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2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8-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导读
  • 王宁, 曲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669-6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王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671-6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神经外科发展到高级阶段、具有一定临床需求而产生的亚专业,明确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将有助于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团队建设,促进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与设备配置,最终达到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目的。

  • 专题综述
  • 徐新, 尚峰, 曲鑫, 王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674-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性脑损伤常诱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导致颅内和全身缺血性损伤的高凝状态,并迅速进展为导致出血性损伤的消耗性低凝状态,二者相互作用,严重影响预后。早期诊断、及时纠正创伤性脑损伤诱发的凝血功能障碍(TBI-IC)业已成为共识,但其发生与发展机制尚未阐明,亦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TBI-IC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学机制、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
  • 徐跃峤, 齐猛, 尚峰, 杨昆, 洪韬, 曲鑫, 王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682-6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宏基因组的第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10月共15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拟诊颅内感染患者,2周后由3位神经外科专家共同判断是否确诊颅内感染。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标本,分别行常规、生化、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以及mNGS测序。结果 共8例患者临床确诊术后颅内感染,其中4例脑脊液mNGS测序(序列数分别为212、329、1601和5371)和细菌培养(鲍曼不动杆菌2例、皮特不动杆菌1例、产气肠杆菌1例)均呈阳性;4例经随访临床确诊术后颅内感染,但脑脊液mNGS测序和细菌培养均呈阴性。7例临床诊断为无菌性脑膜炎,其中3例脑脊液mNGS测序序列数< 100;1例脑室外引流管管头细菌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但脑脊液mGNS测序呈阴性,随访后确认为污染所致。脑脊液mNGS测序诊断术后颅内感染的灵敏度为4/8、特异度为7/7,准确率为11/15。结论 初步证实mNGS测序诊断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有一定价值,可以作为传统检测方法的有效补充,但mNGS测序结果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判读。

  • 曲鑫, 康庆鑫, 赵浩, 尚峰, 齐猛, 程玮涛, 徐跃峤, 蒋丽丹, 陈文劲, 王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688-6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脊液和血清降钙素原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外科手术后细菌性脑膜炎和(或)脑室炎(PNBM/BV)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53例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PNBM/BV组(25例)和无PNBM/BV组(28例),分别检测脑脊液细胞总数、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和葡萄糖,血糖,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以及脑脊液和血清降钙素原;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脑脊液降钙素原与脑脊液和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脑脊液和血清降钙素原诊断PNBM/B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PNBM/BV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P=0.011)、蛋白定量(P=0.030),以及脑脊液降钙素原(P=0.000)和血清降钙素原(P=0.010)高于无PNBM/BV组,脑脊液葡萄糖(P=0.000)和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P=0.000)低于无PNBM/BV组。相关分析显示,脑脊液降钙素原与血清降钙素原(r=0.421,P=0.002)、脑脊液白细胞计数(r=0.394,P=0.004)呈正相关,而与脑脊液葡萄糖呈负相关(r=-0.327,P=0.018)。ROC曲线显示,脑脊液降钙素原诊断PNBM/BV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95% CI:0.710~0.960,P=0.000),灵敏度为88%、特异度82.10%,阳性预测值81.48%(22/27)、阴性预测值88.46%(23/26),诊断截断值0.331 ng/ml;血清降钙素原诊断PNBM/BV的曲线下面积为0.720(95% CI:0.580~0.860,P=0.000),灵敏度为64%、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69.57%(16/23)、阴性预测值70%(21/30),诊断截断值0.501 ng/ml。结论 脑脊液和血清降钙素原是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外科手术后PNBM/BV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 韩冰莎, 李娇, 李翔, 栗艳茹, 张磊, 赵敬河, 冯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694-6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共7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均行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和床旁超声ONSD测量,比较平卧位与30°头高位、通气治疗前30 min与治疗后30 min、甘露醇治疗前30 min与治疗后30 min双眼ONSD超声测量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NSD超声测量值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分1~3分]患者入院后连续5 d平均颅内压高于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5分;t=2.111,P=0.038)。经30°头高位、通气和甘露醇治疗30 min,ONSD超声测量值分别低于平卧位(F=6.644,P=0.012)、通气治疗前30 min(F=4.492,P=0.037)和甘露醇治疗前30 min(F=5.552,P=0.021),而且预后不良组ONSD超声测量值高于预后良好组(体位变化:F=16.751,P=0.000;通气治疗:F=29.776,P=0.000;甘露醇治疗:F=12.465,P=0.002)。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平卧位ONSD超声测量值与颅内压呈正相关(r=0.691,P=0.000);ROC曲线显示,治疗前平卧位ONSD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76(95% CI:0.826~0.978,P=0.000)、最佳临界值5.53 mm,灵敏度91.52%、特异度87.14%。结论 床旁超声动态检测ONSD有助于早期评估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指导制定降低颅内压的综合治疗策略。

