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4年, 5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2-08
      

    综述
    论著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严琴英, 王燕, 万爱群, 沈淑琳, 翁嘉绮, 方敏, 杨根生
    近年来,药物透皮递送因其避免胃肠道反应及疼痛感而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给药方式之一,而皮肤作为富含抗原递呈细胞的器官,其独有的免疫特性为经皮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提供了优异条件。本文综述由于免疫自我耐受性丧失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异常等多种原因引起的ADs的致病机制,分析透皮药物递送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对于治疗ADs的优势,总结透皮给药在几种常见ADs中的应用。TDDS将为ADs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综述
    姜平, 常岑, 许林帅, 时一鸣, 何东仪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异常的炎性免疫反应。其特点是累及滑膜和多器官,并造成关节和关节软骨破坏。在过去的30年里,一些有希望的新化合物和抗体已经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RA。而RA 治疗药物的引入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引发了与患者获得新疗法、最佳方案选择、成本效益、预后监测和疗效监测相关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在药物反应率低、耐药性和不良副作用方面。人们非常重视治疗RA的最佳药物组合,特别是在症状严重或早期进展的患者中。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机制,并为药物选择、药物重组建立准确的指南。笔者根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临床试验数据库,综述了有前景的新药,并讨论了RA药物开发的趋势和治疗中的挑战,为RA的精准治疗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
  • 综述
    赵壮, 范强, 苏武, 陈乐融, 李华, 葛帅, 孔宇, 龙建纲
    细胞膜色谱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生物亲和色谱方法。其以包覆含受体膜的载体为固定相,将配体与膜受体间相互作用转化为色谱过程。该方法具有生物仿生、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已被广泛用于药物分子筛选和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线粒体作为重要的细胞内膜系统,膜结构中分布有多种药物靶点,线粒体膜色谱技术近期也有重要研究进展。笔者综述了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进展,也对基于细胞膜色谱理论的线粒体膜色谱技术进行简介和展望。
  • 论著
  • 论著
    王琼晓, 齐方圆, 鲍博涵, 孙庆妹, 秦路平, 朱波
    目的 筛选高产洛伐他汀的紫色红曲霉菌种,为红曲产业发展提供菌种参考。 方法 收集红曲资源12份,采用传统分离法进行红曲霉的分离,结合形态学与ITS测序进行菌种鉴定,进一步选取紫色红曲霉菌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代谢产物中总洛伐他汀的含量,用SPSS 2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从12个产地中共分离得到红曲霉属(Monascus sp.)菌株35株,其中23株鉴定到种,包括紫色红曲霉(M. purpureus)11株,红色红曲霉(M. ruber)10株,橙色红曲霉(M. aurantiacus)2株。11株紫色红曲霉菌株发酵产物中洛伐他汀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SM-1菌株总洛伐他汀含量最高,达(4.652±0.001) mg·g-1;其次为M4-1、F1-3,分别为(2.903±0.033) (3.108±0.009) mg·g-1,最低菌株为M4-5,仅有(2.712±0.014)mg·g-1结论 市售红曲米发酵所用红曲霉繁杂;筛选得到一株高产洛伐他汀的菌株SM-1,可作为红曲米发酵的备选菌株。
  • 论著
    谢育乐, 杨伊静, 赵胜贤, 胡鸿雨
    目的 设计合成N′-取代-4-{3-(喹啉-6-基)脲基}苯甲酰肼衍生物,并对其抗乳腺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6-氨基喹啉为起始原料,通过3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目标化合物4a~4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采用MTT法检测了合成化合物对于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e活性最优,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IC50为(2.30±0.34) μmol·L-1,且4e对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毒性较小(IC50>100 μmol·L-1),优于阳性药Cisplatin。此外4e能够明显上调孤儿核受体Nur77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且能够使MCF-7出现S期阻滞。结论 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乳腺癌的活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论著
    郭浩楠, 李花花, 姜苗苗, 米卓鑫, 郑琦, 张鹏
    目的 研究生半夏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MCI、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半夏体积分数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D-芸香糖苷(1)、肌苷(2)、拉卡那利I(3)、(2E,4E,1′S,2′R,4′S,6′R)-二氢红花菜豆酸(4)、色氨酸(5)、1-油酰-3-O-β-D-吡喃半乳糖基-sn-甘油(6)、6′-O-亚油酰蔗糖(7)、6′-O-棕榈酰蔗糖(8)、姜糖脂C(9)、(2S)-1-O-6′-O-(α-D-异硫氰酸酯)-β-D-异硫氰酸酯-3-O-十六烷酰甘油酯(10)、1-棕榈酰基-3-O-β-D-半乳糖基甘油酯(11)、天师酸(12)、4-(2-羟乙基)苯酚(13)、苯丙氨酸(14)、3-苯基乳酸(15)、反式桂皮酸(16)。结论 14个化合物1、2、3、4、6~13、15~16为首次从半夏属中分离鉴定。
  • 论著
    孟凌宇, 吕博, 侯金秋, 潘培妍, 杜梦鸽, 田星, 秦冬梅
    目的 研究新疆软紫草(AER)石油醚部位(AERP)及水溶性部位(AERW)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效果较好的石油醚部位进行有效成分分离,研究其有效成分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 C57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给药14 d后,在末次2 h采用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n)诱导制备炎症浸润性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肝脾指数、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中的NO含量,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的考察。