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3-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周盛年, 姜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171-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科学发展史
  • 谢青, 宋小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177-1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脑卒中及其相关症状方面历史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医学开始广泛出现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技术。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重点介绍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帮助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最佳康复治疗技术,恢复受损功能。
  • 标准与指南
  • 李焰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182-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也在不断更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2014 年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更加强调普适性和临床相关性,同时更加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注重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和抗栓治疗;小血管病性卒中强调降压治疗;心源性栓塞,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优于华法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积极的药物治疗优于血管内介入治疗。而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人群进行筛查仍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支持。
  • 专题综述
  • 陆璐, 何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187-1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3 年以来,中国学者在国外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基于指南的二级预防综合管理项目的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非心源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预防效果、颅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风险、高血压致脑卒中复发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以及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质量控制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 专题讲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 牛朋朋, 杨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191-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卒中由于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颅内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颅内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全面评价,以预测脑卒中发生风险并指导临床决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颅内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常用评价手段进行简要概述。
  • 循证神经病学
  • 陈邓, 刘凌, 张文武, 陈涛, 林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197-2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达比加群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适用范围、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以dabigatran、stroke、ischemia、hemorrhagic、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evention、secondary prevention、treatment 等英文词组为检索词,检索2005 年1 月-2015 年1 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ScienceDirect 数据库,英国Cochrane 图书馆,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包括Meta 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观察研究和综述等相关文献,采用Jadad 量表评价临床研究、PRISMA 评价清单考察系统评价(包括Meta 分析)和综述质量。结果经筛选最终获得有关达比加群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英文文献23 篇,临床指南2 篇、系统评价(包括Meta 分析)和综述6 篇、随机对照试验8 篇、回顾性病例分析3 篇、病例观察研究4 篇;临床研究高质量文献8 篇、低质量7 篇,系统评价(包括Meta 分析)和综述均为高质量文献。结果 显示:(1)达比加群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尤其是亚洲患者,具有不低于华法林的疗效和高于华法林的安全性,高龄患者宜采用小剂量,并且可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2)达比加群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应慎重,目前有不充分的证据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并未优于华法林。(3)达比加群用于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及其他需抗凝治疗疾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尚缺乏循证证据,其疗效和安全性尚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4)达比加群是否能够常规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循证医学方法对评价达比加群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达比加群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应慎重。
  • 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 张钰, 曾丽莉, 刘建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03-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共150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项(HAMD-17)评价抑郁症状,评分≥ 7 分为脑卒中后抑郁。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实验室指标、易感因素、脑卒中分型[TOAST 分型和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颈动脉狭窄等各项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后早期(2 周时)抑郁发生率为18%(27/150)。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酯(P = 0.04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 = 0.001)、合并颈动脉狭窄(P = 0.003)是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合并颈动脉狭窄是非轻型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4)。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且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更易发生脑卒中后早期抑郁。
  • 刘首峰, 高春林, 汪皖君, 于长申, 王新平,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09-2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第3 代功能性电刺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共40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后48 h 内随机接受第3 代功能性电刺激术(FES 组)或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治疗组),2 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上肢动作研究测验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量角器测量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周后FMA、ARAT 评分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均改善(P = 0.000),联合治疗组患者FMA 评分(t = - 2.528,P = 0.016)、ARAT 评分(t = - 2.562,P = 0.014)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t = - 2.469,P = 0.018)改善程度均优于FES 组;且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 < 0.05)。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第3 代功能性电刺激术对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有较好疗效。
