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宫丽丽;方莲花;杜冠华
    2008, 43(01): 1-4.
    目的阐述Rho激酶的发现、组织分布、生物学特点以及信号转导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活性调节,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Rho激酶的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临床应用前景,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方法依据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Rho激酶相关系统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Rho/Rho激酶通过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影响平滑肌细胞的功能,通过与血管紧张素II、内皮素-1等血管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分子水平,Rho激酶表达上调促进炎症、氧化应激、血栓形成和纤维化的各种因子,下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细胞水平,Rho激酶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促进增殖和迁移,促进炎细胞移动。
  • 综述
    崔庆新;赵学武;王磊;姜玮
    2008, 43(01): 4-6.
    目的综述了新型荧光探针量子点在生命科学和药学中的应用。方法查阅近几年有关量子点作为荧光染料的文献。结果概述了量子点的光学特点,总结了量子点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问题及其在细胞标记、活体和组织成像、组合标记等生物学中的应用。结论随着技术的发展,量子点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 综述
    严明;张陆勇;孙丽新;江振洲;李萍;张尊建c;肖小河;叶祖光
    2008, 43(01): 7-10.
    目的通过对肾脏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对大鼠口服大黄总蒽醌肾脏毒性作用靶点提供科学推论。方法SD大鼠大黄总蒽醌4 500 mg·kg-1·d-1灌胃给药13周,选用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肾脏基因差异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手段对10条关键基因进行了差异表达确认。实验分为给药组和正常组(n=4),对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按生理通路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有143条基因在给药组中发生上调,101条基因发生了下调。上调的基因中与糖脂代谢相关的有29条,免疫相关的有13条,肾脏解毒功能相关的有15条,与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内分泌调节相关的有24条,未知功能的有26条;下调的基因中与糖脂代谢相关的有12条,免疫相关的有11条,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相关的有20条,肾功能相关的有25条,功能未知的为39条。结论大黄总蒽醌给药组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caspase3和p53通路并不是造成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p38 MAPK通路中,MAPK激酶6可能是某种程度上造成细胞损伤的原因。细胞周期调节相关通路研究表明,周期蛋白D1和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的下调可能是造成真核细胞周期调控受阻,进而产生增殖抑制作用的原因。
  • 综述
    吕辉;李茜;仲婕;廖立新;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2008, 43(01): 11-13.
    目的对沙生蜡菊[Helichrysum arenarium(L.)Moench]全草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通过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分离提纯,利用UV,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黄酮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kaempferol,Ⅰ)、槲皮素(quercetin,Ⅱ)、芹菜素(apigenin,Ⅲ)、柚皮素(naringenin,Ⅳ)、木犀草素(luteolin,Ⅴ)、蒙花苷(linarin,Ⅵ)、柯伊利素(chrysoeriol,Ⅶ)、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jaceosidin,Ⅷ),4′,3,5,7-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spinacetin,Ⅸ)。结论化合物Ⅵ~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 综述
    谭喜莹;陆红柳;赵陆华;许璐
    2008, 43(01): 14-1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并建立各产地菟丝子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柱Apollo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8和360 nm。结果15个产地菟丝子药材指纹图谱共检出18个共有峰,并对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结论该方法重现性好,可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菟丝子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
  • 综述
    方磊;牛冲;娄红祥
    2008, 43(01): 18-19.
    目的研究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手段,对地钱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钱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7个何伯烷型三萜:22-hydroxyhopane(Ⅰ),17(21)-hopene(Ⅱ),6α,22-dihydroxyhopane(Ⅲ),20α,22-dihydroxyhopane(Ⅳ),21,22-dihydroxyhopane(Ⅴ),6α,11α,22-tri-hydroxyhopane(Ⅵ),22,28-didroxyhopane(Ⅶ);β-谷甾醇(Ⅷ),胡萝卜苷(Ⅸ)。结论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 综述
    王清吉;娄治平;王友绍;何磊
    2008, 43(01): 20-22.