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薄层制备板对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4个萘醌类有效成分,采用MTT法检测4个萘醌类有效成分对HepG2.2.15细胞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结果 AERW高剂量组和AERP低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血清中的AST、ALT活性以及肝组织中的NO含量,并使肝组织病变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对比分析后AERP具有更好的保肝抗炎作用,之后对AERP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得到含有效成分更充分的AERP,并分离得到4个萘醌类有效成分:异戊酰紫草素、乙酰紫草素、2,3-二甲基戊烯酰紫草素和紫草素。4个萘醌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研究表明,AERW及AERP对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AERP的保肝效果优于AERW,AERP的4种萘醌类有效成分对HBV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AER提取物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并且AER的有效成分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论著
    姚明丽, 高丁佳, 张洁, 李珊, 吴松, 司鑫鑫, 夏杰
    目的 基于文本卷积神经网络(Text-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Text-CNN)算法,构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的预测模型,通过虚拟筛选发现具有抑制S. aureus活性的苗头化合物。方法 从ChEMBL 数据库中收集并整理了 26327个标注有S.aureus活性数据的化合物,通过随机采样建立10 组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 Text-CNN算法建立10个模型,通过模型评估选择性能最佳的模型,对该模型进行Y-随机化检验和应用域分析。使用该模型虚拟筛选内部化合物库,确定潜在的抗菌化合物,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抗S.aureus活性。结果 名为Text-CNN3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该模型对于测试集的马修斯相关系数为 0.573,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81。基于该模型的虚拟筛选和抗菌活性测试,发现了两个抗菌活性化合物 Y5 和 Y7,其对S.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8和 4 μg·mL-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Text-CNN3模型可有效发现抗S.aureus化合物,所发现的苗头化合物Y5 和 Y7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论著
    钟文嘉, 黄益穗, 刘灼波
    目的 证实“含水量-电导率拟合曲线”模型测定微乳水包油(O/W)型相临界点的精确性,进一步使用该模型优化丹参酮提取物微乳。方法 以“含水量-电导率拟合曲线”模型确定微乳转变为O/W型的相临界点,根据微乳油相、总表面活性剂、水相占比,使用Origin 2021软件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成乳区域大的各相配比;以微乳的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为考察指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微乳;采用高速离心和4、25 ℃下静置60 d,考察微乳的稳定性。结果 优化后的微乳处方为(含药油相为18.11%,聚山梨酯80为61.21%,1,2-丙二醇为20.68%,临界点含水量为64.29%),Km为2.96,配制温度为27.4 ℃,不同实验条件下微乳的稳定性均良好。结论 “含水量-电导率拟合曲线”模型确定的O/W型相临界点精确性高,优化后的微乳稳定性好,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 论著
    赵永凤, 范莹, 张燕, 徐红, 李敏, 杨钊
    目的 为了提高法莫替丁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渗透性,采用药物共结晶技术,以对甲苯磺酸(PTS)和法莫替丁(FMT)为原料合成了药物共晶。方法 利用结合超声的溶剂挥发法制备共晶,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共晶进行了表征。应用X射线单晶衍成功获得了FMT-PTS-H2O(1∶1∶1)的单晶结构,对新合成的共晶的溶解度和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形成共晶后,FMT的水溶性和渗透性分别提高了1.54和2.29倍。结论 与FMT原料药相比,形成共晶后的FMT溶解度和渗透性都有所提高。本研究为提高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Ⅲ类药物的渗透性提供了一种方法,将有助于低渗透性药物的开发。
  • 论著
    丁豪
    目的 建立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32种元素杂质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通过半定量筛查和定量检测的方式,测定疫苗中的元素杂质含量,并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定量限、检测限、加标回收率等情况,评估该方法用于疫苗中微量元素含量检测的可行性。结果 各元素在各自的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元素加标回收率在94.06%~115.50%,应用于各加速放置点样品的检测时,除硼(B)、硅(Si)元素测得微量含量,且长期放置后含量增长不明显,其余元素含量均远小于规定限度。结论 建立ICP-OES法,该方法专属性好,结果可靠,简便快捷,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32种元素杂质的检测。
  • 论著
    高必兴, 齐景梁, 李倩, 耿昭, 钟恋, 高驰, 邓曦, 王颖, 包小红, 杨蕾, 苟琰
    目的 基于2022年国家药品抽检工作,分析市场上不同厂家川牛膝质量差异,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川牛膝的质量监管及标准提高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所抽取川牛膝样品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检测,出具检验报告书。针对检验中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标准问题及前期调研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结果 共抽取川牛膝样品334批。标准检验,2批样品性状不合格,存在用麻牛膝充当川牛膝使用的情况,同时发现标准收载含量测定方法过于复杂,且限度过低。探索性研究,27批川牛膝检出麻牛膝特有成分牛膝皂苷Ⅰ,7批超出规定限度,存在麻牛膝混用的情况;270批川牛膝检出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114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镉(Cd)检测超出限度。最后提升了川牛膝质量标准、建立了补充检验方法、提出风险警示。结论 通过此次全国抽检发现川牛膝饮片和标准中的相关问题,提示需完善标准并加强川牛膝的质量监管。
  • 论著
    张凡, 陆泊宇, 白雪, 邹羽真, 张鑫悦, 赵彬, 梅丹
    目的 针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无菌操作,我国当前缺少行之有效的人员验证措施,亟需探索无菌操作评估方法。方法 使用美国静脉质量保障(intravenous quality assurance,IVQA)培养基灌装试验套件对我院混合调配人员进行无菌操作验证,初步探索培养基灌装试验在国内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培养基灌装试验操作简便,无需苛刻培养条件与检测设备,在2种不同混合调配条件下试验结果不同,可验证人员操作。结论 培养基灌装试验适用于无菌调配操作的人员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