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技术业已成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最主要方面,发展迅猛,热点层出不穷。近年除内镜经鼻颅底外科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外,内镜技术还应用于内镜经颅手术,内镜颅底外科领域的最大变化即为内镜经颅颅底外科的发展。内镜经颅颅底外科与较成熟的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分别从不同视角,更全面、合理地处理颅底病变。
神经外科颅底手术涉及的解剖结构复杂,病种多样。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和完善、3D技术和神经导航等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颅底重建材料和理念的更新,神经外科颅底手术有了较大发展和飞跃。本文从颅底病变疾病谱、外科治疗方案、影像学及颅底重建等角度总结神经外科颅底手术的进展,强调多学科诊疗模式的重要性。
垂体疾病病因谱复杂多样,包括垂体腺瘤、垂体卒中、Rathke囊肿、颅咽管瘤等,外科手术是治疗的基石。由于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区,经蝶入路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手术方式。随着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选择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疾病。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文献,对内镜在多种垂体疾病中的诊治价值进行综述。
研究背景 岩斜区位于颅底,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给手术安全切除该部位病变带来极大挑战。目前岩斜区病变的手术入路主要有开颅经侧方入路和内镜下经鼻入路。本研究探讨内镜技术在经鼻入路岩斜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6例岩斜区病变患者,均行神经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入路岩斜区病变切除术。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3 h。术后病理证实3例为软骨肉瘤(WHO 2级2例、WHO 1级1例),1例神经鞘瘤,1例脊索瘤,1例胆固醇肉芽肿。除1例术后视物重影症状未缓解外,余5例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术后平均住院5.67 d,中位随访时间14.07个月。术后3个月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未行非计划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截至末次随访,均无病变复发。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入路岩斜区病变切除术相对安全、有效。术中应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个性化选择不同的内镜技术。
目的 总结内镜下经颅脑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的手术要点。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8例脑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均行内镜下经颅入路手术切除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经颅脑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并全切除肿瘤。术后经病理证实听神经瘤9例,脑膜瘤8例,胆脂瘤9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3例,Ⅱ级6例,Ⅰ级19例。术后1例听力障碍缓解不明显;2例出现头晕、眩晕、恶心症状;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脑膜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时复查MRI均未见肿瘤复发,亦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内镜下经颅脑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具有诸多优点,亦存在一定不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的 总结颅内侵袭性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和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4例颅内侵袭性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均行双侧扩大经基底入路联合内镜经鼻入路手术+颅底重建术。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22例(91.67%)、近全切除2例(8.33%),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2例(8.33%)发生短暂性脑脊液漏,2例(8.33%)出现颅内感染,均经对症治疗治愈;1例视力下降加重,2例眼动障碍加重。20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54.60个月,均未发生远期手术相关并发症,12例(60%)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为45%(9/20)。结论 扩大经基底入路联合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内侵袭性嗅神经母细胞瘤安全、有效,术者应同时具备显微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海绵窦斜坡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海绵窦斜坡区肿瘤切除术的18例患者,术中记录上睑提肌、上斜肌、咀嚼肌、眼外直肌自发肌电图(f-EMG)和触发肌电图(t-EMG),评估第Ⅲ~Ⅵ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功能。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垂体腺瘤10例,脊索瘤5例,颅咽管瘤2例,神经鞘瘤囊性变1例。术中监测动眼神经20条,滑车神经3条,三叉神经27条,外展神经26条。术后平均随访8.63个月,2例出现脑神经功能障碍,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18,并于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海绵窦斜坡区肿瘤切除术中监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安全、有效,通过监测和评估术中f-EMG和t-EMG,可使神经外科医师在肿瘤切除过程中改变手术操作和策略,减少脑神经损伤。
目的 筛查颅底肿瘤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开颅颅底肿瘤切除术的159例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9例患者中81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率为50.9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 5 h(OR=3.438,95% CI:1.371~8.625;P=0.008)、术中失血量≥ 400 ml(OR=2.308,95% CI:1.115~4.777;P=0.024)、术中开放额窦或乳突气房(OR=16.817,95% CI:3.689~76.658;P=0.000)是颅底肿瘤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术中开放额窦或乳突气房的颅底肿瘤患者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颅内感染率。
