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李海洋, 王艳丽, 岳佑凇, 侯富国, 李涵, 范雪花, 姚静, 施钧瀚, 李学林 ,桂新景, 刘瑞新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2): 1074-108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2.003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建立白及饮片和黄花白及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对比两者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方法 基于GC-IMS检测白及饮片和黄花白及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采用直观法和指纹图谱法对比两者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借助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对指纹图谱筛选出的差异峰进行分析,并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值)和P值筛选两者的差异标志物。结果 基于软件内置的NIST数据库和IMS数据库,在两种饮片中共定性出60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以醇类、醛类、酮类为主;通过初步分析可观察到两种饮片部分挥发性有机物的峰强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进一步通过对比指纹图谱和峰体积发现两种饮片共有65种含量差异较大的挥发性有机物,其中,白及有41种含量较高的成分,黄花白及有24种。最后结合VIP值和P值还确定了4-甲基-2-戊酮(二聚体)、樟脑(单体)、5-甲基-2-呋喃甲醇(二聚体)等12种差异标志物。结论 GC-IMS技术可用于白及饮片与黄花白及饮片挥发性有机物的快速分析和对比,为后期开展两者的整体差异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 综述
    吴德超, 赵正权, 李运芝, 何方丽, 曲扬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4): 1153-116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4.003
    目的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有效成分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对中药材的开发及利用一直是研究热题,其中微生物转化更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的热点。黑曲霉作为一类广泛使用、安全可靠的菌株,能够分泌酯酶、糖苷酶、羟化酶等酶,能够使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的羟基化、脱羟基、甲基化、脱甲基、羰基还原、去糖基化等反应,从而形成具有新颖结构的活性化合物或药物中间体,为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开发思路。该文综述了以黑曲霉作为发酵菌株生产的酶对中药化学成分转化以及作用位点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揭开黑曲霉菌株发酵中药成分原理。
  • 论著
    李珂, 张会丽, 崔红艳, 黄文龙, 胡国强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7): 1425-142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5
    目的 进一步发现氟喹诺酮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基于药效团拼合药物设计原理,用噻唑酮作为氧氟沙星C-3羧基的等排体、芳苄叉基为其修饰基,构建了新的3-芳苄叉噻唑酮-氟喹啉-4-酮的氧氟沙星衍生物(6a~6l),其结构经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MTT方法评价了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这3种癌细胞株的抗增值活性。结果 12个新结构的氟喹诺酮-3-噻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被合成,其活性显著强于母体氧氟沙星1,其中卤苯基化合物强于其他取代基的活性,尤其是氯苯基化合物(6k)对Capan-1细胞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多柔比星相当。结论 芳苄叉基噻唑酮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 综述
    龙雪莎, 王钦, 汪从雨, 王贞超, 欧阳贵平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22): 1865-187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22.001
    荜茇酰胺是源自胡椒科植物荜茇中的一种生物碱,学者们通过研究荜茇酰胺及其衍生物,发现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包括:抗炎、神经保护、抗虫、抗肝纤维化、抗血管钙化及抗癌等。荜茇酰胺结构主要存在3个反应位点,笔者从荜茇酰胺出发,以其不同反应位点为线索,阐述荜茇酰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同时浅谈其作用机制,为荜茇酰胺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陈敏, 孙萍, 宿洁, 康悦, 李新朋, 张波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5): 1232-124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5.002
    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近20年蛋白多肽类药物在纳米粒、脂质体、传递体、微球、水凝胶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按照载体材料、所用技术、性能或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介绍,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新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发现研究较多的蛋白多肽类纳米粒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无机纳米粒;脂质体有长循环脂质体、靶向脂质体、长循环靶向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微球有口服微球、注射微球和鼻黏膜给药微球;水凝胶主要为环境敏感型水凝胶,如温度敏感型水凝胶和pH敏感型水凝胶。这些新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稳定性,延长其体内半衰期,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实现了该类药物的靶向、缓控释给药。但上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进一步加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制药新技术、新辅料、新剂型和新给药系统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 综述
    马双成, 王莹, 魏锋
    中国药学杂志. 2021, 56(16): 1273-128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1.16.00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古往今来在保障人民健康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民众用药安全、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近些年来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市场抽验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检测结果分析,归纳出中药质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对中药质量控制未来应关注的重点方向进行展望,主要包括中药质控新型标准物质研究、中药质量等级评价新模式、中药质控重点关注品种(多糖、内源性毒性成分、动物药及发酵类中药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价。通过对以上中药质控方向的阐述,旨在从中药质量实际存在问题出发,为中药质量监管及制定监管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 综述
