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2011年, 第1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16
全选
|
神经经济学
Select
神经经济学研究进展
马慧娟,张芳芳,汪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585-5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解剖学
Select
虚拟现实技术量化经额入路显露海绵窦区显微解剖研究
汤可,鲍圣德,周敬安,周青,刘策,赵亚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590-5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Dextroscope 虚拟现实系统定量评价经额入路显露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 根据尸头CT 和MRI 影像数据,以Dextroscope 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分别选择颅盖和颅底标识点连成三角形模拟手术骨窗和海绵窦不同显露术野(三角面A、B、C)。结果 不同术野三角形面积比较,B 面术野最大(均P = 0.000),但是到达术野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的体积A、B、C三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C 面术野到达海绵窦前所需磨除前床突和显露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体积,分别大于经B 面和经A 面术野(均P = 0.000);经B 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的体积,以及显露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的体积分别大于经C 面和A 面术野(均P = 0.000);经A 面术野与经B 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显露垂体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C 面术野不显露垂体。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经额显露海绵窦显微手术入路具有快捷、直观、量化、可重复等优势。
临床病理报告
Select
角蛋白表达阳性的马尾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伴脊柱裂: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林晓燕,宋英华,王家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595-6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马尾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报告1 例临床罕见伴节细胞神经瘤分化的马尾副神经节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7 岁,临床表现为右足底麻木并渐进性双下肢麻木。MRI 检查显示L4 ~ S1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S1 节段硬脊膜部分缺损未闭合,硬脊膜受压,肿瘤约5 cm × 3 cm × 3 cm 大小,位于神经根,形状不规则,血运丰富,压迫马尾囊及神经根。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由副神经节瘤和节细胞神经瘤组成,副神经节瘤为实性细胞巢结构,细胞呈器官样排列,部分为实性片状、癌巢样或条索样、假“菊形”团样、血管外皮瘤样及乳头状排列;节细胞神经瘤可见典型节细胞,背景为神经纤维、许旺细胞等,形成节细胞神经瘤图像,两种成分单独或混杂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巢状成分的肿瘤细胞胞质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以及α?突触核蛋白和嗜铬素A,肿瘤细胞巢周围胞质可见表达S?100 蛋白的支持细胞,Ki?67 抗原标记指数< 5%;节细胞成分表达α?突触核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并不同程度表达细胞角蛋白,但不表达神经元核抗原。结论 该例患者肿瘤组织中伴有节细胞神经瘤成分,含有多种组织学和细胞学形态,伴骶椎隐裂,临床罕见。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可能是马尾副神经节瘤不同于其他部位副神经节瘤的重要病理学特点之一。
Select
血管中心型胶质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李艳青,肖华亮,赵连花,曾英,罗清雅,马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02-6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管中心型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1 例血管中心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女性患者,12 岁。主诉右手持物不稳2 年,发作性晕厥伴四肢抽搐1 年。头部MRI 显示左侧颞顶叶交界区边界不清、椭圆形病变,无明显占位效应,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未见明显强化。术中可见肿瘤组织呈灰白色、血运较为丰富、质地柔软,分块切除。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主要由形态单一的双极细胞围绕血管生长,部分呈放射状排列并形成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分化良好但呈侵袭性生长,侵犯脑实质及软脑膜;无或极少见核分裂象,无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呈弥漫强阳性;上皮膜抗原呈特征性点状阳性;细胞角蛋白、E-钙黏蛋白、突触素、神经微丝、神经元核抗原、P53 表达阴性;Ki-67 抗原标记指数为1%。结论 血管中心型胶质瘤兼具室管膜瘤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特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论著
Select
电刺激预处理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周子伟,韩振营,单阳,田野,陈通恒,李盛杰,刘丽,雷平,江荣才,张建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07-6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电刺激)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于电刺激后24 h 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施行液压打击术,制备颅脑创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测量创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患侧海马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阳性(vWF+)微血管密度;Morris 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伤后认知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与单纯打击组比较,创伤后3 h 和6 h 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均P = 0.000),之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与其他各组相比,伤后第1 天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vWF+微血管密度即开始增加,至第7 天达高峰平台期(P = 0.000);与单纯打击组相比,Morris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 天时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结论 电刺激预处理可促进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创伤前动员机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使得伤后更多的内皮祖细胞归巢到损伤区域,有助于伤后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Select
多胺类似物DENSPM 对人胶质母细胞瘤SNB19细胞生长的影响
田野,王彬,王世召,魏正军,孙林,江荣才,张建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14-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胺类似物DENSPM 对人胶质母细胞瘤SNB19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MTS 法、流式细胞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经DENSPM 处理后的SNB19 细胞存活率、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内过氧化氢水平,以及细胞内多胺水平和鸟氨酸脱羧酶、亚精胺/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多胺氧化酶mRNA 表达变化。结果 经DENSPM 处理后,SNB19 细胞存活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F = 81.915,P = 0.001),并于体外培养72 h 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出现典型的亚凋亡峰;细胞内腐胺、亚精胺和精胺水平显著下降,而乙酰亚精胺和乙酰精胺水平略有上升(均P < 0.01);鸟氨酸脱羧酶表达水平下降(P < 0.01),而亚精胺/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和多胺氧化酶水平上升(P < 0.05或P < 0.01);但细胞内过氧化氢水平与DENSPM 处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ENSPM可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SNB19 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是肿瘤细胞内多胺表达水平下降。DENSPM 可能具有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Select
