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2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张建国, 乔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29-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多种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神经传导的完整性,实时反映术中神经功能,以减少潜在的神经损伤,提高手术疗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辅助定位皮质功能区和重要神经传导通路、辨别特定神经组织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普遍应用的成熟技术,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简要概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现状与进展。

  • 专题讲座
  • 庄禹童, 陈凯天, 杨艺, 何江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36-9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评估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是制定诊疗策略的基础,仅依据床旁神经系统查体难以精准判定,误诊率极高。辅助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隐匿意识的检出率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基于脑电图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高性价比、高时域分辨力和长时程记录等优点,本文综述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慢性意识障碍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以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 徐秦岚, 强峻, 刘献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44-9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外科手术的最终目的是在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安全切除病灶,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尤其是语言功能的保留意义重大,因此术前和术中功能区定位对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侵袭性定位方法即术中直接电刺激仍是语言功能区定位和优势侧定位的“金标准”,fMRI、DTI、脑磁图和导航经颅磁刺激等非侵袭性定位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术前定位、术后随访和复查,多模态功能评估可提高术前语言功能区定位的准确性。本文拟对语言功能区的定位方法进行概述,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 神经电生理监测
  • 陶晓蓉, 王明然, 王荣, 李志保, 樊星, 张力伟, 乔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49-9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术中直接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DES-MEP)在脑干肿瘤手术中对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行脑干肿瘤切除术患者共136例,术中常规行电生理监测联合神经导航(对照组,68例)或常规电生理与DES-MEP监测联合神经导航(联合监测组,68例),根据手术前后肌力变化(Lovett肌力分级)判断是否存在新发运动障碍,以术中DES-MEP监测和术后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判断DES-MEP监测的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并计算其预测术后运动功能预后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准确率。结果 联合监测组患者术后2周出现严重新发运动障碍(Lovett肌力分级降低≥ 2级)的比例为16.18%(11/68),低于对照组[32.35%(22/68);χ2=4.841,P=0.028]。DES-MEP监测真阳性者44例、假阳性4例、真阴性7例、假阴性13例,术后预测严重新发运动障碍的灵敏度为77.19%(44/57)、特异度7/11,阳性预测值91.67%(44/48)、阴性预测值35%(7/20),诊断准确率为75%(51/68)。结论 脑干肿瘤切除手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与DES-MEP监测技术联合应用,可实现对脑干运动功能的保护,弥补现阶段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皮质脊髓束功能保护方面的不足。

  • 周思捷, 唐庆龙, 姜涛, 杨瑞鑫, 战俣飞, 刘永超, 朱小艳, 白红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55-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皮质脑电图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进行唤醒手术且病变位于运动区的患者共8例,于全身麻醉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采用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运动区皮质(金标准),采集静息态和握拳任务下皮质脑电图μ节律和慢皮质电位信号,小波分析上述不同节律运动前后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RD)特征量的变化,对比μ节律和慢皮质电位单独或联合应用时各阈值及不同模式识别运动区的能力,计算其定位灵敏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 (1)当μ节律ERD特征量阈值为40%、慢皮质电位ERD为1.6时,二者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度分别为81.08%(30/37)和83.78%(31/37)、特异度83.33%(25/30)和80%(24/30)。(2)μ节律联合慢皮质电位定位运动区皮质采用D模式(敏感性优先模式即μ节律或慢皮质电位呈阳性反应的区域定义为运动区皮质)时,其定位准确度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29%(36/37)和80%(24/30)。结论 运动前后皮质脑电图分析对定位运动区皮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对脑组织无不良刺激性,有望成为术中辅助直接电刺激定位的新方法。

