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2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牛朝诗, 熊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27-10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深部电刺激术最早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之后逐渐用于中晚期帕金森病、药物难治性肌张力障碍、其他类型震颤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可长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近30余年运动障碍性疾病外科治疗的重大进展。然而脑深部电刺激术存在无法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中轴系统症状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等局限,以及诱发认知功能障碍和步态平衡障碍等不良事件。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术刺激靶点和设备技术的革新进一步推动了该疗法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 专题综述
  • 熊赤,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32-10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异质性强,病情呈渐进性加重,其病理核心特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但这一病理特征仅能解释部分症状。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fMRI、光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诱发的神经环路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多种治疗措施的干预靶点。本文对近年帕金森病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如帕金森病常见症状、神经环路模型,以及异常神经电活动模式等进行概述,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 功能神经外科
  • 张伟文, 陈鹏, 蒋曼丽, 熊赤, 汪莹,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37-10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特点,以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以揭示工作记忆障碍相关脑区异常神经元活动和可能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9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T,包括数字顺背测验(DSFT)和数字倒背测验(DSBT)]、画钟测验(CDT)和动物词语流畅性测验(VFT)评价认知功能,并行静息态fMRI检查,计算ALFF值以及差异脑区与全脑的FC值,Spearman秩相关分析差异脑区ALFF值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DSFT评分分为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组(PD-WI组,17例)或帕金森病未合并工作记忆障碍组(PD-normal组,22例),PD-WI组患者MMSE总评分(Z=-2.149,P=0.032)和记忆力(Z=-2.465,P=0.014)、注意力和计算力(Z=-2.239,P=0.025)、语言功能(Z=-2.575,P=0.010)分评分,以及DST(Z=-5.357,P=0.000)、DSBT(Z=-3.967,P=0.000)和CDT(Z=-3.410,P=0.001)评分均低于PD-normal组;ALFF值升高脑区主要位于右侧扣带后回、右侧丘脑和右侧楔前叶(GRF校正;voxel P<0.05,cluster P<0.05),以右侧扣带后回为兴趣区,与其FC值升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眶部额中回和右侧舌回(GRF校正;voxel P<0.05,cluster 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右侧扣带后回ALFF值与DSFT评分呈负相关(rs=-0.530,P=0.001)。结论 帕金森病合并工作记忆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脑默认网络核心脑区右侧扣带后回的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增强及其与左侧眶部额中回和右侧舌回的功能连接增强,是对早期工作记忆障碍的代偿。

  • 梅加明, 牛朝诗, 熊赤, 蒋曼丽, 陈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45-10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的可行性与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神经核团毁损术后复发并再次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共9例,观察术中、术后麻醉苏醒和随访期间不良事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运动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9例患者分别行单侧(2例)或双侧(7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于毁损灶同侧和对侧所记录到的细胞放电频率均在400~500 Hz,无明显差异;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以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疗效更佳,无一例于术中或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UPDRS评分为115.56±26.17,术后开机刺激3个月后评分为32.56±9.08,运动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53,P=0.000);术前ADL评分为38.56±6.09,术后开机刺激3个月为73.68±19.07,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t=10.850,P=0.000)。结论 对于单侧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出现肢体僵直和(或)震颤症状的患者,只要丘脑底核解剖结构完整,择期行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安全有效,以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效果更佳。

  • 曲婧, 刘济源, 李变芳, 韩奕勃, 吕红, 禹红梅, 任艳, 王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50-10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帕金森病患者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中丘脑底核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确诊的4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全身麻醉(22例)或局部麻醉(22例)下行双侧STN-DBS;全身麻醉组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植入电极,术中定位丘脑底核并微电极记录双侧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长度,术后复查MRI或CT与术中定位对比,计算电极靶点径向误差。结果 全身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均记录到丘脑底核典型放电并定位其感觉运动功能亚区。全身麻醉组与局部麻醉组双侧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长度[左侧(5.46±0.98)mm对(5.30±0.91)mm,t=0.561,P=0.578;右侧(5.21±0.85)mm对(5.21±1.21)mm,t=0.000,P=1.000]、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16.37±0.83对16.20±0.98;t=0.621,P=0.538)、不良反应发生率[68.18%(15/22)对72.73%(16/22);χ2=0.109,P=0.741],以及术后复查双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左侧(1.24±0.56)mm对(1.18±0.52)mm;t=0.337,P=0.738;右侧(1.10±0.45)mm对(1.05±0.53)mm;t=0.368,P=0.7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下STN-DBS对术中丘脑底核的电生理信号均无明显影响,施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调整麻醉深度,当BIS ≥ 70时微电极可记录到清晰的丘脑底核电生理信号并精准植入电极。

