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16
  

  • 全选
    |
    专论
  • 胡学强,钟晓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01-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卫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08-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柱一,张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13-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张静,郭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17-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主要分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及Miller Fisher综合征等亚型。近年对吉兰-巴雷综合征主要亚型的发病机制已有更深入的研究。
  • 张星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2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病因未阐明,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性反应有关。临床表现的显著特点为时间多发性(多次发作)和空间多发性(多个病变部位)。常用辅助检查手段包括头部或脊髓MRI、脑脊液免疫学、诱发电位等。最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 年McDonald 标准。目前认为,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在临床、病理、影像等方面不同,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缺乏特异性生物学诊断指标,其诊断仍然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 邱伟,胡学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27-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为一种免疫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呈异质性,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病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机制,而HLA 基因复合体为重要的遗传学决定因素,占易感风险的60%,对其研究是目前多发性硬化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钟晓南,胡学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31-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是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的一种亚型。自发现NMO-IgG 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视神经脊髓炎为一独立疾病。脊髓MRI 所显示的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是其最具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Wingerchuk 诊断标准和美国国立多发性硬化协会推荐的诊断标准为目前常用标准。随着对视神经脊髓炎认识的加深,对视神经炎、脊髓炎及其脑部表现等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水平也有所提高。
  • 李海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35-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患者可见自主神经症状和使用药物后肌无力症状的加重。自主神经症状可能为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的一部分,亦可由伴随疾病所致;药物引起的肌无力症状加重可能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亦可能与其他机制有关。明确事件之间的相伴、相关和因果关系,不仅有利于认识疾病的机制,还能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 神经影像学
  • 初曙光,李振新,冯晓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40-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脑组织也可出现病灶,但其MRI 表现与经典的多发性硬化有所不同。常规MRI 可以发现视神经炎和脊髓炎病灶。MRI 新技术中以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及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较多。
  • 段云云,李坤成,刘亚欧,任卓琼,黄靖,叶静,董会卿,陈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43-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 表现正常的丘脑扩散参数异常,以及与临床残疾程度和认知损害间的相关性。方法 24 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利用兴趣区法测量影像正常的丘脑扩散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丘脑平均扩散率和部分各向异性间的差异性,并评价患者丘脑扩散参数与临床相关评分及病灶体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组患者丘脑平均扩散率[(85.34 ± 14.68)× 10-3 mm2/s]低于正常对照组[(98.42 ± 13.10)× 10-3 mm2/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 3.257,P = 0.002);丘脑部分各向异性(0.40 ± 0.04)高于正常对照组(0.36 ± 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3.163,P = 0.003)。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组患者丘脑平均扩散率与同步听觉连续加法测验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 0.711,P = 0.000)。结论 对常规MRI 表现正常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扩散张量成像可以发现丘脑异常。而且丘脑扩散异常与患者认知损害存在相关性,提示扩散张量成像作为评价临床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药物与临床
  • 周官恩,安中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47-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剂型以皮下或肌内注射为主,存在注射部位皮肤红肿、应用不方便等缺点,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5 种新型多发性硬化口服药物克拉屈滨、芬戈莫德、特立氟胺、拉喹莫德和富马酸二甲酯业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期待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
  • 循证神经病学
  • 李梦秋,胡佳,司洋,李娟,刘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52-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从循证医学角度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以多发性硬化、免疫调节、治疗等词组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和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取有关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干扰素-β、醋酸格拉默、米托恩醌、那他珠单抗及芬戈莫德等治疗药物或方法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及病例观察研究,采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与多发性硬化治疗有关的系统评价6 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7 篇、临床对照试验2 篇、病例观察研究2 篇。其中15 篇评为高质量文献,评分分别为4 分(5 篇)、5 分(6 篇)和7 分(4 篇);2 篇为低质量文献,评分3 分。根据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显示:(1)糖皮质激素为多发性硬化急性复发时的首选治疗药物,病情不能缓解的患者应以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作为替代治疗。(2)干扰素-β、醋酸格拉默可以作为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治疗的一线药物,若无效可以米托恩醌、那他珠单抗作为二线治疗药物。(3)芬戈莫德作为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治疗的口服药物,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结论 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最佳临床证据。
  • 神经免疫学临床与基础研究
