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05
    特邀专题:生殖基础研究
    生命初期的探索——从生殖细胞到子宫内膜微环境
    蒋术一, 宿文辉
    2023, 43(4):  523-523.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23
    摘要 ( 157 )   PDF (194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殖基础研究 RNA N6-甲基腺苷(m6A)修饰相关酶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中的研究进展
    张强, 宿文辉
    2023, 43(4):  524-531.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24
    摘要 ( 223 )   PDF (431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6-甲基腺苷(m6A)核酸修饰是近10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表观修饰,RNA通过经典m6A修饰蛋白“Writers”(METTL3/14/WTAP等)、m6A去修饰蛋白“Erasers”(FTO和ALKBH5)和m6A识别蛋白“Readers”(YTHDC1/2、YTHDF1/2/3等)组成的协同调节体系进行转录后核酸m6A修饰、去修饰和识别结合,进而调控转录本下游命运。精子发生是雄性哺乳动物性成熟和维持生育能力的重要过程,涉及生精上皮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等增殖分化和维持生精微环境过程。多项研究表明m6A调节体系参与哺乳动物精子发生进程,异常的m6A修饰水平和m6A调节体系失衡均会导致睾丸发育异常、精子发生异常和雄性不育。本文综述了精子发生过程中m6A修饰相关酶的作用,深入分析m6A差异修饰转录本之于正常精子发生的作用,对认知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和解析临床生精障碍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Ⅳ型胶原蛋白NC1片段在精子发生及血睾屏障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蒋术一, 宿文辉
    2023, 43(4):  532-53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32
    摘要 ( 283 )   PDF (374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哺乳动物睾丸中,位于生精上皮基底膜附近的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BTB)对精子发生至关重要。BTB由相邻的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连接而成,将生精上皮分为靠近基底膜的“基底室”和靠近生精小管管腔的“近腔室”,为精子发生提供了免疫屏障。Ⅳ型胶原蛋白是基底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啮齿类动物的睾丸中Ⅳ型胶原蛋白主要是由3条α3链组成的三螺旋结构。大鼠睾丸的Ⅳ型胶原蛋白α3链C端可以水解成大小为28 ku的蛋白片段,称为C端非胶原结构域(noncollagenous domain -peptide,NC1片段)。NC1片段作为一种基底膜源性多肽在参与精子发生与维系BTB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总结近期研究结果,概述Ⅳ型胶原蛋白NC1片段在睾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尤其是其在精子发生与BTB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卵泡体外激活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辅助生殖中的研究进展
    刘湛傲, 陈晨
    2023, 43(4):  538-546.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38
    摘要 ( 312 )   PDF (1311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女性40岁之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其病理基础是原始卵泡的耗竭或难以激活,这一类患者自然受孕率低,排卵诱导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尚无有效恢复卵巢功能的方法。针对卵泡的体外激活技术(in vitro activation,IVA)是指手术取出部分卵巢组织,在体外进行药物或物理干预来激活残存卵泡,然后回植体内,使之生长至能对促排卵治疗产生反应的阶段。再配合促排卵治疗,可获得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熟卵泡。迄今IVA技术尚不完善,但为POI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总结了卵泡体外激活的原理,相关信号通路及各通路中的药物靶点,并对卵泡体外激活方案在POI患者中的应用与优化进行综述,为POI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
    宫腔粘连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鲁益朦, 谭季春
    2023, 43(4):  547-553.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47
    摘要 ( 239 )   PDF (473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宫腔粘连(IUA)是一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难治性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其病因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较明确可导致IUA的高危因素有:妊娠后清宫术、剖宫产术后、滋养细胞疾病清宫术、产后出血刮宫术、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手术、宫内节育器放置、生殖道结核感染、米勒管畸形等。子宫内膜纤维化是IUA的主要病理特征。多种信号刺激不同的信号通路后,引起体内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纤维化的发展,最终导致IUA的发生。目前临床上IUA的治疗和预防并不理想,尤其是中重度IUA。因此,研究IUA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临床实行靶向治疗。本文就近年来IUA的病因学研究和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论文