    目的研究药用滨海植物厚藤[Ipomea pes-caprae(Linn.)Sweet]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从厚藤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确定这7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这7种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黄酮(3)、胡萝卜苷(4)、山柰苷(5)、栎皮苷(6)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杨梅黄酮、胡萝卜苷、山柰苷、栎皮苷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 综述
    朱洁;金颂良;周炳荣;沈春花;骆丹
    2008, 43(01): 23-26.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对正常生理代谢状态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HSF)自然老化以及经长、中波紫外线(UVA及UVB)多次辐射后HSF光损伤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儿包皮获得原代HSF,将其分为正常生理代谢传代实验组(A组)和多次UV照射实验组(B组)。预实验选定EGCG有效作用质量浓度25 mg.L-1。A组细胞包括加入EGCG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共孵育80 d。B组HSF细胞分组包括:空白对照组、EGCG干预组、多次UVA组、多次UVA+EGCG组、多次UVB组及多次UVB+EGCG组,其中UVA和UVB均采用文献提示日常生理剂量,每天照射,持续照射2周。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中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量,观察细胞自然老化及照光后的老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A组中,EGCG组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了47.60%(P<0.05)。B组中正常细胞组及EGCG组均只见少量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其余几组阳性细胞比率为:多次UVB组<多次UVA组P<0.05)。日常剂量UV多次辐射后可上调HSF的凋亡率,经EGCG处理的两组细胞凋亡率与单纯UVB组和单纯UVA组比较分别增加了87.08%和56.92%。结论EGCG可减缓生理代谢状态下的HSF老化;EGCG可进一步增加UV多次辐射后的细胞老化及细胞凋亡,此可能是EGCG减轻自然老化去除多次光损伤不同机制所致。
  • 综述
    段冷昕;李夏;王楠娅;金瑾;王丽娟;周秋丽
    2008, 43(01): 27-30.
    目的研究鹿茸多肽(VAP)对细胞增殖及实验性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胚肝细胞株(L-02)和原代大鼠脾细胞,体外加入不同剂量VAP,用MTT比色法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整体观察VAP促进肝部分切除小鼠肝再生作用。结果VAP 50和25 mg·kg-1·d-1能明显促进小鼠肝切除后的肝再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和P<0.05)。VAP 5-80mg·L-1对L-02细胞株和大鼠脾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VAP通过促进肝细胞增殖和增强免疫力的影响来加速实验性肝切除小鼠的肝再生。
  • 综述
    杨中浩;陈群;焦庆才
    2008, 43(01): 31-34.
    目的观察茯苓多糖硫酸酯(SP)及其L-鸟氨酸盐(SP-Orn)对腺嘌呤致大鼠肾衰竭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ig腺嘌呤250 mg.kg-1.d-1,连续21 d,使大鼠产生类似于人的肾衰竭症状。造模第5天开始,动物分组,SP组ig SP 450 mg.kg-1.d-1,SP-Orn组ig SP-Orn 700 mg.kg-1.d-1,SP组与SP-Orn组为等摩尔量,同时设模型组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连续给药30 d。给药结束后,代谢笼动物收集12 h尿液,测定大鼠尿量、尿肌酐(Ucr)、尿蛋白含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测定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取肾脏作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P和SP-Orn组尿量、Ucr排出显著增加,尿蛋白排出则明显减少;Scr和BUN水平有明显的降低,TP和ALB明显增加;血蛋白和尿蛋白水平已接近正常对照组。肾脏系数明显下降,肾小球、肾小管数目增加,远曲小管扩张程度明显减轻。总体上SP-Orn的防治效果好于SP。结论SP和SP-Orn对大鼠肾衰竭有明显的治疗作用,SP和L-Orn在保护肾衰大鼠肾功能上存在正向协同作用。
  • 综述
    郭咸希;何杨虎;何文;肖礼海;李勇;何平平
    2008, 43(01): 35-39.
    目的研制尼美舒利(nimesulide,NIM)脂质体凝胶,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均匀实验设计筛选NIM脂质体的最佳处方,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NIM脂质体,再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成脂质体凝胶;以影响因素试验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并用Franz扩散池研究NIM脂质体凝胶与NIM凝胶的经皮渗透规律。结果NIM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56.6±14.3)nm,Zeta电位为(-13.87±5.3)mV,平均包封率为(77.7±1.4)%(n=3);室温下,NIM脂质体凝胶为黄色细腻黏稠胶体,对湿度及室温条件稳定,但对光照和40℃与60℃不稳定;体外透皮试验表明,NIM脂质体凝胶的累积透过量显著大于NIM凝胶(P<0.05),药物透皮速率与皮肤蓄积量非常显著地大于NIM凝胶(P<0.01)。结论NIM脂质体凝胶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检测方法可靠,能促进药物透皮渗透,值得进一步研究。
  • 综述
    秦晶;陈大为;胡海洋;杨云云;陈宝玉;王翔宇
    2008, 43(01): 40-43.
