA)标记脑膜癌细胞及对照组脑脊液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脑膜癌细胞扫描图像并定量检测上皮膜抗原相对荧光强度。结果 上皮膜抗原主要表达于脑膜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着红色荧光,相对荧光强度为(44.84 ± 13.05),与对照组(3.98 ± 1.5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3.954,P = 0.001)。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上皮膜抗原的检测阳性率为90%(18/20),高于常规MGG 染色法[60%(12/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00,P = 0.010)。结论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合检测脑脊液细胞上皮膜抗原表达变化,可为脑膜癌病的诊断、组织来源提供实验室依据。
Select
磁共振成像及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性研究
何俊瑛,张楠,李玉静,邹月丽,李美杰,谷聚贤,张环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38-5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RI 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阳性率、异常程度和发病时间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189 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头部MRI 及脑脊液检查资料,分析MRI 正常或异常患者在疾病早期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结果 189 例患者中96 例(50.79%)呈现MRI 异常影像、129 例(68.25%)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MRI 异常患者中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率为72.92%(70/96),与MRI 正常患者(63.44%,59/9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结论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疾病早期MRI 改变晚于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但二者对提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Select
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何玲,常明,吕晓民,王玉芝,初凤娜,李伟,林会香,王丹,崔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43-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脊液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变化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结核性脑膜炎(21 例)、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28 例)和正常对照者(32 例)脑脊液ESAT-6 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ESAT-6 和干扰素-γ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4.46 pg/ml[(2.20 ~ 10.55)pg/ml]和34.86 ng/L[(25.62 ~241.71)ng/L],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1.18 ± 0.49)pg/ml、(12.00 ± 3.37)ng/L]和正常对照组[(1.05 ± 0.47)pg/ml、(14.58 ± 3.4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 = 35.695,P = 0.000;H =31.560,P = 0.000)。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26,P =0.226;t = 0.060,P = 0.952)。Spearman 秩相关分析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ESAT-6 水平与干扰素-γ水平呈正相关(rs = 1.000,P = 0.000)。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ESAT-6 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和正常对照者,检测这两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协助结核脑膜炎的诊断,且两项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Select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秦秀燕,徐竹,陈映,尚涛,熊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48-5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 对28 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 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 12 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 例)、慢性脑膜炎(3 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各1 例)、脑梗死(1 例)和肌肉病(1 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12/28)。至少合并1 ~ 2 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最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为25%(7/28)。结论 HIV 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最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性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 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Select
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及MRI特征
胡珏,周俊杰,陈德强,李爱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54-5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以及MRI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9 例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和MRI 结果。结果 平均发病年龄(26.30 ± 8.30)岁,男女之比约为2∶1;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以发热伴头痛或咳嗽,下肢乏力、麻木及大小便障碍(6 例)为主,亦可继发于抗结核治疗结束后6 个月至1 年;症状与体征不对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不典型。MRI 表现为脊髓中央纵行“串珠”状、“腊肠”样、梭形或细长条形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空洞内及空洞壁无强化;病变部位蛛网膜下隙变窄且伴脊膜强化;脊髓空洞呈多房性,可累及颈髓(5 例)、胸髓(8 例)、腰髓(6 例)或颈胸腰髓同时受累(4 例)。病情轻重程度与空洞直径和长度不平行。结论 脊髓空洞症可为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早期或迟发性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可不典型,空洞以胸髓受累常见,具多房性、多节段特点,病情轻重程度与影像学改变可不平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行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Select
不典型性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钱海蓉,孟宇宏,王巍,卢德宏,朴月善,戚晓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60-5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 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 例以头痛、左侧肢体无力,伴记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性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 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女性患者,35 岁。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及记忆力减退,但不伴发热、癫发作。病程进展过程中相继出现阵发性四肢抽动、右侧下肢无力、小便失禁、多食、体质量增加、停经、体温波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唑等抗炎药物治疗无效,随着颅内压逐渐升高,脑疝形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测仅蛋白定量显著升高。脑电图提示右侧前额颞区慢波。MRI 呈以右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半卵圆中心及基底节为主的大片长T1、长T2信号,并不均匀疏松团状强化,病灶周围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并累及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学检查呈现大片状坏死,脑组织及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大量格子细胞渗出,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六胺银和PAS 染色阳性的细小颗粒状物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脱髓鞘病变及炎性假瘤等疾病。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 病极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病理学检查仅能提示特殊感染,治疗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进行组织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可以明确诊断,经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Select
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四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钱敏,关鸿志,陈琳,郭玉璞,任海涛,赵燕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68-5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4 例室管膜型PCNSL 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4 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 d ~ 5 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 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 例)和偏瘫(1 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 例)。其中2 例于发病2 和4 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 例)、白细胞计数(4 例)和蛋白定量(4 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 例)。4 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 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 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 例)和鞍区病变(1 例)。PET 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 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 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Select
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CT 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王兴文,陈赞,许平,吴浩,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73-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自2007 年1 月-2010 年10 月施行CT 血管造影检查的48 例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诊断与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其椎动脉解剖走行特点。结果 根据椎动脉分支和行程,48 例患者96 侧椎动脉共分为5 种类型:Ⅰ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共19 侧(19.79%);Ⅱ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孔,共43 侧(44.79%);Ⅲ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共29 侧(30.21%);Ⅳ型,椎动脉开窗,一支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下方,一支走行于寰椎和枕骨之间,入硬脑膜后重新汇合成椎动脉,共3 侧(3.13%);Ⅴ型,椎动脉发育细小或缺如,共2 侧(2.08%)。结论 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解剖走行变异较大。对于Ⅰ型和Ⅳ型椎动脉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显露时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而Ⅱ型和Ⅲ型椎动脉患者,遵守严格的骨膜下分离操作原则可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手术前行CT 血管造影并结合骨性结构融合特点,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损伤的风险。
病例报告
Select
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
贾国勇,王翠兰,李怡,吴伟,韩恩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77-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病理(例)讨论
Select
体位性头痛
周立新,袁晶,王建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5): 580-5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