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 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亦称艾滋病)首次报道以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视神经病变逐渐被认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HIV 相关原发性视神经病变,本文简要介绍HIV 相关视神经病变发展历程及相关危险因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的概率极高,其发生机制与CD4+T细胞计数相关,CD4+T细胞计数越少、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发生率越高。HIV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涉及的病原体十分复杂,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不同致病菌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有显著差异,甄别不同病原体无疑是对临床医师的巨大挑战,及时且准确的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广泛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致局灶性或弥漫性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降低,显著改善HIV 感染患者生活质量,但仍有70%患者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这些并发症常出现在疾病晚期或重度免疫功能损害时,亦可出现于疾病早期。HIV 相关脊髓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较常见的并发症,典型病理改变为空泡样变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非特异性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少部分患者甚至无临床症状,当出现明显运动和感觉症状时,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故临床易忽视。本文拟就HIV 相关脊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目的 总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4 例拟诊HIV 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 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肢体无力,1 例伴言语困难、1 例伴头晕,病程中症状逐渐加重。头部MRI均表现为脱髓鞘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和FLAIR 成像呈高信号,DWI 呈中心低信号、周围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2 例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最长生存期达20 个月;未行规范抗HIV 治疗者远期预后不佳。结论 HIV 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影像学表现典型,早期并及时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以部分恢复。
目的 探讨腰大池和脑室外引流术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亦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颅内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共138 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高压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36 例、HIV 阴性102 例],抗隐球菌治疗的同时,76 例行腰大池引流术、改良腰大池引流术或脑室外引流术(HIV 阳性17 例、HIV 阴性59 例),62 例行腰椎穿刺鞘内给药(HIV 阳性19 例、HIV 阴性43 例),比较引流组与鞘内给药组以及两组HIV 阳性亚组与HIV 阴性亚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引流组患者治疗1 周内颅内高压症状即明显改善。首次引流管置管中位时间30(17,35)d,其中HIV 阳性者与HIV 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15,32)d 对30(18,35)d;U = -1.459,P = 0.144]。引流组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中位时间41(26,58)d,其中HIV 阳性者与HIV 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8,66)d 对36(21,45)d;U = -1.608,P = 0.108];鞘内给药组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中位时间42(32,65)d,其中HIV 阳性者与HIV 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38,68)d 对39(30,62)d;U = -0.401,P = 0.688];而引流组与鞘内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117,P = 0.034)。引流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66/76),其中HIV 阳性者与HIV 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7 对89.83%(53/59);χ2 = 0.172,P = 0.678];鞘内给药组为72.58%(45/62),其中HIV阳性者与HIV 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9 对86.05%(37/43);χ2 = 0.023,P = 0.880];而引流组与鞘内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13,P = 0.036)。结论 早期采用腰大池或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能够有效控制颅内高压、缩短有症状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目的 报告1 例具有溶骨性表现、向颅内和眶内侵袭性生长的B 小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诊断与治疗策略进行分析。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60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左侧眼眶肿胀伴间断性头痛。头部MRI显示,左侧额颞叶、左侧蝶骨大翼、左侧蝶窦外侧壁、左侧眶外侧壁和上壁占位性病变;三维重建CT 显示,左侧额骨、颞骨、蝶骨骨质广泛性破坏。于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胞核小而圆、染色质凝集深染、偶见核仁,胞质极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膜CD5 呈弥漫性强阳性,CD20、CD43 阳性,CD23 部分阳性,CD138 小灶性阳性,CD38 散在阳性,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型MUM1 个别阳性,胞膜和胞质上皮膜抗原阳性,胞质免疫球蛋白κ链阳性;而细胞周期蛋白D1、CD10、CD56、Bcl-6、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突触素和免疫球蛋白λ链均呈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70%。最终病理诊断为B 小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术后辅以药物化疗。随访6 个月仍生存且生活质量满意。