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杨薇;陈银海;崔恒宓
    2006, 41(21): 1601-1605.
  • 综述
    张勇;周建平
    2006, 41(21): 1605-1608.
    目的介绍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综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各类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对近几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全面地回顾和整理,阐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研究进展。结果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的进步,分子印迹聚合物已被用于设计多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包括缓控释给药系统、药物载体、刺激敏感型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以及捕获系统。结论尽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用分子印迹聚合物设计的药物传递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将能制备出更独特、更智能的药物传递系统。
  • 综述
    吴龙妍;张建;田志刚
    2006, 41(21): 1609-1612.
    目的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角度,对目前基于生物组学(-omics)发现免疫学新功能基因的方法进行综述。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综述进行总结,并对现有常用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现有一些成型的实验方法用于免疫功能基因的发现,经典的实验方法不断得到改进,新的实验手段也取得显著的成果。结论生物信息学方法占主流地位,但以实验为基础的差减杂交和杂交核酶技术也显示出其优势。
  • 论著
  • 论著
    戚进;周家宏;陈露;陈纪军;余伯阳;邱声祥
    2006, 41(21): 1613-1615.
    目的研究魔鬼爪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用理化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该植物块茎中分得9个化合物,其中1~5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6为三萜皂苷,结构分别被鉴定为martynoside(1),6-acetylacteoside(2),β-(3′,4′-dihydroxyphenyl)ethyl-O-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3),acteoside(4)+isocteoside(5),7α,23-dihydroxytormenticacidesterglucoside(6),阿魏酸乙酯(7),二十五酸(8)及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6,7,8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 论著
    段韵;姜燕;符芸;王洪宗;刘勇孜
    2006, 41(21): 1616-1617.
    目的建立人体生物检材中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检测方法。方法用GC/NPD及GC/MS检测马钱子药渣,喝剩的马钱子药液及人体肝脏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结果建立了多种样品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定性定量准确,可靠。用此方法可以准确测定生物检材(肝脏等)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
  • 论著
    毕志明;麦建峰;朱琳;王峥涛;徐珞珊
    2006, 41(21): 1618-1620.
    目的分离鉴定钩状石斛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体积分数为95%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用IR,MS,1H-NMR,13C-NMR和HMBC等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顺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n-triacontyl p-hydroxy-cis-cin-namate,Ⅰ),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defuscin,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aduncin(Ⅳ)、dengibsinin(Ⅴ)、dengibsin(Ⅵ)、chrysotoxone(Ⅶ)、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3-methoxybenzoicacid,Ⅷ)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Ⅸ)。结论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Ⅴ~Ⅸ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得,化合物Ⅳ和Ⅴ的碳谱数据为首次报道。
  • 论著
    杨念云;段金廒;李萍;钱士辉
    2006, 41(21): 1621-1623.
    目的对金钱草全草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法分离金钱草中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光谱分析法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从金钱草全草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即异鼠李素(1)、山柰酚(2)、槲皮素(3)、黄芪苷(4)、三叶豆苷(5)、金丝桃苷(6)、蒙花苷(7)、橙皮苷(8)、异鼠李素-3-O-β-D-刺槐双糖苷(9)、山柰酚-3-O-β-D-刺槐双糖苷(10)、芦丁(11)、新西兰牡荆苷-2(12)。结论化合物1,6,9,10,11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论著
    沈杰;焦正;李中东;施孝金;童如镜;钟明康
    2006, 41(21): 1624-1627.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telmisartan,TMS)在Caco-2细胞中的跨膜转运特征。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小肠上皮细胞Caco-2模型对TMS的跨膜转运进行研究。考察了浓度、pH、P-糖蛋白(P-glyprotein,P-gp)抑制剂对TMS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TMS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存在外排作用,并且外排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趋于饱和;另外TMS的吸收转运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少。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素A和胺碘酮后,Pratio从3.5分别下降到1.2和0.9,加入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gp参与了TMS的跨膜转运,从而从吸收机制上初步解释了P-gp的外排作用可能是TMS生物利用度低,个体差异大的原因。
  • 论著
    徐晓虹;陈瑜;郑筱祥
    2006, 41(21): 1628-1631.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rarin,Pur)对脑缺血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凋亡蛋白抑制剂XIA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的同时ip50,100mg·kg-1Pur,MCAO50min后再灌注24h,用TTC染色法、Annexin-V和PI双荧光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检测法、半定量RT-PCR等技术分别检测大鼠脑水肿、梗死体积、细胞凋亡和坏死率、caspase-3活性、XIAP mRNA表达。结果Pur(100mg·kg-1)明显缓解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和神经行为障碍(P<0.05);减少脑梗死体积,以皮层尤其显著(P<0.01)。Pur(100mg·kg-1)还显著降低背外侧皮层的细胞凋亡和坏死率,抑制caspase-3活性,逆转缺血诱导的XIAP mRNA表达下调(P<0.05,P<0.01)。结论Pur通过调节神经细胞XIAP mRNA表达,抑制细胞凋亡而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 论著
    余梅;骆亚莉;曾俊伟;张小郁;李伟;郑天珍;瞿颂义
    2006, 41(21): 1632-1634.
