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16
  

  • 全选
    |
    专论
  • 余新光,尹一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379-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381-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382-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王坤,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385-3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为颅颈交界区常见疾病之一,其诊断主要依靠CT 及MRI。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手术治疗难度较大,目前主要采用经前后路联合手术、单纯经前路手术及单纯经后路手术。虽然尚有单纯经后路减压手术,但不推荐临床应用。各种术式比较,其并发症不尽相同,目前仅建议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开展此类手术。
  • 李鹏超,刘勇,菅凤增,张远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389-3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hiari畸形的外科治疗始于1932 年,70 余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手术方式不断改进。然而,由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致使不能形成一种临床公认的最佳外科手术方法,手术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操作步骤或具体方法仍存有争议。本文拟就Chiari 畸形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并对目前的热点问题和新技术应用进行概述。
  • 计算机生物力学研究
  • 黄菊英,李海云,菅凤增,严华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394-3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人体腰椎运动节段(L3 ~ 5)有限元模型,于轴向正压力、前屈、侧弯、后伸及旋转等载荷下研究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根据健康成年人腰椎运动节段(L3 ~ 5)的CT 影像学资料,采用Mimics 10.0 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和Geomagic 10.0 逆向工程软件分别建立腰椎运动节段(L3 ~ 5)椎体和椎间盘的几何模型,Ansys 软件附加腰椎相关韧带及通过改变椎间盘突出后对应的材料属性,构建正常模型和腰椎间盘突出(L3-4)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正常椎间盘和突出椎间盘于轴向正压力、前屈、侧弯、后伸和旋转等载荷下生物力学特征参数。结果  腰椎运动节段(L3,4)发生椎间盘突出后即改变了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及传递载荷能力,应力主要集中于纤维环之后外侧。结论  腰椎运动节段(L3-4)椎间盘突出后椎间盘的承载功能明显下降。
  • 循证神经外科学
  • 刘庆国,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武云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399-4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以椎间盘镜、显微镜、腰椎间盘突出等相关中英文关键词作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并对部分杂志进行手工检索,收集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 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RevMan 5.0.24 统计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 项临床研究计1069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比较,两种术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 -0.170,95%CI:-3.590 ~ 3.260;P = 0.920)。椎间盘镜手术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RR = 3.040,95%CI:1.170 ~ 7.890;P = 0.020)、神经根损伤(RR = 5.130,95%CI:0.890 ~ 29.420;P = 0.070)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RR = 2.320,95%CI:0.970 ~ 5.520;P = 0.060)均高于显微手术;两种手术所用时间(MD = 10.780,95%CI:7.180 ~ 14.370;P =0.000)、手术切口长度(MD = -0.950,95%CI:-1.840 ~ 0.070;P = 0.030)和术后住院时间(MD = 0.210,95%CI:-0.080 ~ 0.340;P = 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 27.420,95%CI:-8.840 ~ 63.680;P = 0.140)。结论  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但椎间盘镜手术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显微手术。鉴于所纳入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较低且数量较少,应谨慎引用本研究结果,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 新技术新方法
  • 陈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06-4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影像学
  • 黄靖,李坤成,段云云,刘亚欧,任卓琼,刘峥,董会卿,陈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07-4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NASC)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3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 例健康志愿者施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第2 ~ 5 颈椎(C2 ~ 5)水平前索、后索、侧索及灰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扩散率(MD)值,比较两组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相关分析检验多发性硬化组患者FA值和MD 值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发性硬化组患者C2 ~ 5 前索、侧索、后索和灰质NASC 的FA 值降低、MD 值升高(均P < 0.05);相关分析显示,FA 值与EDSS 评分呈负相关(r =-0.328 ~ -0.207,P = 0.001 ~ 0.035),各兴趣区MD 值与EDSS 评分呈正相关(r =0.234 ~ 0.409,P = 0.000 ~ 0.018)。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 表现比正常脊髓的FA 值降低,提示存在隐匿性病变。脊髓扩散张量成像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评价和疗效判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 脊柱脊髓疾病临床研究
  • 乔广宇,张远征,余新光,佟怀宇,尚爱加,周定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12-4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6 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 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 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 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 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 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由术前的9.43 ± 3.16 提高至13.80 ± 2.07(t = 4.063,P = 0.037),Odom 评级优19 例、良49 例、可7 例、差1 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 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 例完全复位、35 例部分复位;其中26 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 例获3 个月以上随访,JOA 评分由术前的8.90 ± 1.22 提高至14.72 ± 1.57(t = 4.914,P = 0.015),Odom 评级优18 例、良30 例、可2 例、差0 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 例术后清醒拔管12 h 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 例术后第6 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 级;2 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 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应用Goel 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 胡鹏,陈赞,吴浩,王坤,孙永华,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18-4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ChiariⅠ型畸形为颅颈交界区软组织畸形,可合并其他复杂骨性畸形如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寰枕融合等。对这些复杂畸形,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并Ⅰ期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 年7 月-2011 年9 月治疗的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MRI 影像学数据评价颈脊髓功能和脊髓空洞改善程度。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14 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男性4 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为(31.86 ±11.36)岁。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13.07 ± 1.59,术后增加至15.57 ± 1.0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946,P = 0.000);术前脊髓空洞大小平均为(7.05 ± 1.98)mm,术后缩小至(2.21 ± 1.91)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7.271,P = 0.000)。手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经后路复位内固定联合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的ChiariⅠ型畸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缩小脊髓空洞。
