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1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25
  

  • 全选
    |
    专论
  • 王贵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983-9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赞,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986-9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椎管内肿瘤神经外科临床研究
  • 孙力泳, 陈赞, 陈永杰, 吴浩,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988-9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共39 例患者,分别采取单纯后正中入路手术(33 例)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6 例),其中30 例于肿瘤切除同期行脊柱内固定术(C3 ~ 7 侧块螺钉植入、其余椎体节段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肿瘤全切除,术后随访6 个月至5 年,平均18.67 个月。术后疼痛明显改善29 例,平均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51 ± 1.05 降至术后24 h 的3.17 ± 1.17(P < 0.05);术后新发或感觉障碍区域扩大者12 例、无明显变化者3 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感觉评分由术前的218.67 ± 2.80 降至术后24 h 的213.33 ± 2.16(P < 0.05),术后6 个月时改善至216.78 ± 1.47(P < 0.05);肢体运动功能改善18 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运动评分由术前的92.33 ± 1.63 提高至术后6 个月的95.05 ± 1.41(P < 0.05)。术后无一例肿瘤复发或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大多数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均可通过显微手术Ⅰ期完全切除。术前因骨质破坏或术中充分显露肿瘤而行椎间孔切开者,需于术中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以维持脊柱稳定性。手术相关视频链接:http://www.cjcnn.org/index.php/cjcnn/pages/view/v13n12a3
  • 段波, 郭家龙, 秦军, 陈亮, 赵洪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995-9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椎管“哑铃”形肿瘤因向椎管内及椎旁生长,压迫脊髓,侵犯椎管、椎间孔和椎旁结构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位于胸椎的“哑铃”形肿瘤可突入胸腔生长,引起胸膜刺激症状如胸痛、气急、咳嗽等,由于侵犯广泛而难以Ⅰ期手术完整切除,存在分期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胸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手术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极大地降低。方法与结果 4 例胸椎椎管内“哑铃”形肿瘤患者中3 例Ⅱ型患者先经胸腔镜切除后纵隔肿瘤,再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半椎板切除术,显微镜下肿瘤显露良好,完整切除肿瘤;1 例Ⅲ型患者先切除椎管内肿瘤,后经胸腔镜完整切除胸腔内病灶。术后2 例患者早期症状加重,6 个月后好转;1 例双下肢无力、胸痛、咳嗽症状明显改善;1 例干咳消失。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MRI 检查显示肿瘤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 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半椎板切除联合胸腔镜切除胸椎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佳、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胸椎椎管“哑铃”形肿瘤的首选外科手术方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999-9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椎管内肿瘤神经外科临床研究
  • 储卫华, 叶信珍, 张杨, 薛兴森, 冯华, 林江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00-10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51 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诊断与治疗经过。结果 首发症状以疼痛(28 例)、肢体麻木(16 例)或乏力(9 例)为主;术前McCormick 脊髓功能评分Ⅰ级3 例、Ⅱ级33 例、Ⅲ级11 例、Ⅳ级4 例。肿瘤位于延颈髓(3 例)、颈髓(24 例)、跨颈胸髓(7 例)、胸髓(13 例)、跨胸腰髓(2 例)和腰髓(2 例),其中手术全切除42 例(82.35%)、次全切除7 例(13.73%)、大部切除2 例(3.92%)。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者33 例、无明显改善14 例、加重3 例,1 例死于继发延颈髓水肿。29 例获平均41.83 个月随访,其中McCormick 脊髓功能评分Ⅰ级8 例、Ⅱ级14 例、Ⅲ级5 例、Ⅳ级2 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病灶是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治疗的根本措施。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肿瘤粘连程度,以及手术技巧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
  • 刘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06-1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复位联合植骨融合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22 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颈椎5 例、胸椎5 例、腰椎12 例),均经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显微手术,切取病变区域2 ~ 3 个节段的棘突椎板、全切除肿瘤、棘突椎板复合体复位、钛连接片固定和棘突椎板间隙植骨融合以恢复椎管解剖结构和脊柱稳定性。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结果 肿瘤全切除率达100%,切除2 ~ 3 个节段(平均2.50 个)。术后随访3 ~ 17 个月(平均10 个月),影像学(X线、三维CT 重建和MRI)观察棘突椎板复位连续性,可见植骨后部分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脊膜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棘突椎板切开复位联合植骨融合术能够保持脊柱解剖结构的完整性,重建椎管结构、保持脊柱稳定性,减少经脊柱后路手术瘢痕增生、粘连对脊髓的压迫。
  • 蒲珂, 周煜, 程乾胜, 李庆国, 闫学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11-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1 例显微镜下经脊柱后正中入路全切除L3 ~ 4 椎体节段髓内表皮样囊肿患儿的临床经过。以双足内翻进行性加重、大小便障碍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侧弯、L4 ~ S1 椎板不连续,以及L3 ~ 4椎管内异常信号。术中于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切除髓内囊肿并行脊髓塑形,术后神经症状与体征缓解,未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完整切除表皮样囊肿包膜是防止术后无菌性脑膜炎和囊肿复发的关键,术中严格按照囊肿包膜与脊髓分界进行剥离可避免脊髓损伤。
