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以期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高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缺血防治水平。方法 采用经颈动脉尼龙线颅内动脉刺破法建立小鼠蛛网膜下隙出血模型,通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证实为蛛网膜下隙出血。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法确认脑内微栓子形成,计数不同处理组动物平均微栓子数目(微栓子负载)。结果 微栓子呈簇状,散在分布于两侧大脑半球,无侧别差异。微栓子数目,假出血组0.00(0.00,0.05)个/mm2,蛛网膜下隙出血24 h 组0.29(0.11,0.46)个/mm2、48 h 组2.30(1.24,3.87)个/mm2、72 h 组1.47(0.70,2.67)个/mm2,假出血组与蛛网膜下隙出血组不同观察时间点(组)比较,微栓子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0);蛛网膜下隙出血组不同观察时间点(组)之间,微栓子计数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0)。结论 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内形成的、广泛分布的大量微栓子可能参与了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机制,微栓子负载时程呈现血栓形成与溶解的动态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