  • 贾贵军,吉宏明,张刚利,张燕,胡昌辰,任晋瑞,闫晓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24-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8 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 例、经口腔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 例、外伤所致2 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 例中16 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 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 例,欠佳1 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 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 个月(3 ~ 28 个月),JOA 平均评分为11.62 ± 3.23,与手术前评分(7.51 ± 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5.476,P = 0.004)。结论  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朱伟杰,袁绍纪,卢培刚,张荣伟,王同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30-4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 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自体颗粒骨植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MRI 及X 线判断术后寰枢间距及延髓颈髓角改善程度。结果  3 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30 min(110、130 和150 min);平均出血量为150 ml(100、200 和150 ml)。术后CT 检查显示,3 例患者内固定钛板及12 枚椎弓根钛钉固定理想、无松动迹象,颅底凹陷及寰枢关节脱位得到不同程度纠正;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 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00%、40.00%和56.25%,平均改善率为57.08%,平均JOA 评分改善率评级为良好。其中1 例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余勇,胡凡,张晓彪,葛俊琦,顾烨,谢涛,王学建,姜晓幸,蒋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37-4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于神经导航引导下单纯内镜下经鼻腔行齿状突切除术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手术方式,阐明与传统经口腔入路相比较的优势。方法  自2009 年9 月-2010 年2 月共对2 例先天性颅底凹陷畸形患者施行神经导航内镜下经鼻腔入路齿状突切除手术,其中例2 同期接受经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系统评价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患者均于麻醉清醒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次日即可经口进食。术后头部CT 重建和MRI 扫描显示,硬脊膜压迫完全解除,减压效果满意。例2 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腰椎穿刺引流10 d 治愈;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随访24 个月以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 评分分别从术前的12 和8 分恢复至最近一次随访的17 和15 分。结论  于神经导航内镜下经鼻腔行齿状突切除术可以成功解除颅底凹陷畸形对延髓颈髓的压迫。相对于传统的经口腔入路,其微创优势包括改善术中视野、减轻舌体水肿、减少牙齿损伤、避免长时间插管或气管切开、无需鼻胃管营养,以及不影响术后发声功能等。
  • 刘家刚,陈海锋,马潞,黄思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43-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 年1 月-2011 年12 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 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 例,女性61 例;年龄10 ~ 69 岁,平均45.42 岁。经后正中入路Ⅰ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 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 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共随访6 ~ 48 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 ± 1.36 增至术后的15.35 ± 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7.225,P = 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 mm∶3.72 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 线垂直距离(10.41 mm∶3.23 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 mm∶15.54 mm)增加,4 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术中Ⅰ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 薛兴森,叶信珍,黄毅,陈景宇,储卫华,邹明明,陈飞,林江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48-4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 年4 月-2011 年11 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 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 薄层扫描及三维CT 重建术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L)上方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以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评价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结果  共随访4 ~ 20 个月(平均13 个月)。与手术前ADI[(4.42 ± 2.91)mm]、CL[(10.31 ±3.80)mm]、ML[(3.24 ± 2.92)mm]、CMA[(127.83 ± 8.75)°]及JOA 评分(9.75 ± 2.59)相比,手术后ADI[(2.96 ± 2.08)mm]、CL[(7.16 ± 3.19)mm]、ML[(0.29 ± 2.36)mm]减小,CMA[(134.10 ± 8.38)°]及JOA 评分(14.83 ± 2.94)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其中,手术前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波形异常的10 例患者中7 例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术后MRI 检查显示,颅颈交界区减压充分,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期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行。
  • 李鹏超,刘勇,邱险峻,靳玉强,李玥堃,杨淑琴,邢志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53-4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创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术中辅助B 超判断枕大池重建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8 年1-12 月诊断明确的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共93 例,施行微创枕大池重建术。术中保留寰椎后弓,并于切开硬膜前通过B 超实时观察小脑扁桃体下疝形态、大小、“活塞”样往复运动状态,以及枕大池形态和大小;并于切除部分小脑扁桃体后对枕大池重建效果进行判断。分别于术后6 和30 个月时通过Tator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小脑出血(1 例)、小脑梗死(1 例)、脑积水(1 例)、皮下积液(2 例),均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术后6 个月随访93 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36 例、稳定55 例、加重2 例,MRI 显示脊髓空洞缩小或完全消失90 例、无变化3 例;术后30 个月随访80 例患者,原症状稳定者中12 例好转、1 例加重,MRI显示脊髓空洞无进一步变化。结论  微创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损伤小、术后恢复迅速、效果稳定、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中通过B 超判断枕大池重建效果简单易行,数据可靠。