    利用类器官培养构建小鼠肝脏衰老模型
    卢琰, 周雅博, 陈洁
    2023, 43(4):  554-559.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54
    摘要 ( 303 )   PDF (2763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类器官培养构建体外快速诱导的小鼠肝脏衰老模型。方法 通过两步灌注法获取小鼠肝细胞并对其进行类器官培养。通过形态学、qPCR和免疫荧光对类器官进行初步鉴定,通过检测其对LDL的摄取能力判断肝脏类器官的功能。用油酸(OA)处理肝脏类器官,检测其生长情况、衰老相关分泌表型、LDL的摄取能力和肝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分析肝脏衰老模型构建是否成功。进一步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肝细胞,检测以上表型和功能的变化,利用此模型探究ROS对衰老的影响。结果 两步灌注法获取到大量有活性的原代小鼠肝细胞,通过在基质胶中3D培养可获得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肝脏类器官,qPCR显示其表达肝脏标志基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其高表达白蛋白(ALB),并且肝脏类器官具有对LDL正常的摄取功能。用油酸处理后,肝脏类器官生长减慢,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基因表达上调(P<0.001),对LDL的摄取能力降低(P<0.001), ROS明显上升(P<0.001)。以上表型在使用NAC处理后均得以缓解(P<0.01或P<0.001)。结论 油酸处理可在体外成功构建小鼠肝脏的衰老模型,加入NAC后可清除ROS,减缓衰老的发生。
    敲除基因Pabpc6对雄性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
    汤洁琳, 柳俊, 邹定峰, 缪时英, 宋伟, 李凯
    2023, 43(4):  560-56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60
    摘要 ( 247 )   PDF (5159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小鼠细胞质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6(PABPC6)在雄性小鼠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CRISPR/Cas9靶向敲除C57BL/6J小鼠基因Pabpc6,通过PCR鉴定Pabpc6的敲除情况。通过交配繁殖得到Pabpc6+/+Pabpc6+/-Pabpc6-/- 3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鼠,进行睾丸称重、形态学观察和精子计数。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织中Pabpc6在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该基因的定位以及睾丸曲细精管内部形态学变化。结果 成功鉴定出敲除Pabpc6的小鼠;Pabpc6在睾丸组织中高表达(P<0.001)。免疫荧光显示该基因主要表达于精母细胞和早期精子阶段,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在睾丸外形、精子形态、精子数量和曲细精管内部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Pabpc6在小鼠睾丸组织中高表达,敲除该基因后对雄性小鼠的精子发生无明显影响,说明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对于小鼠精子发生过程可能是非必需的。
    稳定敲除Mcart-1下调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能力和氧化磷酸化水平
    赵永晶, 仇佳星, 张迪雅, 郭泓江, 王钰铖, 鞠瑞, 郭磊
    2023, 43(4):  568-57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68
    摘要 ( 265 )   PDF (5110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CRISPR/Cas9原理构建Mcart-1稳定敲除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W264.7,检测其细胞增殖能力和能量代谢水平。方法 用Cas9慢病毒和sgRNA慢病毒分两步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并挑选单克隆细胞: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as9表达水平和Mcart-1敲除效果;单细胞测序分析突变位点;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Seahorse检测细胞耗氧速率(OCR)和能量代谢表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总ATP含量;细胞计数仪计数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成功构建Mcart-1稳定敲除的RAW264.7细胞株(记为Mcart-1-/--RAW264.7);该细胞株中Mcart-1发生移码突变;与野生型RAW264.7细胞系(记为RAW264.7)相比,Mcart-1-/--RAW264.7细胞氧气消耗速率(OCR)下降,胞外酸化速率(ECAR)升高;与RAW264.7细胞相比,Mcart-1-/--RAW264.7细胞内总ATP含量下降(P<0.05),线粒体ATP产生速率下降(P<0.01),而糖酵解ATP产生速率升高(P<0.01);与RAW264.7细胞相比,Mcart-1-/--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01)。结论 稳定敲除Mcart-1后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和氧化磷酸化水平均下降。该细胞株可作为探索肿瘤微环境细胞功能的重要工具。
    ARHGEF7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相关
    吴毅毅, 张梅, 杨云云, 李亚强, 李静, 贺佳乐, 张伟丽
