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2-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焦力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75-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综述
  • 刘晓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78-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金标准手术技术。但是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补片与转流管的应用,以及性别对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等尚存争议,有待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阐明。
  • 神经影像学
  • 于德林, 马平, 刘彬, 张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82-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分析单侧前循环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探讨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长轴和短轴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帽完整性,以及单侧颈动脉低、中等和强回声斑块数目,判断狭窄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86 例患者共检出粥样硬化斑块215 个,共77 例患者发现纤维帽不完整,72 例存在低回声斑块,仅5 例检出中等回声斑块(χ2 = 37.703,P = 0.000)。其中患侧纤维帽不完整者46 例、健侧31 例(χ2 = 5.291,P = 0.021);患侧检出低回声斑块者56 例、健侧44 例(χ2 = 0.168,P = 0.682)。共计发现颈动脉狭窄15 例,均为低回声斑块所致,分别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10 例)、颈动脉分叉部(4 例)、颈外动脉(1 例),以颈动脉分叉部(8.16%,4/49)与颈内动脉起始部(27.03%,10/37)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00,P = 0.048)。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纤维帽不完整的粥样硬化斑块以低回声斑块为主,通过超声波评价斑块回声及其表面纤维帽完整性,可以判断斑块稳定性,而观察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较单纯评价斑块回声特点更具临床价值。
  • 神经麻醉学
  • 陈君,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8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40例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40 μg/kg(右美托咪啶组)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并记录给药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显露颈动脉即刻(T3)、拔除气管插管前(T4)、拔除气管插管后1 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麻醉药物剂量、麻醉恢复情况,以及围麻醉期血清TNF-α和IL-6 表达变化。结果 与T0 时相比,右美托咪啶组患者其余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降低(均P < 0.05),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剂量明显减少(均P < 0.05),意识恢复时间和拔除气管插管时间缩短(均P < 0.05),呛咳、躁动和术后寒战等不良反应轻微(均P < 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 表达水平均升高(P < 0.05),以对照组显著。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围麻醉期可维持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麻醉药物剂量,麻醉复苏迅速且平稳,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并可抑制TNF-α和IL-6等炎性因子的释放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临床研究
  • 王亚冰, 焦力群, 谌燕飞, 马妍, 华扬, 王天龙, 蔡兵, 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93-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复合手术技术在复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2 例因颈动脉闭塞和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施行复合手术患者之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8 例颈动脉闭塞患者,7 例实现血管再通;4 例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患者,均实现血管再通。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结论 采用复合手术技术治疗颈动脉闭塞和串联性病变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荐开展。
  • 韩敏, 佟小光, 曲春城, 任崇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99-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共53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 例、左侧15 例、双侧12 例;中度狭窄(30% ~ 69%)35 例、重度狭窄(70% ~ 99%)16 例、完全闭塞2 例。结果 其中50 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 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 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 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 ~ 24 个月,1 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 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 例声音嘶哑、3 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 临床病理报告
  • 李侠, 李青, 王映梅, 张丽英, 谷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05-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66 岁。临床表现为反复性低钠血症,MRI 显示鞍区类圆形、边界清楚占位性病变。经右侧鼻腔入路行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实性,质地坚韧,边界清楚;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脊索瘤组成,肿瘤组织内呈灶性软骨样分化;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和S-100 蛋白,Ki-67 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病理诊断为鞍区软骨样脊索瘤。术后随访11 个月,一般状况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 软骨样脊索瘤多生长于中轴骨骼,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表型,患者预后较典型脊索瘤好,诊断时应注意与典型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相鉴别。
  • 临床研究
  • 王诗男, 孙斌, 丁楠, 李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10-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allervorden-Spatz 病之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3 例Hallervorden-Spatz 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 例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影像学符合典型“虎眼征”,诊断明确;1 例阳性体征为痉挛步态伴严重构音障碍,锥体外系症状不典型,缺乏不自主动作,T2WI显示典型“虎眼征”,20 年后复查时双侧苍白球前内侧高信号区明显缩小,符合不典型Hallervorden-Spatz病。结论 典型Hallervorden-Spatz 病儿童期发病、病程短,可根据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临床体征和T2WI 显示典型“虎眼征”而获得早期诊断;非典型Hallervorden-Spatz 病青少年期发病、病程长,锥体外系症状可不典型,T2W“I 虎眼征”可随病程出现动态变化。
  • 宁泽淑, 杨理明, 江志, 陈波, 张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17-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研究癫痫患儿家长特质应对方式之特点,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为针对性心理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共225例癫痫患儿家长接受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价,从性别、工作压力等方面分析其特质应对方式特点。结果 癫痫患儿家长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方式在性别、不同工作压力,以及新诊断与既往诊断之间存在差异(均P < 0.05),男性和既往诊断患儿之家长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更积极,而工作压力大和新诊断患儿之家长应对方式消极;不同发作类型癫痫患儿之家长积极应对方式存在差异,以部分性发作型患儿之家长应对方式更积极(P < 0.05)。结论 癫痫患儿家长特质应对方式有其特点,存在较多心理健康问题,临床上应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改善患儿家长心理状况。
  • 韩东华, 肖伟忠, 沙龙贵, 周新军, 魏子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21-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中等量(20~40 ml)出血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与转归。共226 例患者分别接受药物及支持治疗(76 例)、钻孔引流术(94 例)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56 例),结果显示,治愈和轻残率分别为保守治疗组23 例占30.26%、钻孔引流术组50 例占53.19%、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7 例占30.36%;中残、重残和死亡为保守组53例占69.74%、钻孔引流术组44例占46.81%、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39 例占69.64%。提示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中等量出血患者疗效优于保守治疗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且安全可靠。
  • 综述
  • 周洋, 高培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25-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扩散张量成像是fMRI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唯一可在体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此外,还可通过测量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等参数,对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进行评价。目前,已有研究将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拟从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慢性周围神经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炎症和肿瘤等方面对其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刘小钰, 丁健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29-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越来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异常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关键。本文主要从线粒体动态变化、线粒体自噬、线粒体DNA 突变,以及线粒体复合物Ⅰ抑制等方面对线粒体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的相关性进行概述。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王全, 牛婧雯, 倪俊, 朱以诚,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34-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2): 116-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