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16
  

  • 全选
    |
    专论
  • 李坤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59-2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成像研究
  • 高培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62-2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柳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66-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伍建林,张竞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70-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75-2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初曙光,李振新,冯晓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80-2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杞柱,杨勋,龚启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88-2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钟婧捷,吴杞柱,龚启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93-2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青壮年重症抑郁障碍患者磁化传递率(MTR)值的改变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选择临床晤谈诊断明确并且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8 分的30 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利手性、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原则征集的30 例正常对照者。采用3.0T MRI扫描仪采集磁化传递成像数据,统计参数图软件对所得MTR 参数图进行标准化和平滑等预处理,再行基于体素的分析。MTR 值的组间比较行双样本t 检验,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 在统计参数图中,以团簇水平P < 0.05 作为统计显著性阈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症抑郁障碍组患者未发现MTR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相关分析显示,其在左侧前额叶、顶叶、颞叶部分区域,以及双侧前扣带回等脑区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长病程(>60 周)重症抑郁障碍患者MTR 值在左侧额中回、双侧中扣带回、右侧小脑前叶低于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而短病程(≤ 60 周)患者,MTR 值则在左侧额中回、颞枕交界区、双侧前扣带回及邻近白质较正常对照者升高。结论 不同病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脑MTR 值呈现不同改变模式,提示对重症抑郁障碍患者长期纵向随访的必要性,尤其是长期抗抑郁治疗对脑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应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 赵澄,卢洁,李坤成,王晓怡,王辉,张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299-3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静息态fMRI 临床应用的最优化扫描时间。方法 采用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值观察16 例亚急性期脑桥单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静息态fMRI扫描6 和12 min 时各脑区默认网络,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脑默认网络激活范围和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态fMRI扫描6和12 min 时,两组受试者各脑区默认网络均被激活,其中对照组两次扫描的脑区包括扣带回前后部、前楔叶、双侧角回和顶下小叶、前额叶,与以往对照者的脑默认网络研究结果相似;4 个经典脑区的默认网络在不同测量时间点(6 和12 min)的激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脑梗死组患者两个测量时间点均获得与对照组相同的默认网络经典脑区,且两个测量时间点的激活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12 min 时扫描的头动参数略大于6 min 时。结论 脑梗死组患者静息态fMRI以扫描6 min为更优化时间,对临床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戎冬冬,卢洁,李坤成,张苗,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04-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脑干梗死患者发病不同阶段的MRI 随访研究,结合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揭示梗死灶体积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1 例首次发病的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 7 d、15 d 和1、3、6 个月)测量梗死灶体积和ADC 值,计算病灶与健侧相应部位的相对ADC(rADC)值;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价,并分析梗死灶体积、rADC 值与患者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发病后脑干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F = 4.553,P = 0.003),rADC 值逐渐升高(F = 22.991,P = 0.000),除发病7 d 内的脑干梗死灶体积与同期FMMS 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 = -0.686,P = 0.02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脑干梗死灶体积和不同时期rADC 值均与FMMS 评分无相关关系(P > 0.05)。结论 脑干梗死灶体积和rADC 值随病程的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但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 苏壮志,卢洁,李坤成,曹燕翔,赵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09-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 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 序列出血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 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察SWI 序列对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显示程度,以及梗死灶以外区域微出血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 20例患者SWI 序列均显示梗死灶内出血,两名医师共诊断43 个出血灶,其中SWI 序列显示42 个、T1WI 序列25 个、DWI 序列15 个、T2WI 序列12 个;SWI 序列阳性检出率与T1WI、T2WI、DWI 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516,P = 0.000)。T2WI 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为(18.08 ± 12.47)cm2,SWI为(5.02 ± 6.27)cm2,梗死灶面积与出血灶范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 = 0.562,P = 0.010)。其中,13 例患者SWI序列检出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12 例显示梗死灶内小静脉血管分支减少和(或)变细,6 例血管增多、增粗和(或)扭曲。结论 SWI 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内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 和DWI 序列,并能显示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变化及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可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 蔡俊秀,班允清,张小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14-3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 性脑梗死患者,MRI 和TCD 检查分析影像学梗死类型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MRI所见脑梗死类型共分为区域梗死(30 例,34.48%)、皮质下梗死(27 例,31.03%)、边缘带梗死(18 例,20.69%)和弥散小梗死(12 例,13.79%),不同脑梗死类型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7.156,P = 0.028);脑梗死类型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 = - 0.275,P = 0.010),重度狭窄以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多见(均11/36,30.56%),完全闭塞则以区域梗死常见(17/34,50.00%)。脑血流动力学观察显示,不同脑梗死类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健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均P = 0.000),其中以区域梗死最低,次之为边缘带梗死。结论 ICASO以区域梗死多见,且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存在于各种脑梗死类型中。提示应综合考虑脑梗死类型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