    2023, 43(4):  576-582.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76
    摘要 ( 151 )   PDF (737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Rho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7(ARHGEF7)基因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收集颅内动脉瘤患者121例(包括未破裂组患者41例,破裂组患者80例)和健康对照155名,检测ARHGEF7的10个遗传变异。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RHGEF7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发生和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rs4145274GG基因型相比,rs4145274GA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相关,比值比为0.24[95%可信区间(CI):0.09~0.69,P<0.05]; 与rs1555751CC基因型相比,rs1555751CT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也相关,比值比为0.17(95% CI:0.05~0.63,P<0.05)。rs4145274和rs1555751的联合效应提示患者遗传风险评分越高,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越低,比值比为0.14(95% CI:0.04~0.55,P<0.05)。结论 ARHGEF7遗传变异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遗传标记。
    大鼠动脉螺旋血流的荧光成像
    戚曦, 李贝, 李宏义, 李岩松, 赵立豪, 郝优, 于雪
    2023, 43(4):  583-58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83
    摘要 ( 155 )   PDF (2377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大鼠动脉螺旋血流的实时荧光成像法。方法 随机将SD大鼠分为静脉造影组(股静脉注射,1 mL/kg)与小剂量动脉造影组(腹主动脉注射,0.1 mL/kg),其中小剂量动脉造影组又分为荧光素钠组、罗丹明B组、FITC-dextran组和量子点组(每组n=7)。通过体式荧光显微镜实时观察大鼠股动脉血液流动现象,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动态图像,通过图像阈值分割算法及形态学后处理算法标定荧光区域,测算大鼠股动脉螺旋血流的轴向速度与切向速度,并计算其螺距和壁剪切应力。结果 与静脉造影组相比,小剂量动脉造影组可以清晰显示大鼠股动脉的血流呈顺时针螺旋样流动,在FITC-dextran造影剂组可计算出大鼠螺旋血流的轴向速度为(198.4±112.7)mm/s,切向速度为(3.3±0.8)mm/s,螺距为(126.1±76.3)mm,壁剪切应力为(9.5±5.6)Pa。每只大鼠重复3次注射,测得的轴向、切向速度结果无差异。结论 实时荧光成像法可以用于在体观察大鼠动脉螺旋血流并对螺旋血流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生物钟蛋白CRY1抑制Ang Ⅱ诱导的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蛋白标志物变化
    岳秀青, 宋其泰, 刘超利, 李桑柔, 杨帆, 陈睦虎, 钟武
    2023, 43(4):  588-59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88
    摘要 ( 155 )   PDF (790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生物钟(circadian clock)相关蛋白隐花色素1(CRY1)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小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VSMCs分为对照(control)组和实验组,用不同浓度Ang Ⅱ处理VSMCs不同时间,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收缩型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合成型标志物骨桥蛋白(OPN)及CRY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构建CRY1的干扰RNA(siCRY1)、YAP1的干扰RNA(siYAP1)进行基因沉默,构建CRY1的过表达质粒(pcDNA-CRY1)进行过表达,RT-PCR、Western blot双重验证各基因组mRNA和蛋白的表达;将VSMCs分为4组,对照组、Ang Ⅱ组、Ang Ⅱ+siCRY1组、Ang Ⅱ+pcDNA-CRY1组,将siCRY1、siYAP1、pcDNA-CRY1转染至经Ang Ⅱ处理VSMCs中,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α-SMA、OPN、CRY1、YA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Ang Ⅱ刺激VSMCs不同时间后,VSMCs收缩型标志物表达减少,VSMCs合成型标志物表达增加,CRY1表达减少;转染siCRY1、siYAP1、pcDNA-CRY1处理VSMCs后,CRY1在siCRY1组中表达下降,在pcDNA-CRY1组中表达升高,YAP1在siYAP1组中表达下降,在siCRY1组中表达升高;转染siCRY1进一步减少Ang Ⅱ诱导VSMC收缩型标志物的表达(P<0.05),增加合成型标志物、YAP1的表达,以及促进VSMCs的增殖(P<0.05);转染pcDNA-CRY1质粒增加Ang Ⅱ诱导VSMCs收缩型标志物的表达(P<0.05),减弱合成型标志物YAP1的表达(P<0.05)及抑制VSMCs的增殖(P<0.05)。结论 生物钟蛋白CRY1抑制Ang Ⅱ诱导的小鼠主动脉VSMCs表型蛋白标志物变化和增殖,该过程可能与Hippo-YAP信号通路有关。
    结直肠癌PDX模型成瘤率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张燕萍, 姚刘旭, 丁倩男, 黄则勇, 李玉红, 黄素琴
    2023, 43(4):  596-602.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596