  • 林晓燕, 宋英华, 王家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14-10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左侧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报告1 例临床罕见的左侧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经过,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50 岁。临床表现为左眼视物模糊、阵发性头晕。MRI 显示左侧鞍旁海绵窦区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左侧海绵窦上壁灰红色肿瘤组织,质地柔软,血供丰富。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组织由体积较大的细胞构成,胞质嗜酸性,呈片状、腺泡状或乳头状排列,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S-100 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呈弱阳性,灶性表达P53 蛋白,Ki-67 抗原标记指数为5% ~ 10%,不表达神经内分泌和垂体激素标志物。根据患者既往腮腺肿瘤切除术史,并对比腮腺肿瘤与海绵窦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最终明确诊断为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随访21 个月无复发。结论 海绵窦转移性腮腺腺泡细胞癌来自腮腺,临床十分罕见,诊断过程中应详细了解病史,并注意与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之相重叠的乳头状型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肿瘤、乳头状型室管膜瘤、乳头状型胶质神经元肿瘤及脊索瘤等相鉴别,以免误诊或漏诊。
  • 基础研究
  • 潘立平, 吴秋静, 常伟, 宋毅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21-1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组织Toll 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方法制备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于癫痫持续状态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分别提取海马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 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LR4 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ting 检测显示,癫痫持续状态后即刻(0 h)、1、6、12、24、48 h 及7、10、30 d 时海马TLR4 蛋白表达高于正常水平(均P < 0.05),于发作50 d 时恢复至正常值范围(P = 0.7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癫痫持续状态后1、6、12、24、48 h 及7、10、30、50 d 时海马CA3 区TLR4 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均P < 0.05),但发作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6)。模型组与氯化锂组大鼠发作即刻(P = 0.451),以及不同处理组海马CA1 和CA2 区TLR4 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TLR4蛋白主要在海马CA3 区锥体细胞胞质表达。癫痫持续状态后各观察时间点TLR4 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提示TLR4蛋白可能在癫痫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椎管内肿瘤神经外科临床研究
  • 周陈, 张佩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27-10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对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评价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1 例,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治疗后24 h 进行MRA 和TCD 检查,并验证m-TICI 和TIBI 分级系统对血管闭塞和再通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溶栓治疗前m-TICI 和TIBI 分级分别显示血管闭塞者为49 例(80.33%)和45 例(73.77%;κ = 0.816,P = 0.000);溶栓治疗后24 h,m-TICI和TIBI分级显示闭塞动脉完全再通者为9 例(14.75%)和11 例(18.03%)、部分再通者为18 例(29.51%)和17 例(27.87%),血管再通总数(包括完全再通和部分再通)分别为27 例(44.26%)和28 例(45.90%;κ = 0.917,P = 0.000)。结论 TCD TIBI分级系统与MRA m-TICI分级系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大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和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相比,前者更具有检查灵活、方便、经济、可重复施行及床旁长时间监测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促进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32-10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窦博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33-10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经额定位穿刺术治疗颅内深部血肿的临床疗效。37 例基底节出血患者经CT 精确定位后经额穿刺抽吸血肿,并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30 × 103 U 以促进血肿液化排出。术后CT 显示定位满意,引流3 ~ 7 d后血肿清除率超过75%。术后2例死于并发症、2例重残、3例再出血,共33例患者预后良好。表明CT 定位方法无需复杂设备,操作简便、定位准确、临床疗效显著,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综述
  • 李金铎, 姜镕, 王金环, 王斌, 马春华, 孙立伟, 吕远, 侯国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37-1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术后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及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迄今为止,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替莫唑胺仍是其一线治疗药物,随着临床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已出现多种替莫唑胺给药方式和联合治疗方案,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使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有更大的生存获益。本文拟就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进展予以介绍。
  • 钟诚, 王彬, 吕胜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44-10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替莫唑胺作为一种新型咪唑四嗪类烷化剂,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胶质瘤化疗进展的“里程碑”。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开始试用该药治疗其他肿瘤,有些研究业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黑色素瘤和颅内转移瘤,还将其应用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难治性白血病、垂体肿瘤和肺癌等良、恶性肿瘤的化疗。本文拟对替莫唑胺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和其他一些非常规适应证的应用及其疗效进行概述。
  • 病例报告
  • Muhammad Faisal Khilji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49-10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患者,33 岁。主因交通事故后右肩、左前臂疼痛伴颈后触痛入院。颈椎X 线检查可见C4 ~ 5 椎体融合及其椎弓根融合。临床诊断:Klippel-Feil 综合征。未予治疗,建议患者避免颈部损伤,如出现上肢感觉异常或感觉缺失,立即复诊。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张国高, 卢强, 窦万臣, 高晶, 吴立文,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2): 1051-10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