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1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8-10-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贺永进, 吕丹, 王准, 蒋文臣, 栾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03-7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包括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疼痛医学是多学科交汇的学科,慢性疼痛的治疗是多元化的,应根据发病机制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拟对慢性疼痛的治疗现状进行简要概述。

  • 专题综述
  • 刘靖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05-7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是躯干、四肢痛觉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具有传输和调节机体感觉、接受和传导伤害性感受的功能,在疼痛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以背根神经节为靶点的介入治疗和神经调节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本文拟就背根神经节的钠离子通道、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在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疼痛
  • 宋刚, 鲍遇海, 陈革, 郭宏川, 李茗初, 王旭, 梁建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09-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其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 286 例单纯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采用 Barrow 神经病学研究所(BNI)三叉神经痛分级评价疼痛缓解;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侧面部麻木感、术侧听力下降、脑脊液漏、手术切口愈合欠佳、颅内感染、脑积水;记录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查三叉神经痛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6 例患者中术后 18 例(6.29%)出现术侧面部轻度麻木感,13 例(4.55%)术侧听力下降,1 例(0.35%)脑脊液漏,1 例(0.35%)手术切口愈合欠佳,2 例(0.70%)颅内感染,1 例(0.35%)脑积水。随访期间 26 例(9.09%)失访,13 例(4.55%)术后疼痛无缓解,13 例(4.55%)术后疼痛部分缓解,234 例(81.82%)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34 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患者平均随访31.29 个月,1例(0.35%)死于心脏病,28例(9.79%)复发。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术后 1 年复发率 5.4%、术后 3 年15.2%、术后 5 年 21.2%。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术前 BNI 分级Ⅴ级是三叉神经痛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2.385,95%CI:1.063 ~ 5.353;P = 0.035)。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无死亡或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 王雷波, 刘清军, 王金环, 翟国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14-7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微血管减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 133 例 > 75 岁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 组,80 例)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组,53 例,包括脉冲射频术 38 例、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 10 例、针灸治疗 5 例),McGill疼痛问卷(MPQ)评价疼痛缓解程度,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价生活质量,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感觉迟钝、头痛、恶心呕吐、肺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完全性面瘫、听力缺失、运动障碍等。结果 MVD 组患者 79 例(98.75%)疼痛完全缓解、1 例(1.25%)疼痛部分缓解,非手术治疗组 8 例(15.09%)疼痛完全缓解、33 例(62.26%)疼痛部分缓解、12例(22.64%)疼痛无缓解,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4.241,P = 0.000)。随访55.80(35.74,63.48)个月,MVD 组复发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8.75%(7/80)对 35.85%(19/53);χ2= 16.558,P = 0.000],生活质量优于非手术治疗组[WHOQoL-100 评分(27.82 ± 2.10)分对(22.19 ± 7.22)分;t = 1.202,P = 0.039]。两组患者术后面部感觉迟钝、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肺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完全性面瘫、听力缺失、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少见,无一例死亡,其中,MVD 组术后面部感觉迟钝发生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8.75%(7/80)对86.79%(46/53);χ2 = 81.005,P = 0.000]。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因此建议除非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应首选微血管减压术。

  • 张志国, 夏丹丹, 李博, 蒋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19-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责任血管数目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80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单责任血管 48 例、多责任血管 32 例),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Brisman 标准评价疗效并计算总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口角麻木、听力下降、短暂性滑车神经麻痹、手术切口红肿)和术后 1 年三叉神经痛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VAS 评分低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871,P = 0.000),VAS 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192,P = 0.318)。单责任血管组 48 例患者中治愈 40 例(83.33%)、显效 4 例(8.33%)、有效 2 例(4.17%),总有效率 95.83%(46/48);7 例(14.58%)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 4 例(8.33%)、口角麻木 1 例(2.08%)、短暂性滑车神经麻痹 2 例(4.17%);2 例(4.17%)复发。多责任血管组 32 例患者中治愈 27 例(84.38%)、显效 3 例(9.38%)、有效 1 例(3.13%),总有效率 96.88%(31/32);6 例(18.75%)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 4 例(12.50%)、听力下降 1 例(3.13%)、手术切口红肿 1 例(3.13%);2 例(6.25%)复发。两组总有效率(χ2 = 1.863,P = 0.48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χ2= 2.119,P = 0.378)和复发率(校正χ2 = 2.075,P = 0.3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责任血管和多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王祥, 姚太平, 韩冲芳, 杨文曲, 贺建东, 郭耀耀, 邢瑞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23-7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 CT 引导下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联合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 18 例会阴部疼痛患者于 CT 引导下行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联合奇神经节毁损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1 d、15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疼痛障碍指数(PDI)评价功能障碍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计算总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下肢运动和(或)感觉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排尿和(或)排便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和(或)出血等]。结果 治疗前后 VAS(F = 201.421,P = 0.023)、PDI (F = 178.214,P = 0.020)和 PSQI (F = 168.241,P = 0.045)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后 1 d、15 d、1 个月、3 个月和 6 个月 VAS(t = 19.562,P = 0.002;t = 17.451,P = 0.015;t = 12.583,P = 0.026;t = 15.246,P = 0.002;t = 19.458,P = 0.000)、PDI(t = 14.265,P = 0.004;t = 12.356,P = 0.000;t = 11.235,P = 0.032;t = 9.254,P = 0.024;t = 13.265,P = 0.003)和PSQI(t = 15.213,P = 0.021;t = 10.235,P = 0.003;t = 7.450,P = 0.000;t = 6.352,P = 0.002;t = 14.521,P = 0.012)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总有效率为 16/18,无一例发生下肢运动和(或)感觉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排尿和(或)排便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和(或)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CT 引导下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联合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疼痛安全、有效。

