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57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22-08-22
      

    综述
    论著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武营雪,刘静,戴忠,马双成
    2022, 57(16): 1305-131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兜铃内酰胺是具有菲内酰胺结构母核的一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同时也被认为是马兜铃酸在体内经硝基还原反应产生的代谢产物。马兜铃酸类成分因马兜铃酸肾病备受关注,马兜铃内酰胺作为马兜铃酸成分的结构类似物,是否存在相关安全性风险也亟需梳理。笔者对马兜铃内酰胺成分的结构特征、自然分布、安全性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含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中药的安全使用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 综述
    邢志华, 徐志远, 申光焕, 张凤阳, 韩维娜, 程美池
    2022, 57(16): 1316-132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研究人员为提高大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及生物活性,对其结构进行修饰与改造得到许多大黄素类衍生物。本文通过查阅并整理近几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季铵盐、季膦盐、甲基化物、糖苷、金属配合物等79个大黄素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其中绝大多数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是围绕体外抗肿瘤活性展开的,其他衍生物活性涉及灭蚊活性、清除自由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抗烟草花叶病毒等。该综述为大黄素的构效关系研究及开发大黄素类药物提供参考。
  • 综述
    刘芳, 唐筱婉, 郑月宏, 梅丹, 都丽萍
    2022, 57(16): 1323-132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直接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相比,其起效快、半衰期短,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但目前说明书中尚缺乏儿科患者的适应证。随着儿童抗凝用药的需求日趋增多,直接口服抗凝药在儿科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文献,对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在儿童应用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儿童抗凝药物选择方面提供依据。
  • 论著
  • 论著
    宋艺君, 郭涛, 高阳丽, 王妍, 梁玉莹, 刘世军, 张桥,赵重博,常晖
    2022, 57(16): 1329-133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黄精不同炮制品挥发性特征气味物质的差异,为建立黄精不同炮制品的鉴别方法和进一步建立黄精不同炮制品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黄精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并比较成分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最近邻”指纹分析(nearest neighbor fingerprint analysis,NNFA)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 GC-IMS指纹图谱显示黄精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明确定性的挥发性物质有62种单体及部分物质的二聚体;1-丙醇、2-庚酮、2-正戊基呋喃、1-己醇、乙酸甲酯、1-戊烯-3-醇、3-甲基丁醇等可作为黄精的特征挥发性物质;5-甲基糠醛、2-乙酰基呋喃、当归内酯、辛醛、糠醛和2-甲基四氢呋喃-3-酮等可作为蒸黄精的特征挥发性物质;1,8-桉树脑等可作为酒黄精的特征挥发性物质;PCA和NNFA结果显示,各组样品分离度良好。结论 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方法证明黄精不同炮制品所含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精不同炮制品的辨识提供一定的思路。
  • 论著
    张雪, 郭东晓, 崔伟亮, 栾永福, 孙仟, 张德馨, 赵淑秀, 林永强, 刘青芝
    2022, 57(16): 1337-134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炒金银花和金银花炭中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金银花炮制前后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 确定提取方法、检测波长、流动相组成等色谱条件,并且考察了所建立分析方法专属性、线性、耐用性、重复性、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 采用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50%甲醇,料液比为1∶200,超声提取30 min。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长为250 mm,内径为4.6 mm,粒径为5 μm)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柱温为30 ℃;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7 nm。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3,4-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专属性、线性、耐用性、重复性、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要求。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可用于炒金银花、金银花炭中6种酚酸类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6种咖啡酰奎宁酸在金银花炮制前后含量、比例变化显著,为其炮制工艺、质量控制和活性研究等提供了依据。
  • 论著
    姚烨岑, 郭明, 耿照明, 周清滕
    2022, 57(16): 1344-135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进一步全面研究青藤碱(sinomenine,SIN)对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和封闭蛋白3(claudin 3,CLDN3)两者的分子间作用机理,提供借鉴和有益参考。方法 利用光谱分析法结合物理建模和网络药理学,来研究SIN与HSA和CLDN3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论表明,SIN与HSA和CLDN3两个蛋白的结合参数与已验证靶点相似,可发生相互作用。光谱实验表明,SIN与HSA和CLDN3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微环境的疏水性增强,与HSA/CLDN3分子间作用的位域以色氨酸残基为主,产生了稳定的非共价复合物。由理论分析可知SIN与HSA/CLDN3的反应机制是静态猝灭,构象型态变迁过程是1个“二态”模型,仅存在1个结合位点,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氢键和范德华力,两个体系均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物理建模结果表明,在SIN与HSA和CLDN3的分子间作用中,疏水作用力和氢键起着关键作用,且结合物稳定,与光谱实验结果一致。结论 HSA作为输运蛋白,CLDN3作为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的靶点蛋白,本研究将网络药理学、光谱分析和物理建模结合起来,在不进行细胞实验的情况下,就可验证该反应通路的预测。
  • 论著
    江晓泉,汪国鹏,刘憬曈,潘福璐,森慕黎,杨文宁,刘洋,王中健
