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创伤由于复杂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过程,病情常反复,影响救治效果,因此对颅脑创伤患者开展严密而有效的病情监测十分必要。然而,临床监测手段有限,难以全面反映病情进展与转归。本文拟对颅脑创伤常用监测手段及其应用潜力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两个维度进行阐述。未来应整合各项监测技术,形成有效的多模态监测,提供全面准确的病情信息,从而提高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2019年国际专家团基于Delphi方法的反复调查和现场讨论,完成了“A managementalgorithm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Severe Traumatic Brain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SIBICC)”(简称“共识”),旨在引导对仅行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创伤患者实施合理的分级管理。本文对“共识”所涉及的“三阶梯颅内压管理流程”、各级治疗措施的应用原则,以及镇静治疗和颅内压监测停撤的判断流程进行解读,以期将国际颅脑创伤神经重症研究进展介绍给读者。
回顾Monro-Kellie法则的产生及其对颅内压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历史进程。Monro首先提出“颅内压”概念,Kellie指出颅内压与颅内容量的关系,认为脑血流量与脑实质共同影响颅内压,Abercrombie则验证颅内压与脑血流量保持恒定的关系,并于1828年正式确立“Monro-Kellie法则”。由于Magendie发现脑脊液的存在,Burrows将脑脊液引入颅内压的范畴,进一步完善Monro-Kellie法则。此后Monro-Kellie法则用于解释颅内压病理生理改变并不断证实其合理性。Leyden在动物实验中首次报告颅内高压的致死性作用,Spenser在临床病例中证实颅内压增高致呼吸停止,Quincke发明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的方法,Kocher首次采用去骨辨减压术降低颅内压,直至Cushing提出“Cushing三主征”,即脑容量、脑脊液容量和脑血容量的总和恒定,将Monro-Kellie法则进一步定量化。至此Monro-Kellie法则不断得到证实和完善,Lundberg里程碑式发明脑室内颅内压床旁监测装置,Mark强调脑静脉血对颅内压的影响。近200年来Monro-Kellie法则的演进史如同一盏盏路灯指引着读者的思维沿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轨迹由远及今。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脑血肿分割算法,探讨算法与手动分割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纳入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中146例头部CT平扫影像图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90例)、测试集(26例)和验证集(30例),验证集采用手动分割、算法分割、精确多田公式和传统多田公式共4种方法对血肿体积进行测量,以手动分割为“金标准”,分别对其他3种算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与多田公式方法相比,算法分割的百分误差最小,为15.54(8.41,23.18)%,组内相关系数最高,为0.983;Bland-Altman一致性检测显示,93.33%的数据在95%一致性界限(95% LoA),且其95% LoA最窄,为-6.46~5.97 ml。算法分割的百分误差在不同血肿形态、体积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算法分割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需更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TCD无创性评估颅内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有创性颅内压(ICP)监测的68例颅脑创伤患者行术后TCD无创性颅内压评估,同时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和视神经鞘直径(ONSD);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ONSD和PI与颅内压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ONSD和PI诊断颅内压增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术后1周颅内压与ONSD呈正相关(r=0.679,P=0.000),且ICP ≥ 20和< 20 mm Hg时与ONSD均呈正相关(r=0.665,P=0.000;r=0.358,P=0.006);而仅ONSD ≥ 5 mm时与颅内压呈正相关(r=0.644,P=0.000)。颅内压与PI亦呈正相关(r=0.458,P=0.000),且ICP ≥ 20和15~20 mm Hg时均与PI呈正相关(r=0.716,P=0.000;r=0.705,P=0.000);PI ≥1.20和 < 1.20与颅内压均呈正相关(r=0.350,P=0.021;r=0.282,P=0.029)。ROC曲线显示,ONSD诊断颅内压增高(ICP ≥ 20 mm Hg)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95% CI:0.831~0.969,P=0.000),灵敏度为0.821、特异度0.931,临界值为5 mm;PI诊断ICP ≥ 20 mm Hg的曲线下面积为0.729(95% CI:0.623~0.834,P=0.000),灵敏度为0.483、特异度0.860,临界值为1.20;ONSD ≥ 5 mm联合PI ≥ 1.20诊断ICP ≥ 20 mm Hg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95% CI:0.866~1.000,P=0.0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0.857。结论 TCD监测参数(ONSD和PI)可以反映颅内压水平,但其与颅内压的相关程度在不同颅内压水平下有所差异,应根据病理生理学改变合理解读监测指标,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 初步探讨颅脑创伤开颅手术后脑池开放引流监测颅内压(ICPc)与脑室外引流监测颅内压(ICPv)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以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4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后第1~7天同时行脑池开放引流和脑室外引流颅内压监测,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4例患者术后分别获得有效颅内压测值106、87、56和99次,脑室外引流颅内压测值分别为(14.72 ±5.98)、(11.10 ±4.49)、(27.29 ±6.06)和(12.63 ±5.36)mm Hg,脑池开放引流测值为(14.32 ±5.44)、(11.20 ±4.36)、(25.46 ±5.00)和(12.46 ±5.21)mm Hg。4例患者术后脑池开放引流与脑室外引流颅内压均呈正相关(r=0.977,P=0.000;r=0.961,P=0.000;r=0.892,P=0.000;r=0.970,P=0.000);二者平均差值为(0.21 ±1.36)mm Hg,95% LoA为-2.440~2.870(P=0.003)。结论 脑室外引流与脑池开放引流颅内压监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脑池开放引流颅内压监测可用于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并有望成为脑室外引流颅内压监测的备选方案。