    目的研究大黄对豚鼠离体胃平滑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豚鼠胃窦环形肌条置于盛有Krebs液的灌流肌槽中,并记录其等长收缩活动。观察不同浓度(1%,3%,10%,30%,100%)的大黄对胃窦环形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以及阿托品、维拉帕米和六烃季胺对大黄引起的胃窦环形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大黄剂量依赖性增大胃窦环行肌条的收缩波平均振幅和增高胃窦环行肌条张力,每1mL含1g生药的大黄加快胃窦环行肌条的收缩频率。阿托品、维拉帕米和六烃季胺部分阻断大黄对豚鼠胃窦环行肌条的兴奋作用。结论大黄对豚鼠胃窦环行肌条的收缩活动有兴奋作用。大黄的这一兴奋作用部分经由胆碱能M受体、胆碱能N受体和L-型钙通道介导。
  • 论著
    田晓乐;孟庆繁;朱凯;徐雪松;高海鹰;滕利荣
    2006, 41(21): 1635-1637.
    目的研究林蛙抗菌肽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及该制剂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确定喷雾剂处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的林蛙抗菌肽含量,杯碟法进行林蛙抗菌肽喷雾剂对铜绿色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氏菌及临床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林蛙抗菌肽喷雾剂对上述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性质稳定,且抑菌效果良好。
  • 论著
    杨巨飞;邱利焱;金一;沈圆圆
    2006, 41(21): 1638-1641.
    目的制备胸腺肽肠溶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及调节免疫的体内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聚丙烯酸树脂Ⅱ号为载体材料,用改良的O/O液中干燥法制备胸腺肽肠溶微球。考察了载药量、聚合物浓度对包封率和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口服胸腺肽微球对氢化可的松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实验表明,随着载药量的增加,包封率呈下降趋势;聚合物溶液浓度提高会增加微球的包封率。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药物包封率可达89.7%。胸腺肽微球在体外释药有明显突释,提高聚合物浓度,降低载药量可以减少体外突释。氢化可的松免疫抑制小鼠经口服胸腺肽微球后可以提高小鼠淋巴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证明所制备的胸腺肽微球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结论用改良的O/O液中干燥法制备胸腺肽肠溶微球,通过调节制备工艺参数,可以得到高包封率的微球。动物实验表明,胸腺肽肠溶微球口服后具有调节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 论著
    邱琳;汪晴;张俭;霍宁波
    2006, 41(21): 1642-1646.
    目的研制一种川芎嗪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贴剂。方法以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为基质设计不同的处方,考察了几种高分子添加剂对川芎嗪在聚丙烯酸酯压敏胶基质中结晶的影响;通过水平透皮扩散池测定川芎嗪贴剂中川芎嗪透过SD大鼠背部皮肤的渗透速率,研究不同高分子添加剂、皮肤透过促进剂(PE)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含量对经皮渗透速率的影响。结果PVPK-30对川芎嗪结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含有质量分数为7.5%PVPK-30的基质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卡毕醇可以达到明显的促渗效果,经皮渗透速率约300μg·cm-2·h-1。结论按优选处方制得的川芎嗪骨架贴剂,通过体外透过实验结果推测可达到治疗血药浓度的要求。
  • 论著
    袁悦;李三鸣;王思玲;刘华
    2006, 41(21): 1647-1650.
    目的选择适宜比例的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制备酮洛芬微乳制剂,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经皮渗透量。方法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依据微乳区域大小,初步筛选微乳处方,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酮洛芬微乳的透皮速率,进一步优化处方。结果油相、表面活性剂以及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均对微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酮洛芬微乳制剂处方为含药1.25%,油相(IPM)3%,混合表面活性剂(Labrasol/PlurolOleique)30%和水,其稳态渗透速率为(46.47±2.1)μg·cm-2·h-1。结论所制备的微乳具有很好的透皮速率,有望成为酮洛芬的新型经皮给药制剂。
  • 论著
    周权;阮邹荣;袁虹;江波;许东航
    2006, 41(21): 1651-1653.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氟伐他汀的浓度,以用于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体积分数0.2%磷酸乙腈溶液沉淀100μL血浆样品蛋白,高速离心后上清液直接进样分析。分析柱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0.02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53∶47);流速1.2mL·min-1;检测器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05nm,发射波长390nm)。以外标法定量,进行方法学确证试验,并用于2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po40mg氟伐他汀胶囊(来适可)的药动学研究。结果本方法专属性强,内源性杂质和代谢物不干扰氟伐他汀的出峰。在2~600μg·L-1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999(n=6)。定量限为2μg·L-1。高、中、低质控样品的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方法学回收率为95.0%~100.9%,平均提取回收率为111.4%。药-时曲线提示,氟伐他汀在中国人体内处置过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ρmax,tmax,t1/2和AUC0~t值分别为(491.4±211.4)μg·L-1,(0.6±0.2)h,(1.1±0.3)h和(540.2±226.5)μg·h·L-1。结论本测定方法稳定、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氟伐他汀药动学的研究。中国人群中的ρmax,AUC0-t显著高于白人,而且还具有吸收更快、末端相消除更快的特点。
  • 论著
    赵娜萍;余露山;姚彤炜;曾苏
    2006, 41(21): 1654-1656.
