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2012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2-16
全选
|
专论
Select
现代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的规划与发展
王金环,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血管搭桥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许百男,武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证脑血管病
Select
颅内动脉瘤治疗措施的临床证据评价
李娟,刘凌,李梦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不良后果,以为颅内动脉瘤的循证治疗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以颅内动脉瘤、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夹闭治疗等英文词组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得临床指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评价、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对照试验及病例观察研究等方面的相关文献,采用Jadad 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与颅内动脉瘤治疗有关的临床指南4 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4 篇、系统评价7 篇、回顾性病例分析9 篇、临床对照试验1 篇、病例观察研究1 篇;其中20 篇被评为高质量文献(2 篇7 分、2 篇6 分、4 篇5 分、12 篇4 分),6 篇为低质量文献。经对各项临床试验治疗原则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显示:(1)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外科手术方法,但哪种方法更具优势仍存在争议。(2)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有症状者建议积极治疗;但对于无症状的小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尚有争议,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如年龄、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和预期寿命等综合考虑。(3)对于已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建议尽快施行手术治疗,除非急性期不能耐受手术者外,不宜采取延期治疗方案。手术方法的选择也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动脉瘤破裂后的药物治疗,除尼莫地平已获得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外,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仍有待研究。结论 借助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可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最佳的临床证据。
颅内复杂动脉瘤脑血管重建术
Select
多重术中监护在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倪伟,陈亮,许耿,宋冬雷,雷宇,顾宇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及神经电生理学等多重术中监测技术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 例单发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测过程,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23 例患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其中,6 例术中阻断A1 段时运动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变化,恢复血流待缺血程度改善后继续手术;2 例动脉瘤夹闭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分别探及A2 段及前交通动脉血流不畅,1例探及动脉瘤瘤颈残留,经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血流恢复或动脉瘤彻底夹闭,1 例术后发生短暂性一侧肢体瘫痪,出院时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为1 分;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出血或脑缺血性改变,出院时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为0 分。结论 术中多重监测技术可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提供A1 段临时阻断是否耐受缺血、动脉瘤是否残留,以及载瘤动脉和穿通支是否损伤,继而造成的脑缺血事件等重要信息,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Select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假阴性”原因探讨
步啸,孙正辉,武琛,许百男,薛哲,彭定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1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假阴性”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8 年11 月-2011 年10 月7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阴性”患者手术治疗经过,分析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性方面的局限性及应对原则。结果 7 例患者均于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阴性”,但在剪开或刺破动脉瘤瘤体后出现少量渗血,经迅速清理瘤颈渗血并调整动脉瘤瘤夹位置,渗血消失。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是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的重要方法,但具有一定局限性,瘤颈较宽、瘤颈血栓形成或血管壁粥样硬化,以及蛛网膜分离不完全等情况均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对于术中夹闭动脉瘤后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阴性”的患者,仍需配合其他监测方法,进一步确认动脉瘤夹闭情况。
Select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
尚彦国,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20-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等方法治疗18 例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结果 18 例患者中5 例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 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 例基本致密栓塞、2 例非致密栓塞),4 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术后3 例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善),3例经远外侧入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其中2 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 例死亡、1 例中残;1 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和偏侧肢体麻木,其余患者术后平稳。17 例获得1 个月至3 年随访,无一例动脉瘤复发或进展。结论 用于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有多种,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或引起脑梗死,以及动脉瘤形态(如局限性偏侧型)、是否位于优势侧、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因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Select
颅内复杂动脉瘤搭桥孤立术疗效观察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2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复杂动脉瘤的术式选择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2008 年2 月-2011 年12 月经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12 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价方法及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12 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巨大型动脉瘤6 例(4 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床突段、2 例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3 例,后循环动脉瘤3 例。其中7 例术前MR 灌注成像显示载瘤动脉远端组织存在明显缺血,选择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低流量血管吻合术;5 例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且搭桥血管长度较长(≥ 15 cm)、术前球囊闭塞试验呈阴性、患侧压颈脑血管造影侧支循环充盈不良患者,行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11 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良好,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0 ~ 3 分;1 例术后4 分,3 个月后改善至3 分。结论 对于无法施行塑形夹闭术的颅内复杂巨大型动脉瘤患者,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其可选择的最后方法;而MR 或CT 灌注成像观察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与否,是选择不同流量血管吻合或搭桥术的关键。枕动脉、颞浅动脉或桡动脉为常用搭桥血管。