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明确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B 小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其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治疗方面于神经导航下大部分切除肿瘤,术后辅以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期(第7 天)大鼠脑组织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表达变化,以及牛磺酸治疗作用。方法 液压脑损伤打击仪制备液压打击颅脑创伤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 只无特定病原体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颅脑创伤组和牛磺酸治疗组(各10 只),干湿重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和mGluR5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颅脑创伤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t = 4.893,P = 0.002)、AQP4 mRNA(t = 6.523,P = 0.000)和蛋白(t = 4.366,P = 0.008)表达水平升高,mGluR5 mRNA(t = 5.776,P = 0.001)和蛋白(t = 3.945,P = 0.014)表达水平降低;经牛磺酸治疗后,大鼠脑组织含水量(t = 2.151,P = 0.140)、AQP4 mRNA(t = 1.144,P = 0.432)和蛋白(t = 0.367,P = 0.804)降至正常水平,mGluR5 mRNA(t = 1.824,P = 0.216)和蛋白(t = 1.185,P = 0.414)升至正常水平。相关分析显示,脑组织含水量与mGluR5 mRNA(r = -0.617,P = 0.014)和蛋白(r = -0.665,P = 0.007)呈负相关,与AQP4蛋白呈正相关(r = 0.658,P = 0.008)。结论 牛磺酸可以升高颅脑创伤后期(第7 天)大鼠脑组织mGluR5 表达水平,降低脑水肿和脑组织含水量,具有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
目的 探讨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以Rac1 抑制剂、替莫唑胺、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于体外培养人胶质瘤细胞系U87 和U251,噻唑蓝法、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 经Rac1 抑制剂、替莫唑胺、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培养后,U87 和U251 细胞增殖活性均降低(均P < 0.05),且替莫唑胺的抑制作用强于Rac1 抑制剂(均P < 0.05),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的抑制作用更强(均P < 0.05);U87 和U251 细胞迁移能力[U87:空白对照(78.00 ± 11.53)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39.00 ± 9.53)细胞数/低倍视野、替莫唑胺(42.00 ± 8.54)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18.67 ± 10.54)细胞数/低倍视野,P = 0.001,0.001,0.000;U251:空白对照(75.00 ± 4.00)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37.00 ± 5.56)细胞数/低倍视野、替莫唑胺(36.00 ± 9.00)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14.33 ± 5.50)细胞数/低倍视野,均P = 0.000]和侵袭能力[U87:空白对照(64.33 ± 4.04)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30.33 ± 3.51)细胞数/低倍视野、替莫唑胺(24.00 ± 2.64)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11.00 ± 2.00)细胞数/低倍视野,均P = 0.000;U251:空白对照(77.33 ± 3.06)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40.67 ± 4.04)细胞数/低倍视野、替莫唑胺(37.33 ± 4.51)细胞数/低倍视野、Rac1 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15.33 ± 2.52)细胞数/低倍视野,均P = 0.000]均降低,尤以二者联合应用降低更明显(迁移能力U87:P = 0.021,0.011;迁移能力U251:P = 0.002,0.003;侵袭能力U87:P =0.000,0.001;侵袭能力U251:均P = 0.000)。结论 Rac1 抑制剂和替莫唑胺均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二者联合应用更具协同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早期诊断寻找一种更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ESAT-6 抗原,LSCM 观察脑脊液单核细胞着色情况(ESAT-6 阳性细胞胞核呈蓝色荧光、胞质呈红色荧光,ESAT-6 阴性细胞胞核呈蓝色荧光、胞质不着色)并分析三维成像结果。结果 ESAT-6 抗原主要表达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单核细胞胞质,呈红色荧光。结核性脑膜炎组有28 例(80%)ESAT-6 阳性、对照组仅1 例(2.86%)阳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918,P = 0.000);ESAT-6 检测灵敏度80%,特异度97.14%。结论 ESAT-6 抗原检测可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依据,且特异性较高。LSCM 技术可实现多重荧光同时观察并形成清晰的断层扫描和三维图像,把细胞学研究提高到新水平。
目的 探讨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双手运动功能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导航经颅磁刺激对10 例右利手的健康志愿者双手第一骨间背侧肌进行刺激,定位双手运动功能区及其边界,记录阳性位点坐标和运动诱发电位,并计算双手运动功能区面积。结果 10 例受试者均成功定位双手运动功能区,主要定位于中央前回“Ω”区及其周围;右手运动功能区面积大于左手[(6.22 ± 0.76)cm2 对(4.30 ± 0.40)cm2;t = 7.078,P = 0.000];其中4 例表现出困倦,无一例出现头痛、癫发作等不良反应。结论 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手运动功能区准确、安全,可作为术前定位运动功能区和研究运动功能重塑的辅助方法。
目的 探讨经双侧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同期处理颅内镜像动脉瘤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18 例前循环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双侧额外侧入路同期行动脉瘤夹闭术,Glasgow 预后分级(GO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8 例患者共发现36 个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9 例(18 个)、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9 例(18 个)。术后GOS 评分5 分16 例、4 分2 例,术后并发症包括交通性脑积水(1 例)和肺部感染(1 例),无死亡患者。术后6 个月CTA 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未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采用经双侧额外侧入路同期夹闭颅内镜像动脉瘤手术创伤小、术野合理、安全性高、手术疗效满意、预后良好,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