    摘要 ( 335 )   PDF (6289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结直肠癌(CRC)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评估PDX模型成瘤率的影响因素,并初步进行化学治疗实验。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择期手术CRC患者。将手术获取的肿瘤组织接种于NSG小鼠右侧腰背部,建立PDX模型,并传至F3代,分析PDX模型成瘤率的影响因素;化学治疗药物选择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以及丙泊酚。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0例CRC患者,PDX模型成瘤为37例,成瘤率62%;平均成瘤时间为(34±12)d;原发瘤恶性程度(CRC分期和细胞分化程度)、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以及肿瘤位置等因素影响PDX模型成瘤率(P<0.01)。CRC-PDX移植瘤组织与患者肿瘤组织生物学特征高度一致。4种化学治疗方案均能抑制肿瘤生长,致肿瘤组织破坏,丙泊酚可以抑制小鼠腹泻,对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CRC-PDX模型,较好地保持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CR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模型。原发肿瘤恶性程度是PDX 模型成瘤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桔梗皂苷D增强人直肠癌耐药细胞株SW1463/Oxa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闫军, 冯永安, 石永奎, 赵志浩, 倪怀亮, 杨维桢
    2023, 43(4):  603-607.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03
    摘要 ( 170 )   PDF (1057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桔梗皂苷D对人直肠癌耐药细胞株SW1463/奥沙利铂(Oxa)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 取人直肠癌细胞系SW1463,建立稳定的耐奥沙利铂细胞株SW1463/Oxa。将构建成功的人直肠癌耐药细胞株SW1463/Oxa随机分为桔梗皂苷D组、Oxa组、桔梗皂苷D+Oxa组和对照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曲线;RT-qPCR检测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3a(DNMT3a)、磷酸化组蛋白γ-H2AX、DNA双链修复蛋白RAD51、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DNMT3a、γ-H2AX、RAD51、STAT3蛋白表达及磷酸化STAT3(p-STAT3)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人直肠癌耐药细胞株SW1463/Oxa;与对照组和Oxa组比,桔梗皂苷D组和桔梗皂苷D+Oxa组细胞增殖能力、DNMT3a、RAD51、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STAT3水平降低(P<0.05),γ-H2AX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桔梗皂苷D能增强人直肠癌耐药细胞株SW1463/Oxa对Oxa的化疗敏感性,推测是通过抑制DNMT3a、RAD51、STAT3的表达,促进γ-H2AX的表达实现此作用的。
    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增殖和促进凋亡
    刘月, 曹阳, 顾伟英, 商丽梅, 刘琰
    2023, 43(4):  608-614.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08
    摘要 ( 199 )   PDF (3185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DAC)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DAC和ATO单药或联合处理AML细胞系,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Compusyn软件分析两药联合的协同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结果 DAC及ATO单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AML细胞增殖,两药联合可协同抑制AML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P<0.05)。两药联合显著降低AML细胞PI3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 DAC联合ATO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发挥抗AML效应,为两药联合临床治疗AML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miR-140-5p靶向HMGB1/IκB-α轴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张梦瑶, 牛姝, 蔡静, 赵志刚, 周艳
    2023, 43(4):  615-620.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15
    摘要 ( 158 )   PDF (1587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140-5p通过靶向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轴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iR-140-5p激动剂(miR-140-5p agomir)组、激动剂阴性对照(agomir-NC)组,10只/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分离血清及视网膜组织,RT-qPCR检测血清和视网膜组织miR-140-5p、HMGB1 mRNA表达水平;HE染色检测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TUNEL染色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40-5p、HMGB1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HMGB1、IκB-α、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HMGB1为miR-140-5p的靶基因。模型组、agomir-NC组MCP-1、TNF-ɑ、ICAM-1含量、HMGB1、NF-κB p65表达、凋亡细胞及组织损伤较对照组增加,miR-140-5p agomir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agomir-NC组miR-140-5p、IκB-α表达较对照组降低,miR-140-5p agomir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 上调miR-140-5p可能通过靶向负调控HMGB1,提高IκB-α表达缓解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
