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导读
  • 缪中荣, 霍晓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371-3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缪中荣, 霍晓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373-3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N Engl J Med发表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从而迎来了机械取栓术的"春天",改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自此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模式步入新时代,急诊机械取栓术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里程碑。2020年是机械取栓术"春天"到来后的5周年,我们通过该项技术获得哪些启发?未来将向何方向发展?通过本综述了解血管内治疗这项革新技术是如何突破黑暗迎来黎明的。

  • 标准与指南
  • 霍晓川,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381-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通路,可特异性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作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选择,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为了临床更合理、规范地应用替罗非班,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知名专家成立撰写委员会,制定了《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替罗非班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经验和指导,并对医疗行为中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了保障。

  • 专题讲座
  • 邓一鸣, 张净瑜, 孙瑄,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莫大鹏, 马宁, 高峰,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386-3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是特殊类型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通过充分的病史询问、详细的影像学评估和适宜的个体化治疗,可以获得较好预后。本文综述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区别于其他病因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特点和分型及治疗策略。

  • 急性大血管闭塞开通
  • 孙瑄, 高峰, 佟旭, 邓一鸣, 马宁, 莫大鹏,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徐晓彤,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392-3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串联病变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共18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包括串联病变25例、非串联病变162例),均行血管内治疗,术前采用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脑桥-中脑指数(PMI)评价脑梗死范围,后交通评分和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分级评价基底动脉闭塞后后循环侧支代偿。主要预后指标为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90 d功能独立性和预后,主要安全终点为术后7 d内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后90 d病死率。结果 串联病变组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包括椎动脉颅内段)和远端(P=0.000)、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低(P=0.000)。25例串联病变患者中21例采取Dirty-road路径、4例采取Clean-road路径,支架取栓(P=0.030)和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P=0.028)比例更低,支架植入比例更高(P=0.005),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更低(P=0.001),治疗后90 d病死率更高(P=0.0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较低(OR=0.050,95% CI:0.010~0.530;P=0.012)和治疗后90 d病死率较高(OR=17.320,95% CI:2.700~111.040;P=0.003)的危险因素。结论 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杨海华, 马宁, 刘恋,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399-4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评价4种影像学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共5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术,术前行DWI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PECTS)、DWI脑干评分(BSS)、后循环CTA评分(pc-CTA)和基底动脉CTA评分(BATMAN),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术后36 h内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DWI pc-ASPECTS、DWIBSS、pc-CTA和BATMAN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57例患者中53例(92.98%)血管完全再通,2例(3.51%)部分再通,2例(3.51%)未再通;3例(5.26%)症状性颅内出血;22例(38.60%)预后良好、35例(61.40%)预后不良;14例(24.56%)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0.879,95% CI:0.783~0.986;P=0.028)、高DWI BSS评分(OR=0.348,95% CI:0.177~0.683;P=0.002)和低BATMAN评分(OR=1.549,95% CI:1.019~2.353;P=0.040)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DWI pc-ASPECTS、DWI BSS、pc-CTA和BATMAN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95% CI:0.658~0.884,P=0.000)、0.861(95% CI:0.744~0.938,P=0.000)、0.634(95% CI:0.496~0.757,P=0.091)和0.698(95% CI:0.562~0.813,P=0.012)。结论 入院时高NIHSS评分、高DWI BSS评分和低BATMAN评分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刘永昌, 郑明明, 李严, 谢松旺, 王俊勇, 刘庆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07-4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共117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包括支架取栓术、抽吸取栓术、支架取栓术联合抽吸取栓术),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2,95% CI:1.013~1.113;P=0.012)、既往糖尿病(OR=3.074,95% CI:1.023~9.240;P=0.045)、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1.143,95% CI:1.043~1.252;P=0.004)、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OR=11.151,95% CI:2.877~43.079;P=0.000)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既往糖尿病、入院时高NIHSS评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

  • 尚彦国, 孙涛, 王轩, 高恺明,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13-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8-11月共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均行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再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术后3 d、90 d和1年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以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手术成功率为5/5。术后即刻TICI分级3级2例、2b级2例、2a级1例,血管再通率为4/5,未发生颅内出血或动脉再闭塞,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90 d mRS评分0分2例,2分2例,3分1例。术后1年均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结论 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行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并顺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安全、有效。

  • 刘俊杰, 张智嵘, 张亮, 黎凯锋, 贺雄军, 刘亚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19-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共19例颈动脉夹层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包括颈内动脉夹层11例、椎动脉夹层8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包括抽吸取栓术、支架取栓术、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 术后15例mTICI分级3级(血管完全再通),4例mTICI分级2b级(血管部分再通);1例脑疝形成致死亡,1例并发脑水肿,1例少量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预后良好(mRS评分≤ 2分),1例预后不良(mRS评分4分),1例死亡。结论 颈动脉夹层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评估后采取血管内治疗,闭塞血管再通效果明显,临床预后良好。