  • 邢丛丛,徐飞,白欣立,付金生,李文倩,卢晓卫,马海阳,李震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58-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克隆空肠弯曲菌Lulei 株WaaF 基因,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空肠弯曲菌Lulei 株WaaF 基因,构建pGEM-T-WaaF 质粒,选择正确克隆质粒测序。自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ucleotide 数据库下载5 株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菌株WaaF 序列,1 株非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菌株WaaF 序列,利用DNAstar v7.1 软件建立进化树,分析不同菌株间WaaF 基因遗传关系。结果 完成了空肠弯曲菌Lulei 株WaaF 基因的克隆,发现WaaF 基因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菌株间存在聚类现象。结论 空肠弯曲菌Lulei株WaaF 基因是807 bp的片段,与Lichang株遗传进化关系最近。
  • 付裕,滕银燕,徐朝伟,张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61-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分子CD34、CD44 的表达。经Lewis 大鼠尾静脉注射经体外培养至第3 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 d 后腹腔注射抗乙酰胆碱受体单克隆抗体(mAb35)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按照Lennon 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症状评分、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肌肉组织中乙酰胆碱受体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 T 细胞比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和IL-4 表达变化。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临床评分降低(t = 8.062,P = 0.000),乙酰胆碱受体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 = 8.092,P = 0.000);同时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升高(t = 9.859,P = 0.000),干扰素-γ(t = 9.040,P = 0.000)和IL-4(t = 3.320,P =0.004)表达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 < 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显著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临床症状,减少乙酰胆碱受体缺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上调CD4+CD25+调节性T 细胞表达水平,以及抑制炎性促进因子干扰素-γ和IL-4的分泌有关。
  • 宋兆慧,王瑞金,张善超,刘磊,代飞飞,王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66-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1990 年5 月-2010 年12 月住院治疗且诊断明确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共12 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男性10 例,女性2 例,年龄6~69 岁(中位年龄34.50 岁)。其中9 例发病前出现前驱感染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6 例)或无诱因发热(3 例),以及诱发因素如麻疹疫苗接种史(1 例)或麻疹病史(1 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头痛,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以脑神经受累(展神经常见),瘫痪(偏瘫、截瘫、四肢瘫),感觉异常,膀胱功能障碍[尿失禁和(或)尿潴留],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主。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或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有效。结论 尽管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发病凶险,但早期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程晓娟,王枫,赵玉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71-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伴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 例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为首发症状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果 均以突发性或发作性四肢进行性无力发病,血清钾和氯离子水平显著降低并伴碱性尿;临床免疫学检测抗SS-A 抗体、抗SS-B 抗体阳性,同时可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血清游离T3、T4 水平降低),或肾功能衰竭;唇腺活检提示小唾液腺组织多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或自然唾液流率测定阳性。经枸橼酸钾、氯化钾,以及碳酸氢钠和左甲状腺素(优甲乐)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对干燥综合征并发低钾血症患者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有利于预后。治疗原则以补钾、纠正酸中毒、改善甲状腺功能及对症营养支持治疗为主。
  • 临床病理报告
  • 刘雪咏,张声,王行富,陈余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75-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间叶性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为主,而上皮性恶性肿瘤大多循淋巴管道转移,但间叶性肉瘤有时也会经淋巴管道进行转移。目的 探讨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1 例淋巴管道转移性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组织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分析肿瘤细胞特点,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患者女性,42 岁。临床表现为右侧腋窝4 cm × 4 cm × 3 cm 大小肿块伴右上臂及肩部麻木。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侧腋窝软组织肿块影及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影,考虑恶性病变。术中可见右侧腋窝多个结节状肿块,最大者约5 cm × 3 cm × 3 cm 大小,剖面呈灰红、灰黄色,质地坚硬,局部坏死。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片状或巢状排列,可见纤细的血管纤维组织分隔,大多数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易见,部分区域间质呈黏液样变性。肿瘤细胞S-100 蛋白、Sox-10 蛋白、波形蛋白、Col-Ⅳ表达阳性;40%的肿瘤细胞胞核P53 表达阳性;细胞角蛋白、癌胚抗原、上皮膜抗原表达阴性;Ki-67 抗原标记指数> 90%;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包绕上皮细胞巢。既往曾因“右腕部肿物”行两次“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伴出血及灶性坏死,结合病史,最终诊断为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性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结论 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主要通过血行转移,较少发生淋巴管道转移,应注意与具有相似组织学形态的肿瘤相鉴别,以免误诊或漏诊。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83-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基础研究
  • 张译丹,武士京,陶华英,张秀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84-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普瑞巴林对匹罗卡品慢性癫大鼠海马区Bcl?2 和Bax 表达的影响,探讨普瑞巴林治疗癫的药理学机制及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抗凋亡作用。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化学诱导方法建立慢性颞叶癫模型。经腹腔注射普瑞巴林40 mg/(kg·d)连续治疗3 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大鼠海马区Bcl-2 和Bax表达变化。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Bcl-2 和Bax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 = 0.000);与模型组比较,普瑞巴林治疗组大鼠海马区Bcl-2 表达水平升高、Bax 表达水平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0)。结论 新型抗癫药物普瑞巴林可通过降低慢性颞叶癫大鼠海马区Bax 表达、上调Bcl-2 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 王薇,车玉琴,王元元,樊建华,张红岩,吕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90-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MP-9 及IL-6 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9 例和健康对照者20 例,根据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性斑块组和非易损性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MP-9 和IL-6 水平,并对二者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非易损性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 和IL-6 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00),易损性斑块组表达水平高于非易损性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 = 0.000),MMP-9 和IL-6 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关系(r = 0.836,P = 0.043)。结论 血清MMP-9 和IL-6 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重要因素,IL-6 可上调MMP-9的表达水平。
