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1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4-11-25
  

  • 全选
    |
    目录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洪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19-9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文志, 王晓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24-9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科学发展史
  • 韩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27-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不断认识进而征服癫痫的努力已有3000 多年历史。史前期和古代文明早期,认为其病因是“鬼魂附体”和“神的诅咒”,直至Hippocrates 时代才认识到其为脑部疾病。经过多年的病例观察和人体解剖知识的丰富,虽对癫痫的发病机制有了一些认识,但仍处在早期阶段。自Avicenna在1000年前定名“Epilepsy”后,对其专题研究日渐活跃、深入,在分类、症状与体征、病理和治疗诸方面均不断取得进展。1881 年首部专著出版,此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也相继有了进步。近100 年,自国际抗癫痫联盟成立、Epilepsia 创刊和脑电图应用于临床以来,在更大范围的规划和医学相关多学科知识的推动下,癫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飞速发展。我国由3000 多年前的相关记载到中医著作对病症的阐述,悠久的历史丰富了癫痫的中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新中国开启了癫痫学研究的新纪元。近30 年来,癫痫研究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专业队伍空前壮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向着更高水平前进的步伐。
  • 专题综述
  • 李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3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一种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示,癫痫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病理过程,双向论证、多重论证、多学科交叉论证的学术局面正在形成。
  • 曹晴晴, 王学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36-9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酸敏感离子通道是近年来发现的氢离子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目前共计发现4 个基因编码的6 种亚型,均于细胞外pH 值降低时开放。酸敏感离子通道在炎症、脑缺血、疼痛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癫痫发作时细胞外pH 值明显降低,使酸敏感离子通道开放;而该通道在终止癫痫发作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酸敏感离子通道特异性抑制剂,并可能成为药物研制之新靶点。
  • 史泽宁, 苏小俊, 邹丽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42-9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猝死系指癫痫患者在发作期或发作间期突发的无法解释的死亡,其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 余倍。癫痫猝死存在多种机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癫痫和心脏离子通道病共存的遗传易感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抗癫痫药物等相关因素导致的心功能异常易诱发癫痫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进一步了解癫痫猝死发生过程中的心脏病变相关机制能够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 循证神经病学
  • 李岱, 蔡浩, 吴秋静, 朱延霞, 李斌, 赵文, 宋毅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47-9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癫痫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过去20 年中,涌现出约10 余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为癫痫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中托吡酯主要用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之添加治疗,本研究拟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期进一步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分别以托吡酯、妥泰、部分性发作、难治性、癫痫,以及topiramate、Topamax、add-on treatment、adjunctive treatment、add-on therapy、adjunctive therapy、refractory partial seizure、refractory partial epilepsy 等中英文词汇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1995-2014 年)、Cochrane 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1995-2014 年)、Cochrane 系统评价数据库(1995-2014 年)、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1995-2014 年)、万方数据库(1999-2014 年)等,收集所有关于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经方法学质量评价后行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3 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622 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患者。