  • 宗轶烜, 沈琦, 肖明, 方媛, 毛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62-9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状态下邻近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对术后新发/加重运动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接受邻近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的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采取经颅电刺激(TES)、直接皮质电刺激(DCS)或皮质下电刺激(SCS),记录对侧肢体和面部肌肉的运动诱发电位,以定位大脑运动皮质和皮质脊髓束。运动诱发电位的预警标准为TES-MEP波幅降低≥ 50%或DCS-MEP波幅降低≥ 50%;以英国医学研究学会(MRC)肌力分级为“金标准”,计算TES-MEP、DCS-MEP和SCS-MEP预测术后新发/加重运动障碍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 49例患者均诱发出TES-MEP,真阳性2例、真阴性44例、假阴性3例;有11例诱发出DCS-MEP,真阳性1例、真阴性10例;TES-MEP预测术后新发/加重运动障碍灵敏度为2/5、特异度100%(44/44)、阳性预测值为2/2、阴性预测值93.62%(44/47);DCS-MEP预测灵敏度为1/1、特异度10/10,阳性预测值为1/1、阴性预测值10/10。共5例(10.20%)患者术后出现新发/加重运动障碍,随访至术后3个月,1例肌力恢复正常;TES-MEP预测灵敏度为2/4、特异度100%(45/45),阳性预测值为2/2、阴性预测值95.74%(45/47);DCS-MEP预测灵敏度为1/1、特异度10/10,阳性预测值为1/1、阴性预测值10/10。结论 术中TES-MEP监测假阴性率较高,DCS-MEP与术后运动功能预后一致性较高,但是由于无法显露中央前回皮质使其应用率较低。推荐联合应用TES-MEP、DCS-MEP和SCS-MEP判断运动传导通路完整性,效果更佳。

  • 李晓宇, 张鸿祺, 凌锋, 胡鹏, 任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70-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预警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3月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共64例,术中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对神经功能进行监测,并以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 80%作为预警标准预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McCormick分级作为“金标准”,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 80%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多模态监测的灵敏度为75%(15/20)、特异度78.57%(33/42),阳性预测值为62.50%(15/24)、阴性预测值86.84%(33/38)。结论 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运动诱发电位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有效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运动诱发电位预警标准以波幅降低≥ 80%为宜。

  • 万慧娟, 陈超, 王圣松, 王秀, 桑林, 郑重, 周峰, 胡文瀚, 张凯, 张建国, 邵晓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75-9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之临床特征并评价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4年5月至2020年1月确诊的32例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发作期症状学、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模式。结果 10例(31.25%)患者MRI呈异常征象。依据发作症状学模式(SPs)分类,SP1(早期的初级运动表现)1例(3.13%)、SP2(不自然的过度运动)18例(56.25%)、SP3(协调的过度运动)6例(18.75%)、SP4(富有情感内容的姿势行为)7例(21.88%)。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81.25%(26/32)和71.88%(23/32);其中发作期头皮脑电图起始早于临床症状者23例(71.88%),放电部位局灶性14例(43.75%)、脑区性8例(25%),两种起始模式以包含各种低波幅快活动者为主;双侧性/广泛性1例(3.13%)。11例(34.38%)患者发作间期样放电部位与发作期脑电图所示起始部位相符且恒定局限于1个或相邻2~3个电极。结论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影像学阳性检出率较低,症状学具有特殊性,高质量视频脑电图记录及判读在诊断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发作期脑电图可为术前评估提供必要的定侧及定位信息。

  • 马思远, 樊星, 乔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82-9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抽动障碍患儿定量脑电图特征,探讨定量脑电图在抽动障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12月共104例抽动障碍患儿和49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脑电图资料,比较额叶Fp1、Fp2、F3和F4共4组导联的α、β、θ、δ频段相对能量、θ/β功率比和光谱边界等量化指标。结果 抽动障碍组患儿额叶Fp1和Fp2导联中θ频段相对能量(Z=2.354,P=0.019;t=-2.351,P=0.020)和θ/β功率比(Z=1.990,P=0.047;Z=2.206,P=0.027),F3导联中δ频段相对能量(t=-2.107,P=0.037),F4导联中θ频段相对能量(Z=2.342,P=0.019)、δ频段相对能量(Z=2.510,P=0.012)和θ/β功率比(Z=2.266,P=0.023)均高于对照组;4组导联中α频段相对能量均低于对照组(Z=-3.005,P=0.003;Z=-2.829,P=0.005;Z=-2.905,P=0.004;Z=-2.849,P=0.004),F4导联中β频段相对能量亦低于对照组(Z=-2.022,P=0.043);而光谱边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抽动障碍的病变累及额叶皮质并造成脑激活-抑制功能失调。定量脑电图可以为抽动障碍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 宫达森, 崔云, 岳树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87-9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异常肌反应作为评价减压程度和效果的指标广泛应用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由于个体差异、记录肌肉单一等原因,导致术中异常肌反应阳性率差异较大。为了观察与评价该项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患侧面神经颧支作为刺激点,同时记录同侧面神经多分支支配肌肉的异常肌反应,以提高术中异常肌反应阳性率。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的96例面肌痉挛并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于术中刺激患侧面神经颧支,同时记录同侧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颏肌的异常肌反应。结果 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颏肌的异常肌反应总阳性率为97.92%(94/96),其中额肌异常肌反应阳性率为43.75%(42/96)、眼轮匝肌为38.54%(37/96)、口轮匝肌为64.58%(62/96)、颏肌为78.13%(75/96),颏肌和口轮匝肌异常肌反应阳性率均高于额肌(P=0.000,0.006)和眼轮匝肌(P=0.000,0.000)。术后异常肌反应消失患者治愈率高于异常肌反应仍持续存在患者[94.38%(84/89)对3/5;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3]。结论 同时监测面神经多分支支配肌肉可明显提高异常肌反应阳性率,术后异常肌反应消失可辅助评估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判断预后。