    目的采用醋酸钙梯度法制备阿魏酸脂质体,考察其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进行体外释放度及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阿魏酸脂质体胆固醇含量、脂药比、孵育时间、孵育温度、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评价其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放、稳定性。采用冷冻蚀刻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结果磷脂-胆固醇比例为0.5,脂药比为26,钙离子浓度120 mol·L-1,孵育条件为37℃,30 min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达80.2%,粒径152 nm。荷电脂质体粒径增加,Zeta电位升高。载药脂质体Zeta电位降低,粒径无变化。体外5 h释放80%。30 d内包封率及粒径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通过工艺和处方考察优选出最佳制备条件,制得的阿魏酸脂质体为单室结构,包封率高,稳定性好。
  • 综述
    葛卫红;韩玉环;石森林;林洁;陈立兵
    2008, 43(01): 44-47.
    目的以水蛭素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挥发油对蛋白/多肽类药经鼻黏膜吸收的影响,并考察中药挥发油的鼻纤毛毒性。方法用离体蟾蜍上颚黏膜模型,评价水蛭素及中药挥发油的鼻纤毛毒性;以同位素示踪法测定水蛭素,以离体猪鼻黏膜Valia-Chien水平扩散池法与在体大鼠鼻腔灌流实验,考察部分中药挥发油对水蛭素透鼻黏膜吸收的影响。结果离体实验结果表明,3%冰片和3%薄荷油对水蛭素鼻黏膜吸收促进作用较显著;在体实验结果表明,3%冰片和3%薄荷油组水蛭素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3%冰片和3%薄荷油组水蛭素的肾脏分布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纤毛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中药挥发油对离体蟾蜍上颚黏膜纤毛影响由小到大的顺序为:1%冰片<1%薄荷油<3%冰片<1%石菖蒲油<1%细辛油<5%冰片<3%石菖蒲油<5%细辛油<5%薄荷油<5%石菖蒲油<3%细辛油<3%薄荷油。结论3%薄荷油和3%冰片对水蛭素透鼻黏膜吸收有较显著促进作用;中药挥发油对离体蟾蜍上颚黏膜纤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纤毛运动相对百分率大于60%,毒性较小。
  • 综述
    董薇;肇丽梅;张彩霞;杜晓明;何晓静
    2008, 43(01): 48-50.
    目的考察吲哚美辛在荷瘤及正常小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经-时差异及其在荷瘤小鼠瘤体中的药动学特征,初步探讨吲哚美辛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灌胃给药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瘤体中吲哚美辛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荷瘤与正常小鼠给药后,体内血药浓度经-时过程存在差异,以3-6 h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h时呈显著性差异(P<0.01)。吲哚美辛在荷瘤小鼠瘤体内4 h达峰值浓度,而后消除。较之血浆中的药动学过程,吲哚美辛在瘤体中的吸收和消除半衰期均较长,其药-时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少。结论荷瘤与正常小鼠血浆、瘤体中吲哚美辛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吲哚美辛可分布于荷瘤鼠瘤体内,并可维持一定的作用时间。
  • 综述
    宋敏;杭太俊;张正行
    2008, 43(01): 51-54.
    目的建立LC-MS-MS测定大鼠血浆隐丹参酮的浓度,比较隐丹参酮单体及丹参酮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评价丹参酮提取物中其他成分对隐丹参酮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ig给予隐丹参酮5.7 mg·kg-1或丹参酮提取物(相当于隐丹参酮5.7 mg·kg-1)后,眼底静脉丛取血,分离血浆,经甲基叔丁基醚液-液萃取后进行LC-MS-MS分析,测定血浆隐丹参酮浓度,经3P97程序处理数据。结果隐丹参酮在0.1~50μg·L-1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1μg·L-1,方法回收率为94.0%~103.8%。大鼠灌胃隐丹参酮和丹参酮提取物后的药-时曲线分别符合一房室和二房室模型。灌胃丹参酮提取物后,与灌胃隐丹参酮相比,前者测得的隐丹参酮ρmax和AUC0-t分别比后者增大3.4和3.5倍。结论本实验建立的LC-MS-MS测定法,专属、准确、灵敏,适用于隐丹参酮单体和丹参酮提取物中隐丹参酮的药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脂溶性丹参酮成分可促进隐丹参酮的吸收和/或转化,提高隐丹参酮的生物利用度,对认识丹参酮成分的协同作用和临床药效提供了依据。
  • 综述
    邹远高;梁茂植;余勤;秦永平;南峰;黄琳
    2008, 43(01): 55-56.
