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3-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陈彪, 张齐皓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27-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迭代,医疗健康迎来数字医疗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阐述数字医疗的内涵与应用,探讨数字医疗在帕金森病患者管理中的进展、优势与不足,以期引导数字医疗为完善帕金森病患者全程管理体系搭桥铺路,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健康中国奠定基础。
  • 专题综述
  • 朱雪, 刘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31-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α-突触核蛋白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困难。为使患者尽早获得疾病修饰治疗的最佳时机,探索α-突触核蛋白病的预警因素或标志物即显得尤为重要。孤立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是α-突触核蛋白病的前驱症状,在此阶段发挥预警作用可阻止或延缓其转化为α-突触核蛋白病。本文从非运动症状、神经影像学标志物、生物学标志物和基因学等方面阐述iRBD转化为α-突触核蛋白病的预警因素及标志物研究进展。
  • 田媛, 李凯, 苏闻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37-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异常蛋白沉积导致的神经元进行性缺失,进而引起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和额颞叶痴呆等。静息态fMRI(rs-fMRI)业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影像学研究,主要评估脑功能静态特征。然而,人类大脑是动态变化的,其神经活动呈非平稳性,基于rs-fMRI的脑功能动态分析可以揭示复杂神经活动的动态特性,探究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诊断标志物。本文综述rs-fMRI分析方法、基于rs-fMRI的脑功能动态分析方法及其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周传彬, 尹雷, 徐忠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42-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睡眠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不同类型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目前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实现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达到延缓认知功能减退、改善生活质量之目的。
  • 欧汝威, 商慧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47-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延缓或阻止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变进程仍是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难题,而疾病修饰治疗是一种改变疾病自然病程的干预措施,目前一系列潜在的疾病修饰治疗药物正在研发。本文综述靶向α-突触核蛋白药物、靶向LRRK2基因变异药物、靶向GBA基因变异药物、靶向线粒体功能障碍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药、靶向炎症反应药物、钙拮抗药和铁螯合剂等方面对帕金森病疾病修饰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 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
  • 黄晓静, 黄淮, 徐正虎, 黄万钢, 杨东风, 任贺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55-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帕金森病SK-N-SH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随机予以常规培养(对照组)、MPP+诱导(MPP+组)、黄芪甲苷10 mg/ml+MPP+诱导(黄芪甲苷10 mg/ml组)、黄芪甲苷30 mg/ml+MPP+诱导(黄芪甲苷30 mg/ml组)、黄芪甲苷30 mg/ml+MPP+诱导+Janus激酶2(JAK2)抑制剂AG490 (JAK2抑制剂组),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DCFH-DA荧光探针测定活性氧(ROS)含量,酶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磷酸化JAK2(pJAK2)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不同处理组SK-N-SH细胞存活率(P=0.000)、凋亡率(P=0.000)、ROS含量(P=0.000)、LDH活性(P=0.000)、SOD活性(P=0.003)、pJAK2(P=0.000)和pSTAT3(P=0.000)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MPP+组、黄芪甲苷10 mg/ml组和30 mg/ml组、JAK2抑制剂组细胞存活率(P=0.000,0.001,0.049,0.000)和SOD活性(P=0.000,0.002,0.012,0.000)、pJAK2(P=0.003,0.006,0.036,0.002)和pSTAT3(P=0.001,0.002,0.024,0.00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率(P=0.001,0.001,0.001,0.000)、ROS含量(P=0.000,0.001,0.002,0.000)和LDH活性(P=0.000,0.002,0.038,0.000)升高;与MPP+组相比,黄芪甲苷10 mg/ml组和30 mg/ml组细胞存活率(P=0.016,0.000)和SOD活性(P=0.003,0.001)、pJAK2(P=0.013,0.002)和pSTAT3(P=0.018,0.00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凋亡率(P=0.021,0.008)、ROS含量(P=0.031,0.003)和LDH活性(P=0.001,0.000)降低;与黄芪甲苷10 mg/ml组相比,黄芪甲苷30 mg/ml组细胞存活率(P=0.002)和SOD活性(P=0.027)、pJAK2(P=0.007)和pSTAT3(P=0.006)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ROS含量(P=0.019)和LDH活性(P=0.011)降低,JAK2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P=0.016)、ROS含量(P=0.030)和LDH活性(P=0.004)升高,SOD活性(P=0.004)、pJAK2(P=0.001)和pSTAT3(P=0.00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与黄芪甲苷30 mg/ml组相比,JAK2抑制剂组细胞存活率(P=0.001)、SOD活性(P=0.001)、pJAK2(P=0.000)和pSTAT3(P=0.00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凋亡率(P=0.004)、ROS含量(P=0.002)和LDH活性(P=0.001)升高。