  • 临床研究
  • 王盼,张熙,周波,张增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93-1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中文版在轻度认知损害(MCI)诊断筛查中的作用,评价认知功能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构成无统计学差异的两组受试者(正常对照组29 例、MCI 组28 例)进行MoCA 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试,以其总成绩及各单项成绩作为基线成绩,观察MoCA 和MMSE 在筛查MCI 中的作用,并比较两种量表对筛查轻度认知损害的敏感性、特异性的差异。于初次筛查后12 个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再次测试,并与基线成绩进行配对t 检验,比较前后测试成绩间的差异及各单项成绩对预测疾病进展的作用。结果 MoCA和MMSE 对鉴别正常老龄化和轻度认知损害均具有初步筛查作用,MoCA 量表中的视空间执行功能(t =2.151,P = 0.036)、抽象(t = 2.787,P = 0.009)、定向(t = 3.162,P = 0.003)、记忆(t = 4.704,P = 0.000)等单项测试成绩,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6 分为分界值,MoCA 和MMSE 诊断MCI 的敏感度分别为89.29%和10.71%,特异度为82.76%和100%,MoCA 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MMSE。MCI 组患者在12 个月后的随访测试中各项成绩均略有下降,其中MoCA 总成绩(t = 6.454,P = 0.000)、视空间执行功能(t =5.610,P = 0.000)、语言(t = 4.954,P = 0.000)测试成绩,复查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oCA 对轻度认知损害的诊断敏感性高于MMSE,其中视空间执行功能、抽象、定向、记忆各单项测试成绩具有诊断价值;MoCA 总评分、视空间执行功能、语言等项成绩复查后降低,对轻度认知损害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化具有提示作用。
  • 杨笑,吴若芬,孔繁元,谢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198-2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及演变过程,提高对其早期识别能力及诊疗效果的判断。方法 回顾分析60 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及脑脊液生化尤其是细胞学动态变化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96.67%)以发热、头痛发病,1周内并发意识障碍者9 例(15.00%),伴抽搐5 例(8.33%)、眼动障碍8 例(13.33%)、偏瘫7 例(11.67%),44 例(73.33%)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浓缩集菌抗酸染色阳性8 例(13.33%)、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 例(8.62%)、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DNA 阳性5 例(8.77%)。脑脊液改变以颅内压、蛋白定量升高、葡萄糖降低为主;细胞学变化呈现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发病早期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比例< 0.40,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短期内(最长随访2 个月)可无明显改变。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44 例患者好转、11 例迁延不愈并出院或转院、5 例死亡;发病3 周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发病3 周后接受治疗者。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学阳性检出率极低,早期诊断困难。肺结核病变对明确诊断具有辅助价值,脑脊液混合细胞学反应可高度提示诊断。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缓慢,可长期呈混合细胞学反应,不能以此为据推翻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时机很大程度上决定治疗效果。
  • 贺中正,苏少波,张川,韩志铁,李勇刚,岳树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03-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结合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在经鼻-蝶入路垂体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术中MRI扫描辅助神经导航系统指导经鼻-蝶入路垂体肿瘤切除范围,分析术中MRI 对手术过程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术中MRI 扫描系统平均扫描(2.11 ± 0.41)次,所需时间15 ~20 min/次;手术时间共延长47 ~ 60 min,平均(51.20 ± 0.66)min。38 例患者术中MRI 共发现11 例存在肿瘤残余,其中8 例于更新神经导航计划后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全切除肿瘤,3 例因肿瘤质地坚韧且与周围解剖结构粘连紧密,仅行部分切除;初次全切除率为71.05%(27/38),在术中MRI导航系统辅助下最终全切除率达92.10%(35/38),提高了21.05%(8/38;χ2 = 4.290,P = 0.018)。术后无一例发生与磁共振检查相关性并发症。结论 经鼻-蝶入路垂体肿瘤切除术中应用MRI结合神经导航技术,为指导手术进程及实时判断手术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从而避免了因术中脑组织漂移造成的术前导航偏差,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 戚贵军,陈步东,张春智,姚鑫,杨玉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09-2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经枕部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9 例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患者,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术后4 例发生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双眼上视困难、视野缺损、癫发作)。术后共随访3 个月至7 年,平均3.70 年。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多见于男性儿童,以颅内高压和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金文哲,王焕宇,王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12-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基底动脉顶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技巧。回顾分析3 例经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过程。其中2 例动脉瘤完全夹闭,1 例因保护穿支动脉而残留部分瘤颈。术后随访6 个月至2 年,均恢复良好,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分别为2分、0分、1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为65分、100分和95分。
  • 杨志娟,王新平,于德林,王世民,徐小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17-2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性分析102 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内科保守治疗66 例,外科手术治疗36 例;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55/66)和75.00%(27/36),病死率为16.67%(11/66)和16.67%(6/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168,P = 0.124)。提示应根据患者小脑出血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对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的评价及降低病死率。
  • 病例报告
  • 车晶晶,陈旭,郭燕军,脱厚珍,王佳伟,李继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20-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23-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姚鹏飞,王洪运,高晨,刘玉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24-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谢曼青,倪俊,彭斌,王建明,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2): 226-2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