    目的建立HPLC-MS-MS测定人尿液中黄芪甲苷的浓度。方法使用C18(4.6 mm×100 mm,5μm)色谱分析柱,以98%CH3OH为流动相,流速0.3 mL·min-1。尿液样品经甲醇沉淀后进样,选择黄芪甲苷离子对(807.3/627.3m/z)为选择性检测离子,按外标法定量。结果尿液中黄芪甲苷线性范围为0.012 5~2.0 mg·L-1,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6%,方法回收率在97.5%~104.2%,最低定量质量浓度为0.012 5 mg·L-1。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特异,适用于黄芪甲苷人体药动学研究。
  • 综述
    金锐;王珍;韩毓博;杜智敏
    2008, 43(01): 57-59.
    目的考察食物对奥扎格雷钠口服液药动学影响。方法采用双周期实验设计,选用6名健康志愿者空腹和进食后po200 mg奥扎格雷钠,建立HPLC测定奥扎格雷钠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进而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腹与进食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3.76±1.15)与(4.13±0.42)mg·h·L-1,AUC0-∞分别为(3.97±1.19)与(4.46±0.61)mg·h·L-1,ρmax分别为(3.61±1.16)与(1.11±0.20)mg·L-1,tmax分别为(0.42±0.13)与(2.75±1.08)h。结论空腹与进食后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ρmax,tmax,AUC0-∞,AUC0-t采用Excel进行成对t检验。ρmax,tmax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AUC0-∞,AUC0-t无差异(P>0.05)。
  • 综述
    徐国津;李新春
    2008, 43(01): 60-62.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含量,并考察原料药中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HPLC-UV法,并考察色谱条件、优化分离效果;以C18柱(4.6 mm×250 mm,5μm)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甲醇-10 mmol·L-1磷酸二氢钾(含0.8%三乙胺,磷酸调pH3.0)(35∶10∶55),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36 nm。采用内标法定量,吲达帕胺为内标物。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在0.0103~0.5145g·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最低检测限10ng。高、中、低3种质量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8±0.26)%、(99.34±0.44)%和(101.23±0.07)%;苯磺酸氨氯地平原料药的平均含量为(100.41±0.51)%。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精密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苯磺酸氨氯地平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的考察。
  • 综述
    赵静;蒋晔
    2008, 43(01): 63-65.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HPLC-ELSD测定复方制剂中肌醇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NH2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0.8 mL·min-1,柱温室温。结果肌醇在0.157~2.51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最低检测限为39.3 mg·L-1,平均回收率99%,RSD为1.1%。在该条件下,样品中辅料及其他成分不干扰肌醇测定。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为肌醇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分析手段。
  • 综述
    张韻慧;柳丰林;张雅慧;吴金国;张丹
    2008, 43(01): 66-67.
    目的建立一个测定牡丹皮原药材中主要成分丹皮酚含量的新方法,在新方法中以肉桂酸为内标准确测定了牡丹皮药材中的丹皮酚。方法色谱柱采用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50∶50∶0.5),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室温。结果当丹皮酚的质量浓度在5.85~117.0·mg·L-1时,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101.0%,RSD=1.5%。结论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牡丹皮原药材或含有牡丹皮的中成药建立对丹皮酚含量测定方法时应用。
  • 综述
    余庆涛;毕志明;李萍;肖莹
    2008, 43(01): 68-70.
    目的研究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Ⅰ)、异槲皮苷(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主要应用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结果确定两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论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异槲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与疏水作用力;3′-OH比3′-OCH3更能增进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王健;王瑜;江水清
    2008, 43(01): 71-74.
    目的探讨IFN-α2b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效果及对CD25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160例慢性乙肝患者(轻度93例,中度67例),随机分为IFN和常规治疗组,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动态检测PHA诱导前后CD25和CD25 mRNA的表达水平,PCR法动态检测患者治疗前后HBV-DNA水平。结果轻、中度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静息态和诱导态CD25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其CD25 mRNA含量亦升高。第3疗程后,轻、中度组中以干扰素治疗者CD25表达水平与同期常规治疗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D25 mRNA表达水平与CD25的表达具有平行性。IFN治疗者血清和PBMC内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常规治疗者(P<0.05或P<0.01)。结论IFN-α2b对血清和PBMC内HBV-DNA均有较好阴转效果,阴转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者。IFN-α2b可诱导T细胞活化,CD25表达水平增加,通过免疫调节发挥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