  • 李彦斌, 王尚武, 曲鑫, 孙起军, 张永强, 霍铁军, 严威, 柴宏伟, 毛明利, 吴月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00-7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中B型超声(B超)实时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的6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实时B超引导手术组(超声组,32例)和术中无实时B超引导手术组(对照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新发血肿数量、血肿清除率> 90%比例、术中去骨瓣概率、二次手术概率和术后3 d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以Glasgow预后分级评价预后并计算预后良好率。结果 超声组32例患者均于B超引导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B超实时监测新发血肿检出率为76%(19/25)。超声组患者血肿清除率> 90%比例[84.38%(27/32)对59.38%(19/32);χ2=4.947,P=0.026]、术后3 d GCS评分[(11.38 ±3.54)分对(9.19 ±3.81)分;t=2.382,P=0.020]以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56.25%(18/32)对31.25%(10/32);χ2=0.077,P=0.038]均高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术中去骨瓣概率和二次手术概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实时B超引导手术,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 黄振华, 马越,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05-7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角尺分规定位法并总结其在神经外科急诊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共33例患者行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术前采用角尺标画实际CT扫描基线、病灶上下界和中心层面,分规通过弦距定位法标画病灶前后界,进而标画病灶体表投影,以此针对不同病变采取开颅手术或血肿穿刺引流术;术中记录角尺分规定位法操作时间、与术中实际所见的准确率,以及与校准CT和(或)MRI的误差。结果 共33例患者均于术前采用角尺分规定位法准确定位病灶,平均操作时间为(3.70 ±1.17)min。其中,20例开颅手术患者(急性硬膜外血肿14例、脑叶出血5例、脑转移瘤1例)根据病灶体表投影设计骨窗,并据此骨窗中心找到病灶,定位准确率达100%(20/20);13例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亚急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2例、自发性基底节区和丘脑出血11例)定位靶点后贴体表标记,经CT校准,预设靶点与体表标记之间的平均误差为(3.71 ±1.62)mm。结论 角尺分规定位法仅需角尺和分规工具,操作简便迅速、准确可靠,对于急诊患者的术前定位和手术治疗,该定位方法实用性较强,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 聂晓奇, 郭宇宏, 程刚, 贾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10-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术(NMES)预防自发性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76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血栓标准预防治疗)和标准预防+神经肌肉电刺激术组(NMES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7 d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病后3个月评价神经功能预后[Glasgow预后分级(GOS)]。结果 入院7 d内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肺血栓栓塞症,NMES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42%(7/38)对44.74%(17/38);χ2=6.090,P=0.014];入院后3 d,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入院当日(P=0.000)且NMES组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期间NMES组无一例发生皮肤损害或炎症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病后3个月,NMES组神经功能预后优于对照组[GOS分级(3.42 ±1.28)级对(2.55 ±1.13)级;t=3.124,P=0.000]。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术有助于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 病例报告
  • 张欣, 杨志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15-7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吕守华, 宋合保, 卢璐祥, 马秋峰, 李永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19-7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刘培培, 于宁波, 于洋, 陈荣杰, 丁柯蕾, 程元元, 韩建达,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21-7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3D动作捕捉系统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运动迟缓进行数字化测评,以弥补人工测评不足。方法 选择2019年6-12月临床确诊的19例帕金森病患者和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受试对象,在安装有3D动作捕捉系统的房间内完成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测评,受试者拇指和食指固定反光标记物,以同时完成对指这一动作的数字化测评,从中提取最大振幅(amp)、间隔时间(intval)、加速度过零次数(zc)、正向最大速度(v1)和负向最大速度(v2)共5项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ntval、zc单项或联合测评对帕金森病上肢运动迟缓及对指评分1分时的诊断价值。结果 帕金森病组UPDRS-Ⅲ评分(33.79 ±13.14)分,运动迟缓评分(13.61 ±5.26)分,上肢运动迟缓评分(6.61 ±2.65)分,对指评分(1.68 ±0.78)分。帕金森病组intval(P=0.001)和zc(P=0.004)高于正常对照组。intval和zc单项对帕金森病上肢运动迟缓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95% CI:0.743~0.973,P=0.000)和0.799(95% CI:0.642~0.955,P=0.008),灵敏度为0.737、0.921,特异度为0.900、0.600;intval与zc联合评价,曲线下面积为0.858(95% CI:0.752~0.964,P=0.001),灵敏度0.711、特异度0.100。结论 利用3D动作捕捉系统能够实现帕金森病上肢运动迟缓的数字化测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工测评的缺陷;从中提取的运动参数intval和z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早期筛查的特征性指标。