  • 王胜宝, 孙正辉, 武琛, 束旭俊, 薛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14-2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共65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左侧狭窄35 例(53.85%)、右侧30 例(46.15%);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中度狭窄17 例(26.15%)、重度狭窄48 例(73.85%),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观察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均未使用转流管,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30 min,均未使用补片,达Ⅰ期缝合。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其中1 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麻木,对症治疗1 周后恢复出院;1 例喉返神经损伤、1 例舌咽神经损伤,均于术后6 个月恢复;1 例术后12 个月颈动脉再狭窄率> 50%,但无症状临床,予保守治疗;1 例术后4 个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院后经对症治疗恢复;1 例术后9 个月死亡,原因不明。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监测、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严密观察可以保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 王华伟, 孙正辉, 武琛, 薛哲, 张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19-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因再次栓塞困难须行手术夹闭治疗。本文回顾分析行手术夹闭治疗的11 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手术治疗原则和技巧。方法 11 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12 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 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 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 个,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尖端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 个;小动脉瘤7 个,大动脉瘤4 个。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11 个夹闭完全,1 个行椎动脉近端阻断术;术中7 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5 个予以去除或部分去除。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 个月,Glasgow 预后分级评分较术前增加或无变化9 例(9/11),其中1 例术后左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力3 级,出院时恢复至4 ~ 5 级;2 例死亡,1 例术前病情较重、出院后即死亡,1 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肺炎死亡。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夹闭治疗依然能够取得安全有效的效果。
  • 临床病理报告
  • 杨光之, 李静, 王鲁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24-2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40 岁,头痛3 月余,加重2 周伴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头部MRI 显示右侧颞叶占位性病变,T1WI 等信号、T2WI 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手术全切除肿瘤。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颅中窝,体积较大,血供丰富,无包膜。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密集,界限不清,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梭形,有一定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4/10 个高倍视野);厚壁血管和血窦丰富,部分血管腔隙呈“鹿角”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CD34 和波形蛋白,局灶性表达上皮膜抗原,Ki-67 抗原标记指数为17% ~ 20%。术后辅助放射治疗,随访20 个月,肿瘤未复发。结论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极易误诊为脑膜瘤,但二者预后相差较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 临床研究
  • 何洋, 杨亭亭, 姜红, 向雅娟, 敖冬慧, 高旭光, 刘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29-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共18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均符合McDonald 诊断标准(2010 年版),分为AQP4 抗体阳性组(5 例)和AQP4 抗体阴性组(13 例),并门诊随访。结果 5 例AQP4 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患者,男性2 例、女性3 例,中位发病年龄43 岁,中位病程4 个月;脊髓病变和视神经受累常见;MRI显示脑组织广泛多发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伴颈胸髓长T1、长T2 异常信号(3/5 例)或单纯颈胸髓多发性长T1、长T2 异常信号(2/5 例);脑脊液IgG 指数(4/4 例)、24 h IgG 鞘内合成率(3/4 例)升高,寡克隆区带阳性(3/4 例);血清抗核抗体阳性(2/5 例)或合并干燥综合征(1/5 例)。结论 AQP4 抗体阳性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异性,发病机制可能与经典多发性硬化不同,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时需加以重视并区别处理。
  • 刘云阳, 马景鑑, 李晋, 贾睿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35-2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方法 共89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根据入院时Glasgow 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创伤组,于伤后12 h 内分别检测血清(89 例)和脑脊液(18 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Spearman 秩相关分析评价其与颅脑创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颅脑创伤各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升高(均P < 0.05),且特重型组和重型组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均P < 0.05)。脑挫裂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高于弥漫性轴索损伤(P = 0.025)、硬膜下血肿(P = 0.031)和硬膜外血肿患者(P = 0.021)。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与GCS 评分(rs = - 0.327,P = 0.024)和Glasgow 预后分级评分(rs = - 0.252,P = 0.049)均呈负相关关系。特重型和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均高于血清(P = 0.039,0.031)。结论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变化可以作为辅助评价急性颅脑创伤程度、分型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实验室指标,且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血清更敏感。
  • 综述
  • 相蕾, 宋毅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40-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反义转录物(NATs)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人们逐渐认识到NATs 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调控基因表达。NATs 在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尤为普遍,其对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NATs 不仅参与神经元分化、髓鞘形成和离子通道调控,还参与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本文重点讨论NATs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神经变性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病例报告
  • 尹绍雅, 金卫篷, 李清云, 冯梅, 冯珂珂, 邵翙, 张雪青, 王世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45-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彭琳, 徐蔚海, 彭斌,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48-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34-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5(3): 247-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5.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