Select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远期疗效评价
毛之奇,李萌,马妍,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32-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 指数),评价17 例接受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以及日常工作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17 例患者入院时平均mRS 评分为1.06 ± 0.87、ADL 评分91.10 ± 10.30,分别施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8 例)、颈外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5 例)、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3 例)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1 例)血管吻合或搭桥术,以及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孤立术。共随访19 ~ 39 个月,平均28.67 个月,其中手术相关病残率为5.88%(1/17)、病死率5.88%(1/17),总体病死率11.76%(2/17);平均mRS 评分1.07 ± 1.16,ADL 评分96.40 ± 10.30。结论 对于难以通过手术直接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复杂动脉瘤患者,采用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可获得较好的结局。
Select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
黄振华,张东,王硕,王嵘,赵继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3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告采用动脉瘤夹闭联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6 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探讨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 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前血流动力学状态、搭桥方式,以及临床和影像学转归。结果 6 例患者中3 例施行动脉瘤夹闭、切除(或载瘤动脉重建)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 例行动脉瘤夹闭、切除(或孤立)联合高流量搭桥术(颈外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手术后平均随访17 个月,近远期脑血管造影和CT 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搭桥血管及吻合口血流通畅;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间无急性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3 例行联合低流量搭桥术患者远期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2 例0 分、1 例2 分;3 例联合高流量搭桥术患者远期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1 例0 分、2 例1 分。结论 对于脑血管重建术可能牺牲载瘤动脉或远端大脑中动脉血流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各种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使血流得到有效代偿。脑血管造影联合CT 灌注成像对颅内巨大型动脉瘤远端组织灌注状态及侧支循环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Select
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疗效观察及随访
步啸,孙正辉,许百男,武琛,姜金利,薛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4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2006 年12 月-2010 年10 月因颅内巨大型动脉瘤而施行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患者的临床经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良好率、病死率和搭桥血管闭塞率,Glasgow 预后分级(GOS)标准评价患者近远期预后。结果 25 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近期(出院时)疗效良好率(GOS 评分4 ~ 5 分)为56.00%(14/25)、不良率(GOS 评分1 ~ 3 分)44.00%(11/25),手术相关病死率8.00%(2/25),血管闭塞率12.00%(3/25);远期(随访期间)疗效良好率(GOS 评分4 ~ 5 分)78.95%(15/19),不良率(GOS 评分1 ~ 3 分)21.05%(4/19),病死率15.79%(3/19),搭桥血管闭塞率10.53%(2/19)。结论 颅内外动脉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Select
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石祥恩,张永力,吴斌,周忠清,孙玉明,刘方军,钱海,范涛,李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48-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42 例共44 个后循环动脉瘤,包括基底动脉动脉瘤26 例(27 个)、椎动脉动脉瘤16 例(17 个)。其中15 例分别行颈外动脉-大脑后动脉P2 段(4 例)、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 段(2 例)、颌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 段(2 例)、椎动脉颅内外段(2 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小动脉(5 例)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余27 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经随访共37 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4 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3 例、椎动脉动脉瘤9 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5 例、大脑后动脉P1 ~ P2 段交界处动脉瘤4 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1 例和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1 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率达88.09%。其余5 例患者,1 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生活不能自理;2 例(1 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 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因术后发生脑干缺血,围手术期死亡;2 例(椎动脉动脉瘤)复发患者经再次治疗康复。结论 对于不宜直接行手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为了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延长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而发生术后脑缺血事件,可选择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以避免动脉瘤夹闭术带来的危险。
临床医学图像
Select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5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复杂动脉瘤脑血管重建术
Select
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刘宁,鲁艾林,朱风仪,周明卫,程刚,陈云祥,尤永平,赵春生,陆小明,陈海峰,耿晓增,傅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5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10 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显微外科手术资料,其中183 例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Hunt-Hess 分级为Ⅰ ~ Ⅱ级82 例、Ⅲ级77 例、Ⅳ级21 例和Ⅴ级3 例。结果 共199 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1 例行动脉瘤切除包裹术。Glasgow 预后分级恢复良好者97 例(46.19%)、轻残80 例(38.09%)、重残24 例(11.43%)、死亡9 例(4.29%)。结论 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时机,对不同类型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的判断及处理措施,是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临床医学图像