    EBV裂解期蛋白BZLF1和BILF1抑制Raji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表达
    郑洪玲, 郭庆伟, 张伟, 张艳, 何兴波, 叶冰
    2023, 43(4):  621-62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21
    摘要 ( 244 )   PDF (1610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裂解期蛋白BZLF1和BILF1是否能够抑制人B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表达。方法 用佛波酯(TPA)和丁酸钠(NaB)诱导Raji细胞促使EBV 激活进入裂解期,用Western bolt检测EBV裂解期的标志物BZLF1蛋白的表达; RT-qPCR检测EBV进入裂解期后BZLF1和BILF1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Raji细胞MHC Ⅱ类分子和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电穿孔转染质粒过表达BZLF1和BILF1蛋白及siRNA技术敲低BZLF1和BILF1蛋白表达后,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olt检测Raji细胞MHC Ⅱ类分子和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结果 TPA/NaB 能够诱导EBV激活进入裂解期,EBV进入裂解期后BZLF1和BILF1基因过表达。EBV进入裂解期以及过表达BZLF1和BILF1后,MHC Ⅱ类分子和MHC Ⅰ类分子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 特异性siRNA可以阻断BZLF1和BILF1对Raji细胞MHC Ⅱ类分子和MHC Ⅰ类分子的抑制作用(P<0.05)。 结论 EBV裂解期蛋白BZLF1和BILF1能够抑制Raji细胞MHC分子的表达。
    敲低热休克转录因子5(Hsf5)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中热休克家族的影响
    钟琳, 钟洪莉, 代宇婕, 张庆华
    2023, 43(4):  626-631.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26
    摘要 ( 203 )   PDF (1116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敲低热休克转录因子5(Hsf5)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和支持细胞(TM4)中热休克家族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小鼠TM3和TM4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和Hsf5敲低组(Hsf5 knockdown group)。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两种细胞中热休克转录因子(HSFs)和热休克蛋白(HSPs)mRNA的表达。根据RT-qPCR结果分别选取两种细胞中变化具有显著差异的HSPs(P<0.01),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M3细胞中HSPA2、HSPA5、HSP90ab1和TM4细胞中HSPA2、HSP90aa1蛋白表达。结果 用siRNA干扰技术成功构建Hsf5敲低模型。敲低Hsf5后,TM3细胞中Hspa2、Hspa5、Hsp90ab1和TM4细胞中Hsf2、Hspa2、Hsp90aa1、Hsp90ab1、Hspd1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Hsf5敲低组中,TM3细胞中HSPA2、HSPA5和TM4细胞中HSPA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HSF5可能通过调控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中HSPA2和HSPA5的表达参与精子发生。
    临床研究
    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的性激素治疗现状
    王亮, 王曦, 聂敏, 伍学焱, 茅江峰
    2023, 43(4):  632-63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32
    摘要 ( 235 )   PDF (309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分析Prader-Willi综合征(PWS)患者应用性激素治疗的现状,为患者将来应用性激素提供指导。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13岁以上患者的青春期发育、异常行为、骨骼质量、性激素治疗情况以及父母对应用性激素的态度进行分析。结果 PWS患者41例(男21例,女20例),中位年龄15(13~24)岁。男性全部存在隐睾症,其中6例(28.6%)患者无青春发育。没有患者正在补充雄激素治疗。女性有13例(65.0%)患者存在原发闭经。只有2例患者曾经或正在补充女性激素。顾虑到药物应用的种种不便,有16例(39%)家长不愿应用性激素。结论 虽然多数PWS患者存在性腺功能减退症,但很少有患者接受性激素治疗。这可能和医生推荐不足或家长对药物认识不足有关。
    海拔高度对儿童及青少年骨龄发育的影响
    次旦旺久, 土旦阿旺, 杨美杰, 普琼穷达, 王凤丹, 潘慧, 金征宇
    2023, 43(4):  636-640.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36
