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常见的、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肝癌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仍占主要地位。然而,传统药物在肿瘤组织浓度低或滞留时间短,难以发挥高效治疗作用。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方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基于肿瘤微环境特点开发的纳米递药系统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主力军。肝癌具有低pH、低氧、血供丰富、酶过表达、氧化还原水平高、免疫抑制强等特点,为构建多功能协同的纳米递药系统对抗肝癌提供了靶点。因此,笔者针对目前基于响应和调控肝癌微环境开发的纳米递药系统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比微环境和纳米递药系统对肝癌治疗的影响,为后续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纳米递药系统治疗肝癌提供借鉴。
目的 发现1,2-苯并噻嗪类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吡罗昔康合成过程中的重要的中间体(CAS:35511-15-0)为原料,利用活性拼接原理,合成目标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 MTT法测定对胰腺癌细胞Capan-1、白血病细胞L1210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活性,从而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化合物5c[IC50=(3.8±0.5) μmol·L-1]对胰腺癌细胞Capan-1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i[IC50=(1.8±0.3) μmol·L-1]对白血病细胞L1210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j[IC50=(2.9±0.3) μmol·L-1]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结论 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三氮唑并噻二唑侧链的引入,对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