分析显示:托吡酯每周部分性发作减少率≥ 50%(OR = 3.710,95%CI:2.870 ~ 4.810;P = 0.000)、≥ 75%(OR = 7.220,95%CI:3.310 ~ 15.750;P = 0.000)及完全不发作(OR = 3.380,95%CI:1.720 ~ 6.640;P = 0.00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停药率除200 mg/d 组外(OR =2.170,95%CI:0.470 ~ 9.950;P = 0.320),其余各亚组均高于对照组(600 mg/d:OR = 2.090,95%CI:1.020 ~ 4.270,P = 0.040;800 mg/d:OR = 8.000,95%CI:1.390 ~ 46.140,P = 0.02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厌食、共济失调、注意力下降、头晕、疲劳、恶心、思维异常、肢体麻木和体重减轻,托吡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疗效显著,剂量维持在200 mg/d 停药率与对照组相近;轻至中度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常见,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
  • 神经影像学
  • 魏渭, 张志强, 许强, 黄育斌, 卢光明, 谭启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59-9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病理基础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异常脑功能活动分布模式的差异,探讨异常活动脑区在内侧颞叶癫痫发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采用基于低频振幅(ALFF)的静息态fMRI 技术,分别对30 例单侧海马硬化性内侧颞叶癫痫(mTLE-HS)和30 例单侧占位性内侧颞叶癫痫(mTLE-OL)患者进行研究,并与30 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经代价函数预处理图像后,REST 软件计算全脑低频振幅均值并作归一化处理获得mALFF 值,两样本t 检验依次对3 组被试mALFF 值进行比较,对比mTLE-HS 和mTLE-OL 颞叶外脑区mALFF 值变化,并分析mALFF 值改变脑区与癫痫病程之间关联性。结果静息态下,mTLE-HS 组和mTLE-OL 组患者均呈现颞叶外mALFF 值改变,但异常脑区分布模式不同。与mTLE-HS 组相比,mTLE-OL 组患者mALFF 值增强区域位于双侧顶下叶、楔前叶、角回、扣带中后回和对侧颞中回;mALFF 值减弱区域为对侧中央后回、双侧枕中回和小脑(均P < 0.05,AlphaSim 校正),提示mTLE-HS 较mTLE-OL 脑默认网络受抑制程度更为严重。mTLE-HS 患者局部mALFF 值与癫痫病程无明显关联性,而mTLE-OL 患者双侧扣带中后回mALFF 值与病程呈正相关(r = 0.687,P = 0.000),双侧前扣带回与病程呈负相关(r = -0.621,P = 0.000)。结论 不同病理基础内侧颞叶癫痫存在不同的异常脑功能活动分布模式,提示二者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不同,验证了mTLE-HS是一种特异性癫痫类型。
  • 癫痫基础与临床研究
  • 鞠俊, 黄静, 李慧, 庞领玉, 史泽宁, 张君嗣, 苏小俊, 陈小桥, 邹丽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66-9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以痉挛发作、脑电图高度失律和精神运动发育迟滞为特征的难治性癫痫,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存在感染和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开放性临床试验评价硫酸镁联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共计55 例婴儿痉挛症患儿接受统一标准的硫酸镁联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痉挛发作频率和脑电图改变,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和药物不良事件评价药物耐受性。结果 治疗2 周后痉挛发作控制有效率为78.18%(43/55)、脑电图改善率为55.77%(29/52),其中无发作25 例(45.45%)、脑电图恢复正常6 例(11.54%)。不同发病年龄[≤ 4 个月和> 4 个月(χ2 = 0.595,P = 0.441)]、病程[≤ 2 个月和> 2 个月(Fisher确切概率法:P = 0.735)]和病因学[特发性或隐源性和症状性婴儿痉挛症(Fisher确切概率法:P = 1.000)]对痉挛发作控制有效率,以及不同发病年龄(χ2 = 1.325,P = 0.250)、病程(χ2 = 2.668,P = 0.102)和病因学(χ2 = 2.215,P = 0.145)对脑电图改善率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无一例患儿发生高血压等不良事件。29 例患儿经长期随访(治疗后1、3 和12 个月)无痉挛发作患儿比例基本维持不变(χ2 = 0.945,P = 0.815)。结论 硫酸镁联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方案治疗婴儿痉挛症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
  • 蔡浩, 吴秋静, 朱延霞, 赵文, 李斌, 宋毅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72-9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海马神经元癫痫模型转染微小RNA(miRNA)-212 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经体外培养7 d 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正常对照组),通过无镁离子细胞外液处理(3 h)方法建立癫痫神经元模型(癫痫模型组),继而以含镁离子正常细胞外液与慢病毒稀释液转染构建miRNA-212慢病毒表达载体;免疫荧光双染法、膜片钳技术和免疫印迹法观察转染miRNA-212 对BDNF/TrkB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 无论是正常海马神经元或癫痫神经元模型,与BDNF 共培养后其磷酸化TrkB(pTrkB)/TrkB 比值均显著升高(P = 0.001),表明BDNF/TrkB 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转染miRNA-212 后,癫痫神经元模型pTrkB/TrkB 比值降低并低于未转染者(P = 0.001),提示BDNF/TrkB 信号转导通路受到抑制。结论 BDNF 具有激活海马神经元BDNF/TrkB 信号转导通路作用,而转染miRNA-212可抑制BDNF/TrkB 信号转导通路。