    目的研究帕洛诺司琼的体外代谢,建立人肝微粒体中帕洛诺司琼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帕洛诺司琼与人肝微粒体共孵育之后用乙醚提取,采用地非三唑为内标,以Diamonsil C18柱(4.6mm×200mm,5μm)为分析柱,0.01μmol·L-1KH2PO4(pH3.0)-甲醇(30∶7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41nm。结果帕洛诺司琼在1~100μmol·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5),检测限为0.05μmol·L-1(S/N≥3),定量限为(0.21±0.04)μmol·L-1(n=5)。方法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平均分别为89.7%和100.0%,日内,日间RSD均<10%(n=5)。结论此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研究帕洛诺司琼在人肝微粒体中的代谢。
  • 论著
    谢志红;王峰;周艳钢;李焕德
    2006, 41(21): 1657-1659.
    目的应用α1-酸性糖蛋白(α1-AGP)柱,建立9-羟基利培酮手性异构体的HPLC拆分方法,为研究9-羟基利培酮手性异构体药动学提供基础。方法在α1-酸性糖蛋白柱上,考察了流动相pH值、有机改性剂种类及比例、缓冲盐种类及浓度、柱温对9-羟基利培酮手性异构体分离的容量因子、分离度、分离因子的影响,以摸索最优的拆分方法。结果以50mmol·L-1醋酸铵(pH6.8)-异丙醇(96.5∶3.5)为流动相,流速0.9mL·min-1,柱温25℃,在α1-AGP柱上成功拆分9-羟基利培酮手性异构体。结论9-羟基利培酮对映体在AGP固定相上得到了完全分离且分离良好。
  • 论著
    杨敏;王广基;王素军;李晓天;徐宇平;曹国宪;叶文才
    2006, 41(21): 1660-1662.
    目的建立测定小鼠血浆中23-羟基白桦酸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方法取血浆,加入内标物枸橼苦素,经二氯甲烷-水(6∶1)提取后,40℃水浴中氮气吹干,残渣用甲醇溶解,进行LC-MS测定。色谱柱为Intersil C8(2.1mm×250mm,3.5μm);体积分数为70%乙腈为流动相(其中三乙胺为体积分数0.05%);流速0.2mL·min-1;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检测(23-HBA,m/z 471;柠檬苦素,m/z 469)。结果23-羟基白桦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00μg·L-1(r=0.9998),最低定量限为10μg·L-1,方法平均回收率>88%,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小鼠血浆样品-20℃放置至少3周内稳定。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适用于药动学研究。
  • 论著
    郑枫;吴春勇;邵琳智;钱晓萍;陈磊;刘文英;高署;蒋志文
    2006, 41(21): 1663-1666.
    目的建立高灵敏度的LC-ESI-MS/MS测定人血浆中氨氯地平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氢氧化钠溶液碱化,乙醚液-液萃取后进行分析。色谱柱COSMOSIL C18柱(2.0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甲酸(60∶40∶0.1),流速0.25mL·min-1,通过电喷雾离子化四极串联质谱,以选择离子反应监测(S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监测离子分别为m/z409→238(氨氯地平)和m/z237→194(内标,卡马西平)。结果回收率为86%~95%,线性范围为0.1~6μg·L-1,定量下限为0.1μg·L-1,检测限为0.01μg·L-1,应用此法测定了20名健康受试者交叉口服5mg氨氯地平剂量的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结论该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测定口服低剂量药物后人血浆中氨氯地平的浓度。
  • 科研简报
  • 科研简报
    郑立卿;张丹参;刘建华
    2006, 41(21): 1667-1668.
  • 科研简报
    肖淑华;魏广力;陆榕;刘昌孝
    2006, 41(21): 1669-1670.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田国强;马武翔;高赛男;钱建军;金海龙;石永扬
    2006, 41(21): 1671-1673.
    目的通过研究确定氯硝西泮血药浓度和用药剂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方法通过对66例服用氯硝西泮治疗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人前瞻性设计,利用HPLC测定其血药浓度,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和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价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并对病人血药浓度与用药剂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氯硝西泮血药浓度和临床用药剂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1,n=66)。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87,P<0.01,n=66)。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654,P<0.01,n=66)。结论氯硝西泮血药浓度和用药剂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呈显著相关。推荐氯硝西泮临床治疗血药浓度适宜范围为16~35μg·L-1,氯硝西泮的血浓度监测对指导个体化合理用药具有临床意义。
  • 药物与临床
    孙增先;周金玉;张骞峰;杨致富;温峰
    2006, 41(21): 1673-1675.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董江萍;马坤;孙利华
    2006, 41(21): 1676-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