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病系病变累及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骨骼肌的疾病总称,共同特征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肌萎缩和肌无力。神经肌肉病种类繁多,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但仍有少部分神经肌肉病药物治疗有效,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临床症状。本文主要概述可治性神经肌肉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以供神经科同道参考。
糖原贮积病Ⅱ型亦称Pompe病,是酸性α-葡糖苷酶(GAA)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和心肌,迄今有85 年历史,目前有特异性酶替代疗法。本文回顾糖原贮积病Ⅱ型临床发现、基础研究、基因诊断、酶替代治疗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学习疾病研究发展历程,以期启发和指导临床医师开展科研。
松弛婴儿系指出生或婴儿早期即出现肌张力低下的一类婴儿,婴儿松弛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由多种原因导致,原发性肌张力低下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肌张力低下或二者兼有导致的混合性肌张力低下。部分婴儿松弛综合征是遗传性疾病或罕见病。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婴儿松弛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多学科管理进行综述。
目的 比较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头皮不同区域毛囊线粒体DNA(mtDNA)突变率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脑卒中样发作累及皮质病灶的关系。方法 采集7 例MELAS 患者8 个头皮区域(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毛囊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m.3243A > G 突变率。结果 7 例患者8 个头皮区域毛囊m.3243A > G 突变率为(60.57 ± 7.71)%,左侧额叶、右侧额叶、左侧颞叶、右侧颞叶、左侧顶叶、右侧顶叶、左侧枕叶、右侧枕叶分别为(61.30 ±7.32)%、(65.41 ± 5.85)%、(59.80 ± 5.58)%、(57.59 ± 14.47)%、(62.46 ± 5.02)%、(60.11 ± 7.11)%、(59.70 ±8.68)%、(59.42 ± 6.28)%,各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37,P = 0.802)。脑卒中样发作病灶对应头皮区域与非病灶对应头皮区域毛囊m.3243A>G 突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60.33 ± 8.70)%对(61.02 ±6.52)%;t = 0.319,P = 0.751]。结论 头皮毛囊是方便易取、无创性组织标本,可用于mtDNA 突变检测。MELAS 患者不同头皮区域毛囊mtDNA 突变率无差异,脑卒中样发作病灶对应头皮区域与非病灶对应头皮区域毛囊mtDNA 突变率亦无差异。
目的 探讨腓骨肌萎缩症4B2 型(CMT4B2 型)的临床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一家系3 例CMT4B2 型患儿,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检测MTMR13/SBF2 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例1(先证者)6 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向前跨步,跑步速度较同班同学明显缓慢,随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双手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双侧指关节不能伸直,双侧小腿肌萎缩,双侧马蹄内翻足和四肢腱反射减弱。例2(先证者之大弟)2 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跑步和上楼梯较前明显缓慢,步态异常逐渐加重,足跟行走不能,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双侧小腿轻度肌萎缩,四肢腱反射减弱。例3(先证者之二弟)足跟行走困难,双手大小鱼际肌轻度肌萎缩,四肢腱反射减弱。基因检测显示,例1 存在MTMR13/SBF2 基因c.230G > A(p.Gln77Arg)和c.1537C > T(p.Gln513*)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携带c.230G >A(p.Gln77Arg)杂合突变,其母携带c.1537C > T(p.Gln513*)杂合突变,例2 和例3 均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c.230G > A(p.Gln77Arg)和c.1537C > T(p.Gln513*)复合杂合突变。3 例患儿诊断明确为CMT4B2 型,该家系明确诊断为CMT4B2 型家系。予甲钴胺对症治疗,先证者马蹄内翻足明显,予石膏固定疗法予以纠正。结论 CMT4B2 型是罕见且严重的进展型腓骨肌萎缩症,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同时对患病家系积极开展遗传咨询,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致病基因携带者还应结合产前基因诊以避免患病胎儿的出生。