  • 李哲, 刘晓云, 姚兴祺, 毛薇, 张夏婷, 杜薇, 朴媛媛, 陶蔚, 遇涛, 吴逊, 王玉平, 孙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79-9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脑磁图对岛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8 例岛叶癫痫患者术前采用MRI、视频脑电图和脑磁图等项技术综合评价致灶性质并定位,部分患者植入颅内电极并记录皮质脑电图,均手术切除致灶。术后随访评价预后,进一步分析脑磁图对岛叶癫痫的诊断价值。结果 8 例患者术前脑磁图检查对手术切除部位均有指导意义,5 例定位于岛叶和岛叶前部、3 例定位于岛叶病灶周围皮质;术后Engel分级6 例为Ⅰ级、1 例为Ⅱ级、1 例为Ⅳ级。结论 脑磁图对岛叶癫痫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应综合评价以准确定位致灶。
  • 黄莎, 肖波, 龙莉莉, 姜海燕, 彭金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87-9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长程视频脑电图对癫痫和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因发作性事件就诊并拟诊为癫痫或可疑癫痫的279 例患者的长程视频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79 例患者中122 例(43.73%)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84 例可见发作期同步样放电而确诊为癫痫发作,38 例发作期无同步样放电而确诊为非癫痫发作;157 例(56.27%)未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102 例可见发作间期样放电。监测到发作期或发作间期样放电的188 例患者中97 例明确癫痫发作类型,其中75 例进一步确定为癫痫综合征。结论 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的诊断、分型及其与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张彦, 陈燕玲, 郝美美, 秦娜, 邓艳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90-9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高抗癫痫药物疗效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查无脑结构性损伤的儿童或青少年隐源性癫痫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部分患者行瓜氨酸代谢相关基因SLC25A13ASS1 基因检测,以明确癫痫病因诊断。结果 共159 例隐源性癫痫病例,18 例血清瓜氨酸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1.53 ~ 3.61 倍,其中6 例行SLC25A13ASS1 基因检测,均未发现致病性突变或新突变。经抗癫痫药物治疗至少1 年,发作完全控制率为7/18、发作频率减少> 75%者占3/18、减少50% ~ 75%者占3/18、减少< 50%者占5/18,抗癫痫药物疗效较血清瓜氨酸水平正常患者降低(Z = 1.759,P = 0.039)。结论 儿童或青少年隐源性癫痫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升高至正常参考值上限1.53 ~ 3.61倍时,其抗癫痫药物疗效可能降低。
  • 临床病理报告
  • 王娟, 宋坤, 张巧全, 朱海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94-9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多发生于20 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好发于侧脑室室间孔区,大多数患者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13 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伴呕吐;MRI显示左侧侧脑室室间孔区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大片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背景中可见成片的胖细胞样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毛玻璃样,以及少量节细胞样巨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无明显血管内皮增生或坏死区域;肿瘤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部分表达S-100蛋白、上皮膜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量胖细胞样肿瘤细胞表达突触素,不表达神经微丝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和细胞角蛋白,Ki-67 抗原标记指数< 1%。结论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WHOⅠ级),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需注意与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等相鉴别。
  • 基础研究
  • 闫峰, 张越林, 岳伟, 毛国超, 王刚, 左振兴, 高珂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1000-10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壳聚糖作为组织工程中的常用支架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强、抗原性低、生物相容性佳和无热原反应等优势。尝试将经分离纯化的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自制的可吸收壳聚糖多孔支架共培养,研究其生物相容性,以为今后应用细胞-支架复合体植入中枢神经系统行替代治疗,实现神经细胞再生、神经功能修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3 周龄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第3 代细胞行流式细胞术纯化鉴定并与壳聚糖多孔支架于体外三维立体环境共培养。乙醇替代法检测壳聚糖多孔支架孔隙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内部结构、测量孔径大小,以及细胞在支架内部生长状态及其与生物支架融合情况;MTT 法测定细胞在支架内增殖状况。结果 经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匀、呈纤维状排列,混杂细胞比例明显减少;CD29 和CD45RA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8.49%和0.85%,达高纯度表达;支架孔隙率为90%,支架内部为孔径均匀、相通的三维立体结构,细胞紧密贴附于支架微孔内壁上、黏附牢固,可见伪足伸出,与支架融合较为理想。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结论 壳聚糖多孔支架具备良好的孔径和孔隙率等性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干细胞移植的支架载体为今后细胞替代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 临床研究
