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0-0.
    摘要 ( 25 ) PDF全文 ( 23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菅凤增, 杨琪琪, 段婉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977-9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1
    摘要 ( 99 ) PDF全文 ( 32 ) HTML ( 3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伴多系统并发症,预后不良。因此脊髓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至关重要,包括神经结构修复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功能调控两方面,前者包括分子药物调控、神经保护和轴突再生、干细胞疗法、生物学材料辅助组织修复等;后者通过基于活动的疗法和电刺激提高神经可塑性,以及通过植入接口与外接设备形成交互,多种功能调控方案联合应用更具潜在优越性。

  • 标准与指南
  • 杜越崎, 陈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981-9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2
    摘要 ( 119 ) PDF全文 ( 12 ) HTML ( 2 )   可视化   收藏

    寰枢关节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病变之一,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为更好地规范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联合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于2024年8月共同发布《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对后路寰枢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PFDF)技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适用范围、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手术相关并发症处理等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推荐意见,旨在为PFDF技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针对共识要点进行解读,以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脊柱脊髓疾病
  • 吴锟, 张帆, 范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985-9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3
    摘要 ( 88 ) PDF全文 ( 23 ) HTML ( 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自主研发的新型滑轨式牵引头架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收治的20例先天性颅底凹陷症患者应用新型滑轨式牵引头架的情况。Goel A型(合并寰枢关节脱位)12例、Goel B型(不合并寰枢关节脱位)8例,均于滑轨式牵引头架牵引下行后路寰枢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术,以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以及影像学指标(寰齿间距、齿状突上缘至钱氏线距离、正中矢状位斜坡枢椎角及延髓脊髓角)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7 d Goel A型和Goel B型患者斜坡枢椎角(t=-3.499,P=0.006;t=-4.249,P=0.004)和延髓脊髓角(t=-6.480,P=0.000;t=-6.134,P=0.000)均增大,Goel A型患者寰齿间距(Z=-3.018,P=0.003)、Goel A型和Goel B型患者齿状突上缘至钱氏线距离(Z=-2.485,P=0.013;Z=-1.995,P=0.050)均减小;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增加(Z=-4.389,P=0.000);术后7 d和3个月时颅颈交界区CT三维重建及MRI未见一例发生植入物移位,亦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二次翻修手术、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滑轨式牵引头架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手术中安全可靠,术中可维持颅骨稳定、牵引力精确,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在先天性颅底凹陷症患者的手术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刘振磊, 王凯, 李康, 张雷, 菅凤增, 吴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992-9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4
    摘要 ( 40 ) PDF全文 ( 6 ) HTML ( 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侧路-后路分期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侧路-后路分期手术的22例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一期行侧路手术、二期行后路截骨术+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术后2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功能障碍程度,记录冠状位指标[包括冠状位平衡距离(CBD)、Cobb角]以及矢状位指标[包括矢状位垂直轴(SVA)、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PI-LL)、骨盆倾斜角(PT)]。结果: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术后2年)腰痛VAS评分(Z=4.107,P=0.000)、腿痛VAS评分(Z=3.669,P=0.000)和ODI指数(Z=4.107,P=0.000)均减少,表明症状有效改善。经侧路-后路分期手术后,Cobb角(χ2=40.364,P=0.000)、SVA(χ2=22.455,P=0.000)、LL(χ2=26.329,P=0.000)、PI-LL(χ2=26.329,P=0.000)、PT(χ2=12.091,P=0.002)均改善,与术前相比,一期侧路手术后Cobb角(Z=2.714,P=0.000)、LL(Z=3.844,P=0.000)、PI-LL(Z=3.844,P=0.000)、PT(Z=2.563,P=0.010)减小,二期后路微创手术后Cobb角(Z=6.332,P=0.000)、SVA(Z=4.673,P=0.000)、LL(Z=4.749,P=0.000)、PI-LL(Z=4.749,P=0.000)、PT(Z=3.317,P=0.001)进一步减小;与一期侧路手术后相比,二期后路微创手术后仅Cobb角(Z=3.618,P=0.000)、SVA(Z=3.015,P=0.003)减小,表明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改善、畸形进一步矫正。2例(9.09%)术后1年出现近端交界性失败,4例(18.18%)术后2年出现椎间融合器沉降。结论: 侧路-后路分期腰椎间融合术在改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临床症状和恢复脊柱平衡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但手术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尚待大样本队列研究验证。