对于家系中携带致病基因尚未出现临床症状或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应密切随访,采取积极治疗以尽可能延迟发病时间或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以预防弓形足、脊柱侧弯等畸形,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 总结短链脂酰辅酶A 脱氢酶缺陷综合征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与结果 女婴患儿,1 个月14 d,临床表现为智力和运动发育迟滞、肌张力下降、癫痫发作,发作类型为痉挛发作和全面性强直发作;体格检查可见左侧面部和左上腹部咖啡牛奶斑;尿液乙基丙二酸、甲基琥珀酸和全血丁酰肉碱水平升高;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可见爆发-抑制波形;头部MRI显示,左侧大脑半球和右侧额叶皮质发育畸形;基因检测显示,患儿存在ACADS 基因c.795 + 1G > A 纯合突变,分别来自携带该位点杂合突变的父母。患儿明确诊断为短链脂酰辅酶A 脱氢酶缺陷综合征,该家系明确诊断为短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综合征家系。在服用泼尼松4 mg/(kg·d)和左乙拉西坦30 mg/(kg·d)基础上,增加维生素B210 mg/(kg·d)口服。随访至今,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短链脂酰辅酶A 脱氢酶缺陷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智力和运动发育迟滞、肌张力下降和早发性癫痫性脑病,尿液乙基丙二酸、甲基琥珀酸和全血丁酰肉碱升高,并可能导致皮质发育畸形。ACADS 基因c.795 + 1G > A 纯合突变可以致病,为首次报道。
目的 报告1例GNE 肌病患者,总结其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扩展GNE 基因突变谱。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33 岁,双下肢远端对称性无力,以小腿前群肌显著,缓慢进展;父母为近亲婚配;血清肌酸激酶升高(1139U/L);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双下肢CT 显示轻度肌萎缩;肌肉组织活检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肌细胞核内移,约2%的肌纤维存在镶边空泡;基因检测显示,患者存在GNE 基因外显子9 c.1624C > T(p.Pro542Ser)纯合突变,其母、其子和其女均携带GNE 基因外显子9 c.1624C > T(p. Pro542Ser)杂合突变,该突变尚未报道,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判断为有害,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指南判断为Ⅱ类可能的致病性突变。患者最终明确诊断为GNE 肌病,该家系明确诊断为GNE 肌病家系。结论 本研究系统报道1例GNE 肌病患者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信息,扩展GNE 基因突变谱,加深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
目的 系统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以 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STN、electrical stimulation、Parkinson disease、heart rate variability 和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心率变异性等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2000 年1 月1 日-2017 年12 月1 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等收录的关于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队列研究,采用心率变异性的高频部分(HF)、低频部分(LF)和低频部分/高频部分(LF/HF)作为评价指标,,采用Newcastle-Ottawa 量表(NOS)和RevMan 5.3 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 分析。结果 共获得28 篇英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6 项高质量(NOS 评分7 分)临床研究共101 例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Meta 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前后心率变异性之LF 值(SMD =0.050,95%CI:- 0.230 ~ 0.330;P = 0.740)、HF 值(SMD = 0.160,95%CI:- 0.120 ~ 0.430;P = 0.270)和LF/HF比值(SMD = 0.110,95%CI:- 0.220 ~ 0.440;P = 0.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目的 总结1 例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临床表现的Li-Fraumeni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33 岁,以无明显诱因的左侧肢体抽搐发病,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交界区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病灶呈“花环”样强化征象,行右侧顶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切开右侧顶叶皮质2.50 cm,其下即见肿瘤组织,呈椭圆形,大小约5 cm × 4 cm × 3 cm,质地柔软,紫红色,边界清晰,血供丰富,分块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胶质细胞异型性增生明显,部分区域呈梭形伴大量瘤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胞核弥漫性表达P53 蛋白,Ki-67 抗原标记指数为25%;网织纤维染色呈阴性;分子病理学检查未检测到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外显子4 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和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荧光原位杂交未检测到染色体1p/19q 共缺失。