目的 分析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共治疗75例颅脑创伤伴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通过CT或MRI观察治疗与随访期间硬膜下积液是否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下积液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OR=6.021,95% CI:1.047~34.631;P=0.044)、创伤后达最大积液量时间长(OR=1.253,95% CI:1.002~1.568;P=0.048)、最大积液厚度大(OR=2.080,95% CI:1.267~3.414;P=0.004)和并发脑萎缩(OR=35.392,95% CI:1.397~896.474;P=0.031)是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创伤后积液长期处于进展期、积液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最大积液厚度较大、并发脑萎缩的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易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 分析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次输血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去骨瓣减压术的53例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临床表现(如有无创面渗血)确定是否输血;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造成反复多次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输血次数分为多次输血组(11例)和对照组(未输血或仅术中单次输血,42例)。多次输血组患者凝血酶时间(P=0.041)、国际标准化比值(P=0.048)、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0.000)和D-二聚体(P=0.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颅脑创伤患者反复多次输血的危险因素(OR=1.013,95% CI:1.005~1.021;P=0.002)。结论 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升高是造成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反复多次输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的 比较婴幼儿神经创伤评分(TINS)、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CT评分对婴幼儿(≤ 3岁)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婴幼儿颅脑创伤患者共37例,创伤后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预测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比较4种评分系统对婴幼儿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创伤后6个月恢复良好(GOS分级5级)者19例(51.35%)、轻残(GOS分级4级)11例(29.73%)、重残(GOS分级3级)6例(16.22%)、死亡(GOS分级1级)1例(2.70%)。ROC曲线显示,创伤后6个月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预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95% CI:0.539~1.000,P=0.026)、0.807(95% CI:0.668~0.946,P=0.012)、0.748(95% CI:0.535~0.960,P=0.044)和0.740(95% CI:0.533~0.948,P=0.050)。结论 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分级系统对婴幼儿颅脑创伤远期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尤以Marshall CT分级对创伤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更具优势。
目的 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06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的患者,分为早期颅骨修补组(去骨瓣减压术后1~3个月,48例)和常规颅骨修补组(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58例),分别于颅骨修补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同时记录术后6个月环锯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GOS评分(P=0.000)和MMSE评分(P=0.000)均高于、mRS评分(P=0.000)和NIHSS评分(P=0.000)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时,早期颅骨修补组患者GOS评分(P=0.041)和MMSE评分(P=0.040)均高于、mRS评分(P=0.021)和NIHSS评分(P=0.043)均低于常规颅骨修补组,且环锯综合征发生率亦低于常规颅骨修补组[18.75%(9/48)对39.66%(23/58);χ2=5.446,P=0.020]。结论 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可以有效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减少环锯综合征的发生,改善预后和远期生活质量。
目的 总结鞍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探讨鞍区病变组织活检术的手术指征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2011年11月至2019年11月通过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或扩大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组织活检术明确诊断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共8例,男女比例1 ∶ 1,中位年龄15.50岁,均以中枢性尿崩症发病,伴有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状(7例);病变累及范围主要包括垂体柄(7例次)、鞍内(5例次)和下丘脑(3例次),鞍内和垂体柄同时受累(3例)较为常见,其次为垂体柄和下丘脑(2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等信号(8例),T2WI等信号(6例)、低信号(1例)和混杂信号(1例),呈均匀强化(6例)或不均匀强化(2例),未见T1WI神经垂体高信号。术后1个月内仅1例出现短暂性下丘脑反应,无一例出现脑脊液鼻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非计划二次手术、死亡等其他不良事件。结论 鞍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注意与垂体腺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鞍区病变相鉴别。组织活检术仍为确诊“金标准”,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组织活检术安全、可靠。
