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3-15
  

  • 全选
    |
    专论
  • 姜卫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61-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范一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66-1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缪中荣, 马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70-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徐锋, 宋冬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74-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目的是消除颅内出血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治疗方法包括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本文主要讨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各种疗方法,评价其优劣,以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治愈率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李欣, 马宁, 刘恋,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78-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手段,可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例的治疗,尤其是可预防严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植入失败、颅内出血、刺破血管、栓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而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准讨论
  • 汪阳, 刘健, 杨新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83-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命名和分类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外科手术所用。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方法,并概述其命名和分类。方法 尝试将126 例患者共142 个床突旁动脉瘤分为两类,即类型Ⅰ(眼动脉动脉瘤)和类型Ⅱ(垂体上动脉动脉瘤)。每一类型再被眼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的假想等分线分为两类,其中Ⅰa 和Ⅱa 类动脉瘤主要位于等分线的近心端,Ⅰb 和Ⅱb 类型位于等分线的远心端。结果 全部动脉瘤均获得成功分类,其中Ⅰa 类动脉瘤45个占31.69%(45/142 ),Ⅰb 类动脉瘤11个占7.75%(11/142 );Ⅱ a 类动脉瘤78个占54.93%(78/142),Ⅱb 类动脉瘤8 个占5.63%(8/142)。 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分类复杂多样,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病例报告
  • 戴科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88-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王宏, 马全锋, 王焕宇, 薛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89-1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目前针对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甚少,尤其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16~ 29岁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共对2008年1 月-2012 年10月住院治疗的21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其中年龄16~29岁的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约占同期总病例数的1.93%(41/2119)。影像学检查共发现42个动脉瘤,前循环35个、后循环7 个,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0.95%(13/42);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各占14.29%(6/42);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较低,仅为4.76 %(2/42 )。位于Willis环分叉部及近侧大动脉上的动脉瘤共34个占80.95%、动脉周围支上者8 个占19.05%,其中直径≤5 mm 者45.24%(19/42)、6 ~ 10mm 者30.95%(13/42)、11~ 24 mm 者7.14%(3/42)、≥25mm 者16.67%(7/42)。结论 青年(16~ 29岁)颅内动脉瘤 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交通动脉是青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以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所占比例较高。青年(16~ 29岁)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近,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
  • 循证神经外科学
  • 刘庆国, 郭兴, 宋志斌, 高建伟, 李旭光, 武云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194-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目前尚无研究显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 )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价64层螺旋CTA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以64层、64排、CT、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隙)出血等词组作为检索词,检索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国家图书馆医学在线(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并辅助手工检索,收集以3D-DSA 为金标准的关于64层螺旋CT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中英文文献。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和Meta-disc Version1.4 统计软件,对所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 项临床试验,经Meta分析显示,64层螺旋CT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95%CI:0.950 ~0.980)和 91% (95%CI :0.860 ~ 0.950),诊断优势比为269.640(95%CI :137.250 ~ 529.720),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993。结论 多层螺旋CTA 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诊断方法。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尚有待设计严谨且样本量更大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评价。
  • 神经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 高恺明,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01-2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破裂出血后果严重。本文回顾分析12例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13个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 月-2012 年6 月治疗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共13个动脉瘤,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总病例数的0.19%(12/6467),平均年龄54岁。动脉瘤形态以囊状居多(10个),梭形少见(3 个);分别位于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即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3 个)、内听道前段(3 个,均位于小脑前下动脉第一分叉部)、内听道段(3 个)和内听道后段(4 个);动脉瘤直径平均为 3.90 mm。其中3 例(4 个动脉瘤)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术(2 例)、孤立术(1 例)],其余 9 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栓塞术2 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3 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术4 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1 例)、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1 例)和双眼对侧视野缺损(1 例);平均随访36.41 个月,Glasgow 预后分级3 分1 例、4 分2 例、5 分9 例,均达良好标准。结论 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外科手术治疗者需综合评价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适应证,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 王世波, 李旭东, 贾强, 韩静, 冯涛, 范一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11-2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临界性病变尚缺乏相应的治疗标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需要更加直观的参考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压力导丝用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能性,以及压力阶差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适应证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5 - 10月施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共32例,分别于手术前后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CT灌注成像及术中支架植入前后颈动脉血管内压力阶差变化,评价颅内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3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均≥70% 或接近闭塞,狭窄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84 ~ 718 cm/s ;术中全脑血管造影狭窄率达 50% ~70% 者7 例、> 70% ~ 90% 者16例、> 90% 者9 例,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符合率约为84.38%(27/32)。