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05
    特邀专题: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前沿进展与热点
    张贵涛, 李淑娟
    2025, 45(2):  141-141.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41
    摘要 ( 101 )   PDF (694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患者为中心的AF-CARE管理路径:《2024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管理指南》热点探讨
    杨晴, 梁岩
    2025, 45(2):  142-14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42
    摘要 ( 53 )   PDF (1203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试验和临床研究不断更新,2024年8月30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联合发布了《2024 ESC房颤管理指南》,新指南较2020 ESC房颤管理指南有较大更新,其中重点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AF-CARE管理路径。本文就新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重点解读,并结合中国的现状及临床实践进行探讨。
    骨关节炎与心血管疾病交互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剑锋, 郝琳, 王岩, 冀全博
    2025, 45(2):  148-153.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48
    摘要 ( 73 )   PDF (805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密切相关。OA患者人群中的CVD发病率显著升高。针对OA与CVD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本综述首先分析了OA与CVD的流行病学及共同风险因素,然后分析了OA与CVD的发病机制,并阐明慢性低度炎症、代谢综合征、内皮功能障碍,以及巨噬细胞、T细胞和炎症因子等的作用与OA和CVD的交互影响机制相关。综述进一步分析了OA和CVD治疗策略与预防措施,探讨了OA治疗药物对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并阐明了OA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性。最后,本综述展望了OA与CVD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探索OA与CVD之间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等,旨在为改善OA与CVD的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思路。
    饮食、肠道菌群与血管钙化
    刘怡铭, 陈文杰, 史雨晨, 柳景华
    2025, 45(2):  154-159.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54
    摘要 ( 64 )   PDF (807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抑郁症、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益生菌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血管钙化(VC)的过程受到严格调控,涉及矿物质沉积物在血管与瓣膜中的积累,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危险因素。饮食对肠道菌群与血管钙化具有多重影响,可以通过菌群代谢产物影响心血管健康。尽管肠道菌群与血管钙化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但饮食成分对血管钙化的确切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综述不同饮食模式下肠道菌群与血管钙化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未来V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在冠心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与挑战:从影像学分析到多组学联合
    陈文杰, 刘怡铭, 史雨晨, 柳景华
    2025, 45(2):  160-16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60
    摘要 ( 84 )   PDF (84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患者数量持续增长,个性化和精准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人工智能凭借其在处理和分析医疗数据方面的优势,通过整合临床信息、影像检查和各种组学分析,人工智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并在风险预测、诊断优化及个性化治疗策略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人工智能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分析其在风险预测、诊断优化和治疗决策中的贡献与面临的挑战,展望其在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
    研究论文
    嗅素结构域家族蛋白3促进MYCN扩增型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体外增殖
    张瑶, 张璇, 贾安娜, 战世佳, 郭金鑫, 常艳, 郭永丽
    2025, 45(2):  168-17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68
    摘要 ( 84 )   PDF (4859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嗅素结构域家族蛋白3(OLFM3)在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功能。方法 利用R2基因组分析及可视化平台分析OLFM3在NB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和v-myc禽类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神经母细胞瘤衍生同源基因(MYCN)扩增和患儿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Depmap数据库中OLFM3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以及OLFM3表达与MYCN扩增的关系;在NB细胞系SK-N-BE(2)、SH-SY5Y和SK-N-AS中利用靶向siRNA干扰OLFM3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LFM3敲低水平;结晶紫染色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系统观察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R2数据库分析发现MYCN扩增型NB肿瘤样本的OLFM3表达水平更高(P<0.001);OLFM3高表达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Depmap数据库分析发现OLFM3在NB中表达水平较其他肿瘤高,MYCN扩增型细胞系中OLFM3的表达水平高于MYCN非扩增型细胞系(P<0.01);在MYCN扩增型NB细胞中,OLFM3敲低后,细胞增殖能力(P<0.001)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P<0.001),但对MYCN非扩增型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 OLFM3特异性促进MYCN扩增型NB细胞增殖,但对MYCN非扩增型细胞影响较小,是MYCN扩增型高危NB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维生素D降低高血压伴早期肾损伤小鼠的炎性反应