  • 临床研究
  • 凌冶平, 张广,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993-9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远端机械取栓结合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大血管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串联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确诊的前循环颅内动脉闭塞合并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0例,采用球囊扩张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通过导引导管后先行远端机械取栓再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术后即刻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术后90 d预后,记录术后症状性或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外血管支架植入术及远端支架取栓术,术后即刻mTICI 2b级5例、3级3例、2a级1例、0级1例,血管再通率8/10例;其中1例术后7 d颈内动脉颅外段再闭塞但临床症状无恶化。术后24 h症状明显改善6例,NIHSS评分均较基线下降≥ 4分。术后90 d mRS评分0分2例、1分1例、2分1例、3分4例、4分1例、6分1例(死亡),预后良好率4/10例。术后有4例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 远端机械取栓结合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前循环颅内大血管及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串联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行方法。

  • 周雷, 王中, 李吻, 朱巍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1000-10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及术后出血原因。方法与结果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共治疗1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影像学RaymondⅠ级者91例(59.48%)、Ⅱ级25例(16.34%)、Ⅲ级37例(24.18%);宽颈动脉瘤73例(47.71%);支架辅助栓塞63例(41.18%)。术中出血率为1.31%(2/153),出血原因分别为反复超选后弹簧圈微导管到位时破裂(1例)、支架打开后释放首枚弹簧圈时动脉瘤破裂(1例),2例均死亡;术后出血率为1.31%(2/153),均为RaymondⅢ级栓塞,其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另1例再出血行血肿清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随访1年病情稳定。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微导丝或微导管操作不当致动脉瘤壁破裂是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而Raymond分级可能为栓塞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 李斌, 周辉, 金爱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1008-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泌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相关性癫患者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儿童癫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合并CCM分为癫组和CCM组,并以同期体格检查的健康儿童为对照,每组各20例。通过磁珠捕获技术分选血清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泌体表面ICAM-1表达;ELISA检测血清ICAM-1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内ICAM-1表达变化和CD68+巨噬细胞数目。结果 对照组、癫组和CCM组受试者血清ICAM-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癫组受试者血清CD31+外泌体ICAM-1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CM组患儿血清CD31+外泌体ICAM-1平均荧光强度较癫组增加85.60%[(24.77 ±3.90)%对(45.97 ±5.06)%;t=3.317,P=0.008];海绵状血管瘤组织中ICAM-1平均光密度与巨噬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s=0.909,P=0.001);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外泌体表面ICAM-1平均荧光强度增加25.61%[(164.81 ±7.00)%对(207.03 ±9.18)%;t=3.652,P=0.004],脂多糖组则进一步增加,相对于共培养组增加71.13%[(354.31 ±18.22)%对(207.03 ±9.18)%;t=7.212,P=0.000],采用白细胞介素-6(t=4.570,P=0.00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5.105,P=0.000)阻断后外泌体ICAM-1表达水平部分降低。结论 CD31+外泌体ICAM-1在CCM相关性癫患儿体内呈高表达,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ICAM-1表达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 综述
  • 丁岩, 袁媛, 李宁, 詹淑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1014-10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源性仰卧位高血压是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一种表现,常与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伴随存在,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动脉压力反射缓冲功能障碍有关。神经源性仰卧位高血压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目前的诊断标准是,诊断明确的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仰卧位休息至少5分钟后测量血压,收缩压≥ 140 mm Hg/舒张压≥ 90 mm Hg;夜间或睡眠时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考虑神经源性仰卧位高血压可能。治疗原则需兼顾神经源性仰卧位高血压和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

  • 病例报告
  • 胡健, 许文花, 杨嘉欣, 窦曼曼, 曹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1020-10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卫材朗动眩晕论坛
  • 赵蕾, 吴菁, 姜春燕, 董幼镕, 陈伟, 刘建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11): 1023-10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1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