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57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2-09-08
      

    综述
    论著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高春晓, 方峥瑜, 汤湛, 俞文英
    2022, 57(17): 1401-140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度紊乱的血管系统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共性特征,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存在脱靶效应及毒副作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改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纳米疗法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根据肿瘤血管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者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如通过纳米技术诱导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提高肿瘤血管灌注等,从而实现肿瘤的安全、有效治疗。笔者综述了近几年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的纳米递送系统,为设计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 综述
    方星辰, 牛俊博, 汲晨锋
    2022, 57(17): 1406-141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多糖来源广泛,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其亲水性好、荷电性、易被化学修饰等特殊性质,近年来基于天然多糖作为纳米递送载体参与构建纳米递送系统或以新型纳米递送载体搭载天然活性多糖提高纳米药物递送靶向性和疗效的研究工作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受科学家们关注,已成为当前纳米药物研发的一个重点发展趋势。笔者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天然多糖作为纳米递送载体的制备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按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动物多糖、细菌多糖和藻类多糖等不同来源多糖进行分类,分别选取代表性研究实例对天然多糖构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综述
    许婷婷, 刘鑫, 张翠莲, 屈静晗, 张波
    2022, 57(17): 1413-141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由于染色体5q13.2上的运动神经元存活(survival motor neuron,SMN)1基因发生双等位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全长SMN蛋白缺乏而导致的罕见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发病率约为1/11 000,以脊髓前角细胞和低位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诺西那生(Nusinersen)作为一种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通过改变SMN2基因的剪接,从而增加全功能SMN蛋白的生成来治疗SMA,已于2016年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为首个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SMA。本文将从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诺西那生进行论述,希望为诺西那生在临床中合理安全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论著
  • 论著
    李雅楠, 杨华, 赫军, 张佳, 史影雪, 郭林波, 石妍婧, 张维库, 续洁琨
    2022, 57(17): 1419-142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根部的抗肿瘤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多种方法对狼毒大戟根部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HR-ESI-MS、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运用CCK-8检测法测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狼毒大戟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oxocallitrisic acid(1)、ent-12-hydroxy-12[R]-abieta-8(14),13(15)-dien-16,12-olide(2)、13β-hydroxy-7-oxoabiet-8(14)-en-19,6β-olide(3)、decandrol A(4)、daphneaine B(5)、二氢红花菜豆酸(6)、phenethyl-6-O-α-L-arabinofuranosyl-β-D-glucoside(7)、2-(4-hydroxyphenyl)ethyl-O-α-L-arabin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8)、γ-pyrone-2-O-β-D-(6-galloyl)-glucopyranoside(9)、6-hydroxy-2-methoxy-4-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2,3-trans,4E)-2,3-methano-4-decen-1-ol)(11)和3, 4′-O-dimethylellagic acid(12)。结论 化合物1,4,5,7~9和11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9,11和12为首次从狼毒大戟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对人肝癌细胞Hep-G2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为32.81 μmol·L-1,提示该类二萜化合物可能与狼毒大戟的抗肿瘤活性相关。
  • 论著
    李珂, 张会丽, 崔红艳, 黄文龙, 胡国强
    2022, 57(17): 1425-142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进一步发现氟喹诺酮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基于药效团拼合药物设计原理,用噻唑酮作为氧氟沙星C-3羧基的等排体、芳苄叉基为其修饰基,构建了新的3-芳苄叉噻唑酮-氟喹啉-4-酮的氧氟沙星衍生物(6a~6l),其结构经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MTT方法评价了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这3种癌细胞株的抗增值活性。结果 12个新结构的氟喹诺酮-3-噻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被合成,其活性显著强于母体氧氟沙星1,其中卤苯基化合物强于其他取代基的活性,尤其是氯苯基化合物(6k)对Capan-1细胞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多柔比星相当。结论 芳苄叉基噻唑酮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 论著
    刘锟, 余佳, 余刚, 曾晓萍, 徐广灿, 孟雪玲, 徐必学
    2022, 57(17): 1430-143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喹唑啉为母核设计发现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方法 以邻氨基苯甲酰胺和三氟乙酸酐为起始原料采用缩合、环化、氯代和偶联反应等合成了一系列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衍生物(5a~5u)。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所得目标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这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化合物5c在5 μmol·L-1时对PC-3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49.3%,化合物6a对LNCaP和K562、以及6b对PC-3的抑制率超过了50.0%。结论 本实验设计合成的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4-氨基的N-甲基化产物6a、6b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原型化合物(5n与5u)显著增强,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席宁, 王永辉, 王丽森, 贾海盼
    2022, 57(17): 1438-144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姜黄素3-苯羧基-三苯基溴化膦-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TPP-PEG-PLGA)脂质体的线粒体靶向性及促肝癌细胞凋亡效果。方法 以薄膜水化法制备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评价该载药系统的稳定性、溶血、体外释放及体内代谢情况;以荧光实验研究脂质体的肝癌细胞摄取、线粒体靶向和肝肿瘤组织靶向效果;在等剂量给药条件下,评价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促肝癌细胞凋亡效果。结果 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呈圆球型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溶血率和良好的缓释药物性能;药动学结果显示,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能将药物的半衰期延长3倍,生物利用度提高4倍;荧光实验显示,TPP阳离子能促进脂质体的细胞摄取,靶向进入线粒体,还可以提高药物在肝肿瘤组织部位的靶向和滞留效果;细胞药效显示,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能明显升高肿瘤细胞内H2O2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提高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明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这些细胞凋亡试验结果均明显优于姜黄素脂质体和姜黄素。结论 本研究表明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线粒体靶向功能,能增强药物促肝癌细胞凋亡效果。