目的 总结特发性颅内压增高临床特点,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153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比较不同病程(亚急性组或慢性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1 ∶ 3.14,肥胖或超重者占78.43%(120/153);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77.78%(119/153)]、发作性黑蒙[50.33%(77/153)]、头痛[45.10%(69/153)];影像学异常者约占64.05%(98/153),表现为空蝶鞍、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增宽、优势侧或双侧横窦狭窄;颅内压≥ 30 cm H2O者占73.20%(112/153)。内科治疗138例、外科手术治疗15例,临床好转率约为86.93%(133/153);其中亚急性组发作性黑蒙发生率低于慢性组[42.55%(40/94)对62.71%(37/59);χ2=5.892,P=0.015],临床好转率高于慢性组[91.49%(86/94)对79.66%(47/59);χ2=4.463,P=0.035],而视力下降、头痛、搏动性耳鸣和水平复视,以及影像学异常、颅内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是引起头痛、视觉障碍的重要病因之一,育龄期女性和肥胖人群易感;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与转归。
目的 评估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8年1-9月5例高度疑似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脑脊液第二代测序结果综合分析病原学来源。结果 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以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为主要症状与体征,脑脊液白细胞计数(74~260)×106/L;第二代测序共分离与鉴定病毒1属3种,检出人类疱疹病毒Ⅰ型1例、Ⅲ型3例和Ⅳ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核酸序列数为4~5406条,将鉴定的读数映射到病毒基因组的覆盖度为0.08%~81.01%。结论 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可辅助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的诊断,并可对病毒进行准确分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总结4例脑膜癌病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临床及液基薄片法脑脊液细胞学确诊的4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脑脊液细胞学特点。结果 4例患者均有肿瘤病史(肺癌2例、胃癌1例、乳腺癌1例),无一例发现MRI明显脑膜强化征,PET-CT亦无阳性所见(1例)。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升高3例、白细胞计数增加2例、葡萄糖水平降低2例、蛋白定量升高3例;液基薄片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异型性肿瘤细胞。4例患者出院后,1例继续治疗并随访至今,其余3例确诊后1~12个月死亡。结论 脑膜癌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临床病史可协助诊断;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配偶同步回授法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和健康素养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40例)和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配偶同步回授法健康教育(试验组,40例),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康复锻炼依从性问卷、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徒手肌力测定(MMT)、Fugl-Meyer评价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对康复锻炼依从性、健康素养,以及神经功能、肌力、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无论是常规健康教育还是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配偶同步回授法健康教育,经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P=0.006)、康复锻炼效果监测依从性(P=0.000)和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P=0.000)评分,健康知识(P=0.011)、健康信念(P=0.000)、健康行为(P=0.000)和健康技能(P=0.000)评分,MMT(P=0.000)、FMA(P=0.000)和ADL(P=0.000)评分,以及生理维度(P=0.000)、心理维度(P=0.000)、环境维度(P=0.000)和社会关系维度(P=0.000)等项参数均高于干预前,而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00);试验组除NIHSS评分降低(P=0.000),其余各项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00)。结论 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配偶同步回授法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和健康素养,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肌力、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皮质发育畸形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癫癎,而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型(FCDⅡ型)则是其最具组织学特征的类型,准确甄别FCDⅡ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然而,似结节性硬化症、半侧巨脑症等癫癎相关疾病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与FCDⅡ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本文拟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自身工作体会阐述如何通过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FCDⅡ型与半侧巨脑症、结节性硬化症,并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