    2022, 57(16): 1358-136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卡博替尼的生理药动学及其主要靶点的靶点占有率联用(PBPK-TO)模型,并预测CYP3A4的调节剂(抑制剂和诱导剂)对其PK/PD的影响。方法 通过运用公式和收集参数,建立卡博替尼的PBPK模型,利用文献实测值进行验证,并联合主要靶点的结合、解离速率常数(konkoff)搭建成PBPK-TO模型;通过结合CYP3A4竞争型抑制剂酮康唑、时间依赖抑制剂地拉韦啶和诱导剂利福平的PBPK模型,研究其对卡博替尼的PK/PD的影响。结果 成功建立了卡博替尼PBPK-TO模型;联合用药时,酮康唑、地拉韦啶和利福平对卡博替尼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激酶靶点的最大靶点占有率(TOmax)均无显著性影响;酮康唑能使卡博替尼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增加34%,3个主要靶点的靶点占有率大于60%的持续时间(DTO>60%)均增加30%以上;地拉韦啶能使卡博替尼AUC0-t增加16%,3个主要靶点的DTO >60%均增加20%以上;利福平能使卡博替尼AUC和靶点的DTO >60%减少70%以上。此外,也研究了联合用药时临床合理的剂量调整方案,当单独使用卡博替尼60 mg作为治疗剂量时,与酮康唑联用剂量需要降低至40 mg;与地拉韦啶联用,不需要调整剂量;与利福平联用时,剂量需要增加到80 mg。结论 建立的PBPK-TO模型能较好地预测CYP3A4抑制剂、诱导剂对卡博替尼PK/PD的影响,为药物相互作用模型研究和临床使用剂量调整提供新思路。
  • 论著
    张锐,温沁楠,关志宇,施旻,徐彭
    2022, 57(16): 1367-137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建立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纳米粒(PNS-NPs)包封率的测定方法为例,探讨可能导致包封率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 通过加入促透剂,破坏皂苷分子的聚集状态,进而使用超滤离心法分离PNS-NPs中包封药物与游离药物,以避免游离药物被超滤膜非特异性截留。本实验对促渗剂类型进行了选择,对超滤离心方法的回收率与重复性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并对多批次的PNS-NPs的包封率进行了测定。结果 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壳聚糖纳米粒中包封药物与游离药物的分离,回收率,重复性满足测定要求。结论 所建立的分离方法可适用于易产生分子间缔合药物的纳米制剂包封率测定,避免误导性的实验结果。
  • 论著
    张欢, 袁方, 贾俊婷, 王强, 章金刚, 马玉媛
    2022, 57(16): 1374-137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使用不同方法制备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的药物混悬液,优选制备工艺并初步评价该混悬液的制剂性质。方法 无水乙醇作为分散剂,采用研磨筛分法、胶体磨研磨法和高速分散均质法制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与氯化钙的药物混悬液,考察制得混悬液的粒径分布、沉降体积比、温度、pH、黏度,检测混悬后纤维蛋白原药物的凝固活力,计算药物回收率,并综合以上考察项对该混悬工艺进行评估。结果 研磨筛分法回收率低于50%,胶体磨研磨法易引入杂质,最终优选高速分散均质法。研究确定分散机单次处理程序为转速15.0×103 r·min-1,粉碎时间2 min,共循环10次,所得混悬液粒径为6.46~161.13 μm,中位粒径﹤50 μm,5 min沉降体积比高于90%,药液处理前后温度变化控制在5 ℃之内,pH值范围为7.5~8.5,黏度值范围为20~35 mPa·s,药物回收率高于90%,且纤维蛋白原药物活性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结论 高速分散均质法是1种可行的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药物混悬液制备方法,所得混悬液的生物活性良好、可用于纤维蛋白止血贴的制备。
  • 论著
    耿月, 朱晓玥, 周小华, 陈舟舟, 朱永强, 袁耀佐
    2022, 57(16): 1380-138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直接测定硫酸巴龙霉素含量和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HPLC-PAD)法。方法 采用Agilent Pursuit®PFP(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体积分数2.0%三氟乙酸溶液[含0.15%(体积分数)五氟丙酸,用50%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调pH值至3.5]的水溶液为流动相,积分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的四电位波形测定硫酸巴龙霉素有关物质。结果 五氟苯基柱比传统的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充色谱柱分离效果更优,代表性样品中分离出21个峰,有巴龙霉素Ⅱ与其同分异构体巴龙霉素Ⅰ和另外的19个有关物质;在0.49~118.30 μg·mL-1内巴龙霉素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检测限(LOD)为0.49 μg·mL-1,定量限(LOQ)为0.99 μg·mL-1,重复性和精密度RSD均小于2.0%。结论 建立的HPLC-PAD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强、耐用性好,为巴龙霉素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

  • 论著
    钱建钦, 李彩霞, 申潜, 阮昊
    2022, 57(16): 1387-139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缬沙坦胶囊和分散片中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2个亚硝胺类遗传毒性杂质的残留量。方法 采用安捷伦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3.0 mm×150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质谱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检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NDMA和NDEA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专属性均满足分析要求。经检验,102批缬沙坦胶囊和52批缬沙坦分散片中,NDMA和NDEA含量均不超过定量限浓度,均符合规定。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好,适用于缬沙坦胶囊和分散片中NDMA和NDEA的限度检查和定量检测。
  • 论著
    刘红, 白羽, 史蕤, 王啸洋, 张艳华, 张本静
    2022, 57(16): 1395-139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6.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西妥昔单抗是重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上市已超过15年,但是仍缺乏上市后不良反应(adverse drugreaction, ADR)监测系统性评估。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涉及怀疑药品西妥昔单抗的ADR报告,通过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485例ADR报告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1.56∶1。ADR主要涉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深静脉血栓占比1.03%,高于说明书中偶见ADR频率。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2 h内发生,以皮肤反应为主。严重ADR占比43.51%,患者的性别、年龄与ADR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报告人员缺乏对新的ADR判断,死亡病例记录不详实,死亡病例中肺栓塞和间质性肺炎不良事件可能与西妥昔单抗相关。结论 西妥昔单抗治疗发生严重ADR占比较高,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深静脉血栓发生频率高于说明书中描述的频率。由于缺乏详实的病例信息,无法明确西妥昔单抗与死亡病例的因果关系,需关注发生肺栓塞和间质性肺炎不良事件的患者,需加强上报人员药物警戒相关培训,提高上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