结论 黄芪甲苷可以减轻MPP+诱导的帕金森病SK-N-SH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李凌, 王峰, 卢镇泽, 张丽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63-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嗅觉障碍辅助诊断卡(KinPamor)在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6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阿根廷嗅觉减退评定量表和KinPamor诊断卡评估嗅觉功能,并分析KinPamor诊断卡中12种气味的错误率,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究KinPamor诊断卡评分与各项临床资料的线性数量关系。结果 经KinPamor诊断卡诊断嗅觉障碍的发生率为92.42%(61/66),高于阿根廷嗅觉减退评定量表的25.76%(17/66;χ2=40.333,P=0.000)。KinPamor诊断卡中12种气味的错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49,P=0.000),其中大蒜气味错误率低于香蕉(P=0.000)、苹果(P=0.049)、大料/八角茴香(P=0.049)、玫瑰(P=0.000)、柠檬(P=0.000)、薄荷(P=0.049)、树脂/松香(P=0.000)、樟脑(P=0.000)、木头(P=0.000)等气味。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KinPamor诊断卡评分下降0.077(P=0.031),而男性、病程、吸烟、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与KinPamor诊断卡评分不存在线性数量关系。结论 KinPamor诊断卡筛查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简单易行,可作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除大蒜气味易识别外,未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对KinPamor诊断卡中其他气味有选择性嗅觉障碍。
  • 李欣, 任宁, 王敏, 陈学姣, 陈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68-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发病至出现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时间间隔与帕金森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123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帕金森病伴很可能的RBD组(伴RBD组,41例)和帕金森病不伴很可能的RBD组(不伴RBD组,82例),采用Hoehn-Yahr分期进行帕金森病疾病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症状,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焦虑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价睡眠障碍,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价总体非运动症状严重程度,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评价生活质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RBD发病至出现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时间间隔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伴RBD组患者UPDRSⅢ评分(t=-2.703,P=0.008)和NMSS评分(t=-2.176,P=0.032)高于不伴RBD组;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RBD发病至出现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时间间隔仅与NMSS评分呈正相关(rs=0.547,P=0.001)。结论 伴RBD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较严重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且RBD出现越早、非运动症状越严重。
  • 郭志颖, 刘卫国, 孙钰, 郑慧芬, 杨予萱, 赵名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73-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查初诊且未曾服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29例初诊帕金森病患者,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二部分(UPDRSⅡ)第17项分为非疼痛组(评分为零,88例)和疼痛组(评分 ≥ 2,41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校正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运动功能,Hoehn-Yahr分期改良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129例患者中共41例(31.78%)发生疼痛。与非疼痛患者(88例)相比,疼痛患者MMSE评分(Z=-2.389,P=0.017)和校正MoCA评分(Z=-2.166,P=0.030)较低;HAMD-24评分(Z=-4.024,P=0.000)及其焦虑/躯体化(Z=-3.707,P=0.000)、精神障碍(Z=-2.519,P=0.012)、迟缓症状(Z=-2.048,P=0.041)、睡眠障碍(Z=-3.484,P=0.000)和绝望症状(Z=-3.069,P=0.002)分评分,UPDRSⅢ评分(Z=-3.639,P=0.000)和Hoehn-Yahr分级(Z=-2.232,P=0.026)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长(OR=1.354,95% CI:1.013~1.809;P=0.041)、HAMD-24评分高(OR=1.095,95% CI:1.033~1.162;P=0.002)和UPDRSⅢ评分高(OR=1.040,95% CI:1.001~1.082;P=0.046)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疼痛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帕金森病患者疼痛发生率较高,病程长、抑郁症状严重和运动障碍严重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疼痛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 王雪, 刘霄, 李志梅, 王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79-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合并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的危险因素,并基于该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Nomogram)模型。方法 纳入2012年5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84例抗NMDAR脑炎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抗NMDAR脑炎合并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绘制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且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84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有63例(75%)病程中发生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其中35例(41.67%)以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首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7.680,95% CI:1.811~32.562;P=0.006)、精神行为异常(OR=6.486,95% CI:1.818~23.141;P=0.004)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滴度 ≥ 1:32(OR=9.322,95% CI:2.132~40.766;P=0.003)是抗NMDAR脑炎合并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的危险因素,高龄是合并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的保护因素(OR=0.942,95% CI:0.903~0.983;P=0.006)。