  • 李晨华, 张闪闪, 王育新, 陈岩, 张辰昊, 张佩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27-4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源性栓塞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预处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共313例心源性栓塞患者均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预处理167例(预处理组),未服药146例(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近期(溶栓后1 h、24 h和7 d)神经功能改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远期(发病后90 d)预后,并记录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预处理组患者静脉溶栓后1 h[48.50%(81/167)对32.19%(47/146);χ2=8.574,P=0.003]、24 h[57.49%(96/167)对45.21%(66/146);χ2=4.704,P=0.030]和7 d[77.25%(129/167)对63.01%(92/146);χ2=7.602,P=0.006]神经功能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率[3.59%(6/167)对3.42%(5/146);χ2=0.006,P=0.936]、病死率[0.60%(1/167)对0.68%(1/146);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和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率[80.84%(135/167)对74.66%(109/146);χ2=1.732,P=0.1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静脉溶栓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预处理可以改善心源性栓塞患者早期神经功能,且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彭静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34-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卒中预警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卒中预警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共16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均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观察有无出血性转化和脑卒中复发。结果 16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13例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2例次、高脂血症9例次,吸烟10例次。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纯运动障碍(7例)和运动感觉障碍(9例);发作次数3~9次,持续时间3~240 min。DWI显示13例(81.25%)可见急性新发梗死灶;CTA或MRA显示14例可见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溶栓后13例病情完全缓解(5/16)、明显缓解(1/16)或部分缓解(7/16),3例不同程度加重。溶栓后24 h和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和病程中最大值(均P=0.000),而入院时与病程中最大值(P=0.433)、溶栓后24 h与出院时(P=0.054)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无一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和远期复发。结论 对于时间窗内的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rt-PA静脉溶栓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
  • 杨亚坤, 李修珍, 刘宁, 韩松, 张明山, 韩明阳, 刘加春, 闫长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41-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富血运肿瘤术前超选择性血管内栓塞再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7例颈静脉孔区富血运肿瘤患者,均行术前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再根据Samii分型分别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经颞下窝入路(3例)、经迷路下-乳突入路(3例)、经岩枕入路(3例)、经颞枕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2例)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术中出血量1042 ml。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9例,新发和(或)后组脑神经症状加重5例,新发面瘫和(或)面瘫症状加重6例,新发听力丧失1例,伤口渗液2例。无颅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3.50年,5例仍有不同程度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症状。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颈静脉孔区富血运肿瘤术前栓塞治疗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依据肿瘤分型,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张惠红, 王盼, 豆玉超, 王艳, 张淼, 徐小林, 周玉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48-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总结11C-匹兹堡复合物B(11C-PIB)阳性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基因型和嗅觉功能特点。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27例11C-PIB阳性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包括19例阿尔茨海默病(AD)和8例轻度认知损害(MCI)],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和画钟测验(CDT)评价认知功能,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价精神行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1项(HAMD-21)评价抑郁症状;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poE基因型;T&T嗅觉计定量检测嗅觉功能,测定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结果 神经心理学测验比较,AD组MMSE总评分(P=0.000)及其时间定向力(P=0.031)、瞬时记忆(P=0.021)、延迟回忆(P=0.009)、计算力(P=0.000)、复述(P=0.038)、阅读(P=0.021)、书写(P=0.002)、视空间能力(P=0.039),以及MoCA评分(P=0.000)和CDT评分(P=0.020)均低于MCI组,ADL评分高于MCI组(P=0.000),而MMSE量表之地点定向力、命名、理解力,以及NPI和HAMD-21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嗅觉障碍发生率、察觉域值和识别阈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ApoE基因型之间嗅觉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的患者嗅觉障碍发生率高于未携带该等位基因的患者(0/11对12/13;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 11C-PIB阳性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损害)存在明显的嗅觉障碍,且与ApoEε4等位基因相关,结合不同临床、基因型和嗅觉功能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 孙登彬, 王猛, 郭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55-4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住院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2653例颅内感染患者2733份脑脊液标本,分别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获得致病性病原菌207株,阳性检出率7.57%(207/273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15株占57.21%(115/207),包括鲍曼不动杆菌51株、大肠埃希菌23株、铜绿假单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阴沟肠杆菌7株、其他5例;革兰阳性球菌86株占41.55%(86/207),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肺炎链球菌19株、肠球菌16株、其他3株;革兰阳性杆菌1株;真菌5株。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率>30%,革兰阳性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40%。结论 颅内感染致病菌分布广泛、耐药率较高,应严密监测住院病例细菌耐药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

  • 综述
  • 吴捷颖, 徐迎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60-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胸肌腱反射因其独特的解剖学结构,与其他传统的肌肉牵张反射不同,脊髓反射中枢较长(C5~T1),传导神经走行较短。根据其解剖学特点,可用于颈髓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助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早期诊断、分级诊断和早期治疗。

  • 病例报告
  • 梁涛, 胡小林, 王长明, 祝红, 吴菁, 张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63-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5): 466-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