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1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3-10-25
  

  • 全选
    |
    专论
  • 于生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29-8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杨阳, 樊碧发, 杨克勤, 苗羽, 刘波涛, 闫龙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31-8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疼痛症侯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分别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伴神经根病的下腰痛及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幻肢痛为例,阐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般治疗原则及方法,特别是介入治疗方法,并系统介绍椎管内阻滞治疗、三叉神经射频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脊髓电刺激术、运动皮质电刺激术等临床常用外科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并发症和注意事项。
  • 凌至培, 崔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38-8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以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和自发性疼痛为特点的综合征。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在疼痛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当前主要外科治疗手术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神经损毁术及神经减压术等)进行概述。
  • 刘若卓, 于生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45-8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损害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后直接导致的疼痛,病因复杂,属难治性疾病。本文简要介绍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 韩艳庆, 刘清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48-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头痛症状之一,呈反复发作,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发生。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而且存在诸多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为彻底治愈偏头痛,国内外学者在偏头痛的外科治疗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疗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偏头痛的发生与4 个压迫点有关,分别为眶上区、耳颞区、枕神经区和鼻内,通过对压迫点进行松解手术,可以达到治愈或缓解疼痛之目的。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51-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麻醉学
  • 王成尉, 菅敏钰, 王会文,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52-8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颞入路手术后慢性疼痛与术后48 h 内急性疼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176 例经颞入路手术患者,术后分别接受吗啡(30 mg)、曲马多(1000 mg)和吗啡(20 mg)+ 氟比洛芬酯(200 mg)自控镇痛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4、16、24 和48 h 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疼痛程度,术后3 个月时进行简易McGill 疼痛问卷(SF-MPQ)调查,比较急慢性疼痛发生特点、分析二者之间相关关系,以及3 种镇痛药物之镇痛效果。结果 对可能影响术后疼痛程度的观察指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48 h 内,各组患者不同观察时间点VAS 评分随时间的延长有所改善,曲马多组(2.91 ± 1.64)患者分别高于吗啡组(2.19 ± 1.68)和氟比洛芬酯组(1.71 ± 1.17,P < 0.05);但各组慢性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疼痛总发生率约为71.02%(125/176)、中至重度疼痛15.91%(28/176)。慢性疼痛与术后急性疼痛(48 h 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静息状态:rs = 0.171,P =0.012;运动状态:rs = 0.190,P = 0.006);慢性疼痛SF-MPQⅡ 评分> 0 与SF-MPQⅡ = 0 对应的急性疼痛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颞入路手术后慢性疼痛与术后48 h 内急性疼痛有关,术后早期有效控制急性疼痛可降低慢性疼痛之发生率。
  • 神经病理性疼痛外科治疗
  • 刘清军, 韩艳庆, 朱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57-8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枕大神经痛患者62 例,于局部麻醉下施行枕大神经减压术,术后随访6 ~ 12 个月。结果治愈54 例、有效5例、无效2例、失访1例。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是治疗枕大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 刘清军, 朱军, 李建民, 刘刚, 韩艳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59-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之疗效。方法 采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2 例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患者,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2 周时1 例症状明显减轻但仍需口服卡马西平(300 mg/d)、1 例症状完全消失且随访3 年6 个月未出现疼痛,术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 郭向飞, 刘亚光, 霍岩松, 吴宪宏, 马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63-8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 共85 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 维生素B12 肌内注射+ 皮损区局部阻滞(A 组),或基础口服药物+ 复方三维B 肌内注射+ 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 组),或基础口服药物+ 复方三维B 肌内注射+ 胸椎旁神经阻滞+ 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C 组),或基础口服药物+ 复方三维B 肌内注射+ 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臭氧注射+ 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D 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 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不同处理组患者VAS、QS 和SD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 0.05);A、B 和C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 > 0.05);D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 < 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 刘晓华, 郑拥军, 徐伟豪, 王祥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68-8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P100型体外冲击波治疗系统治疗26 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NPS)评价治疗前、治疗第2 次时、治疗第1 和第2 个疗程时的临床效果。结果 26 例患者中2 例因治疗不便、2 例因疗效欠佳而改用其他方法,其余22 例均完成冲击波治疗。第1 疗程结束时,疼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VAS 和NPS 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8.41 ± 1.11)和(1.88 ± 0.59)分降至(6.15 ± 1.23)和(1.38 ± 0.60)分,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0);第2 疗程结束时,疼痛症状显著缓解,VAS和NPS 评分持续下降,分别为(3.57 ± 1.30)和(1.04 ± 0.31)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0)。结论 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可显著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是一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 刘成军, 蔡海峰, 刘殿臣, 刘延青, 孙志国, 李宁, 张娟, 张扬, 戴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72-8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S-SGB)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B-SGB)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48 例乳腺癌术后上肢疼痛患者被随机分为US-SGB 组(24 例)和B-SGB 组(24 例),均于患侧施行2 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间隔时间为8 天;治疗后第4 和8 周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程。结果 两组患者经阻滞治疗后,VAS 评分均显著下降、疼痛程度缓解,第4 周时VAS 评分分别为(2.68 ± 1.33)分(US-SGB 组)和(3.31 ± 1.27)分(B-SGB组),第8 周时为(1.32 ± 0.85)和(2.09 ± 1.02)分,US-SGB 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B-SGB 组(4 周:t = 2.251,P = 0.038;8 周:t = 1.971,P = 0.029)。结论 于超声引导下和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乳腺癌术后疼痛均有效;但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临床病理报告
