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1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8-12-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索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陈晓雷, 徐兴华, 张家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45-8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相较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尚存争议,但外科手术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最有前景的方法。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 3 种,开颅血肿清除术可以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可靠,但手术切口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神经功能恢复常不够理想;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手术切口较小,对正常脑组织影响较小,但血肿清除不彻底,可能增加颅内感染风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手术切口较小,可以有效减少神经纤维束损害,血肿清除彻底。上述 3 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尚缺乏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期待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比较(MISICH)研究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和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 专家论坛
  • 崔志强, 凌至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50-8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3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对正规抗抑郁治疗、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无效。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重度抑郁症作为一种新的方法,仅在少数医学中心开展,病例数较少。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靶点核团,刺激参数尚不统一,疗效仍存争议,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拟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刺激参数、手术疗效和并发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专题综述
  • 刘培培,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57-8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一直备受关注,急性脑出血强化降压试验(INTERACT)及其Ⅱ期试验(INTERACT2)公布的结果为脑出血血压管理提供了可靠证据。本文拟重点介绍中国学者近 3 年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与INTERACT 和INTERACT2 试验相关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的临床策略提供依据。

  • 脑出血临床研究
  • 邓洪, 余海涵, 张晔, 张萍, 潘超, 张中原, 唐洲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62-8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简称引流术)对自发性幕上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0例自发性幕上出血患者于引流术后行 CT灌注成像,以血肿侧和对侧镜像区血肿中央区、血肿周围水肿区、血肿周围水肿区外侧(距离水肿边缘 1 cm)和远隔皮质区作为兴趣区,测量各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1)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与对侧镜像区相比较,血肿侧血肿中央区 CBF 值(P = 0.000)和CBV 值(P = 0.000)降低、MTT 值延长(P = 0.000),但未见峰值;血肿周围水肿区 CBF 值(P = 0.000)和 CBV值(P = 0.000)降低、MTT 值延长(P = 0.000);血肿周围水肿区外侧 CBF 值(P = 0.000)和 CBV 值(P =0.000)降低;而血肿侧与对侧镜像区远隔皮质区 CBF、CBV、MTT 和 TTP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脑出血后自血肿中央区至远隔皮质区灌注参数呈阶梯样改变。血肿侧自血肿中央区至远隔皮质区 CBF 值和 CBV 值逐渐增大(均 P < 0.05)、MTT 值逐渐减少(均 P < 0.05),而 TTP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侧镜像区血肿中央区、血肿周围水肿区、血肿周围水肿区外侧与远隔皮质区 CBF、CBV、MTT和TT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引流术后血肿周围水肿区 CBF值(P = 0.000)和 CBV 值(P = 0.000)高于术前。结论 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以明显提高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

  • 向开诚, 罗义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69-8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神经功能和意识状况的保护作用。方法 共 116 例老年脑出血患者随机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照组,58 例)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亚低温疗法(联合组,58 例),监测颅内压、血清 S-100B 蛋白和血糖水平,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Glasgow 昏迷量表(GCS)评价意识状况。结果 两组术后颅内压升高,至术后 3 d 达峰值,随即下降,至术后 7 d 时仍高于术后即刻(对照组 :t = 55.232,P = 0.000;t = 74.233,P = 0.000;t = 67.583,P = 0.000;t = 59.642,P = 0.000;t = 52.852,P = 0.000;t = 45.865,P = 0.000;联 合 组 :t = 28.765,P = 0.000;t = 54.233,P = 0.000;t = 33.402,P = 0.000;t = 27.379,P = 0.000;t = 16.122,P = 0.000;t = 7.444,P = 0.000)。术后 3、5 和 7 d 血清 S-100B 蛋白(对照组:t = 9.443,P = 0.000;t = 12.952,P = 0.000;t = 18.832,P = 0.000;联 合 组 :t = 11.454,P = 0.000;t = 15.404,P = 0.000;t = 20.439,P = 0.000)和 血 糖(对 照 组 :t = 11.580,P = 0.000;t = 14.592,P = 0.000;t = 17.482,P =
    0.000;联合组:t = 12.343,P = 0.000;t = 15.231,P = 0.000;t = 19.631,P = 0.000)均低于术后即刻。术后 2、4、12、24 和 48 周 ESS 评分高于术后即刻(对照组:t = 30.533,P = 0.000;t = 39.273,P = 0.000;t = 43.853,P = 0.000;t = 48.924,P = 0.000;t = 53.322,P = 0.000;联 合 组 :t = 38.943,P = 0.000;t = 43.595,P = 0.000;t = 49.923,P = 0.000;t = 52.594,P = 0.000;t = 58.943,P = 0.000)。术后 1 和 7 d GCS 评分均高于术前(对照组:t = 10.434,P = 0.000;t = 15.232,P = 0.000;联合组:t = 13.432,P = 0.000;t = 17.532,P = 0.000)。而联合组患者颅内压(F = 111.553,P = 0.000)、血清 S-100B 蛋白(F = 9.834,P = 0.000)和血糖(F = 8.094,P = 0.001)低于,ESS 评分(F = 10.689,P = 0.000)和 GCS 评分(F = 7.343,P = 0.007)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4/58)对5.17%(3/58);校正χ2 = 0.000,P = 1.000],无一例发生硬膜外血肿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以降低老年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和意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晔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76-8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共 86 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单孔或多孔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采取术中不冲洗、术后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20 ×103 U/次、2 次/d)的方法,计算治愈率,记录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和感染)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0.60 ± 0.16)h;注射尿激酶 3 d 后脑组织均复位;平均随访(4.00 ± 0.22)个月,治愈 85 例、治愈率为 98.84%,复发 1 例、复发率为 1.16%;无一例发生术后颅内出血、感染或需再次手术。结论 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术中不冲洗、术后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