  • 牛海英, 孟祥雨, 左珊珊, 孙晓立, 李岩, 刘宏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00-10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5
    摘要 ( 66 ) PDF全文 ( 27 ) HTML ( 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且术中全切除后纵韧带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估脊髓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统计术后3个月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如肢体功能障碍、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切口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mJOA评分增加(t=5.225,P=0.000),VAS评分(Z=-4.029,P=0.000)和NDI指数(Z=-3.915,P=0.000)减少。术后3个月内30例(78.95%)出现短暂性吞咽不适、咽部疼痛、饮水呛咳症状,15例(39.47%)出现声音嘶哑症状,3例(7.89%)出现短暂性左上肢肌力下降,1例(2.63%)出现脑脊液漏,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情况。结论: 颈椎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是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显微镜下切除后纵韧带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明显改善脊髓功能。

  • 黄钦国, 吴炎宇, 李宏, 周强, 彭林, 陆云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06-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6
    摘要 ( 59 ) PDF全文 ( 14 ) HTML ( 2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相较其他手术策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性Tarlov囊肿的长期预后更佳,但仍存在较高的囊肿复发率和脑脊液漏发生率,阻碍这一技术的临床推广。假设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瘘口未完全闭合是手术失败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一种囊肿分离和瘘口封堵的新方法,旨在更牢固地封堵瘘口。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显微改良瘘口封堵术的35例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以及囊肿内神经根穿行和术后囊肿转归。分别于术前、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脊髓功能临床评价评分系统(SCP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29)和腰椎功能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神经功能,记录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术后粘连等)发生率,并随访复查MRI有无囊肿复发。结果: 共35例患者计74个囊肿,其中大囊肿(直径 > 1.50 cm)49个(66.22%),囊肿主要压迫S1神经根(22个,29.73%)和S2神经根(36个,48.65%),均有瘘口及穿行其中的神经根。平均随访(37.78±17.19)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症状改善率最显著的是神经根性疼痛(94.29%,33/35),其次依次为会阴部疼痛(13/14)、腰骶部疼痛(85.19%,23/27)、直立性头痛(2/3)、神经源性跛行(5/8)、下肢麻木(12/20)、会阴部麻木(7/14)、性功能障碍(4/9)、大便障碍(8/19)、小便障碍(6/17)。末次随访时神经根性疼痛评分(P=0.000,0.000)、腰骶部疼痛评分(P=0.000,0.001)和会阴部疼痛评分(P=0.001,0.009)低于术前和出院时,出院时亦低于术前(P=0.000,0.000,0.001);末次随访时SCPS总评分(P=0.000)及疼痛和感觉障碍(P=0.000)、肌力(P=0.000)、步态(P=0.000)和小便功能(P=0.019)分评分高于术前;ODI指数(P=0.000)及疼痛程度(P=0.000)、提/携物(P=0.000)、行走(P=0.000)、坐(P=0.000)、站立(P=0.000)、睡眠(P=0.000)、个人护理(P=0.000)、社会活动(P=0.000)和旅行(P=0.000)分评分低于术前;JOA29量表和MacNab评定标准的总体改善率均为94.29%(33/35)。术后有2例新发下肢麻木,无一例出现囊肿复发或脑脊液漏。结论: 显微改良瘘口封堵术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可以完全封堵瘘口,降低术后囊肿复发和脑脊液漏风险。

  • 唐楠, 沈寅, 汪磊, 郑江林, 黄宁, 周迎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16-10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7
    摘要 ( 67 ) PDF全文 ( 10 ) HTML ( 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下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9例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评价手术前后髋内收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腘绳肌肌张力[Ashworth量表(AS)],股角、腘窝角和足背屈角角度,下肢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共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髋内收肌(F=43.568,P=0.000)、股四头肌(F=43.000,P=0.000)、小腿三头肌(F=59.200,P=0.000)和腘绳肌(F=116.138,P=0.000)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1 d和12个月髋内收肌(P=0.000,0.000)、股四头肌(P=0.000,0.000)、小腿三头肌(P=0.000,0.000)和腘绳肌(P=0.000,0.000)AS评分低于术前。与术前相比,术后5 d股角(t=-17.812,P=0.000)和腘窝角(t=-12.791,P=0.000)增大,足背屈角缩小(t=14.050,P=0.000)。术前与术后12个月GMF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347)。结论: 对于处于稳定期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可以作为缓解下肢痉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 高欣, 翟鹏飞, 刘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21-1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8
    摘要 ( 56 ) PDF全文 ( 27 ) HTML ( 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9年5月至2024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7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15例以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病,2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病变位于胸椎12例,颈椎3例,腰骶椎2例;均行硬脊膜动静脉瘘切除术并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9.85±19.09)个月,术后7 d脊髓功能改善10例(步态评分改善6例、大小便功能评分改善1例、步态及大小便功能评分均改善3例),无改善7例;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改善13例(步态评分改善8例、步态及大小便功能评分均改善5例),无改善4例;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多发生于胸腰椎,症状呈进展性,以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少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发,手术治疗失败率较低,效果明显,早期诊断可改善患者预后。