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回及其相邻区域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张广健,杨卫东,毓青,王增光,刘阳,陈旨娟,苗兴路,孙即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20-6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 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I 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 18 例患者中1 例肿瘤全切除、13 例次全切除、4 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 和24 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 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8、9/18 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 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 个月时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 ± 12.88)、(78.20 ± 15.13)、(62.35 ± 13.21)和(46.57 ± 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 例(肌力下降2 例、感觉减退3 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 例)。结论 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Select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关系的研究
袁文肖,安中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27-6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78 例入院时间< 72 h 且头部MRI 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 ~ 10 d 后复查MRI,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78 例患者中11 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 ± 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 ± 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 ±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 ± 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 ± 867.77)ng/L;(P =0.000,P = 0.005)]。多因素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 = 0.005,P = 0.01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 h 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 ng/L,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Select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与海马代谢关系的研究
李渊灵,徐晓云,王悦,张靖,冯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33-6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损害与海马代谢间的关系。方法 对108 例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匹配且有记忆力减退主诉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通过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量左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肌醇/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酸,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复合物α峰/肌酸比值,以观察与记忆相关脑区的代谢物变化。结果 脑白质疏松症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24.00)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16.50)中位数评分低于对照组(27.00 和2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0);其中以视觉执行能力(1.00∶3.00)、注意力(4.00∶5.00)、语言(1.00∶2.00)、延迟回忆(0.00∶2.00)等项评分降低最为显著(P < 0.05 或P < 0.01)。韦氏记忆量表中文修订版进一步测验显示,脑白质疏松症组患者瞬时记忆(5.06 ± 2.86)和短时记忆(32.76 ± 13.31)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68 ± 4.41)和(46.95 ± 14.8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左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醇、胆碱复合物与肌酸比值测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引起的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视觉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及记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显著降低,未发现这一改变与左侧海马代谢变化有关。
Select
肠道病毒71型引起急性弛缓性瘫痪: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晋兴楠,邹映雪,张艳芬,吴波,任立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39-6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 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 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2 例患儿均为婴儿,于病程第7 天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病1 ~ 2 d 即进展至危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瘫痪及三肢瘫痪,肌力0 ~ 3 级。MRI呈现脑外间隙增宽,相应颈段脊髓呈长T2信号;脑电图提示背景慢波,左右对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相应患肢呈小至中量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振幅下降,大力收缩时募集差;神经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末端潜伏期正常;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同程度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F 波消失。肢体瘫痪于病程第2 ~ 3 周开始恢复。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以婴儿期好发,肢体瘫痪发生于病程1 周左右,发病后1 ~ 2 d 瘫痪即达严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或多肢瘫痪,病情恢复迅速。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Select
运动障碍性疾病脑深部电刺激术麻醉特点分析
田肇隆,李京生,许亚超,王天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43-6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优劣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以365 例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年龄> 60 岁者154 例占42.19%、ASAⅢ级患者60 例占16.44%)作为观察对象,术中麻醉分别采用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方式,记录术中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过程分析显示,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组和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7.65%(3/17)和22.45%(11/49),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麻醉方式(0/44、0/255);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并发症则以血压降低[29.55%(13/44)]或升高[13.64%(6/44)]为主要表现,且显著高于喉罩静脉全身麻醉组[血压降低者:8.24%(21/255)、升高0.78%(2/2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6.909,P = 0.000;χ2 = 19.123,P = 0.000)。结论 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应结合术前全身状态、伴发疾病及手术要求等情况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其中以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综述
Select
脑组织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疾病的临床与基因学特点
王洋,毕鸿雁,赵伟秦,赵亚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47-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研究现状
朱长杰,邵义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51-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病理(例)讨论
Select
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抽搐
张遥,周立新,王建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6): 655-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