病理诊断为(右侧顶叶)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Ⅳ级)。患者共住院15 d,出院后随访至2016 年,死亡。详细追问家族史得知患者家系有肿瘤病史:其姊罹患右侧乳腺癌,其父因胃癌死亡,祖母因乳腺癌死亡,叔父因肺癌死亡,伯父因造血系统肿瘤死亡。进一步对患者胶质母细胞瘤标本和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行TP53 基因检测,均未检测到突变;对冻存的血液标本行全外显子测序,TP53 基因存在c.1009C > T(p.Arg337Cys)杂合致病性突变,为错义突变。最终诊断为Li-Fraumeni综合征,该家系诊断为Li-Fraumeni综合征家系。结论 Li-Fraumeni综合征是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乳腺癌、骨与软组织肉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肾上腺皮质肿瘤等高肿瘤发病风险为特征,TP53 基因是最常见的Li-Fraumeni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症状特点及其与其他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共100 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根据疲劳严重程度评分(FSS)分为疲劳组(FSS 评分> 4 分,58 例)和非疲劳组(FSS 评分≤ 4 分,42 例),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修订的Hoehn-Yahr 分期和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评价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Epworth 嗜睡量表(ES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非运动症状;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二部分(UPDRSⅡ)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39 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100 例帕金森病患者中58 例存在疲劳症状,发生率58%。帕金森病疲劳组白天打盹(χ2 = 16.256,P = 0.000)、疲劳(χ2 = 84.639,P = 0.000)、缺乏兴趣(χ2 = 10.705,P = 0.001)、主动性下降(χ2 = 9.350,P = 0.002)、情绪低落(χ2 = 9.350,P = 0.002)、焦虑和(或)惊恐情绪(χ2 =4.625,P = 0.032)、情感平淡(χ2 = 22.032,P = 0.000)、快感缺失(χ2 = 18.247,P = 0.000)、记忆力减退(χ2 =4.366,P = 0.037)、尿急(χ2 = 5.774,P = 0.016)、尿频(χ2 = 5.774,P = 0.016)、性生活困难(χ2 = 3.877,P =0.049)、嗅觉或味觉减退(χ2 = 5.360,P = 0.021)发生率,以及UPDRSⅢ评分(t = 6.374,P = 0.000)、修订的Hoehn-Yahr 分期(Z = - 3.345,P = 0.001)和改良Webster 症状评分(t = 6.819,P = 0.000),NMSS(t = 2.923,P = 0.011)、HAMD(Z = - 2.451,P = 0.014)、HAMA(t = 5.417,P = 0.000)和ESS(Z = - 2.116,P = 0.034)评分,UPDRSⅡ(Z = - 3.115,P = 0.002)和PDQ-39(Z = - 2.696,P = 0.007)评分均高于非疲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 秩相关分析显示,FSS 评分与改良Webster 症状评分(rs = 0.622,P = 0.000)、NMSS 评分(rs = 0.611,P = 0.000)呈高度正相关,与病程(rs = 0.582,P = 0.000)、UPDRSⅢ评分(rs = 0.573,P = 0.000)、修订的Hoehn-Yahr 分期(rs = 0.542,P = 0.000)、HAMD 评分(rs = 0.505,P = 0.000)、HAMA 评分(rs = 0.477,P = 0.000)、ESS 评分(rs = 0.474,P = 0.000)、PSQI 评分(rs = 0.410,P = 0.000)、UPDRSⅡ评分(rs = 0.559,P =0.000)和PDQ-39 评分(rs = 0.578,P = 0.000)呈中度正相关,而与MMSE 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s =- 0.258,P = 0.000)。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症状发生率较高,且与其他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的慢病毒,可以使感染者罹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亦称艾滋病),大部分HIV 感染患者需终身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缺血性卒中是HIV 感染的主要神经系统并发症,有多种发病机制,如机会性感染、心源性栓塞、HIV 感染相关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本文结合近年HIV 感染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拟对每种病因分型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入性显示白质纤维束的MRI技术,业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术前手术方案制定和术后评估。由于其可以可视化神经核团周围白质纤维束的优点,逐渐在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得到应用。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联合DTI可以更好地阐明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作用机制并指导最佳目标靶点的选择,以实现精确定位目标靶点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