Select
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58-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复杂动脉瘤脑血管重建术
Select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杨国军,王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标准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52 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随访6 个月至2 年,Glasgow预后分级恢复良好者47 例(90.38%)、轻残3 例(5.77%)、中残2 例(3.85%)。表明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基础研究
Select
应用Fluoro-Jade C 评价匹罗卡品模型丘脑神经变性
王莲,魏玲,魏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6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Fluoro-Jade C(FJC)染色方法观察小鼠匹罗卡品癫模型丘脑神经元变性情况,以了解丘脑结构在慢性颞叶癫发生中的病理变化和癫反复发作的神经学基础。方法 以盐酸匹罗卡品腹腔注射(220 mg/kg)制备小鼠癫持续状态模型。脑组织切片经FJC 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JC 阳性细胞形态和在丘脑的整体分布情况。结果 匹罗卡品模型组小鼠FJC 阳性细胞呈神经元形态,丘脑结构损害呈连续性,功能不同的丘脑核其细胞损害程度有所不同。结论 采用FJC 染色技术观察匹罗卡品癫持续状态小鼠模型丘脑神经元变性情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颞叶癫的中枢神经系统长期病理变化和自发性反复发作机制。
临床研究
Select
代谢综合征患者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观察
李晨,薛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67-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94 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非代谢综合征(非MetS)组和代谢综合征(MetS)组,对发病后2 周和3 个月时患者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视空间等功能进行评价,参照Ballard 等方法观察两组间认知功能演变的差异性。结果 发病后2 周和3 个月时,94 例患者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和22.34%(21/94),其中非痴呆性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1.28%(20/94)和19.15%(18/94),痴呆性认知损害发生率均为3.19%(3/94、3/94)。MetS 组患者发病2 周和3 个月时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7.50%(15/40)和35.00%(14/40),与非MetS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500,P = 0.012;Z = 2.513,P = 0.012);MMSE 总评分,以及延迟回忆和画钟测验评分均低于非MetS 组(P < 0.05)。MetS 组患者发病后3 个月时认知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病例数高于非MetS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134,P = 0.033)。结论 代谢综合征可增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发生率,以非痴呆性认知损害为主,主要累及执行功能、记忆力,其认知状态演变亦呈恶化趋势。
Select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兰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73-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率达89.58%(43/48),有效率100%,随访1 年复发率6.25%(3/48)。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无明显禁忌证,操作方法简单,无特殊不良反应,具有缓解症状迅速、治疗费用低、复发率低等优点,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Select
再次气管切开手术方法探讨
翟翔,张金玲,刘钢,林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76-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或脑梗死复发并发肺感染患者再次行气管切开术时,以原切口气管环下方造瘘手术难度相对较小、危险性低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尤其适用于甲状腺体积较大患者;术前存在气管狭窄患者,推荐在原气管环造瘘处剔除瘢痕组织,放置8 号带气囊气管套管,扩张气管。术后切口部位出血或渗血,以油纱条或碘仿填塞止血24 ~ 48 h即可。
Select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杨利容,索鹏,王晶,姚远,李德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78-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24 例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术后分别调压0 ~ 6 次,平均(1.88 ± 1.52)次,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尤以步态障碍为首发症状者效果最佳。证明可调压式分流管能够缓解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临床症状,尤其适用于病程短之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临床病理报告
Select
原发性眶内卵黄囊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彭继英,李扬,李斌,罗柏宁,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8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临床少见原发于眶内卵黄囊瘤的病理学特征,并讨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学鉴别要点。方法 分析1 例原发于左侧眶尖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表现,HE 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颅内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 患者男性,2 岁。表现为左眼上睑下垂并眼球突出。MRI 显示颅底肿瘤侵犯左侧后组筛窦、眼眶及翼窝并蝶骨翼板,左侧上颌窦后壁、筛骨及眼眶尖部骨质破坏,与硬膜分界尚清,未突破硬膜向脑实质浸润。术中可见肿瘤位于眶尖区之眶内外,累及左侧海绵窦区,位于硬膜外尚未侵入硬膜下区,无包膜,破坏眶尖区骨质,长入蝶窦和筛窦。肿瘤组织由许多相互交通的间隙形成疏松的网状结构,衬覆胞质透亮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深染、不规则且核仁突出,核分裂象多见;可见Schiller-Duval(S-D)小体结构,为单个圆形或长形乳头状结构,含有单个血管的纤维血管轴心,被覆柱状细胞,乳头占据的间隙衬覆立方、扁平或“鞋钉”样细胞;肿瘤细胞内或细胞间可见嗜伊红且PAS 阳性透明小体。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灶性表达甲胎蛋白、CD99 和CD117,但不表达CD30、CD45、胎盘碱性磷酸酶、突触素、嗜铬素A 和CD34。连续组织切片HE 染色未发现合并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病理诊断左侧眶尖原发性卵黄囊瘤(WHOⅣ级)。结论 颅内卵黄囊瘤好发于青少年,多生长于中线结构,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预后不良,诊断时应与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相鉴别,并注意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成分。
综述
Select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计算机模型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王坤,王兴文,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87-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报告
Select
伴消化系统症状的成年型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一例
王洋,郭燕军,赵伟秦,张拥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90-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病理(例)讨论
Select
发热 意识不清 四肢抽搐 无力
刘彩燕,李舜伟,崔丽英,王建明,彭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1): 93-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