  • 王澍, 赵萌, 王军, 王雄飞, 潘军红, 刘长青, 刘钊, 张春生, 张小英, 韩一仙, 栾国明, 关宇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57-10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局部麻醉(22例)或者全身麻醉(18例)下行双侧STN-DBS手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40例,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分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价手术前后运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和记忆力、抑郁和焦虑情绪。结果 全身麻醉组第2根电极靶点偏移低于局部麻醉组[(0.98±0.39)mm对(1.21±0.35)mm;t=-2.041,P=0.048],第1根电极靶点偏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0.29)mm对(1.01±0.35)mm;t=-0.496,P=0.623]。与手术前相比,术后6、12和24个月随访时全身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开"期和"关"期UPDRS-Ⅲ评分(均P=0.001)、Hoehn-Yahr分期(均P=0.001)均明显降低,ADL评分增加(均P=0.001);但两组各项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局部麻醉组HAMA-14评分高于入院时(P=0.027)、全身麻醉组HAMD-17评分(P=0.008)和HAMA-14评分(P=0.001)低于术前1 d;术后6、12和24个月随访时两组HAMD-17评分(均P=0.001)和HAMA-14评分(均P=0.001)分别低于入院时、术前1 d和术后1 d,且全身麻醉组HAMD-17评分低于局部麻醉组(P=0.048)。结论 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下STN-DBS均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和抑郁情绪,且不影响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但应注意围手术期不同麻醉方式情绪波动的相关特点,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适应证综合选择麻醉方式。

  • 王宁, 王晓松, 郭宇鹏, 付宗荟, 陈国强, 王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66-10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Meige综合征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后平衡和步态障碍原因。方法 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共14例患者于双侧STN-DBS术后出现平衡和步态障碍,通过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Tinetti平衡和步态量表(TBGA)对其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肌张力障碍程度、平衡和步态障碍程度进行评价,并分析原因。结果 14例患者STN-DBS刺激方式均为单极刺激,平均随访(28.36±9.5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BFMDRS总评分改善率(79.57±22.21)%,其中运动评分改善率(78.68±19.91)%、功能障碍评分(72.99±46.54)%,至末次随访时BFMDRS总评分(Z=-4.055,P=0.000)和运动评分(Z=-3.919,P=0.000)均低于术前;TBGA总评分恶化率为(28.61±9.66)%,其中平衡评分恶化率(22.05±10.32)%、步态评分(37.39±9.79)%,末次随访时TBGA总评分(Z=-4.658,P=0.000)、平衡评分(Z=-3.325,P=0.001)和步态评分(Z=-3.324,P=0.001)均低于术前。随访期间通过调整程控参数或更换刺激触点,6例平衡和步态障碍明显改善、8例改善不明显。结论 Meige综合征患者行STN-DBS后可出现一定比例的平衡和步态障碍,调整刺激触点和程控参数仅对部分病例有效,更换其他刺激模式(双极刺激、变频刺激、循环刺激等)是否有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郝庆沛, 丁虎, 刘如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72-1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Meige综合征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特点,初步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对非运动症状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2019年2-5月确诊的Meige综合征患者共计1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评价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严重程度。结果 术前共计9/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和睡眠障碍,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时,抑郁和睡眠障碍比例分别为8/12和9/12例、8/12和9/12例、6/12和10/12例,手术前后抑郁(χ2=3.102,P=0.376)和睡眠障碍(χ2=2.598,P=0.458)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ige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睡眠障碍,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其非运动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