  • 论著
    胡慧平, 汪汉香, 付之文, 刘金梅, 李石军, 张玉, 史琛
    2022, 57(17): 1447-145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具有肿瘤细胞特异靶向性的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该纳米粒的体外抗三阴乳腺癌作用。方法 采用乳化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奥拉帕尼的聚乙烯亚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I-PLGA)纳米粒,进一步用透明质酸修饰,制备靶向载药纳米粒。采用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大小、电位及分布情况进行表征。CCK-8法检测纳米粒对MDA-MB-231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目标纳米粒的靶向摄取,生物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部形态变化分析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制备奥拉帕尼靶向载药纳米粒(HA-Ola-PPNPs),粒径为(166.2±0.842) nm,大小分布均匀,呈圆形或椭圆形,稳定性良好;奥拉帕尼包载于PEI-PLGA纳米粒中能够起到药物缓释作用;CCK-8实验结果显示纳米粒组均呈现出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性细胞毒性,且HA-Ola-PPNPs对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激光共聚焦结果说明了HA与CD44受体的主动靶向结合可以显著提高MDA-MB-231细胞对目标纳米粒的摄取;生物透射电镜观察显示HA-Ola-PPNPs能够有效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CD44受体特异性靶向的载药纳米粒,为三阴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策略。
  • 论著
    张天宇, 王凯乾, 张婧, 苏红, 徐缓
    2022, 57(17): 1453-145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聚(2-乙基-2-噁唑啉)-胆固醇碳酸甲酯[poly(2-ethyl-2-oxazoline)-cholesteryl methyl carbonate,PEOz-CHMC,简称PC]构建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OC)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性质考察。方法 利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PC的临界胶束浓度。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OC-PC胶束(DOC-PC micelles,DOC-M),对DOC-M的粒径、形态、包封率等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考察DOC-M的药物释放,并模拟肿瘤微环境考察DOC-M的稳定性和pH敏感性。通过MTT法评价DOC-M对体外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胶束对HeLa细胞的摄取情况。结果 PC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9.26 μg·mL-1(4.63×10-6mol·L-1)。DOC-M的粒径小于130 nm,外观呈类球形,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7.32±0.98)mV。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结果表明,DOC被成功包封于胶束中,DOC-M的包封率为(80.55±2.44)%。体外药物释放和胎牛血清稳定性结果实验表明,DOC-M的pH敏感性和稳定性良好。细胞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微酸条件下DOC-M的细胞抑制作用更强。细胞摄取实验分析,DOC-M具有较低的毒性,显著地促进药物的细胞摄取。结论 DOC-M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pH敏感性,以及较低毒性和较好的载药能力,有望成为药物递送的良好载体。
  • 论著
    崔小敏, 董明芝, 任慧, 鲁文静, 胡静, 李富贤, 曲彤, 李宁, 陈志永
    2022, 57(17): 1460-147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鉴定中药复方制剂正心降脂片的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系统阐明其化学成分组成。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正心降脂片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柱为Thermo Accucore aQ RP18(2.1 mm×150 mm, 2.6 μm),流动相采用乙腈(A)-0.1%甲酸水(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采集数据。根据一级准分子离子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信息、文献报道和对照品比对鉴定正心降脂片的化学成分。结果 共鉴定了正心降脂片中105个化学成分,包括21个有机酸、59个黄酮类化合物(黄酮氧苷类37个,黄酮碳苷类10个,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12个)、19个醌类化合物(11个蒽醌类和8个菲醌类)、3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及3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29个化合物采用对照品比对进行了鉴定,并对各成分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结论 对正心降脂片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为其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论著
    李曦, 陈燕, 谢华, 刘峰, 李仁伟, 李俊玲, 黄玩浈, 陈倩楠, 李丹萍, 项新华
    2022, 57(17): 1478-148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展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测定能力验证活动研究,了解和评价药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状况,提高药品检测实验室质控能力。方法 按国际标准ISO/IEC17043《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进行,委托药品生产企业制备样品,经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合格后作为能力验证样品,随机分发给参加者,回收结果,采用Z比分数评价实验室能力。结果 全国共339家实验室参加本次能力验证,其中302家实验室结果评定为满意,满意率为89.1%;20家实验室结果评定为可疑,占比为5.9%;17家实验室结果评定为不满意,不满意率为5.0%。结论 绝大部分实验室具备紫外分光光度法(UV)分析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的能力;基本了解我国药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状况,药监系统实验室与药品企业质量控制实验室(QC)和第三方实验室相比,药监系统实验室能力较高。
  • 论著
    孙丹, 张涛, 成华, 滕蒙蒙, 韩瑞英, 王陶陶, 董亚琳
    2022, 57(17): 1482-148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中比较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经验性覆盖革兰阳性菌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性、谷浓度达标率和达标时间以及肾毒性发生率。结果 最初共纳入126名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经匹配后,共纳入74名替考拉宁组患者和37名万古霉素组患者,两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用药72 h和用药结束时的临床有效率在两组患者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73和0.477),有效谷浓度的达标率及达标时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39和0.103)。但替考拉宁治疗组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万古霉素组(P=0.026)。结论 在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中经验性覆盖革兰阳性菌时,相比万古霉素,更推荐使用肾毒性发生率较低的替考拉宁。
  • 论著
    王锦秀, 张萍
    2022, 57(17): 1489-149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我院中药房近6年发现的中药饮片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 对我院近6年在中药饮片验收和调剂工作中发现的162批次不合格中药饮片进行分类统计,依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等相关规定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62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原因依次为炮制不规范、生虫、掺伪、发霉、采收期不适宜和增重。结论 中药饮片炮制不规范是中药饮片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