术中颈动脉压力阶差获取率为100%,术前压力阶差为10~ 92mm Hg、平均(41.45 ± 25.50)mm Hg,术后为0 ~ 15mm Hg、平均(3.44 ± 3.47 )mm Hg。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颅内血供代偿良好者4 例、不良者28例。结论 压力导丝可以安全有效的获得颈动脉狭窄两端的压力阶差,对于缺乏颅内代偿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在一定范围内其颈动脉压力阶差亦随之增加。因此对于压力阶差较低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 尹龙, 黄楹, 魏铭, 梁伟伦, 孙宏声, 王淑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16-2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 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 例)、脉络膜前动脉(3 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 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 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 例)。动脉瘤颈宽/ 体宽平均为0.80 ± 0.21 (0.53 ~ 1.33 )、体宽/ 高度为1.12 ± 0.37 (0.55 ~ 2.12 )和高度/ 颈宽为1.26 ±0.41 (0.65 ~2.96 );瘤颈直径≥4 mm者7 例、颈宽≥高度者9 例、颈宽≥体宽者8 例;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9 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 分者3 例、0 ~ 1 分者30例;仅1 例患者术后1 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 曹向宇, 李宝民,李生, 王君, 马玉栋, 刘新峰, 梁永平, 葛爱莉, 张阿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2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通过综合分析颈静脉孔区颅内静脉窦血管造影术影像学表现,探讨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困难或失败原因,并寻找可预测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困难的临床指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118 例接受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患者(窦狭窄伴颅内高压87例、窦狭窄致搏动性耳鸣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及静脉窦直径对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的影响。结果 共115 例患者术中支架植入成功、3 例因支架植入困难而导致手术失败。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为连接乙状窦和颈内静脉的过渡结构,侧位脑血管造影呈典型"N"形结构,支架植入成功者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之和为(120.11 ± 30.32)° 、失败者为(86.37 ± 10.72)°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420 ,P = 0.001);静脉窦直径分别为(5.10 ± 1.12 )和(5.11 ± 0.3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7.210,P = 0.352)。结论 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侧位脑血管造影呈"N"形结构,若静脉窦两转折夹角过小易导致支架植入困难,但静脉窦直径不影响支架的植入。
  • 范一木, 李旭东, 王世波, 贾强, 冯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26-2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 ~ 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 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 例好转、4 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 例好转、1 例死亡,余3 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 ~ 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 王利军, 王大明, 刘加春, 陆军, 祁鹏, 姜学丽, 彭海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32-2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安全性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支架相关死亡或 残疾。共植入自膨式支架24个,术后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 85.63%降至11.25%;扭曲角度(Metz 观测分类法)由术前< 90°全部纠正至> 12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术前头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临床随访6 ~ 72个月,除1 例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 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 例血小板聚集试验呈阿司匹林抵抗、1 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2 例失访外,其余17例患者CT血管造影(10例)和B超(7 例)检查均显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和扭曲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治疗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扭曲,其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作,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 王磊波, 赵晓静, 罗卫娟, 刘恋, 马宁,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37-2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锁骨下动脉狭窄主要临床表现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 - 11月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后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率<20% ,椎动脉呈顺向血流,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完全消失,同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无一例出现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术后10天至6 个月时,血管超声及CTA 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吴春富, 梁建广, 冷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42-2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采取单纯微弹簧圈栓塞供血动脉姑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在栓塞血管巢近端供血动脉后,可出现新的供血动脉并可能改变静脉引流途径,从而增加颅内出血风险。闭塞引流静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经静脉途径闭塞引流静脉成功率较高,本研究尝试经静脉入路注射液体栓塞剂Onyx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1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海绵窦区8 例、横窦乙状窦区4 例),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瘘口完全闭塞者11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者1 例。随访3 个月至3 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11例、明显缓解者1 例。结论 应用液体栓塞剂Onyx结合微弹簧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
  • 杨华堂, 李广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47-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22例)和动脉瘤夹闭术(15例)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 个月至1 年,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动脉瘤夹闭术组、病残率低于动脉瘤夹闭术组。提示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早期处理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与动脉瘤夹闭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以及疗效及安全性高之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乔晓会, 乔雷, 彭斌,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50-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3): 254-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