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1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25
  

  • 全选
    |
    专论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通, 杜晓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15-3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综述
  • 陶媛媛, 孙蓉, 宋鲁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20-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组织损伤后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和康复治疗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传统评价和康复治疗基础上,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推动下,涌现出新型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和康复治疗方法。本文拟就临床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评价和康复治疗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张路, 刘颖, 王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28-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变性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多样,药物治疗仅部分改善症状。康复治疗是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以外的辅助治疗方法,目的是最大程度提高功能和减少继发性损害。本文对多维度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 神经康复
  • 卢建亮, 陈卓铭, 吴浩, 杨伟, 陈辉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34-3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方法 共60 例发病< 6 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 组,30 例)或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Robot 组,30 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 周时采用Fugl-Meyer 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价下肢运动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力矩反馈系统评价下肢肌力。 结果 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8 周时FMA-LE(P = 0.000)和BBS(P =0.000)评分、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 = 0.000)和膝关节(P = 0.000)反馈力矩值均增加;与BWSTT 组相比,训练8 周时Robot 组仅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 = 0.000)和膝关节(P = 0.000)反馈力矩值增加。 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提高下肢肌力方面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 李泓钰, 徐舒, 王曼, 陶媛媛, 宋鲁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40-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激性失眠易感人群的高唤醒机制及音乐疗法对其唤醒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的健康医护人员33 人,根据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验量表中文版(FIRST-C)中位值(17 分)分为易感组(16 人)和非易感组(17 人),采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 公司生产的多参数生理指标监测系统采集一般生理指标(包括指端脉搏血容振幅、皮温、皮肤电传导、呼吸频率和波幅、心率)以及脑电波[包括δ波、θ波、低波幅和高波幅α波、α波、感觉运动节律(SMR)、低波幅和高波幅β波]。 结果 与非易感组相比,易感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皮肤电传导升高(P = 0.003,0.001)、SMR 波幅升高(P = 0.015,0.031)和低波幅β波波幅升高(P = 0.000,0.001),仅治疗后高波幅β波波幅升高(P =0.00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指端脉搏血容振幅降低(P = 0.000)、皮温升高(P = 0.000)、呼吸频率增加(P = 0.008)、心率减少(P = 0.000),以及易感组皮肤电传导降低(P = 0.001)、呼吸波幅降低(P = 0.032)、高波幅α波(P = 0.017)和低波幅β波(P = 0.013)波幅降低,非易感组皮肤电传导降低(P =0.039)、低波幅(P = 0.035)和高波幅(P = 0.031)α波波幅降低、α波波幅降低(P = 0.044)、低波幅β波波幅降低(P = 0.015)。 结论 平静状态下应激性失眠易感人群生理和皮质均表现出高唤醒趋势;音乐疗法可以降低其高唤醒机制,尤以生理指标改善显著,可以作为健康管理手段,预防应激性失眠易感人群进展为慢性失眠。

  • 王轶钊, 赵骅, 冯诗淳, 侯玮佳, 张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46-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 方法 共40 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 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 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 周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计时走测验(TUGT)评价平衡功能、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10 米步行试验(10MWT)评价行走能力。 结果 两组患者训练8 周时UPDRSⅢ评分(P = 0.000)和TUGT 时间(P =0.000)低于训练前,BBS 评分(P = 0.000)、6MWT 时间(P = 0.000)和10MWT 步速(P = 0.000)高于训练前;训练8 周时水中组患者UPDRSⅢ评分(P = 0.037)和TUGT 时间(P = 0.013)低于陆上组,BBS 评分高于陆上组(P = 0.018)。 结论 常规陆上康复训练和水中运动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效果优于常规陆上康复训练。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51-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康复
  • 袁望舒, 刘颖, 王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52-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跌倒风险和步态,以为其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共30 例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和15 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站起测验(CRT)和走直线步态测验(TGT)评价跌倒风险,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步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患者BBS 评分减少(P =0.001)、TUGT 时间(P = 0.003)和CRT 时间(P = 0.002)延长、TGT 正确步数减少(P = 0.041),以及10 米步行试验之步长缩短(P = 0.020)、步速减慢(P = 0.038)、足尖着地比例增加(P = 0.000)、摆动相左侧和右侧踝背屈角度减小(P = 0.005,0.006)。 结论 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和步态异常风险增加,应早期予康复治疗。

