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1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4-09-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邓国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41-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科学发展史
  • 冯凯, 张星虎, 许贤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44-7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 世纪中叶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认识是双侧同时发病的视神经炎和脊髓炎,而后续研究则发现两侧视神经炎呈先后发病,一般相隔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自2004 年水通道蛋白4 抗体被发现以来,“视神经脊髓炎”的概念遇到挑战并被修改。因此,2007 年提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概念,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不同命名,包括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系、视神经脊髓炎谱系、视神经脊髓炎扩展谱系等。笔者拟通过对不同时期“视神经脊髓炎”概念的回顾,对19 ~ 21世纪有关视神经脊髓炎研究的历史沿革进行全面复习,前瞻未来研究方向。
  • 专题综述
  • 黄德晖, 吴卫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51-7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是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自2004 年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特异性抗体NMO-IgG 以来,相继发现其作用靶点是广泛分布于视神经、脊髓、脑室周围区域的水通道蛋白4(AQP4),故亦称之为AQP4 抗体。NMO-IgG 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对疾病活动性、药物疗效和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基于组织、细胞和蛋白质测定的多种方法应用于血清或脑脊液NMO-IgG 检测,本文拟对不同检测方法之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概述。
  • 专题讲座
  • 刘银红, 侯世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57-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以及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共4 种临床典型神经免疫性疾病的电生理学表现进行描述,论述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神经传导检测对吉兰-巴雷综合征、重复神经电刺激和单纤维肌电图对重症肌无力,以及针极肌电图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全面认识电生理学检测对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 罗晶晶, 刘冉, 郝洪军, 高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64-7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反应产生的自身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谢长好, 廖翔, 孙凌云, 邓国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69-7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和多系统损害,累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精神狼疮。神经精神狼疮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机制参与其发病,一是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脑血管损害;二是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炎性因子引起的脑组织损害。
  • 循证神经病学
  • 贺电, 李娅, 徐竹, 周红雨, 楚兰, 蔡刚, 戴庆箐, 张艺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75-7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干扰素-β(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CINAHL、LILACS、PEDR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截止时间:2014 年6 月);并通过阅读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联系参与IFN-β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企业,进一步获取研究信息或未发表的数据。由两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研究、提取研究信息和数据、评价偏倚风险。应用Review Manager 软件(Version 5.3.3)进行Meta 分析,GRADEpro 软件评价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偏倚风险)、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证据的间接性和发表偏倚对主体证据质量的影响。结果 共检索相关文献576 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初步筛选出26 项研究;进一步阅读全文后纳入5 项研究(共2129 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高剂量IFN-β组1076 例、安慰剂组1053 例)。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IFN-β单药治疗且随访时间≥ 1 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临床试验。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学局限性,主要缺陷为随访偏倚风险较高,且数据分析未使用意向治疗原则,仅919 例受试者(43.17%)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2 年时的主要结局。Meta 分析显示,IFN-β可轻微减少随访2 年时复发病例数(RR = 0.810,95%CI:0.740 ~ 0.890;P = 0.000)和残疾进展病例数(RR = 0.700,95%CI:0.550 ~ 0.880;P = 0.002);敏感性分析(最差情况的演示分析)显示,IFN-β治疗无效(RR = 1.110,95%CI:0.730 ~ 1.680,P = 0.620;RR = 1.310,95%CI:0.600 ~ 2.890,P = 0.500)。共1581 例患者(74.26%)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1 年时至少复发1 次的病例数(RR = 0.740,95%CI:0.590 ~ 0.930;P = 0.010),绝对危险降低率为13.24%,需治疗的病例数为8例,表明需要治疗8例患者才可防止1例在第1年内复发。但在年复发率方面,IFN-β治疗无效。IFN-β常导致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寒颤、发热、肌肉疼痛、流感样症状、头痛、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等不良事件,但并不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抑郁、自杀行为或自杀观念的发生。结论 高质量证据显示,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可轻微降低第1 年内的复发病例数,但超过1 年的疗效尚不能确定。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IFN-β在减少残疾进展病例数方面的疗效,尚待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其长期有效性。
  • 神经影像学
  • 贺桂女, 韩雄, 王恩锋, 王莉梅, 袁丽品, 李艳伟, 晏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89-7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和髓内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 对22 例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16 例颈髓髓内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感觉异常[77.27%(17/22)和12/16]、肢体无力[72.73%(16/22)和10/16]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45.45%(10/22)和4/16]。颈髓MRI 检查病灶≥ 3 个椎体节段者分别占63.64%(14/22)和15/16,病灶平均长度为(3.41 ± 1.74)和(3.59 ± 1.28)个椎体节段;呈长T1[68.18%(15/22)和7/16]、等T1[31.82%(7/22)和6/16]或长T2 信号[100.00%(22/22)和8/15],胶质瘤组尚可见混杂T1 和混杂T2 信号(3/16 和6/15);脱髓鞘病变组患者病灶边界模糊常见[90.91%(20/22)],并以条片状和点状强化为主(13/16),而胶质瘤组则以局限性脊髓增粗(15/16)、脊膜增厚(14/16)更常见,呈块状或环形强化(12/16),且可见中央管周围脊髓组织受累(14/15),易发生颈髓囊性变或中央管扩张、出血坏死和“ 帽征”(7/16、5/16 和4/16)。结论 虽然任何单一临床和MRI 特征均不足以鉴别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和髓内胶质瘤,但不同特征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 神经免疫性疾病临床研究
