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2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15-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调控技术不仅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启了全新思路,而且对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我国神经调控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不同类型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促进神经调控技术在我国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专题综述
  • 林煜凡, 杜晓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22-9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CACR)系统因其可重复性、趣味性、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等,成为传统认知康复的补充手段,开始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康复治疗,但其疗效尚存争议。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及CACR系统在PSCI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对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的康复疗效,以为其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 屈超华, 王婷婷, 屈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27-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业已应用于脑卒中后康复治疗。近年来,迷走神经刺激术结合康复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初见疗效,但相关作用机制及最佳刺激参数仍未明确。本文拟对迷走神经刺激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据进行总结,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及最佳刺激参数,以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神经康复
  • 梅浩男, 马将, 史万英, 李红, 张俊, 陶晓琳, 赵青青, 刘煜, 李亚永, 霍建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32-9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rs-fMRI)评价大脑可塑性,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低甲状腺素水平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潜在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低甲状腺激素水平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共28例,随机分为rTMS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通过rs-fMRI计算分数低频振幅(fALFF)并观察刺激后激活脑区,Pearson相关分析获得两组激活脑区基于下丘脑的全脑功能连接强度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步变化的分布图。结果 干预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患者MoCA评分增加(F=1163.054,P=0.000),血清T3F=1111.685,P=0.000)、T(4F=847.333,P=0.000)、TSH(F=251.316,P=0.000)水平升高;rTMS组fALFF值增高脑区主要分布于小脑后叶(t=4.699,P<0.05)、额中回(t=4.356,P<0.05)和额上回(t=5.675,P<0.05),fALFF值降低脑区以颞上回(t=-7.874,P<0.05)和颞中回(t=-5.776,P<0.05)为主。以双侧下丘脑为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增强与血清T3和TSH水平同步升高存在相关性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小脑、额叶及海马旁回。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大脑皮质间接影响下丘脑功能,提高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继而改善认知功能。
  • 张昆龙, 薛白洁, 肖玮, 孙晓龙, 王亚云, 袁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40-9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和情绪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治疗的39例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并假刺激组(对照组,19例)和常规治疗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组(rTMS组,2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3d和1、2、3、4周时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疼痛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评价焦虑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价抑郁状态。结果 rTMS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NRS评分(F=23.573,P=0.000)、HAMD评分(F=15.4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TMS组治疗1、2、3和4周时NRS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同一处理组不同观察时间点NRS评分(F=317.751,P=0.000)、HAMA评分(F=81.510,P=0.000)和HAMD评分(F=32.773,P=0.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TMS组治疗1、2、3和4周时NRS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3d时(均P<0.01),治疗1、2和3周时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3d时(均P=0.000),治疗4周时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07)及治疗1周(P=0.014)和2周(P=0.001)时;对照组NRS评分仅治疗4周时低于治疗前(P=0.000),治疗1、2和3周时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1周时HAMA评分低于治疗3d时(P=0.00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疼痛缓解程度与焦虑(rs=0.442,P=0.048)和抑郁(rs=0.705,P=0.001)情绪改善呈正相关。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可在缓解疼痛症状的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