  • 尤冬春, 张宇, 菅凤增, 陈莉, 郑周杭, 王兴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27-10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09
    摘要 ( 51 ) PDF全文 ( 18 ) HTML ( 3 )   可视化   收藏
  • 皮雳, 王兴文, 王作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31-10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10
    摘要 ( 49 ) PDF全文 ( 10 ) HTML ( 5 )   可视化   收藏
  • 基础研究
  • 石莹, 梅珊珊, 汪瑗玲, 夏阿龙, 王肖薇, 李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36-10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11
    摘要 ( 69 ) PDF全文 ( 24 ) HTML ( 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养帕方对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和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共42只无特定病原体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养帕方低剂量组[13.50 g/(kg·d)]、中剂量组[40.50 g/(kg·d)]和高剂量组[121.50 g/(kg·d)],多巴丝肼组(每组各7只)。采用爬杆实验、悬挂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小鼠行为学改变,热痛反应潜伏期测量仪和电子压力测痛仪测量热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和机械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和杏仁核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量。结果: 不同处理组小鼠爬杆时间(F=14.625,P=0.000)、悬挂评分(F=24.493,P=0.000)和静止时间(F=24.506,P=0.000),热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F=24.726,P=0.000)和机械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F=21.052,P=0.000),黑质(F=19.663,P=0.000)和杏仁核(F=36.513,P=0.000)TH阳性表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爬杆时间(P=0.000)和静止时间(P=0.000)延长,悬挂评分(P =0.000)、热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P =0.000)和机械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P =0.000)、黑质(P=0.000)和杏仁核(P=0.000)TH阳性表达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养帕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多巴丝肼组爬杆时间(P=0.020,0.000,0.000,0.000)和静止时间(P=0.000,0.000,0.000,0.000)缩短,但仍长于对照组(均P < 0.05);悬挂评分(P=0.000,0.000,0.000,0.000)、热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P=0.008,0.000,0.000,0.000)和机械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P=0.003,0.000,0.000,0.000)、黑质(P=0.031,0.001,0.000,0.000)和杏仁核(P=0.007,0.000,0.000,0.000)TH阳性表达量增加,除多巴丝肼组热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63)外,其余3组仍低于对照组(均P < 0.05)。与养帕方低剂量组比较,养帕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多巴丝肼组爬杆时间(P=0.009,0.009,0.006)和静止时间(P=0.024,0.018,0.001)亦缩短,但仍长于对照组(均P < 0.05);悬挂评分(P=0.015,0.011,0.002)、热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P=0.001,0.001,0.000)和机械刺激伤害性感受阈值(P=0.035,0.001,0.001)、黑质(P=0.043,0.023,0.001)和杏仁核(P=0.007,0.005,0.000)TH阳性表达量亦增加,除多巴丝肼组杏仁核TH阳性表达量高于养帕方中剂量组(P=0.009)和高剂量组(P=0.012)外,养帕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多巴丝肼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养帕方可以有效改善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和疼痛症状,推测是通过保护黑质和杏仁核多巴胺能神经元实现的。