  • 基础研究
  • 郝玉冰, 张安玲, 王虎, 王广秀, 高照, 贾志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76-1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N1(PKN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检索GEPIA数据库验证PKN1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胶质瘤细胞系LN229、U87和A172的PKN1蛋白表达量。采用无意义序列(siRNA-NC组)和PKN1小干扰RNA序列(siRNA-PKN1组)转染A172细胞,并通过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率、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 经检索GEPIA数据库发现胶质母细胞瘤组织(163例)PKN1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脑组织(207例,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A172细胞PKN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U87细胞(t=3.096,P=0.036)和LN229细胞(t=8.994,P=0.000)。敲低PKN1基因表达第3~6天siRNA-PKN1组A172细胞增殖能力低于siRNA-NC组(t=3.275,P=0.031;t=5.949,P=0.004;t=10.430,P=0.000;t=6.645,P=0.003);两组A172细胞划痕愈合率随时间推移具有不同程度增加(F=249.993,P=0.000),敲低PKN1基因表达后,A172细胞划痕愈合率(F=97.811,P=0.000)和细胞穿膜数目(t=5.840,P=0.004)均低于siRNA-NC组,而A172细胞凋亡率高于siRNA-NC组(t=5.461,P=0.006)。结论 胶质瘤PKN1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脑组织,敲低PKN1基因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临床研究
  • 李永, 张天明, 邱锷, 张家亮, 赵景武, 刘浩成, 徐勇, 孙博文, 刘红刚, 康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85-10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源于鼻-鼻窦的颅内真菌感染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与结果 2004年11月至2019年7月共诊断与治疗15例源于鼻-鼻窦的颅内真菌感染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单眼视力下降,既往可伴有鼻-鼻窦手术史(9例)。CT可见颅底骨质缺损,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采取经颅入路(8例)、经鼻内镜(4例)或经颅入路联合经鼻内镜(2例)手术切除炎症性病灶,重症者行腰大池引流术(1例);病灶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4例。经组织病理和真菌培养诊断为真菌性肉芽肿(9例,曲霉菌感染6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2例、毛霉菌感染1例)、真菌性脑脓肿(4例,曲霉菌感染3例、毛霉菌感染1例)、弥漫性真菌性脑膜炎(2例,曲霉菌感染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1例)。抗真菌药物治疗3~36个月,中位时间9.10(6.00,10.70)个月,随访6个月至14年,3例死亡。结论 源于鼻-鼻窦的颅内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颅内真菌性肉芽肿或真菌性脑脓肿,致病菌以曲霉菌居多,头痛为最常见症状,手术切除病灶同时应维持鼻窦引流通畅,术后需长程抗真菌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

  • 孙思, 康军, 赵尚峰, 邱锷, 李永, 史继桐, 马建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92-10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颅眶联合入路切除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经颅眶联合入路即改良Dolenc入路联合眶上入路手术切除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患者共23例,其中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3例。13例术前即存在视力下降患者中7例视力进一步下降;5例术前眼动障碍和(或)上睑下垂患者中3例残留眼动障碍,另有11例术后新发眼动障碍。23例中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血肿或颅内感染,无死亡或肿瘤复发病例。结论 由于海绵窦-眼眶沟通三叉神经鞘瘤部位与周围毗邻解剖结构关系特殊,术后易出现视力下降和眼动障碍等并发症,采用经颅眶联合入路手术,全切除率较高、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 管玉华, 郑刚, 李刚, 陈少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099-1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迟发性面瘫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迟发性面瘫组(面瘫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面肌痉挛位置、术前面肌痉挛程度(Cohen分级)、责任血管数量及面神经压痕等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迟发性面瘫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306例患者中共21例(6.86%)于术后(11.40±3.62)天发生迟发性面瘫,其中House-Brackmann(H-B)分级Ⅲ级2例、Ⅳ级17例、Ⅴ级2例。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长病程(OR=1.130,95% CI:1.004~1.271;P=0.042)、面神经压痕明显(OR=0.167,95% CI:0.056~0.495;P=0.001)是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随访0.50~5.00年,其中19例自愈,面神经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H-B分级Ⅰ级);2例恢复达到Ⅱ级。结论 病程长、面神经压痕明显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患者多可自愈,预后良好。

  • 综述
  • 朱志中, 于洋, 于宁波,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104-1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步态障碍贯穿于帕金森病疾病全过程,是导致患者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机制复杂,脑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分析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相关脑功能变化特点及规律,对于揭示步态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基于fMRI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步态障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病例报告
  • 沈发秀, 钟洪芬, 段建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109-1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卫材朗动眩晕论坛
  • 肖本杰, 毕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114-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索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2): 1117-1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