    张俊仕, 刘海明, 陈曦
    2025, 45(2):  176-182.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76
    摘要 ( 78 )   PDF (4225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治疗改善高血压伴早期肾损伤小鼠的潜在机制。 方法 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集20例高血压伴早期肾损伤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的外周血样本,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活性氧(ROS);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lotho和双硫死亡相关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的表达。建立高血压伴早期肾损伤小鼠模型,并给予维生素D治疗。收集肾组织样本,通过HE染色和ELISA检测炎性因子,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lotho和双硫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伴早期肾损伤患者中IL-6、CRP和ROS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GLUT1和GLUT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Klotho和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在高血压伴早期肾损伤小鼠中,模型组中的炎性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维生素D治疗抑制了模型组中炎性因子的水平,提高了Klotho和SLC7A11蛋白表达,并抑制了GLUT1和GLUT3蛋白表达(P<0.01)。 结论 维生素D治疗能有效降低高血压伴早期肾损伤小鼠的炎性反应。
    4株患者原代细胞源的乳腺癌细胞系建立及初步研究
    罗钰蓓, 黄建军, 杨文秀, 张军红, 李静, 赵春华, 豆晓伟
    2025, 45(2):  183-188.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83
    摘要 ( 85 )   PDF (3952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患者的肿瘤组织建立可以传代的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细胞模型。方法 经穿刺取材的患者乳腺癌组织经过Ⅱ型胶原酶消化后培养在BCMI培养基中。当细胞快速增殖时,更换为DMEM培养基。检测STR基因分型确定4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的特异遗传标记。集落形成实验和球形成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系致瘤性。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分子。转移实验和侵袭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的转移能力。结果 培养了4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BC25#, BC51#, BC56#和BC57#。这些乳腺癌细胞系培养基是DMEM培养基,可以传代,具有清楚的临床背景。STR基因分型确定了4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特异的遗传标记。集落形成实验和成球实验发现4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比传统的乳腺癌细胞T-47D有更强的形成肿瘤能力。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传统的乳腺癌细胞T-47D相比,4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表达升高。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发现原代细胞系BC25#比传统的乳腺癌细胞T-47D有更强的转移能力。结论 培养了4种可以传代的乳腺癌原代细胞系BC25#、BC51#、BC56#和BC57#,为乳腺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肿瘤细胞模型。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姜华, 张贺, 江松松
    2025, 45(2):  189-196.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89
    摘要 ( 55 )   PDF (4861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的表达及对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线网站TIMER、UALCAN、GEPIA和THE HUMAN PROTEIN ATLAS分析SREBP1和ACCα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情况。收集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前列腺癌(PCa)和5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SREBP1和ACCα的表达;采用 shRNA 下调 DU145 细胞中SREBP1的表达后,qRT-PCR检测ACCα的表达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REBP1和ACCα的表达;通过Transwell 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沉默SREBP1后DU145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变化;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干扰SREBP1后对DU145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影响;EdU实验检测沉默SREBP1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干扰SREBP1的表达后,前列腺癌细胞中脂质含量变化。结果 TIMER、UALCAN在线数据库分析发现,同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ACCα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显著升高(P<0.001)。 沉默SREBP1后,DU14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SREBP1后DU145细胞发生G1期阻滞(P< 0.01)。SREBP1敲低后前列腺癌细胞中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 0.01)。结论 SREBP1可能通过调控ACCα的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敲低DRAM2抑制肺癌细胞系A549的增殖和迁移
    楼海均, 童卓云, 张振宇, 阿合叶尔克·马合沙提, 孟·孟根, 乌都木丽
    2025, 45(2):  197-202.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197