  • 临床病理报告
  • 张云香,钟定荣,胡明明,袁涛,李桂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58-4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一例松果体区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患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并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HE 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和肿瘤标志物表达变化。结果  患儿为6 岁男孩,临床表现为阴茎增大并生长迅速;MRI检查显示松果体区占位性病变,临床拟诊为生殖细胞瘤。经实验性放射治疗无效后施行外科手术切除。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呈大片状坏死,伴大范围钙化和散在新鲜出血,可见实片状、上皮样生长的单核异型性细胞,细胞间相对一致,部分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壁生长并浸润血管壁,细胞质嗜酸性或透明,细胞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肿瘤细胞核内可见假包涵体,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高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AM5.2、人胎盘催乳素、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3/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上皮型钙黏附蛋白;散在表达P53,Ki-67 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0%;极少数肿瘤细胞表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不表达胎盘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CD30(Ki-1)和P63。结论  松果体区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临床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具有部分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和部分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特点。治疗原则为放射治疗、手术切除辅助药物化疗。
  • 临床研究
  • 董凤菊,范一木,常斌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65-4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Wingspan 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Wingspan 支架治疗90 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6 个月时脑血管造影显示的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90 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约为98.92%(92/93)。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2 ± 9.5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21.82 ± 9.8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280,P = 0.002)。共5 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约占5.56%(5/90),3 例死亡;术后6 个月时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9.10%(17/89)。结论  Wingspan 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及较好的近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患者远期疗效。
  • 范仕兵,刘明东,李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70-4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住院治疗的104 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Medtronic EDM 系统持续外引流组。治疗24 h 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脑积水发生率、头痛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颅内压和红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表明采用Medtronic EDM 系统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有效。
  • 张入丹,余政,王剑波,邓超,李中林,吴小波,张轶行,耿保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73-4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丘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出血量、脑室积血程度、中线移位程度、患者或家属意愿,分别选择保守治疗、双侧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术、CT 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 双侧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术和大骨瓣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120 例患者共死亡33 例,其中保守治疗7 例、双侧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6 例、双侧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术+ CT 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8 例、大骨瓣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12 例,不同治疗方式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丘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量、脑组织受损范围等选择相应治疗方法,有益于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质量。
  • 孙树鹏,姚鑫,甘燕玲,陈步东,梁思泉,杨玉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76-4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术前结扎颈外动脉的适用条件和临床效果。32 例大型、巨大型蝶骨嵴外侧型脑膜瘤患者分为颈外动脉结扎组和未结扎组,术后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71.00 ± 182.00)ml和(994.00 ± 278.00)ml、肿瘤全切除率100.00%(14/14)和72.22%(13/18)、手术时间分别为(5.60 ± 1.40)h 和(8.10 ± 1.70)h、发生术后并发症病例分别为1 例(7.41%)和7 例(38.89%);各项变量比较颈外动脉结扎组均优于未结扎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提示:大型、巨大型蝶骨嵴外侧型脑膜瘤患者术前结扎颈外动脉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全切除率。
  • 综述
  • 许春伶,王得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80-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肝炎可伴发周围神经病变,其中乙型肝炎患者主要表现为以脱髓鞘病变为主的周围神经损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异常为其主要发病机制;而丙型肝炎患者大多伴发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与冷球蛋白血症和血管炎有关;另外一些患者则由抗病毒药物治疗而诱发周围神经损害。对于肝炎伴发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建议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变的基础上,应用免疫调节治疗。
  • 刘学娜,张新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83-4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智能减退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基于图论的复杂脑网络理论,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功能网络存在局部和全局拓扑性质异常改变,这不仅为了解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可能为早期诊断寻找到新的影像学标志。本文主要介绍复杂脑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回顾近年来人脑功能网络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研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李力波,张君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4): 48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2.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