    杨艺辉, 任利文, 郑湘锦, 刘金宜, 李莎, 李婉, 富炜琦, 王金华, 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21, 56(16): 1282-129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1.16.002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逐渐衰退的过程。随着人们对衰老相关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有效的抗衰老药物并通过药物干预的手段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已成为当前抗衰老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一系列不同来源的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潜在的抗衰老活性,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推动抗衰老药物的研究的不断发展。笔者介绍衰老的概念以及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和靶点,并总结了近年来抗衰老药物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衰老及抗衰老药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综述
    师军凤, 王丹, 田阳, 王增明, 郑爱萍, 张慧, 向梅先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22): 1873-188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22.002
    药物晶型是影响药物的成药性、稳定性、质量可控性、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药物晶型在限制了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的同时,也使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具有选择性。因此,在药物晶型的研究中,药物晶型的影响因素并掌握控制晶型的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根据晶型的形成过程,对影响药物晶型的因素及其控制晶型的策略进行综述,期望为药品研究中药物晶型的选择及质量控制提供指导。
  • 综述
    李爱雪, 赵语南, 姜良弟, 顾永卫, 刘继勇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 1-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01.001
    纳米技术为肿瘤药物治疗提供了新型递送载体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延长其半衰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但传统的以合成材料为载体的纳米递送系统靶向性差,易被免疫系统清除,并具有潜在的系统毒性。以细胞膜包被药物或纳米粒制备的仿生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载药量高、主动靶向性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已成为药物制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细胞膜的功能各异,可根据不同的治疗目标选择红细胞膜、免疫细胞膜、血小板膜和肿瘤细胞膜等负载药物或包覆纳米颗粒。本文主要综述了不同类型细胞膜包载的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 综述
    郭乘凤, 刘莉莎, 杨洪淼, 刘博, 张佟, 刘万卉, 范慧红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1): 869-87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1.001
    寡核苷酸是一类由15~50个碱基的短链核苷酸组成的化合物,因其在RNA水平上调控疾病基因的转录及翻译过程的独特作用机制,使该类药物被认为是新一代治疗药物开发的热点。寡核苷酸药物结构较为复杂,合成和纯化难度较大,也为这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与质量研究工作增加了难度。本研究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经验介绍了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寡核苷酸药物的杂质分析研究进展,为更为精准的控制寡核苷酸药物的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刘高峰, 陈孝, 张毕奎, 赵荣生, 敖海莲, 屈建, 张玉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2): 1993-201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2.001
    医院药学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74年来医院药学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药品匮乏,粗犷管理;以药养医,供大于求;药学服务,创新驱动。医院药学部门主要任务由“找药”“进药”到“用药”,凤凰涅槃,蜕变重生。医院药学学科逐步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学科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结合临床开展应用研究、推广应用药学新技术、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院药学的学术建制与发展:确立临床药学专业学制教育与培养临床药师、医院药学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引领作用、评选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探讨医院药学学科研究范围与建设内涵、出版医院药学学术期刊、专著及系列培训教材、开展医院药学学术活动与国际交流等;致敬一代代医院药学工作者执着坚守、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铭记老一辈医院药学专家的科学家精神。展望医院药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临床药学专科建设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药师,推进临床药学实践创新,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强化信息技术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作用,医药协同技术创新满足临床药学服务需要。
  • 综述
    陈馨怡, 袁凤, 史楷岐, 杨根生, 杨庆良
    中国药学杂志. 2021, 56(23): 1874-187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1.23.002
    渗透泵控释制剂是一种可实现药物匀速释放的膜控型控释制剂,精准的药物控释能力使其成为高端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越来越多的普通口服制剂通过改良型药物申报渠道(505b2)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为新型渗透泵控释制剂,大幅减少了服药频次,降低或消除了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引起的毒副作用。渗透泵控释制剂实现药物匀速释放的关键是其包衣膜(半透膜)质量,目前产业化渗透泵制剂大多利用有机溶剂包衣工艺制备包衣膜,但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等问题促使科研人员开发替代型包衣工艺,包括水分散体包衣、热塑包衣、静电干粉包衣及3D打印技术等。笔者总结新型包衣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每一种包衣工艺的优缺点及其产业化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渗透泵控释制剂包衣工艺的应用前景,为其在制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方莲花, 王月华, 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4): 289-29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4.001
    药物筛选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和基础环节,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是一种为寻找新药先导物而对大量样品进行药理活性评价分析的技术手段。HTS技术体系综合应用药理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实现了药物筛选的快速、高效、微量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HTS已成为新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技术方法,在新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HTS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新药发现和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谢升谷, 黄艳, 孙逍, 郑金琪, 陶巧凤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9): 1589-159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1