  • 王英峰, 李玉英, 杨成波, 连吉, 臧燕, 南萍, 张小晓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27-7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上肢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 56 例以臂丛神经受累为主的上肢癌性疼痛患者分别采用射频热凝术(36 例)和神经阻滞术(20 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3 和 7 d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记录上肢肌力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射频热凝术组患者 VAS 评分低于(F = 64.406,P = 0.000)、肌力高于(F = 64.405,P = 0.000)神经阻滞术组。与术前相比,射频热凝术组患者术后 1、3 和 7 d VAS 评分降低(t = 25.931,P = 0.000;t = 19.600,P = 0.000;t = 24.817,P = 0.000),而肌力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术后 1 和 3 d VAS 评分降低(t = 19.298,P = 0.000;t = 14.918,P = 0.000)、至术后 7 d 恢复至术前水平(P > 0.05),术后 1 d 肌力降低(t = 13.069,P = 0.000)、至术后 3 和 7 d 恢复至术前水平(均 P > 0.05)。两组无一例出现感染、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射频热凝术治疗上肢癌性疼痛安全、有效,且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较小。

  • 赵新华, 夏晶, 杨柳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31-7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有效性。方法 共 76 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患者,分别采用腰神经后支阻滞术(37 例)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39 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 12 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12)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 VAS 和 ODI 评分降低(均 P = 0.000),SF-12 量表 8 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均 P = 0.000);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 VAS 和 ODI 评分降低(P = 0.044,0.027),SF-12 量表 8 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P = 0.032,0.037,0.028,0.024,0.035,0.047,0.038,0.026,0.029)。结论 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36-7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宋子豪, 宋纯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37-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循证神经病学
  • 黄超, 刘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40-7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lamotrigine、antiepileptic drugs、random 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 1980 年 1 月 1 日-2017 年 12 月 31 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和 Cochrane 图书馆等数据库关于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包括 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观察研究等,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 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 Meta 分析。结果 共获得英文文献 1220 篇,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 6 篇高质量(Jadad 评分≥4 分)文献共 314 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 166 例,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 148 例),包括 4 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 2 项病例观察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RR = 0.540,95%CI:0.320 ~ 0.910;P = 0.020),而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200,95%CI:0.870 ~ 1.650;P = 0.260)。结论 拉莫三嗪对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安全、有效,且疗效与丙戊酸钠相当、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是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的首选药物,特别是女性患者尤其适用。但与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尚待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 临床研究
  • 申旭东, 徐新华, 宋敏, 邓翔, 刘桂娥, 廖礼强, 沈桂权, 高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47-7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胶质瘤对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 45 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皮质脊髓束区胶质瘤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 13 例,高级别胶质瘤 32 例),均不伴运动皮质受累,徒手肌力测定(MTT)测定对侧膝关节肌力,DTI测量患侧和对侧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相对部分各向异性(rFA)值,DTT 测量患侧和对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密度指数(FDi)和相对纤维密度指数(rFDi)。结果 45 例患者 MTT 分级 2 级 6 例(13.33%),3级 12例(26.67%),4级21例(46.67%),5级6例(13.33%);均存在不同程度皮质脊髓束损害,1 级 21 例(46.67%)、2 级 6 例(13.33%)、3 级 18 例(40%)。不同肌力损害组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H = 38.560,P = 0.000)、rFA 值(F = 37.453,P= 0.000)和 rFDi值(F = 6.734,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MTT 分级 2 级组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高于(Z = -4.088,P = 0.000;Z = -3.317,P = 0.001)、rFDi 值低于(t = -3.850,P = 0.000;t = -3.481,P = 0.001)MTT 分级 4 级组和 MTT 分级 5 级组、rFA 值低于 MTT 分级 3 级组、MTT 分 级 4 级 组 和 MTT 分 级 5 级 组(t = -8.218,P = 0.000;t = -8.898,P = 0.000;t = -12.028,P =0.000)。Spearman 秩相关分析显示,肌力与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呈负相关(rs = -0.840,P = 0.000),与内囊后肢患侧和对侧 rFA 值(rs = 0.615,P = 0.000)以及患侧和对侧 rFDi 值(rs = 0.567,P = 0.000)呈正相关。结论 皮质脊髓束区胶质瘤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与运动障碍相关。

  • 许中华, 唐炎燊, 严耀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54-7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要点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 54 例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 32 例(59.26%)、小脑后下动脉 11 例(20.37%)、椎动脉 5 例(9.26%),其中 6 例(11.11%)为多责任血管,均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54 例患者平均随访 2 年,面肌痉挛治愈 46 例(85.19%)、明显缓解 5 例(9.26%)、部分缓解 2 例(3.70%)、无效 1 例(1.85%),总有效率为94.44%(51/54)。术后出现轻度面瘫 4 例(7.41%)、听力下降 2 例(3.70%)、延迟治愈 4 例(7.41%),无一例发生颅内血肿、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无死亡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熟练的手术技巧、准确的责任血管判定、面神经有效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可以实时判断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 综述
  • 王昊天, 杨婷婷, 何屹, 郑鹏, 余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0): 758-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淡漠系动机减少导致目标导向动作减少的综合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淡漠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是前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损害所致,不同区域前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损害导致不同类型淡漠,其机制与基底神经节及相关皮质区域的解剖学和神经生化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