  • 黄志发, 姚鑫, 杨玉山, 陈步东, 陈红岩, 卢大儒, 黄慧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1007-10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多态性与胶质瘤发生风险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504 例胶质瘤患者和527 例对照者进行血液样本和病历资料收集,以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Qiagen Blood 试剂盒行DNA 提取和浓度标化、分装,MassARRAY 系统等位基因特异性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时间飞跃质谱法完成VEGFR2 rs2071559基因分型,HaploView 4.1 统计软件检验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状态,SPSS 17.0 统计软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差异。结果 (1)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VEGFR2 rs2071559 分型成功率达99.70%,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表明对照组VEGFR2 rs2071559 基因型频率处于平衡状态(P = 0.451),具有群体代表性。(2)等位基因频率分析,VEGFR2 rs2071559 之C 等位基因是胶质瘤危险等位基因,与胶质瘤风险增加有关(OR = 1.424,95%CI:1.186 ~ 1.710;P = 0.000)。(3)基因型分析,VEGFR2 rs2071559 之CTCC 基因型与胶质瘤风险增加有关(校正OR = 1.407,95%CI:1.071 ~ 1.847,P = 0.014;校正OR = 1.947,95%CI:1.294 ~ 2.928,P = 0.001)。结论 中国人群VEGFR2 rs2071559 之CTCC 基因型或C 等位基因与胶质瘤风险增加有关,但VEGFR2 rs2071559多态性在胶质瘤易感性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 顾健, 宋利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1013-10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MRV 与MRI 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性,观察正常人MRV 表现及其静脉窦变异情况。方法 共29 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MRI 和MRV 检查,计算二者诊断一致性;同时观察11 例正常对照者颅内静脉窦在血流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变异情况。结果 MRV 与MRI 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率:3.0T 为92.59%(25/27)、1.5T 为88.24%(15/17)。正常对照者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11 例中双侧横窦显影粗细大致相同5 例、右侧横窦较粗5 例、左侧横窦较粗1 例。结论 MRV 与MRI 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对于先天性变异无法区分,需结合MRI综合分析。正常人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传统认为右侧横窦可较左侧横窦粗,但根据目前数据也可出现右侧横窦比左侧横窦细的情况。
  • 张春阳, 张会岭, 石秋艳, 李艳玲, 马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1019-10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153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预后,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价糖尿病与静脉溶栓预后关联性。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 获得良好预后比例低于非糖尿病组(26.83%对41.96%;χ2 = 11.692,P = 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存在关联性(OR = 1.224,95%CI:1.034 ~ 1.449;P = 0.019)。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呈高度相关。
  • 张瀚文, 徐瑾, 李澎, 杨月嫦, 熊建美, 刘振宇, 赵翔翔, 赵忠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1023-1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分析近5 年不同性别青年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男性60 例、女性28 例,男女比例约为2.14∶1。诸多危险因素中,男性吸烟(35%对0,P = 0.000)、饮酒(28.33%对0,P = 0.002)比例高于女性,女性高脂血症比例高于男性(10.71%对0,P = 0.030)。男性脑出血病因以高血压居多(40%对14.29%,P = 0.016)、女性以脑血管畸形为主(50%对23.33%,P = 0.012),男性脑出血好发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35%对14.29%,P = 0.045)、女性以脑叶为主(67.86%对40%,P = 0.015)。提示不同性别青年脑出血在危险因素、出血部位、病因方面均存在差异。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周世梅, 刘彩燕,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1027-10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1): 999-9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