  • 临床研究
  • 杜筱筱, 董万惠, 李翼, 孙智慧, 范康丽, 张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47-10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12
    摘要 ( 121 ) PDF全文 ( 27 ) HTML ( 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FDG PET在帕金森病(PD)和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萎缩(MSA-P)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和52例MSA-P患者(MSA-P组),均行18F-FDG PET显像,并采用CortexID Suite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感兴趣区26个脑区的Z值(Z-score),通过与正常对照数据库对比,最终获得帕金森病和MSA-P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18F-FDG PET对帕金森病和MSA-P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效能,Kappa检验评价18F-FDG PET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结果: (1)代谢模式:与正常对照数据库相比,PD组脑桥(t=2.851,P=0.005)、小脑(t=2.295,P=0.024)及颞叶内侧(t=5.850,P=0.000)呈现显著高代谢,枕叶外侧(t=-7.116,P=0.000)、顶叶上部(t=-13.466,P=0.000)、顶叶下部(t=-21.838,P=0.000)、楔前叶(t=-7.121,P=0.000)、感觉运动区(t=-6.931,P=0.000)及前额叶外侧(t=-6.778,P=0.000)则呈现显著低代谢;而MSA-P组脑桥(t=-8.364,P=0.000)、小脑(t=-9.900,P=0.000)、顶叶上部(t=-4.830,P=0.000)及顶叶下部(t=-11.287,P=0.000)呈显著低代谢,初级视觉皮质呈高代谢(t=5.579,P=0.000)。(2)诊断与鉴别诊断:与MSA-P组相比,PD组感觉运动区(t=-2.695,P=0.008)、楔前叶(t=-4.516,P=0.000)、顶叶上部(t=-4.611,P=0.000)、顶叶下部(t=-5.903,P=0.000)、枕叶外侧(t=-5.088,P=0.000)及初级视觉皮质(t=-3.218,P=0.002)Z-score较低,颞叶内侧(t=3.718,P=0.002)、小脑(t=9.880,P=0.000)及脑桥(t=9.520,P=0.000)Z-score较高。ROC曲线显示,小脑(Z=3.595,P=0.000;Z=2.942,P=0.003;Z=2.942,P=0.003;Z=3.519,P=0.000)、脑桥(Z=3.363,P=0.001;Z=3.237,P=0.000;Z=2.376,P=0.018;Z=3.012,P=0.003)、6个脑区联合(Z=4.354,P=0.000;Z=4.242,P=0.000;Z=3.711,P=0.000;Z=4.233,P =0.000)AUC均大于楔前叶、顶叶上部、顶叶下部、枕叶外侧,且6个脑区联合AUC大于脑桥(Z =1.986,P=0.047);Kappa检验显示18F-FDG PET诊断两种疾病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高(均κ=0.678,P =0.000)。结论: 基于18F-FDG PET可以获得帕金森病和MSA-P的特征性大脑葡萄糖代谢模式,对帕金森病和MSA-P具有较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效能。

  • 周雷, 王中, 杨国军, 董仕彪, 李楠, 朱巍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56-10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13
    摘要 ( 90 ) PDF全文 ( 24 ) HTML ( 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最佳血管内治疗方式。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中14例应用Lvis支架,3例应用Enterprise支架;4例采用双支架辅助栓塞,均为Lvis支架;1例采用重叠支架植入(2个Lvis支架和1个Enterprise支架);1例采用球囊辅助栓塞;2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中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余24例术后即刻DSA均显示血流通畅。Raymond分级显示17例为Ⅰ级栓塞,3例为Ⅱ级栓塞,5例为Ⅲ级栓塞。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梗死(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1例)、脑积水(2例)。术后有6例动脉瘤复发(3例应用单Enterprise支架,1例应用双Lvis支架,1例应用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1例应用球囊辅助栓塞),其中5例再次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后仍有1例复发,最终经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愈;余1例经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愈。术后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者15例、1分者6例、2分者3例、6分者1例,病残率为12%(3/25),病死率为4%(1/25)。结论: 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对术后动脉瘤是否复发至关重要;对于复发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应优先考虑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 综述
  • 于淼, 刘秀云, 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63-10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4.12.014
    摘要 ( 103 ) PDF全文 ( 24 ) HTML ( 5 )   可视化   收藏

    脑电图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科研和诊断工具,可以直观监测并记录脑组织神经元群的电活动。凭借无创性、便捷性、实时性和连续性等优势,脑电图技术历经百年发展与革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学科的融合,脑电图技术在癫痫、睡眠障碍和重症监护等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临床脑电图技术的百年发展历程,综述脑电图技术的临床应用,展望发展前沿,旨在提高临床对脑电图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24(12): 1071-1074.
    摘要 ( 21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