    摘要 ( 387 )   PDF (998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海拔对儿童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方法 选取3种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观察:北京(北京协和医院)海拔43.5 m、拉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海拔3 650 m和那曲(那曲市人民医院和那曲市尼玛县人民医院)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收集2013年9月至2021年12月正常发育或因外伤就诊儿童青少年的一般资料和左手腕X线片。由1名有10年骨龄判读经验的医生在人工智能(AI)骨龄软件辅助下依据Greulich-Pyle图谱法判读骨龄。计算不同海拔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骨龄与日历年龄的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北京407例、拉萨456例、那曲150例共1 013例左手腕X线片(男671例,女342例,北京病例均为汉族,拉萨和那曲病例均为藏族)。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的骨龄基本符合日历年龄,拉萨及那曲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平均骨龄分别落后于日历年龄0.50岁及1.33岁,男女均如此。相对于北京汉族儿童青少年,藏族男孩、女孩大部分年龄组(7~18岁)的骨龄均随海拔升高而更滞后于日历年龄。结论 高原地区藏族儿童青少年骨龄落后于日历年龄,且随着海拔增加而更加明显。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特征的影响
    章远谋, 韩康, 夏瑞, 孙文健, 任晓莹, 王砚
    2023, 43(4):  641-646.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41
    摘要 ( 237 )   PDF (351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内分泌代谢特征的影响,并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各项内分泌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门诊就诊的661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内分泌代谢指标。以TSH值4.2 mIU/L为SCH诊断截点,将PCOS患者分为SCH组和非SCH组;比较两组间内分泌代谢特征的差异;并对TSH水平与其内分泌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PCOS患者发生SCH的比例高达31.16%。伴SCH组较不伴SCH组的PCOS患者TSH、催乳素、三酰甘油显著升高,游离甲状腺素、雌二醇显著降低(P<0.05)。TSH水平与PCOS患者游离甲状腺素呈负相关(r=-0.152,P<0.001),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133、0.111,P值分别为<0.01、<0.05)。结论 伴SCH的PCOS患者合并其内分泌激素紊乱、血脂异常更为严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PCOS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和生殖异常。建议对 PCOS患者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和脂质代谢的筛查,并长期随访。
    中国囊性纤维化患者单中心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周王继, 孙艳艳, 程重生, 赵阳, 韩江娜, 戴金荣, 孟淑珍, 徐凯峰, 田欣伦
    2023, 43(4):  647-650.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47
    摘要 ( 159 )   PDF (320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中国囊性纤维化(CF)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况。方法 收集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CF注册登记队列研究中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评估CF合并焦虑抑郁患病状况。结果 男性患者占42.9%(12/28),平均年龄(23±4.8)岁。检出焦虑或抑郁14例(50%),其中,中重度焦虑或抑郁8例(28.6%),中重度焦虑5例(17.9%),中重度抑郁7例(25.0%),严重焦虑1例(3.6%),无严重抑郁患者,4例患者(14.3%)同时存在中重度焦虑和中重度抑郁。与单纯CF患者相比,CF合并焦虑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更差,表现为FVC% pred(合并焦虑54.5%±18.8%,单纯CF 80.0%±14.6%,P<0.05)显著下降。CF合并抑郁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同样更差,表现为FEV1% pred(合并抑郁41.6%±21.6%,单纯CF 64.2%±20.9%,P<0.05)及FVC% pred(合并抑郁53.9%±21.0%,单纯CF 80.0%±14.6%,P<0.01)显著下降。结论 半数CF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焦虑与抑郁共病率较高,严重焦虑或抑郁患病率低。与单纯CF患者相比,合并焦虑或抑郁的CF患者肺通气功能更差。
    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张乐, 苑雨辰, 张越伦, 申乐
    2023, 43(4):  651-65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51
    摘要 ( 191 )   PDF (1104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风险预测模型,开发风险评估工具。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最终入组1 132例,使用数字等级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的急性疼痛及术后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慢性术后疼痛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 术后6个月时报告慢性疼痛的患者有460例(40.6%)。慢性术后疼痛组的女性患者和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更多,出院时疼痛评分更高,出院后继续服用止疼药的患者更多,但是,术中吸入氧化亚氮和切口数量<3个的患者更少(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史、术中不吸入氧化亚氮、切口数量≥3个以及出院时的疼痛评分是慢性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4。结论 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危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慢性术后疼痛的临床管理。