  • 姜红, 何洋, 杨亭亭, 向雅娟, 敖东慧, 高旭光, 刘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795-7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受累脏器或组织的免疫学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56 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视神经脊髓炎33 例、非视神经脊髓炎23 例)临床资料,逐一记录是否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行血清免疫学检测。结果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伴桥本甲状腺炎2 例,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和虹膜睫状体炎各1 例。血清免疫学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者分别为甲状腺功能异常(10/17 例)、抗核抗体阳性(14/28 例)和补体C3 阳性(8/19 例),2 例于分娩后发病。结论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可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可能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发病有关。此外,妊娠期或分娩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 刘楠, 邢岩, 张洁, 许贤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00-8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总结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回顾分析其血清和脑脊液自身抗体表达变化,为临床选择合理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共10 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头部或脊髓MRI检查显示病灶分别位于脑干(3 例)、颈髓(3 例)、胸髓(6 例)或颈胸髓(1 例)。其中血清NMO-IgG 阳性3/8 例、抗核抗体阳性1/3 例、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2/3 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 例和甲状腺功能亢进1 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2 例。结论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对高度怀疑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应行血清和脑脊液自身抗体,以及头部和脊髓MRI 检查,为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缓解期对自身抗体阳性病例进行实验室指标复查,能够明确自身抗体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之间的关系。
  • 牛会丛, 张星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06-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在血清和脑脊液的分布特征,探讨血清AQP4 抗体与脑脊液寡克隆区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AQP4 抗体,动态定时散射比浊法检测白蛋白和IgG,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免疫印迹法检测寡克隆区带阳性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脊液电泳条带中AQP4 抗体。结果 视神经脊髓炎组患者血清AQP4 抗体滴度[8.94(5.41,11.93)ng/ml]与多发性硬化组[7.34(4.76,12.00)ng/ml]相近(Z = -0.510,P = 0.610),脑脊液AQP4抗体滴度[0.45(0.42,0.47)ng/ml]高于多发性硬化组[0.41(0.40,0.41)ng/ml;Z = -2.359,P = 0.018],而且血清水平高于脑脊液(Z = -3.702,P = 0.000)。视神经脊髓炎组患者脑脊液AQP4 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多发性硬化组(5/7 对1/5),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P = 0.242);复发期血清AQP4 抗体滴度[8.54(5.32,11.42)ng/ml]与缓解期[9.97(5.41,13.28)ng/ml]相近(Z = -0.347,P = 0.728);寡克隆区带阳性检出率低于多发性硬化组(3/13 对10/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P = 0.021)。未在寡克隆区带阳性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IgG 电泳条带中检出AQP4 抗体。结论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AQP4 抗体滴度高于脑脊液,行脑脊液AQP4 抗体检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鞘内合成IgG 能力低于多发性硬化患者,且无针对AQP4抗原的成分。
  • 临床病理报告
  • 丁兀兀, 何鑫, 曹译丹, 刘倩, 廖殿英, 张尚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12-8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小脑外脂肪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52 岁。临床仅表现为头痛,CT 显示中线前区域低密度病灶。术中可见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前,大小约5.80 cm × 4.00 cm × 3.80 cm。组织学特征呈明显双相性,由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及其脂肪样细胞构成,有成熟骨组织、部分区域密集钙化灶形成,无坏死和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 蛋白、β-连接素,少数表达神经元核抗原、突触素、鼠双微体2、P53,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异柠檬酸脱氢酶1、结蛋白、CD68、髓鞘碱性蛋白,Ki-67 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脂肪神经细胞瘤临床罕见,主要发生于小脑,小脑以外脑组织极为罕见,明确诊断依赖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患者预后良好,生存期超过5年,最长可超过18年。
  • 临床研究
  • 牛慧艳, 张占强, 王海, 王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20-8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60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接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30 例)或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30 例),于治疗第1、5、15、30 和90 天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时间点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提高(P = 0.020)。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36.67%(11/30)、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显效率为10%(3/30)、总有效率为56.67%(17/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3.195,P = 0.004);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72)。提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更佳。
  • 江起庭, 王钰, 杨丽娜, 高志强, 吴李峰, 江志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24-8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痛性指固有神经瘤疗效。共30 例患者(30 指)分别接受神经弓式双端侧神经吻合术(11 例)、神经移植端-端吻合术(10 例)或直接端-端吻合术(9 例)。参照Burchiel 等疗效评价标准,神经弓式双端侧神经吻合术组疗效达优9 例、良2 例,神经移植端-端吻合术组达优4 例、良3 例、可3 例,直接端-端吻合术组达优4 例、良4 例、可1 例,神经弓式双端侧神经吻合术疗效优于其他两种术式(Z = -1.927,P = 0.041);测量3 种术式组患指两点分辨觉,分别为(5.01 ± 0.71)、(7.30 ± 1.21)和(6.10 ±1.10)mm,神经弓式双端侧神经吻合术低于其他两种术式(F = 3.144,P = 0.022)。提示神经弓式双端侧神经吻合术治疗痛性指固有神经瘤的效果优于神经移植或直接端-端吻合术,可有效治疗痛性指固有神经瘤,消除患指疼痛、恢复指腹触摸敏感性。
  • 综述
  • 张强, 罗国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28-8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患者生活质量。近年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并独立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而卵圆孔未闭在偏头痛尤其是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二者关系密切,但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存争议。卵圆孔未闭可引起反常栓塞,其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伴或不伴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是否存在差异,值得研究。
  • 病例报告
  • 苏学宁, 胆迎, 刘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32-8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孔维泽, 刘彩燕, 高山, 郭毅, 窦万臣,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34-8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11-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9): 831-8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