  • 李巍, 王莉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27-7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Padua血栓评估模型对脑卒中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共169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并发VTE者(血栓组)56例,未并发VTE者(对照组)113例。比较两组患者Padua血栓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的分布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脑卒中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采用Padua血栓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VTE风险分层,以不同分值作为风险分层的界值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adua血栓评估模型预测脑卒中并发VTE的效能。结果 血栓组患者房颤(P=0.024)、高龄(P=0.000)、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P=0.000)、急性感染性和(或)风湿性疾病(P=0.000)、活动性恶性肿瘤/化疗(P=0.016)、既往VTE史(P=0.007)、活动减少(P=0.009)比例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OR=3.203,95% CI:1.172~8.751;P=0.023)、高龄(OR=3.469,95% CI:1.063~7.580;P=0.002)、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OR=4.017,95% CI:1.315~12.274;P=0.015)、急性感染性和(或)风湿性疾病(OR=3.472,95% CI:1.457~8.271;P=0.005)、既往VTE史(OR=5.884,95% CI:1.068~32.408;P=0.042)是脑卒中并发VTE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Padua血栓评估模型风险分层界值为4分时,曲线下面积为0.762、标准误为0.040(95% CI:0.689~0.854,P=0.000),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3%、69.02%、53.34%、83.08%,Youden指数为0.404,Padua血栓评估模型风险分层界值为4分对脑卒中并发VTE的预测价值最优。结论 高龄、既往VTE史和危重型脑卒中是VTE的高危因素,基于Padua血栓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脑卒中并发VTE的风险。

  • 吴卫平, 王宁, 张杨, 杨伟利, 杨汉卿, 胡俊刚, 王辰龙, 呼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33-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ERVO支架取栓术治疗分支动脉病变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例颅内分支动脉病变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3段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P1段闭塞2例)诊治经过进行回顾分析,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估血流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90 d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8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8/9。术后即刻mTICI分级3级6例、2b级6例、2a级1例,血管再通率8/9。术后发生患侧脑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其余7例闭塞动脉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4 d NIHSS评分为4.00(2.50,5.50),低于入院时评分9.00(7.50,11.00);术后90 d mRS评分≤ 2分7例、> 2分2例,预后良好率7/9。结论 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颅内分支动脉病变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 周星辰, 束汉生, 王大巍, 张辉, 王昊, 杨光, 闵敬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40-7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的90例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40例);于治疗第1、3和7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入院当日与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血小板计数< 100×109/L)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治疗第7天时,NIHSS评分低于第1天(P=0.000)和第3天(P=0.000);治疗组治疗后第1、3和7天NIHS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00),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两组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P=0.000)低于、ADL评分高于(P=0.000)治疗前,且治疗组mRS评分低于(P=0.000)、ADL评分高于(P=0.003)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3/50)对35%(14/40);χ2=0.483,P=0.439]。结论 对于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朱丽平, 王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46-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对2019年1-10月确诊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共32例患者,17例(53.13%)呈急性发病、15例(46.88%)为亚急性发病;单眼受累30例(93.75%)、双眼同时受累2例(6.25%);伴头痛10例(31.25%),瞳孔受累8例(25%)。病因诊断为微循环障碍(16例占50%)、非特异性炎症(11例占34.38%)、后交通动脉瘤(2例占6.25%),以及中脑梗死(1例占3.13%)、脑干脱髓鞘病变(1例占3.13%)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占3.13%)。针对不同病因,分别采取改善循环(微循环障碍和中脑梗死)、抗炎及抑制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炎症、脑干脱髓鞘病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治疗后31例(96.88%)症状缓解、1例(3.13%)预后不良。结论 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颅内动脉瘤是其最危险的病因。患眼疼痛和瞳孔受累并非颅内动脉瘤所特有的症状,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予以相应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综述
  • 马越, 黄振华, 何京川, 刘钢,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0(8): 752-7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20.08.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内镜下经眶入路是颅底外科手术的一种新路径,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前颅底和中颅底病变,是内镜下经鼻入路和传统颅底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本文旨在总结内镜下经眶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进展及其在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