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1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4-08-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粟秀初, 赵钢, 冯国栋, 杨毅宁, 戴文, 刘婷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55-6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58-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科学发展史
  • 王佳伟, 代飞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60-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进展时可出现精神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随着实验室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越来越成为可能,其中影像学显示颞叶异常信号具有提示作用,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DNA 则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应尽早予以阿昔洛韦治疗,延迟治疗可导致不良预后。
  • 专题讲座
  • 马占云, 陈鹏, 范学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64-6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脑膜、脑实质受累为主,同时可累及脊髓、脊膜;病残率和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耐药结核病患者增多、人口流动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等因素使结核病发病率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亦随之增加。目前,结核病仍是世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尤其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结核病预防和治疗形势严峻,本文拟就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
  • 田亚楠, 邹月丽, 钱丽花, 何俊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71-6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系统而致病,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回升现象,而且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给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了解其耐药机制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结核病的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案进行总结,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 常艳宇, 胡学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76-6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故易误诊。经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笔者认为,对于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细胞涂片、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采用联合、长期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卜晖, 王云灿, 丁文婷, 何俊瑛, 赵越, 吕文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80-6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 细胞亚群Th1/Th2 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局部Th1 和Th2免疫应答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脑脊液Th1 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动态监测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结果 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Th1 细胞因子IFN-γ、TNF-α为(11.17 ± 1.50)和(18.74 ± 2.97)pg/ml,低于对照组的(17.69 ± 2.34)和(28.83 ± 3.55)pg/ml(均P = 0.000),Th2 细胞因子IL-10 为(43.65 ± 10.12)pg/ml,高于对照组的(7.80 ± 1.30)pg/ml(P = 0.000);急性期IFN-γ、TNF-α为(11.17 ± 1.50)和(18.74 ± 2.97)pg/ml,低于稳定期的(17.70 ± 2.34)和(22.93 ± 1.53)pg/ml(均P = 0.000),IL-10 为(43.65 ± 10.12)pg/ml,高于稳定期的(22.93 ± 7.39)pg/ml(P = 0.000)。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IFN-γ/IL-10、TNF-α/IL-10 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 = 0.000),急性期亦低于稳定期(均P = 0.000)。结论 Th2 免疫应答模式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至稳定期转变为以Th1 为主的免疫反应。提示Th1/Th2 免疫应答失衡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常艳宇, 胡学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87-6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经验。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102 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患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损害症状,累及脑实质者可出现癫发作、偏瘫、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误诊率较高,尤其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对疑似患者,反复多次脑脊液细菌涂片、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两性霉素B 与氟胞嘧啶诱导治疗后联合氟康唑维持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疗效,外科手术(如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的有效方法。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对于疑似患者,应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细菌涂片,结合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采用联合、长期抗真菌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胡微微, 赵玉武, 潘庆春, 奚敏, 汤正好, 臧国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93-6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进展。方法 对26 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其治疗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其中21 例脑脊液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生长。经两性霉素B 联合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疗,总有效率达76.92%(20/26);4 例早期采用两性霉素B 联合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可减少误诊率。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均为一线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
  • 临床病理报告
  • 曾永军, 徐德, 曹译丹, 廖殿英, 雷松, 陈首名, 张尚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697-7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化生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对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并复习相关文献,避免误诊。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17 岁,彝族。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呕吐、发热伴四肢抽搐。头部CT 显示右侧额顶叶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其内含类钙化高密度影,大小约2 cm × 1.80 cm ×1.70 cm;MRI 可见右侧额顶叶大小约2.40 cm × 2.10 cm × 2 cm 的肿瘤影,周围脑组织大片状水肿。术中于右侧额顶叶脑实质内见一占位性病变,一侧紧邻软脑膜,未侵及硬脑膜和颅骨,形状不规则,边界较清晰,表面血供丰富,呈黄色、质地较硬,大小约3 cm × 2.50 cm × 2 cm。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广泛骨化和钙化,肿瘤细胞呈片状和小巢状分布在网状排列的小梁状骨组织间;肿瘤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和Bcl-2,Ki-67 抗原标记指数约为6%。结论 化生型脑膜瘤的化生成分多种多样,其影像学也存在多样性,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明确诊断,并与其化生成分相似的肿瘤进行鉴别,以免误诊。
  • 新技术新方法