  • 张学斌, 阎晓玲, 唐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76-8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26 岁。以头痛、发热发病,多次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葡萄糖和氯化物异常但未发现明确的病原菌生长。MRI 检查显示右侧小脑及第四脑室、侧脑室后角呈片状异常信号。外科手术探查可见右侧颞叶囊性变,脉络丛呈灰黑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呈双折光之卵圆形和(或)圆形隐球菌菌体,伴异物巨细胞反应及淋巴细胞浸润,巨细胞中亦可见隐球菌菌体,部分菌体似有芽孢生成。高碘酸-雪夫(PAS)和六胺银(PASM)染色隐球菌呈阳性反应,明确诊断为脑膜脑炎型隐球菌病。结论 隐球菌病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由新型隐球菌致病,以脑组织或相应脑腔隙内出现大量隐球菌菌体为其特征性病理改变,脑脊液特殊染色(PAS、PASM 染色)呈阳性反应。
  • 临床研究
  • 张丽华, 董少义, 于德林, 田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82-8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800 例接受头颈部联合CTA 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原始数据、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容积再现三维技术,观察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其伴发的其他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结果 共检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伴左位主动脉弓患者52 例,其中单纯性21 例(40.38%),合并双侧颈总动脉共干19 例(36.54%),合并一侧椎动脉起源异常9 例(17.31%),迷走右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共干合并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3 例(5.77%);Kommerell 憩室10 例(19.23%),无一例Kommerell 憩室发生动脉瘤样改变。结论 多层螺旋CTA 能够很好地评价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其伴发的其他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 严俊, 王建生, 金梅芳, 张军, 柯国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86-8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脂质、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共98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连续治疗6 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变化,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6 个月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水平下降(P < 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减少、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下降(P < 0.05)。提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作用。
  • 赵真, 包正军, 罗霄鹏, 彭子娟, 曹晓玲, 唐兰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90-8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法,目前对其作用的肯定主要源于临床应用,迄今尚无一项能够准确评价其有效性的实验室指标。有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相关,尤其是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 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 均为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 和CD63 表达变化,探讨以血小板活化程度反映氯吡格雷(75 mg)、奥扎格雷钠(80 mg)与阿司匹林(0.15 g)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75 mg)联合奥扎格雷钠(80 mg,联合治疗组)及阿司匹林单药(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CD62p 和CD63 阳性表达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小板CD62p 和CD63 阳性表达率升高(P = 0.001,0.032);治疗后CD62p 和CD63 阳性表达率、NIHSS 评分逐步下降(均P = 0.0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患者血小板CD62p 和CD63阳性表达率、NIHSS 评分逐步下降(均P = 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CD62p 和CD63 阳性表达率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 = 1.403,P = 0.250;F = 2.830,P = 0.063),但NIHSS 评分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 = 4.518,P = 0.013)。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但氯吡格雷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之疗效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并无差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测定血小板CD62p 阳性表达率可以用于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但CD63表达的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准与规范
  • 董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96-8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刘翠芬, 王凤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897-9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320 mg/d)和尼莫地平(30 mg/d)治疗前后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第3和7天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第3天:(131.03 ± 15.03)cm/s对(135.93 ± 12.94)cm/s;第7天:(118.90 ± 13.84)cm/s 对(121.78 ± 14.19)cm/s]下降(均P = 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马来酸桂哌齐特可以替代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 杨华堂, 苏钰清, 王喜旺, 张宁, 刘秀杰, 于国渊, 段晓伟, 赵军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901-9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1626 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分别接受半球颅骨骨瓣减压术辅助亚低温治疗和传统额颞顶叶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与传统减压术组比较,骨瓣减压术辅助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3、5 和7 天时颅内压显著降低(均P < 0.05)、意识恢复快(均P < 0.05),且术后3 个月时预后良好(均P < 0.05)。表明半球颅骨骨瓣减压术辅助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夏颖华, 苏微微, 齐颖, 金鑫, 姚远, 张蕴, 张明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905-9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运动锻炼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康复疗效的影响。共80 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3 个月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抑郁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项)]评价。结果显示,入院时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Barthel 指数[58.69(51.57,57.40)对59.02(55.15,61.27)]和HAMD 评分[13.52(10.87,15.02)对13.85(10.50,1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 个月后康复治疗组患者Barthel 指数[71.28(69.20,73.02)对58.31(57.53,63.37)]和HAMD 评分[8.05(7.32,10.78)对14.98(12.68,17.80)]明显改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运动锻炼、心理康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有利于缓解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 病例报告
  • Muhammad Faisal Khilji, Abdullah Al-Reesi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909-9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患者,27 岁。主因头痛、恶心、呕吐入院。患者幼时即左侧颞叶突起。MRI 检查显示左侧颞窝囊性病变,约为6.00 cm × 7.00 cm × 8.00 cm 大小。临床诊断为表皮样囊肿,予手术切除。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由富含胆固醇的表皮样细胞碎片组成,发生后应施行预防性切除。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韩菲, 朱以诚, 乔雷,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10): 912-9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