    疑难病例
    库欣综合征术后继发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危象1例报道
    余洁, 黄奇彬, 李玉秀, 李梅, 连小兰, 平凡
    2023, 43(4):  656-659.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56
    摘要 ( 227 )   PDF (331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为46岁女性,因库欣综合征5月前行肾上腺腺瘤切除术,予糖皮质激素替代逐步减量中,3周前因咽痛、饮水呛咳、恶心、呕吐自行停药。之后出现高热及意识障碍,化验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予丙硫氧嘧啶及β受体阻滞剂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结合炎性指标升高、TSH受体抗体阴性及摄碘率低平考虑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甲亢缓解。
    短篇综述
    组织激肽释放酶8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诗雨, 刘宇健
    2023, 43(4):  660-664.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60
    摘要 ( 199 )   PDF (339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激肽释放酶8(KLK8)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极为紧密,通过改变突触间的黏附关系和细胞外基质分子从而改变突触形态,调节突触可塑性,最终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针对KLK8的生理特性,对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如情绪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与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期待能够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类疾病的研究提供方向。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立亚, 秦霈
    2023, 43(4):  665-668.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65
    摘要 ( 278 )   PDF (318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形胶质细胞应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并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神经保护或神经毒性作用影响CNS的组织修复和神经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其表型转化及下游炎性通路的激活相关。探索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对CNS炎性疾病的调控机制可能为CNS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见解和潜在干预靶点。
    炎性反应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蒋烨, 余卓颖, 李民
    2023, 43(4):  669-673.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69
    摘要 ( 146 )   PDF (336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在DN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糖尿病慢性低度炎性状态下,神经元及其周围细胞中的炎性信号通路被激活,与释放出的炎性因子相互作用,促进DN的发生。深入阐明DN的炎性反应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基因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晓光, 杨璐, 刘旭东, 贾鑫淼, 杨欣壮, 崔丽英
    2023, 43(4):  674-679.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74
    摘要 ( 288 )   PDF (1532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基因治疗研究集中在SOD1、C9ORF72、FUS、ATAX2等基因,基因变异导致的毒性功能获得是ALS的主要致病机制。针对变异基因修正主要有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两种策略:裸注反义寡核苷酸(ASO)诱导RNase H介导变异基因mRNA降解,或通过腺相关病毒(AAV)传递RNA干扰(RNAi)介导变异基因mRNA沉默,以减少毒性蛋白;通过CRISPR/Cas9法编辑变异基因,降低毒性蛋白。另外,通过特异性抗体及代谢调节剂降低毒性蛋白水平,以及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也有较多进展。
    外泌体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传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崔诗雨, 张海峰
    2023, 43(4):  680-684.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80