根据这4项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95% CI:0.776~0.949,P=0.000),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18,P=0.827),表明Nomogram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稳定性均良好。结论 男性、低龄、精神行为异常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滴度 ≥ 1:32的抗NMDAR脑炎患者更易并发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据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简便、准确地预测急性症状性癫癎发作的风险,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 马龙涛, 张伟文, 梅加明,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87-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中央区脑膜瘤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处理原始影像学数据,重建出肿瘤、瘤周静脉、大脑皮质、颅骨、头皮等三维模型,术前采用手机Sina软件进行体表投影辅助皮瓣和骨窗设计,结合术中实际肿瘤部位及其毗邻结构,验证术前重建效果,于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前重建,术中验证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与术前三维重建模型相吻合,均无因术前规划不当引起术中肿瘤显露不充分带来的损伤。46例患者均全切除肿瘤,32例未出现肢体功能障碍、8例肢体功能明显改善、6例肌力下降;均未发生癫发作,1例出现术后感染;无一例死亡。结论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可直观、多维度、动态、立体展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术中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及保护瘤周静脉和大脑皮质。手机Sina软件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术前定位具有精确、安全、无创性、方便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王德胜, 刘士敏, 魏铭, 李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195-1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颅脑创伤患者外周血游离CD147及其诱导产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动态变化,并探讨其表达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9例颅脑创伤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游离CD147和MMP-9表达变化,明胶酶谱法测定MMP-9活性,出院时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结果 男性与女性患者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3 ±1.28对2.57 ±1.14;t=0.161,P=0.873);不同年龄段出院时GO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38),> 60岁患者GOS评分低于< 40岁(t=2.645,P=0.014)和40~60岁(t=2.320,P=0.029)患者。根据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 ≥ 3,25例)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 3,14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外周血游离CD147[(5.07 ±1.89)ng/ml对(10.37 ±1.69)ng/ml;t=2.080,P=0.048]和MMP-9[(41.55 ±4.67)ng/ml对(75.23 ±5.18)ng/ml;t=2.512,P=0.019]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出院时GOS评分与外周血游离CD147(r=-0.473,P=0.000)和MMP-9 (r=-0.435,P=0.036)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颅脑创伤患者外周血游离CD147及其诱导产物MMP-9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可以作为提示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 综述
  • 王苏苏, 吴美琴, 裴尚飞, 颜崇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200-2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突触减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神经炎性斑(NPs)形成和细胞内tau蛋白过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形成。其中,神经炎性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与脑组织胆固醇稳态失衡密切相关,提示后者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本文综述脑组织胆固醇稳态失衡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调控机制。
  • 王文雯, 李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205-2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系2016年提出并命名的一种新型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累及脑膜、脑实质或脊髓的炎症或者上述各部位炎症的组合。通常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阳性为首发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以血清和(或)脑脊液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IgG)阳性为诊断标准,且脑脊液GFAP-IgG阳性预测值高于血清,推荐基于细胞的检测和基于组织的检测为检测GFAP-IgG的有效方法。应注意与其他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颅内炎症性和肿瘤性病变相鉴别。大多数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少数可遗留后遗症或复发。本文综述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病例报告
  • 吕红, 王军, 禹红梅, 阎雪晶, 刘济源, 何志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3): 211-2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