    摘要 ( 89 )   PDF (3873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DNA损伤调节自噬因子2(DRAM2)如何通过调节p53和自噬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利用慢病毒技术敲低A549细胞系DRAM2基因,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物。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同时探究激活自噬和p53敲低对DRAM2敲低细胞自噬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敲低DRAM2抑制A549细胞p62表达上调(P<0.05)和LC3-Ⅱ降低(P<0.05)。敲低DRAM2抑制了NSCLC细胞的增殖(P<0.001)和迁移(P<0.001)。激活自噬能够部分消除敲低DRAM2对细胞增殖(P<0.01)和迁移(P<0.01)的抑制作用。当DRAM2和p53同时敲低时,恢复自噬、细胞增殖(P<0.05)和迁移能力(P<0.001)。结论 敲低DRAM2抑制肺瘤细胞系A549的增殖和迁移,为未来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的干预方向。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损伤
    靳高超, 邢盼盼, 王玉, 刘波
    2025, 45(2):  203-209.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03
    摘要 ( 53 )   PDF (4869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与生长抑素(SOM)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AP组、UTI组、UIT+SOM组和UIT+SOM+JAK2激活剂(CA1)组,分别建立AP大鼠模型立,15只/组。结束给药12 h后,检测大鼠肠道通透性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炎性因子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和肠道组织的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肠道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AP组大鼠胰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和出血明显,肠组织中肠黏膜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绒毛不规则、肠上皮细胞脱落和坏死,肠道通透性、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IPA)活性、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胰腺和肠道病理组织学评分、肠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均升高(P<0.05);与AP组比较,UTI组、UIT+SOM组大鼠胰腺和肠道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肠道通透性、血清AMY、LIPA活性、DAO活性、TNF-α、IL-6水平、胰腺和肠道病理组织学评分、肠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均降低(P<0.05);UIT+SOM+CA1组大鼠胰腺和肠道组织损伤加重,上述指标趋势均与UIT+SOM组相反(P<0.05)。结论 UTI联合SOM可减轻AP大鼠的肠道损伤,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蓝萼甲素减轻创伤性骨折大鼠炎性反应
    姜博文, 马睿, 王鹏, 曲哲, 李爱群
    2025, 45(2):  210-21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210
    摘要 ( 45 )   PDF (338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蓝萼甲素(GLA)是否可减轻创伤性骨折大鼠炎性反应。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GLA低(GLA-L)和GLA高剂量组(GLA-H)、GLA-H+YC-1(HIF-1α抑制剂)组。ELISA检测TNF-α、IL-6、CTX-Ⅰ、CTX-Ⅱ、S-Ca、S-P、BGP水平和iNOS、ALP活性;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测定大鼠骨小梁密度和厚度;TUNEL检测股骨组织细胞凋亡;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股骨组织HIF-1α、VEGF、CD31、BMP-2、collagenⅠ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形态明显损伤,血清TNF-α、IL-6、CTX-Ⅰ、CTX-Ⅱ水平、iNOS活性、股骨组织细胞凋亡率升高,血清S-Ca、S-P、BGP水平、ALP活性、骨小梁密度和厚度、股骨组织中HIF-1α、VEGF、CD31、BMP-2、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GLA-L和GLA-H组大鼠软骨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6、CTX-Ⅰ、CTX-Ⅱ水平、iNOS活性、股骨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血清S-Ca、S-P、BGP水平、ALP活性、骨小梁密度和厚度、股骨组织中HIF-1α、VEGF、CD31、BMP-2、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YC-1可减弱GLA对创伤性骨折大鼠的治疗作用(P<0.05)。结论 GLA可减轻创伤性骨折大鼠炎性反应和软骨损伤,改善股骨形态。
    不同剂量羟考酮硬膜外注射预防剖宫产牵拉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韩顺宇, 杨薇, 曾涛, 谢玉梅, 陈丹丹, 刘永峰
    2025, 45(2):  216-221.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16
    摘要 ( 53 )   PDF (914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剂量羟考酮硬膜外注射预防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明确羟考酮硬膜外注射预防剖宫产牵拉反应的最佳剂量。方法 选取 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欲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19例,随机分为A、B、C、D组,四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断脐后硬膜外注射给药,A、B、C组分别给予羟考酮3 mg、5 mg、7 mg,D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四组产妇给药前5 min(T0)、 给药后5 min(T1)、给药后 10 min(T2)和给药后2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脉搏(P)、呼吸(R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术中牵拉反应分级、麻醉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结果 四组患者术中T0、T1、T2、T3的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术中牵拉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17.2%、3.3%显著低于D组53.3%(P<0.05),且C组牵拉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A、B、C组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长于D组(P<0.05),A组和C组PCIA按压次数显著低于D组(P<0.05),但C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30%显著高于A组(0)和D组(6.7%)(P<0.05)。结论 3 mg、5 mg、7 mg羟考酮硬膜外注射均可明显的减少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对术中生命体征影响小,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其中,硬膜外注射7 mg羟考酮预防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最好,还可以减少术后PCIA的按压次数,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需要术后密切监护。