  • 神经影像学
  • 张亚萌, 王泓力, 白莹莹, 贺文颉, 尤阳, 张红菊,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56-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和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纹状体结构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 方法 联合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和扩散张量成像对12 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12 例帕金森病患者及10 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头部MRI检查,观察纹状体结构(灰质体积)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RBD 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 < 0.005),以及左侧(P < 0.005)和右侧(P < 0.001)尾状核、右侧壳核(P < 0.05)FA 值降低;PD 组仅右侧壳核FA 值降低(P < 0.05)。与PD 组相比,iRBD 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 < 0.001),以及左侧(P < 0.01)和右侧(P < 0.005)尾状核FA 值降低。 结论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存在纹状体灰质体积缩小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其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与帕金森病具有一致性,为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提供解剖学依据。

  • 临床研究
  • 李卫萍, 张冰, 赵辉, 尹震宇, 刘任远, 陆加明, 吴思楚, 武文博, 朱斌, 徐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64-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皮质下核团体积与空间导航能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计算机空间导航障碍测试系统测试30 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8 例正常对照者空间导航能力,FreeSurfer 5.3.0 软件对三维T1WI 图像进行结构分割,计算皮质下核团(双侧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海马、杏仁体和伏隔核)体积以及全脑体积。Pearson 相关分析分析空间导航能力与皮质下核团体积的相关性。 结果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混合(环境参照和自我参照)导航(P =0.034)、自我参照导航(P = 0.004)、环境参照导航(P = 0.011)误差距离均大于正常对照者,而双侧丘脑(P = 0.953,0.250)、尾状核(P = 0.938,0.672)、壳核(P = 0.421,0.912)、苍白球(P = 0.446,0.360)、海马(P =0.545,0.647)、杏仁体(P = 0.565,0.993)、伏隔核(P = 0.271,0.796)和全脑(P = 0.567)体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轻度认知损害患者混合(环境参照和自我参照)导航误差距离与左侧苍白球(r = - 0.284,P = 0.034)和左侧海马(r = - 0.265,P = 0.048)体积呈负相关,环境参照导航误差距离与左侧壳核体积呈负相关(r = - 0.305,P = 0.022)。 结论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空间导航能力与皮质下核团体积相关,对进一步研究空间导航障碍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孔东生, 孙正辉, 武琛, 薛哲, 王文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70-3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中扩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电生理学监测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共39 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采用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追踪并重建锥体束,电生理学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 结果 39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异常5 例(12.82%);运动诱发电位异常6 例(15.38%),2 例(5.13%)经DTI 证实锥体束体积减少;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术中MRI 显示病变全切除36 例(92.31%),次全切除3 例(7.69%),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9 例(74.36%)、无明显变化4 例(10.26%)、新发面瘫3 例(7.69%)、运动障碍加重2 例(5.13%),意识障碍合并肺部感染致死亡1 例(2.56%)。术后平均随访30 个月,Glasgow 预后分级5 分27 例(69.23%)、4 分7 例(17.95%)、3 分4 例(10.26%)、1 分1 例(2.56%)。 结论 术中联合应用DTI和电生理学监测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 周腾飞, 朱良付, 李天晓, 邵秋季, 吴立恒, 周志龙, 宋朝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76-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 可回收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31 例采用Solitaire AB 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价预后,记录围手术期栓塞事件以及术后3 个月内颅内出血或死亡。 结果 31 例患者共使用33 枚Solitaire AB 支架,其中19 例首次机械取栓即实现血管再通;11 例进一步行支架植入术,9 例实现血管再通,最终总体血管再通率为90.32%(28/31)。术后1 周NIHSS 评分(8.81 ± 3.40)分,低于术前的(16.06 ± 4.82)分(t = - 7.104,P = 0.000)。术后3 个月预后良好(mRS 评分≤ 2 分)16 例(51.61%)。围手术期发生栓塞事件3 例,随访期间发生颅内出血4 例,共死亡6 例。 结论 Solitaire AB 支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安全、有效,首次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失败可以联合支架植入术作为补充治疗。

     

  • 综述
  • 高鹏, 杨斌, 焦力群, 张鸿祺, 朱凤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82-3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卒中复发密切相关。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卒中预防在于识别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筛查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从而使其从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中获益,然而目前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缺乏个体化治疗。近年来,新型影像学技术如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RMRI)等,可以检测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量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无创性HRMRI可以根据颈动脉斑块特征准确预测同侧脑卒中风险,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 敖然, 于生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87-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较为复杂,常规检查方法易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缺乏准确性,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可以客观检测眼球后结构改变,进而反映神经元变性情况。本文旨在探讨OCT 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寻找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 病例报告
  • 杨琼, 邱志勇, 张洁, 卫景沛, 邢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5): 391-3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7.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