目的 筛查库欣病患者经鼻蝶入路手术后即刻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经鼻蝶入路手术的420例库欣病患者,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即刻缓解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预测术后即刻缓解的截断值。结果 术后即刻缓解率为75.71%(318/4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首次手术(OR=3.904,95% CI:2.199~6.930;P=0.000)和术前高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OR=0.995,95% CI:0.991~0.999;P=0.027)是术后即刻缓解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血浆ACTH预测术后即刻缓解的曲线下面积为0.586(95% CI:0.524~0.648,P=0.009),灵敏度为0.510,特异度为0.640,最佳阈值为85.45 pg/ml。结论 非首次手术和术前高血浆ACTH水平是库欣病患者经鼻蝶入路手术后即刻缓解的危险因素,内分泌科和神经外科医师在术前评估时应充分注意上述预后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做好医患沟通。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简称黑色素细胞肿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7例黑色素细胞肿瘤患者,5例手术切除,2例行组织活检术;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FLAIR成像高信号;组织学形态由卵圆形或多边形黑色素细胞构成,胞核偏位,核仁嗜酸性,胞质内含数量不等的色素细胞,细胞异型性不等;免疫组化染色,Melan-A、S-100蛋白呈阳性,HMB-45呈阴性、散在阳性或强阳性。最终诊断为黑色素细胞瘤4例,黑色素瘤1例,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1例,黑色素瘤病1例。3例黑色素细胞瘤术后辅以放疗,其中2例分别随访56和116个月状态良好,1例失访;1例未行放疗的黑色素细胞瘤患者总生存期为20个月;1例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以放化疗,总生存期为15个月;1例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患者总生存期为13个月;1例黑色素瘤病患者经放化疗后7个月状态良好。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罕见,黑色素细胞瘤常见于中老年人,黑色素细胞增生症好发于儿童。肿瘤细胞恒定表达Melan-A和S-100蛋白,而HMB-45表达模式有助于鉴别肿瘤良恶性。肿瘤预后尚不清楚,黑色素细胞瘤预后最好,放疗可获益。
目的 总结特发性脊髓疝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手术方式与临床预后。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共11例有明确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特发性脊髓疝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痛温觉减退,其中1例腰腿疼痛伴排尿困难;7例肌无力或肌张力下降,4例肌张力增高;1例发生于颈髓,9例发生于胸髓,1例发生于腰髓;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平均6.91。影像学可见硬脊膜缺损多位于T4~7椎体之间,相应层面脊髓萎缩和长T2信号。均行脊髓疝复位+硬脊膜瘘口修补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恢复良好,无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JOA评分为11.5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改善率为76.44%。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均未见脊髓疝复发。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明显改善,3例缓解。结论 特发性脊髓疝治疗的难点在于术前诊断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早期确诊及手术治疗后临床预后良好。
目的 总结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可逆性细胞毒性水肿形成机制。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3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等,均存在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头部MRI共同特点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孤立性病灶,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且于发病第14天病灶逐渐或完全消失。结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MRI表现为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类圆形病灶。影像学病灶通常早于临床症状消失。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可能是其细胞毒性水肿的危险因素。
目的 初步探讨图片命名训练改善语义性痴呆患者命名能力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14例语义性痴呆患者,首发症状均为语义记忆障碍,行图片命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1 d和训练结束后第1天采用图片命名测验和Boston命名测验(BNT)中文版评价图片命名能力。结果 训练后图片命名测验评分(65.79±34.54对49.79±30.85;t=-3.297,P=0.001)和BNT评分[6.50(4.75,14.00)对5.00(3.00,11.50);Z=-2.007,P=0.045]均高于训练前。结论 图片命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语义性痴呆患者的命名能力。
神经刺激术治疗癫是通过电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达到减少癫发作频率及强度的目的。目前可用于治疗儿童癫的神经刺激术包括迷走神经刺激术、反应性神经电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连续阈下皮质刺激术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本文对上述神经刺激术用于儿童难治性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其控制癫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神经刺激术用于临床治疗儿童难治性癫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