    临床研究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
    聂牧文, 孙昭, 李宁宁, 赵林, 白春梅
    2025, 45(2):  222-228.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22
    摘要 ( 58 )   PDF (1807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心包间皮瘤(PPM)的临床、病理、影像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4年到2024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1例PPM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用Log-Rank检验估算患者的Kaplan-Meier曲线,明确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11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8岁,1例为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10例为恶性间皮瘤。所有患者CA125均升高。PET/CT结果均提示心包代谢增高。男性患者与ECOG评分>2分的患者预后更差(分别为P=0.018,P=0.01)。对比未治疗组(4例),免疫治疗(3例)和化疗(3例)均能延长患者生存(分别为P=0.025,P=0.025),且免疫治疗相比于化疗的获益更大(P=0.049 9)。结论 本研究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单中心心包间皮瘤队列。CA125及PET/CT有助于PPM的诊断,免疫治疗是PPM治疗未来探索的方向。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余玲, 王曦, 黄薪儒, 陈燕, 陶莉, 刘红梅, 徐晴, 肖蓉
    2025, 45(2):  229-233.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29
    摘要 ( 72 )   PDF (2218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8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伴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46例,不伴周围神经病变(NDPN)患者3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高频超声检测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CSA)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参数: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剪切波速度(SWV)。将上述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组合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指标来评估临床资料、高频超声及SWE所测的定量参数(CSA、Emean、SWV)单一模型及组合模型在诊断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的诊断效能。结果 年龄、病程、Emean、SWV及CSA在诊断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0.658、0.754、0.839、0.822、0.736。基于病程、CSA及SWV构建的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其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0.800~0.946)、80.43%,84.62%。结论 基于病程、CSA、SWV构建的组合模型,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效能较高,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彭定越, 王玮婧, 张为, 杨乙, 包卓华, 吕渊, 李淑娟
    2025, 45(2):  234-238.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34
    摘要 ( 71 )   PDF (1219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广西南宁江滨医院神经内科和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 4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经头颅磁共振(MRI)确诊的21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观察组)和同时期25例孤立的幕上皮层下梗死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及分析影响胼胝体梗死组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急性胼胝体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1.43%(21/1 466),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以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和言语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与对照组相比,胼胝体梗死组的发病-就诊时间更长(P<0.05),认知损害更多见(P<0.05),轻型卒中比例更高(P<0.05),病程中出现症状加重更多见(P<0.05),心源性栓塞型占比更高(P<0.05),小动脉闭塞型比例较低(P<0.05),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比例更高(P<0.05)。合并多种高危因素(≥3种)、大病灶、并发脑叶梗死及病程有症状加重等因素均与胼胝体梗死的不良预后相关。结论 急性胼胝体梗死常损害认知功能,肢体瘫痪相对较轻,容易延误治疗。合并脑叶梗死、大病灶或病程有症状加重等因素均与其不良预后相关。
    短篇综述
    外周灌注指数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崔玉健, 李宇珂, 李双玲, 李楠
    2025, 45(2):  239-243.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39
    摘要 ( 88 )   PDF (776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周灌注指数(PPI)通过局部搏动血流与非搏动血流之比反映末梢微循环情况,是一个客观可靠的外周微循环指标。PPI在早期识别低血压、指导容量管理、评估血管张力、协助机械通气设置、早期识别术后并发症及判断危重患者不良预后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G蛋白偶联受体120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赵妍妍, 张丽君, 张小春, 梁向艳, 赵玉峰
    2025, 45(2):  244-248.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44
    摘要 ( 51 )   PDF (889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蛋白偶联受体120 (GPR120) 是长链游离脂肪酸的细胞膜受体,表达于呼吸系统的肺泡巨噬细胞和气道上皮Club细胞。GPR120激活可减轻呼吸道炎性反应,改善气道高反应性,促进Club细胞增殖,加速呼吸道上皮修复,从而减轻支气管哮喘和急性肺损伤。
    大蒜的活性成分与骨关节炎的防治
