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车晓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13-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封亚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18-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升高,治疗难度大、病残率高。正确的院前急救搬运可以显著降低因搬运不当导致的脊髓二次损伤。早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髓内外减压术等以保护脊髓残留功能。早期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外科开展脊髓损伤的髓内外减压术具有一定优势。

  • 脊柱脊髓疾病
  • 吴浩, 王曲, 林彦达, 张璨,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23-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IS-TLIF 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共治疗32 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 周、3 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36 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以及X 线测量腰椎前凸角、冠状位Cobb 角、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腰椎滑脱程度(Meyerding 分度)并计算滑脱率,X 线或CT 判断椎体融合率,MRI 评价减压程度。结果 32 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出血量120 ml,住院时间7.22 d,术后随访10.83 个月。手术融合41 个椎体节段,范围覆盖L2 ~ S1 节段。与术前相比,术后1 周、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均P = 0.000)和ODI(均P = 0.000)评分增加,SF-36 评分减少(P = 0.002,0.000,0.000),腰椎前凸角(均P = 0.000)、冠状位Cobb 角(均P = 0.000)和滑脱率(均P = 0.000)均减小。至末次随访时,ODI 改善率为(80.51 ± 6.02)%,椎体融合率达92.22%且螺钉位置均良好。32 例患者中1 例术后感染、2 例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等严重并发症、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裂或Cage移位,无一例死亡。结论 MIS-TLIF 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轻微、复位效果好、疗效确切,尽管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学习曲线较长、术中X 线照射量较大等缺点,但仍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

  • 刘进平, 冯海龙, 赵冬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30-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 例)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 例)治疗38 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胸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 线测量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 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38 例患者手术成功率达100%,手术融合114 个椎体节段,共植入228枚椎弓根螺钉。与开放式手术组相比,微创经皮手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缩短[(10.55 ± 1.23)cm 对(18.50 ± 2.50)cm,P = 0.000]、术中出血量减少[(32.55 ± 7.22)ml 对(320.50 ± 15.48)ml,P = 0.000]、住院时间缩短[(6.55 ± 1.50)d 对(13.50 ± 2.52)d,P = 0.000],且无需引流。术后平均随访(4.65 ± 1.24)个月,术后3 个月时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 角较术前减小(P = 0.000)、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加(P = 0.000);开放式手术组总显效率为14/16,微创经皮手术组为86.36%(19/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1.000)。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迅速等优点,近期疗效与开放式手术相似,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张波, 晏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36-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单纯后正中入路切除突入胸腔的椎管内外沟通性巨大“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后正中入路分块切除12 例突入胸腔的椎管内外沟通性巨大“ 哑铃” 形肿瘤。结果 所有患者均全切除肿瘤,其中1 例合并T5 水平椎管内施万细胞瘤,予同期切除并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平均手术时间195 min,术中出血量205 ml,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施万细胞瘤9 例、神经纤维瘤1 例、脊膜瘤1 例、海绵状血管瘤1 例。术后平均随访18 个月,神经根性疼痛和脊髓受压症状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肿瘤复发。结论 突入胸腔的椎管内外沟通性巨大“哑铃”形肿瘤可采用单纯后正中入路、沿肋骨间隙进入、分块切除肿瘤,无需开胸,亦无需辅助切口。

  • 谢京城, 王振宇, 陈晓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41-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脊髓末端积水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与结果 10 例脊髓末端积水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1 例为全脊髓积水、8 例为骶管内脊膜囊肿、1 例合并骶部皮毛窦),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双下肢无力,尤以肢体远端显著,5 例伴尿道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5 例存在与脊髓空洞平面相关的感觉障碍平面,尤以浅感觉减退为主。术前MRI 显示脊髓低位、脊髓末端无圆锥结构、脊髓和终丝内异常信号。于手术显微镜下切断终丝、引流髓内积水、切除骶管内脊膜囊肿、松解脊髓栓系。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2.15 h、术中出血量220 ml。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降低,下肢肌力、尿道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术后平均随访6.10 年,McCormick 神经功能分级均达到Ⅰ级。末次随访时复查MRI 显示,脊髓圆锥结构恢复,脊髓末端上升,髓内积水消失,脊柱生理曲度未发生变化。结论 脊髓末端积水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罕见,主要表现为慢性脊髓功能障碍;MRI 特征性表现为脊髓低位,圆锥结构消失,终丝和髓内呈长T1、长T2信号,囊壁无强化。于手术显微镜下切断终丝、引流髓内积水、松解脊髓栓系,效果满意。

  • 病例报告
  • 刘进平, 冯海龙, 赵冬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48-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兴文, 王作伟, 袁庆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51-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浩, 刘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54-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57-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报告
  • 陆滟霞, 黎相照, 韩慧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58-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gG4 相关性脑膜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49 岁,临床表现为头痛近2 年并进行性加重1月余,头部MRI 显示左侧顶叶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手术完整切除病灶。组织学形态,左侧顶叶硬脑膜和脑实质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其间散在灶状细胞浸润,多为较成熟的浆细胞,部分浆细胞内可见匀质红染的Russell 小体,其间散在淋巴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局部可见小灶状坏死,间质纤维母细胞和小血管增生,未见包膜,病变累及周围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浆细胞胞质弥漫性表达IgG 和IgG4(> 60%)、胞膜表达CD38和CD138,淋巴细胞胞膜表达CD3、CD4 或CD20。血清IgG4 为1.05 g/L。最终病理诊断为(左侧顶叶)IgG4 相关性脑膜病变可能性大。术后予抗感染、抗癫、营养支持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后未按医嘱定期随访。结论 IgG4相关性脑膜病变临床少见,且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和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困难,血清IgG4 水平升高是其诊断的重要线索,明确诊断仍需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

  • 临床研究
  • 郭丹, 赵冬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64-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表达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1032 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分为稳定型斑块组(511 例)和不稳定型斑块组(521 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 回归分析筛查不稳定型斑块危险因素。结果 与稳定型斑块组相比,不稳定型斑块组男性(P = 0.000)和吸烟史(P = 0.000)比例,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P = 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 = 0.008)和GGT(P = 0.000)水平升高,年龄(P = 0.002)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 = 0.032)水平降低。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 = 1.516,95%CI:1.170 ~ 1.964;P = 0.002)、吸烟史(OR = 1.447,95%CI:1.085 ~ 1.930;P = 0.012),以及血清TG(OR = 1.127,95%CI:1.032 ~ 1.231;P = 0.008)、LDL-C(OR = 1.235,95%CI:1.069 ~ 1.426;P = 0.004)和GGT(OR = 1.012,95%CI:1.006 ~ 1.019;P = 0.000)是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GGT 水平升高是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的危险因素。

  • 综述
  • 王文熠, 石学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69-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睡眠呼吸障碍是易忽视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在脑卒中患者和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极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成为影响脑卒中住院时间、康复、预后和复发的重要不利因素。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卢强, 关鸿志, 钟定荣, 杨荫昌,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6(3): 174-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6.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