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从脑机接口信号采集、特征提取、特征分类和外部控制设备 4 个关键技术引入,介绍深度学习和复杂网络两项前沿技术在脑机接口系统中的作用与应用,重点归纳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探索该项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脑血流自动调节系指在全身血压波动的情况下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相关研究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从动物模型到无创性在体实时脑血流动力学监测,检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和数学建模方法的引入,为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带来了革新。本文旨在总结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及检测技术的发展史,以为临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应用于脑卒中预防、诊治和康复等多领域,并突显出巨大的潜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可用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精准识别、自动化病因分型、辅助脑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人工智能在脑卒中预防、诊治和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类疾病,尤以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人工智能在缺血性卒中早期筛查、梗死灶识别和缺血半暗带评估、血管闭塞识别、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有望进一步提高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效率和治疗效果。
脑血流动力学损害是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包括血压变异性升高、血管搏动性改变、脑血流量降低等,并可能通过加重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等使疾病进展加快。本文对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血流动力学损害进展进行综述。
衰弱系多系统生理储备和功能下降导致的老年综合征,使老年人对内外环境的应激能力和维持稳态能力下降,并使不良事件风险增加。其中以脑卒中患者衰弱和衰弱前期发生率最高且明显高于非脑卒中患者,而衰弱人群脑血管病患病率亦显著增加且预后不良。本文拟对衰弱与脑血管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性进行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近研究发现,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提示肠道菌群也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拟就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其预防、治疗和研究方向提供新视角。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好发于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MCAS)致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较高,需积极的干预治疗,但其干预策略的选择存有争议。本文对 sMCAS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和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个体化选择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我国主要死因,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 70%。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业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预后不良发生率仍高达 50%。机械取栓术的问世使临床收集血栓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成为可能,同时亦避免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的局限性。本文对血栓组织病理学、血栓影像学、血栓组织病理学与病因分型、血栓组织病理学与血管内治疗等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究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疗提供潜在靶点。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卵圆孔未闭可能与偏头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如卵圆孔未闭相关右向左分流引起的短暂性低氧血症,或血管活性物质穿过未闭合的卵圆孔,避开肺组织代谢直接进入动脉系统,以及矛盾微栓塞等机制均可能与卵圆孔未闭相关偏头痛有关,尤其是先兆型偏头痛。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使部分偏头痛患者获益。本文拟对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发生机制以及预防与治疗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