    吴思雨, 孙许涛, 曹硕, 毛彩云, 周淇, 宋运佳
    2025, 45(2):  249-252.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49
    摘要 ( 50 )   PDF (76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关节炎(OA)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问题。大蒜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草药,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分解代谢、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具体表现为大蒜的活性成分通过抑制炎性因子表达,NF-κB、PI3K/Akt等信号通路减轻OA炎性反应;通过抑制ECM降解酶表达减缓OA进展;通过上调抗氧化酶表达减轻关节氧化损伤,大蒜的活性成分还可以通过激活钾离子通路(Kv7)、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信号通路缓解OA疼痛。
    衰弱患者氨基酸代谢特征的研究进展
    吴慧珊, 廖颖萍, 李萌
    2025, 45(2):  253-25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53
    摘要 ( 59 )   PDF (772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衰弱是一种力量减弱及生理机能失常的多因素相关的老年综合征。及时识别衰弱对于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衰弱的诊断仍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近年来,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是老年人衰弱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衰弱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衰弱患者氨基酸代谢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发现衰弱的生物标志物提供新思路。
    跨膜蛋白3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楼海均, 孟·孟根, 张振宇, 童卓云, 乌都木丽
    2025, 45(2):  258-262.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58
    摘要 ( 76 )   PDF (887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膜蛋白33(transmembrane protein 33,TMEM33)在大多数癌中表达上调。改变TMEM33表达可以显著影响肾癌和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有4个方面:1)参与脂质代谢; 2)调节内质网应激; 3)参与调节细胞内钙稳态; 4)参与血管生成。
    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风暴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王婷婷, 秦海东
    2025, 45(2):  263-26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63
    摘要 ( 71 )   PDF (771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毒症(sepsi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死亡率居高不下。细胞因子风暴(CS)作为脓毒症的核心病理机制,其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的无序释放对患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因此,本文针对细胞因子风暴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当前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Pleckstrin同源域家族A成员1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胡艳敏, 彭丽娜, 杨勇, 向韵瑄, 常晓悦
    2025, 45(2):  268-272.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68
    摘要 ( 49 )   PDF (77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leckstrin同源域家族A成员1(PHLDA1)是一种促凋亡因子,也是代谢性疾病的关键调节剂。在肥胖相关疾病中,PHLDA1可以通过抑制固醇调控元素结合蛋白1(SREBP-1)的表达而减少肝三酰甘油的产生,也可通过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减少脂肪形成,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却通过抑制PPARγ而增加血管钙化,刺激内质网应激反应(ERS)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产生,进而加重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PHLDA1所表现出的双重作用也在肿瘤中得到印证。总之,PHLDA1作为多功能因子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不同作用。
    医学教育 
    “高等药理学”课程中科学思维的培养
    徐杉, 宋立华, 李梦哲, 史晟辉, 安小平, 童贻刚
    2025, 45(2):  273-27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73
    摘要 ( 61 )   PDF (729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等药理学”研究生课程中,通过探索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改革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药理学知识的延伸学习中,通过老药新用案例、文献分析讨论交流、临床案例讨论以及反转课堂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于OBE理念的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路径
    金晶, 孙汶雯, 马超
    2025, 45(2):  276-280.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5.02.0276
    摘要 ( 82 )   PDF (801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各试办临床医学八年制院校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优化论文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与探索。随着医学教育进入加快创新式发展阶段,八年制毕业论文教学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抽检标准与分类培养分离、论文定位和目标不清晰、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单一和外部质量控制为主等。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应围绕学习成果和目标,明确毕业论文定位和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以及健全支持式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进一步提升八年制医学生论文综合能力和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