  • 王利群, 尹苗苗, 李雅晴, 崔立玲, 王宏图, 张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48-9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小组模式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天津大学环湖医院住院治疗的6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1例)、小组模式训练组(小组模式组,20例)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小组模式训练组(联合治疗组,20例);于康复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行主观[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客观抑郁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以及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价量表(FMA)]、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结果 与康复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6周后SDS评分(F=1456.816,P=0.000)、HAMD-17评分(F=1583.392,P=0.000)降低,FMA评分(F=866.536,P=0.000)、BBS评分(F=1553.585,P=0.000)、mBI评分(F=2687.549,P=0.000)增加。不同组别患者SDS评分(F=9.163,P=0.000)、HAMD-17评分(F=6.490,P=0.003)、BBS评分(F=3.163,P=0.050)和mBI评分(F=4.546,P=0.0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联合治疗组SDS评分(t=-4.530,P=0.000;t=-6.211,P=0.000)、HAMD-17评分(t=-3.308,P=0.002;t=-4.950,P=0.000)低于小组模式组和对照组,BBS评分(t=3.009,P=0.005;t=2.917,P=0.006)、mBI评分(t=3.405,P=0.002;t=4.462,P=0.000)高于小组模式组和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状态评分改善指数与mBI改善指数呈正相关(r=0.592,P=0.000)。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小组模式训练的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一对一”的康复模式和小组模式训练,康复疗效更佳。
  • 孙志芳, 李星楼, 孙维震, 罗美玲, 王永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56-9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脑激活及脑网络连接的变化。方法 纳入2021年1-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0例脊髓损伤患者,包括单纯下肢受累8例(截瘫组)、四肢均受累12例(四肢瘫组),并同期纳入基线资料与脊髓损伤组相匹配的1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技术收集受试者静息态双侧前额皮质(LPFC/RPFC)、运动皮质(LMC/RMC)和枕叶(LOL/ROL)大脑氧合血红蛋白(HbO2)数据,广义线性模型计算静息态HbO2β值以评估不同检测通道覆盖大脑皮质的激活程度,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计算不同检测通道HbO2β值之间的相关性[偏相关系数(r)定义为功能连接强度],并以此评估脑网络功能连接。结果 (1)脑激活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四肢瘫组静息态通道2(t=-2.482,P=0.020)、通道8(t=-3.315,P=0.003)和通道16(t=-2.738,P=0.011)相应脑皮质HbO2β值增加,通道25相应脑皮质HbO2β值减少(t=2.104,P=0.045),而截瘫组通道8相应脑皮质HbO2β值增加(t=-2.475,P=0.020);与四肢瘫组相比,截瘫组通道17(t=2.552,P=0.017)和通道25(t=2.342,P=0.027)相应脑皮质HbO2β值增加。不同脑区比较,四肢瘫组左侧前额皮质HbO2β值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t=2.652,P=0.013)。(2)不同通道与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数量:不同组别与运动皮质相关的通道对占比依次为截瘫组占94.12%(32/34)、四肢瘫组占82.76%(24/29),对照组仅占74.36%(29/39)。(3)脑区内功能连接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截瘫组(t=4.572,P=0.000)和四肢瘫组(t=4.822,P=0.000)右侧运动区功能连接强度减弱。结论 脊髓损伤后静息态脑激活和脑网络功能连接存在异常,表现为部分脑区局部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增强、大脑皮质之间及脑区内功能连接异常。
  • 张玥, 尹苗苗, 李雅晴, 王利群, 崔立玲, 王雅静,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65-9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伴前庭症状与不伴前庭症状的脑卒中患者步行与静态站立特征差异。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大学环湖医院行康复治疗的82例脑卒中患者以及49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对照者,根据有无前庭症状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前庭症状组(51例)和无前庭症状组(31例),采用7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稳定性,感觉整合平衡测试(CTSIB)评价静态站立平衡稳定性。结果 7米步行测试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步态空间参数和时间参数,以及躯干冠状面摆动角度、摆动面积、冠状面姿势摆动的均方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其中,前庭症状组和无前庭症状组步幅、步速、步频低于对照组(均P=0.000),双支撑相时间、终末双支撑相时间高于对照组(均P=0.000);前庭症状组步幅、步速、步频亦低于无前庭症状组(均P<0.05),双支撑相时间、终末双支撑相时间亦高于无前庭症状组(均P=0.000);前庭症状组和无前庭症状组躯干冠状面摆动角度(均P<0.01)、摆动面积(均P=0.000)和冠状面姿势摆动的均方根(均P=0.000)大于对照组,且前庭症状组躯干冠状面摆动角度和冠状面姿势摆动的均方根亦大于无前庭症状组(均P=0.000)。CTSIB测试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躯干摆动面积、冠状面和矢状面姿势摆动的均方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其中,前庭症状组和无前庭症状组在睁眼稳定面、闭眼稳定面、睁眼平衡软踏、闭眼平衡软踏共4种测试条件下,冠状面和矢状面姿势摆动的均方根大于对照组(均P<0.01);前庭症状组和无前庭症状组在睁眼稳定面、闭眼稳定面、闭眼平衡软踏共3种测试条件下,躯干摆动面积大于对照组(均P=0.000);前庭症状组在睁眼平衡软踏下的躯干摆动面积大于对照组(P=0.000),但无前庭症状组小于对照组(P=0.000)。结论 伴前庭症状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参数较不伴前庭症状的脑卒中患者发生明显改变,可为实施精准化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 技术与方法