    摘要 ( 299 )   PDF (346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在COVID-19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其携带的核酸、蛋白质等物质,共同调控SARS-CoV-2的感染和传播。病毒感染细胞通过内体途径产生含SARS-CoV-2病毒颗粒的外泌体,介导病毒向健康细胞感染和传播,造成组织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同时,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介质,起到免疫激活作用,促进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抵抗病毒入侵。此外,外泌体协助病毒逃避机体免疫,是SARS-CoV-2再感染的潜在手段。总之,外泌体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传播中的作用为其在诊断、防治COVID-19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炎性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杜丰禾, 刘暴
    2023, 43(4):  685-689.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85
    摘要 ( 253 )   PDF (345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理条件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中免疫细胞亚型紊乱、棕色脂肪“白色化”、氧化应激反应等病理改变可促进PVAT炎性反应。PVAT炎性反应可通过引起促炎及抑炎性脂肪因子分泌紊乱、抑制PVAT中细胞自噬、诱导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形成等机制,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损害、动脉内膜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易损斑块形成等病理过程,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起病及进展。
    HMGB1信号通路在支气管哮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孙莹, 杨治安, 何瑶, 余勤
    2023, 43(4):  690-694.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90
    摘要 ( 196 )   PDF (337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核蛋白,几乎在所有细胞中都有表达,激活释放后与其受体结合介导肺部炎性反应。HMGB1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相继在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中开展。
    脂肪因子在老年人肌少症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党彩虹, 李维辛
    2023, 43(4):  695-699.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695
    摘要 ( 164 )   PDF (434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衰老进程中脂肪分布的变化、身体活动的减少以及疾病的影响会使机体脂肪因子的循环水平发生改变。脂肪因子可通过调节炎性反应过程、激活/抑制物质代谢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促炎/抗炎、调节葡萄糖稳态及能量代谢作用,参与衰老机体肌肉衰减的发生与发展。关注脂肪因子在老年人肌少症中的作用,有助于肌肉衰减的防治。
    先天性巨结肠的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
    王泰垚, 郑丽飞
    2023, 43(4):  700-705.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700
    摘要 ( 217 )   PDF (353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一种由神经嵴细胞衍生的肠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相关基因异常编码会影响神经嵴细胞在消化道中的迁移、增殖、分化或存活,导致远端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神经嵴细胞和周围环境的调节涉及各种基因、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机制。因此,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过程。本文综述了参与肠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机制,总结了主要的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模式,如RET、EDNRB、DNA甲基化等促进神经嵴病变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至今为止先天性巨结肠发病原因的主要机制,为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NLRP3炎性小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录亚鹏, 谢建琴
    2023, 43(4):  706-710.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3.04.0706
    摘要 ( 182 )   PDF (337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LRP3 (NLRP3)炎性小体作为组成先天免疫系统的蛋白复合体,可通过调节IL-1β和IL-18的成熟释放介导炎性反应,是机体发生多种病理损伤的基础。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产生的多种损伤因子均可激活NLRP3炎性小体,导致IL-1β和IL-18的过度释放,进而引起炎性级联反应使各组织器官的损伤加重。而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已成为减轻器官I/RI的有效方法。因此,探究NLRP3炎性小体介导I/RI的详细作用机制,可以为器官I/R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