  • 初曙光,李振新,蒋胜洪,卢家红,吕传真,冯晓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20-3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经McDonald 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 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 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 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 1 cm为主(62 例,75.61%),> 5 cm 次之(23 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1WI 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 1 cm 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 ~ 5 cm 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 5 cm 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最大直径> 5 cm(23 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 例,74.39%)。结论 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 张世娟,王飞,卢洁,刘亚欧,段云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25-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临床与MRI 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 例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 视神经脊髓炎多以急性脊髓炎(13 例)或视神经炎(7 例)为首发症状,复发病程(18 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或复视(7 例),以及病灶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3 例)。部分患者眼底呈急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3 例),球后视神经炎(5 例)或视神经萎缩(4 例)变化;视觉诱发电位呈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良(7 例)。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4.44%(8/18)和50.00%(6/12),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27.78%(5/18)。8 例患者头部MRI 检查显示存在颅内病灶,分布于下丘脑、脑桥、中脑、第四脑室周围。结论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三、第四脑室周围和脑桥等病灶分布具有特征性,与脑内水通道蛋白4高表达区域相一致。
  • 张磊,于明琨,卢亦成,吴小军,陈怀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30-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发作危险因素,并提出初步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6 年9 月-2009 年9 月诊断与治疗的91 例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 =5.131,P = 0.023)、颅脑创伤分型(χ2 = 6.302,P = 0.043)、损伤部位(χ2 = 12.800,P = 0.046),以及伴发脑挫裂伤(χ2 = 7.187,P = 0.007)、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χ2 = 11.092,P = 0.001)、颅内血肿(χ2 = 6.555,P =0.010)和凹陷性骨折(χ2 = 8.463,P = 0.043)等项因素与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显著相关。进一步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仅年龄(OR = 7.719,95%CI = 1.129 ~ 52.777;P = 0.037)、脑挫裂伤(OR = 28.590,95%CI = 2.241 ~ 364.734;P = 0.010)、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OR = 8.244,95%CI = 1.259 ~ 53.706;P =0.028)和颅内血肿(OR = 24.344,95%CI = 2.415 ~ 345.395;P = 0.007)为危险因素,且以脑挫裂伤危险度相对较高;而与颅脑创伤分型、损伤部位及凹陷性骨折无关。结论 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应及时治疗,对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
  • 李瑜,杨学军,曹永珍,元大发,王维,王华民,董雪涛,于圣平,张斌,明浩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34-3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替莫唑胺(TMZ)和甲泼尼龙(MP)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 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经体外传代培养的U251 细胞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放射治疗(R)组、放射治疗+ 替莫唑胺(R + TMZ)组、放射治疗+ 甲泼尼龙(R + MP)组、放射治疗+ 替莫唑胺+ 甲泼尼龙(R + TMZ + MP)组,分别予以放射治疗(2 Gy/24 h)、替莫唑胺、甲泼尼龙及三者联合治疗。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 法分析U251 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ax 和Bcl-2 表达变化。结果 放射线照射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U251 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均P = 0.000);但经体外培养24 和48 h 后,三者联合治疗组(R + TMZ + MP 组)U251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组(P = 0.000)。除对照组外,不同抗肿瘤治疗组U251 细胞凋亡率均呈现升高趋势(P = 0.000),但放射治疗联合甲泼尼龙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均P =0.000)。经放射线照射联合替莫唑胺和三者联合治疗后,U251 细胞Bax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00),而放射线照射联合甲泼尼龙和三者联合治疗,Bcl-2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以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组Bax/Bcl-2 比值最高(P = 0.000),放射治疗联合甲泼尼龙组最低(P = 0.000)。结论 甲泼尼龙可以诱导人胶质瘤细胞产生放射抵抗,而替莫唑胺对甲泼尼龙诱导的放射抵抗具有增敏作用。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应用甲泼尼龙减轻放射治疗不良反应过程中所诱导的放射治疗抵抗可通过同时应用替莫唑胺而抵消。
  • 程娟,柯开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40-3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右侧基底节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前肢伸置和转身运动测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血肿周围组织TNF-α和IL-6 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范围。结果 脑出血后大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损伤和动作不对称,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于实验第5、7 和14 天时行为功能恢复程度接近对照组(P < 0.05 或P < 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呈现“挤压区”,其外侧细胞水肿、轮廓不清;经前列地尔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肿胀不同程度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出血同侧正中裂旁皮质区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至治疗结束时接近正常水平(P = 0.650)。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高表达TNF-α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组织,血肿远隔部位和健侧几乎不表达;经前列地尔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治疗第7(P = 0.035,0.023)和14 天(P = 0.024,0.020)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前列地尔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减少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
  • 临床病理报告
  • 许梅,孔令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49-3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为胶质成分的节细胞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断性肢体抽搐、头晕。MRI 检查显示右侧顶叶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顶叶,大小4.50 cm × 4.00 cm × 4.00 cm,质地柔韧,血运一般,大部分肿瘤组织边界清楚,呈灰红色,分块切除肿瘤后可见术腔与侧脑室相通。HE 染色,肿瘤组织由肿瘤性胶质成分和散在其中的神经细胞构成,胶质成分为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呈伸展形束状排列,可见血管周围假“ 菊形团”结构;神经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匀,多分化良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成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表达阳性;而神经细胞则表达神经元核抗原和神经微丝蛋白。结论 节细胞胶质瘤为分化良好、生长缓慢的临床罕见神经上皮来源肿瘤,由肿瘤性成熟节细胞和肿瘤性胶质细胞混合构成。大多数肿瘤性胶质成分为星形细胞,以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为胶质成分的节细胞胶质瘤十分罕见。掌握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综述
  • 桂慧雯,刘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53-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短篇论著
  • 李晨,薛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56-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58-3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旭,陈君,仲雷,王韶光,傅继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60-3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彬,昝坤,崔桂云,沈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62-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王利萍,刘辉,杜卫,苏凡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64-3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陈健华,刘秀琴,倪俊,关鸿志,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3): 366-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1.0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