  • 吴涛, 吴垚, 陈爱林, 戴纯刚, 朱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73-9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常用血管内介入材料电反应性能及其电凝血栓形成效果的差异。方法 采用万用表测量不同型号的常用微导丝和弹簧圈电阻值,获取反映介入材料电反应性能的物理参数。分别以生理盐水和新西兰白兔离体动脉血作为电解质进行体外电解产气实验,获取单位时间产气量,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介入材料表面血栓附着情况。结果 电阻值测量显示,ASAHI、SilverSpeed、Traxcess微导丝和Axium弹簧圈导电性能良好,通电后均可发生电解产气现象,且电压与产气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离体动脉血电凝结果显示,提高电压可获得更好的血栓形成质量。结论 电阻值测量可以初步筛选出适用于动脉内电凝的微导丝和弹簧圈,而电压是决定介入材料电解反应强度和血栓形成质量的关键因素。
  • 基础研究
  • 李娜, 刘晓莉, 朱爱琴, 艾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81-9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红系前体细胞(EPC)及其亚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与治疗的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予以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同时选取相匹配的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红系前体细胞及其亚型CD45+EPC和CD45-EPC比例;进一步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并构建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AD模型组、CD45+EPC组、CD45-EPC组、Artemin阻断组神经元凋亡比例。结果 AD组与对照组、AD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红系前体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D组治疗前CD45+EPC比例(t=7.277,P=0.000)和活性氧含量(t=10.817,P=0.000)高于对照组、CD45-EPC比例(t=7.277,P=0.000)和Artemin含量(t=6.547,P=0.000)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前后CD45+EPC和CD45-EPC比例、活性氧和Artemin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元凋亡实验显示,不同处理组神经元凋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62,P=0.000),AD模型组(t=9.330,P=0.000)、CD45+EPC组(t=14.362,P=0.000)、CD45-EPC组(t=2.423,P=0.036)和Artemin阻断组(t=9.970,P=0.000)神经元凋亡比例均高于对照组,AD模型组(t=4.548,P=0.001)、CD45+EPC组(t=8.759,P=0.000)和Artemin阻断组(t=5.387,P=0.000)均高于CD45-EPC组,CD45+EPC组亦高于AD模型组(t=5.091,P=0.000)和Artemin阻断组(t=3.175,P=0.004)。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CD45+EPC比例显著增加,CD45-EPC比例显著减少。CD45-EPC可以通过分泌Artemin减少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神经元凋亡。
  • 临床研究
  • 谢飞, 刘秋皖, 耿直, 胡盼盼, 吴君仓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88-9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跨期决策能力障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与治疗的36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焦虑和抑郁症状,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词汇流畅性测验(VFT)、Stroop色词测验(SCWT)、数字广度测验(DST)评价认知功能,跨期决策范式的延迟折扣率K值评价跨期决策能力。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MMSE评分(Z=-4.536,P=0.000)、VFT正确个数(Z=-4.555,P=0.000)、DST正序正确复述个数(Z=-4.696,P=0.000)和倒序正确复述个数(Z=-3.261,P=0.001)减少,HAMA评分(Z=-5.153,P=0.000)、HAMD评分(Z=-5.637,P=0.000)、Stroop C-A(Z=-7.105,P=0.000)、K值(Z=-3.209,P=0.004)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K值与MMSE评分、VFT正确个数、Stroop C-A、DST正序和倒序正确复述个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跨期决策能力障碍,无法合理权衡延迟奖励的价值,更倾向即时奖励,决策行为更冲动。
  • 黄冠又, 郝淑煜, 王亮, 张力伟, 张俊廷, 吴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993-9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76例脑膜瘤患者,回顾总结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病理分级分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筛查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分析。结果 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70分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短于KPS评分≥70分者[(8.04±1.98)年对(8.08±1.18)年;χ2=5.370,P=0.020],瘤周水肿2~3级者中位PFS短于瘤周水肿0~1级者[(8.05±1.79)年对(8.06±1.09)年;χ2=9.805,P=0.002],硬脑膜侵袭者中位PFS短于硬脑膜未侵袭者[(7.97±1.70)年对(8.06±1.09)年;χ2=12.357,P=0.000],WHO 2~3级者中位PFS短于WHO 1级者[(5.14±2.07)年对(8.12±0.87)年;χ2=113.774,P=0.0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WHO 2~3级可增加脑膜瘤术后复发风险(RR=15.693,95%CI:5.905~41.707;P=0.000)。结论 术前KPS评分、瘤周水肿、硬脑膜侵袭和WHO分级可能影响脑膜瘤术后复发,其中WHO 2~3级增加脑膜瘤术后复发风险。
  • 综述
  • 陈梅, 王后芬, 史梦婷, 于云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1000-10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癫痫猝死(SUDEP)预测指标,给癫痫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随着研究深入,癫痫发作特别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后,脑电图可监测到癫痫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PGES),自此PGES作为SUDEP可能的脑电图标志物备受关注。本文拟对PGES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关因素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PGES的产生及其与SUDEP的关联性。
  • 病例报告
  • 杜振萍, 李惠平, 卢爱丽, 王立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2(11): 1005-10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2.1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