    随着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sis technology,PAT)在制药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官方机构正在积极推动应用PAT技术,力图从过程、工艺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改变目前主要依靠认证认可检查的现状。本文综述了制药行业中的PAT相关法规/指导原则发展进程以及常用的PAT工具和相关应用进展,为加强我国制药行业对PAT的理解提供一定参考, 推动制药企业将其融入生产过程, 从药品质量的源头抓起, 提高药品质量。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马双成, 王莹, 魏锋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 2-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1.002
    中医药从古至今在人类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振兴中医药事业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医药产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与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高质量的标准是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笔者对中药质量标准现有体系及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梳理了近十年来中药质控领域较为系统的新模式方法,展望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中药领域应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期为中药质控体系创新与完善建言献策、拓宽思路,为促进中药产品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 综述
    方星辰, 牛俊博, 汲晨锋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7): 1406-141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7.002
    天然多糖来源广泛,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其亲水性好、荷电性、易被化学修饰等特殊性质,近年来基于天然多糖作为纳米递送载体参与构建纳米递送系统或以新型纳米递送载体搭载天然活性多糖提高纳米药物递送靶向性和疗效的研究工作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受科学家们关注,已成为当前纳米药物研发的一个重点发展趋势。笔者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天然多糖作为纳米递送载体的制备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按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动物多糖、细菌多糖和藻类多糖等不同来源多糖进行分类,分别选取代表性研究实例对天然多糖构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鲁金月, 王莹, 徐慧, 胡家淳, 赵一, 王琰, 马双成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8): 649-65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8.001

    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创新药物层出不穷,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由此推动了药物分析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笔者围绕化学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分析技术、生物药物分析技术及药物分析新技术4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我国药物分析前沿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药物分析领域应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期为推进药物分析技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奠定科学基础。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贺刘莹, 杨锐, 王晓锋, 许凯, 王珏, 杨会英, 肖新月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3): 197-20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3.001
    高端药物制剂是一类能够提高药效,增强用药安全的高技术含量制剂,它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药物制剂水平的指标。高端药物制剂的研发常依赖于具有特殊功能性的新型辅料。近十年来,高端药物制剂用辅料的研制和生产发展迅速。本研究围绕辅料的作用以及辅料在中药现代化发展、化学药品高端制剂创新和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对功能性辅料研究进展的文献追踪,结合对相关领域国际技术水平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我国高端药物制剂用功能性辅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高端药物制剂用辅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启发和参考。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姚文兵, 王欣然, 樊陈琳, 宋建飞, 毕惠嫦, 杨波, 孙建平, 宋恭华, 李俊, 崔一民, 唐伟方, 孙敏捷, 高新柱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0): 849-85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0.001
    高等药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笔者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视角,回顾总结2012~2022年高等药学教育围绕“新药创制人才”和“临床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使命,在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新”教育改革、药学教育教学新基建、高等药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十个方面的创新发展举措,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对如何建设“中国式高等药学教育现代化”进行展望,提出关键环节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改革方向。
  • 论著
    刘艳青, 李姚婷, 汪亚勤, 黄建明, 郝越, 吴殊岚, 翁伟宇
    中国药学杂志. 2021, 56(24): 2002-200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1.24.008
    目的 采用对黄体酮具有良好溶解性的油脂性溶剂作为油相,制备乳状注射液,进行表征及药动学研究。方法 使用苯甲酸苄酯与蓖麻油的混合液作为油相,以蛋黄卵磷脂为乳化剂,经高压均质和热压灭菌制得。表征粒径、形态、含量及包封率等。用HPLC-MS/MS测定血浆中黄体酮浓度,研究犬肌内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20 mg·kg-1)后的药动学特征。结果 乳状注射液的平均粒径为(204±8)nm,多分散指数为(0.05±0.01),乳滴外观圆整,含量为标示量(20 mg·mL-1)的96.1%,包封率为99.3%。乳液im及sc后的AUC0-∞分别为(392±76)和(386±45)ng·h·mL-1,tmax分别为(0.75±0.29)和(5±3)h,提示乳液sc有明显缓释效果。结论 制得的乳状注射液与市售油针相比显著减少油脂性溶剂用量,包封率高,sc呈现缓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