  • 周晓娜, 石峰, 陈鑫龙, 张倩, 郭凤娟, 王继俭, 李洪泉, 巫嘉陵, 卓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80-8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出血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简称引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 80 例行引流术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40 例,早期康复组在引流术后 2 天、对照组在引流术后 7 天均予为期 2 周的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前、治疗 2 周和 3 个月随访时评定患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Barthel 指数(BI),以及 3 个月随访时进行改良 Rankin 量表(mRS)预后评估,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2周和3 个月随访时 FMA 评分(t = -16.288,P = 0.000;t = -45.638,P = 0.000)和 BI 评分(t = -20.188,P = 0.000;t = -48.938,P = 0.000)高于治疗前,3 个月随访时 FMA 评分(t = -29.350,P = 0.000)和 BI 评分(t = -28.750,P = 0.000)高于治疗 2 周时;早期康复组各观察时间点 FMA 评分(F = 7.505,P = 0.008)和 BI 评分(F = 7.029,P = 0.010)均高于对照组。3 个月随访时早期康复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Z = -3.591,P = 0.000),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5%(18/40)对 67.50%(27/40);χ2 = 4.114,P = 0.043]。结论 基底节区出血引流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再出血风险。

  • 新技术新方法
  • 李欢欢, 葛红飞, 张超, 邹永杰, 钟俊, 方煊宇, 胡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86-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在线拴法、光化学法诱导血栓形成、凝血块栓塞法等常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推广一种新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永久性阻断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制备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模型,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实时监测脑血流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HE 染色检测缺血灶,Clark 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监测显示,电凝灼烧离断大脑中动脉后,脑血流量明显降低。TTC 染色显示,缺血区仅局限于大脑皮质。HE 染色显示,缺血区神经细胞大部分死亡,缺血区周围可见明显的细胞密集,考虑是炎性细胞和各种神经细胞。模型制备后 1、3、7 和 14 d,小鼠平均体重分别为 22、20.70、19.50 和 20.10 g;Clark 评分中身体对称性评分分别为 0.75、0.75、0.50 和 0.50 分,步态评分均为 0 分,攀爬评分均为 0 分,转圈实验评分为 0.50、0.75、0.50 和 0.25 分,前肢对称性评分均为 0.25 分,强迫转圈评分均为 0 分,胡须反应性评分为 1、1、1 和 0.50 分。结论 经优化的新型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小鼠模型可以模拟局灶性脑缺血且神经功能缺损较轻微,可以作为一种实验模型用以研究神经损伤后血管病理生理改变和修复过程以及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参与的神经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 临床研究
  • 刘尖尖, 高金立, 薛迎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91-8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缺血性卒中与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关系。方法与结果 共 11 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部 MRI 显示,梗死灶位于脑桥 5 例(5/11)、内囊后肢 3 例(3/11)、左侧丘脑 1 例(1/11)、左侧半卵圆中心 1 例(1/11)、双侧枕叶合并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1 例(1/11);头部 MRA 显示,开窗畸形发生于基底动脉 9 例(9/11)、左侧椎动脉1 例(1/11)、右侧大脑后动脉 1 例(1/11);其中,5 例脑桥缺血性卒中系基底动脉(4 例)和右侧大脑后动脉(1 例)开窗畸形所致,3 例内囊后肢缺血性卒中均系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所致,1 例左侧丘脑缺血性卒中系左侧椎动脉开窗畸形所致,1 例左侧半卵圆中心缺血性卒中系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所致,1 例双侧枕叶缺血性卒中系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所致。均予抗血小板、调脂和清除自由基治疗,无一例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 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可以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 付蓓蓓, 姜文新, 秦碧勇, 李颖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897-9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共135 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1、3、5、7、30 d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治疗周期。结果 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显效率为 95.56%(129/135),总有效率为 100%(135/135)。手术前后 VAS 评分(F = 46.891,P = 0.000)和 PSQI 评分(F = 55.993,P = 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 1、3、5、7 和 30 d VAS 评分(t = 6.395,P = 0.012; = 8.104,P = 0.000; = 5.693,P = 0.013; = 8.294,P = 0.000; = 7.193,P = 0.007)和 PSQI 评分(t = 7.142,P = 0.006; = 3.959,P = 0.034; = 7.142,P = 0.006; = 3.959,P = 0.034; = 8.104,P = 0.000)均低于术前。平均治疗周期(15.97 ± 2.44)d,各年龄组患者治疗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184,P = 0.001),≤ 30 岁组治疗周期最短(q = 4.593,P = 0.019;q = 5.693,P = 0.018;q = 4.583,P = 0.021;q = 7.204,P = 0.008;q = 5.593,P = 0.013)、> 70 岁组治疗周期最长(q = 5.593,P = 0.013;q = 8.104,P = 0.000;q = 7.142,P = 0.006;q = 5.693,P = 0.011;q = 4.298,P = 0.033)。结论 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缓解疼痛的同时改善睡眠质量,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理想方法。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901-9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刘毅, 孙邈, 吉训明, 王翠, 蔺建文, 王苏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902-9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丘脑卒中占全部脑血管病的 2% ~ 3%。丘脑解剖学结构复杂,供血动脉变异繁多,因此丘脑缺血性卒中临床表现多样,急性期临床难以准确诊断。本文旨在归纳和总结丘脑解剖学结构、丘脑供血及丘脑缺血性卒中相应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丘脑缺血性卒中的全面认识,提高急性期的诊断与治疗效率。

  • 病例报告
  • 师璐,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906-9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许春燕, 马英, 朱飞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12): 910-9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8.1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