  • 姜镕, 马春华, 朱子龙,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 吕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04-7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5 例经脑脊液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后分别行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TM-iFISH)、脑脊液细胞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TM-iFISH 检测显示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数目为18 ~ 1823 个/7.50 ml,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仅2 例发现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检测5 例均高于血清正常值范围。MRI 增强扫描可见脑膜转移癌之典型征象。结论 TM-iFISH 技术用于检测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较传统方法具有一定优势,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脑脊液肿瘤细胞检测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基础研究
  • 雷小峰, 赵佩, 牛争平, 程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08-7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 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共90 只雄性Wistar 大鼠,分别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动物模型之前(预防组)、模型制备后(治疗组)接受高剂量(0.32 g/ml)或低剂量(0.16 g/ml)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行为学评价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30、60、180 min)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 蛋白表达水平与高、低剂量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高于高剂量预防组(P = 0.031,0.000,0.000),并于制模后60 和180 min时高于低剂量预防组(均P = 0.000);制模后30 min 时高剂量预防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 蛋白表达水平低于低剂量预防组(P = 0.029)。结论 预防性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显著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的预防作用大于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 临床研究
  • 毕欣伟, 陈立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17-7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他汀治疗组)或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30 d 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他汀治疗组患者发病30 d 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t = 9.925,P = 0.015),发病后3 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χ2 =4.762,P = 0.029);经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 = 1.383,95%CI:1.062 ~ 1.800;P = 0.028)和发病48 h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 = 1.472,95%CI:0.500 ~ 4.370;P =0.001)对患者发病3 个月时的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作用。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发病3 个月时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 张沈阳, 时宏娟, 祖洁, 唐海, 陈浩, 张伟, 崔桂云, 沈霞, 岳炫烨, 杨新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22-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3 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 例)或双侧(2 例)丘脑病变,脑血管造影(MRV 和DSA)显示病变部位累及直窦(3 例)、下矢状窦(2 例)、上矢状窦(1 例)和横窦(1 例)。对于呈急性发病的单侧或双侧丘脑病变,尤其是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可能。
  • 任光辉, 杨鉴, 刘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26-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118 例颅脑创伤患者通过颅内压监测,评价颅内压初始值作为判断预后指标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显示,颅内压初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95%CI:0.635 ~ 0.815]与患者入院时Glasgow 昏迷量表评分(ROC 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16 ~ 0.816)和Marshall 分级(ROC 曲线下面积为0.690;95%CI:0.593 ~ 0.787)等项指标具有相似的预后预测价值;经Logistic 回归分析,颅内压初始值与不良预后相关(OR = 0.943,95%CI:0.899 ~ 0.988;P = 0.014)。提示颅内压初始值可以作为颅脑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翟翔, 张金玲, 李红君, 施展, 刘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30-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135 例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患者中3 例发生颅内感染,分别为毛霉菌感染(1 例)、脑脓肿(1 例)和细菌感染(1 例)。经感染灶清除术辅助抗真菌药物或抗生素治疗,随访2 年,2 例脑脊液鼻漏或颅内感染未复发、1 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发生颅内并发症罕见,需要相关科室协作共同治疗。
  • 综述
  • 闫华, 李冰, 王宏, 亢建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34-7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造成脑损伤后修复与机体其他系统存在较大差异。继发性脑损伤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炎症早期对有害物质起清除作用,随着病情进展又可损伤正常脑组织。免疫抑制剂或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损伤具有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机体免疫反应低下致感染和远期致瘤的可能。因此,降低针对脑组织的自身免疫攻击的同时,不影响机体其他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将是最佳的优化方案,本文拟就满足优化方案的免疫耐受治疗脑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范思远, 倪俊, 杨荫昌, 牛婧雯, 卢强,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38-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李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16-7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21-7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陈伟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8): 729-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8.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第一作者陈伟荣个人疏忽,特申请将我刊2014 年第14 卷第5 期“远志总皂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酪氨酸蛋白激酶B 表达的影响”[1]一文脚注“作者单位:030032 太原,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神经内科”改为“作者单位: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11 级(陈伟荣,燕毅男,崔红丽);030032 太原,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神经内科(李新毅)”,英文作者名“CHEN Wei-rong, YAN Yi-nan, CUI Hong-li, LI Xin-yi”改为“CHEN Wei-rong1, YAN Yi-nan1, CUI Hong-li1, LI Xin-yi2”,英文单位“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anxi Da Yi Hospital, Shanxi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2, Shanxi, China”改为“1Grade 2011, Graduate School,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Shanxi, 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anxi Da Yi Hospital, Shanxi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2, Shanxi, China”,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