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1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25
  

  • 全选
    |
    专论
  • 于生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41-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郭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44-7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和周围敏化过程,此为其特征性病理变化。IL-1β是介导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炎性因子,其活化受到其他炎性因子的调控,如趋化细胞因子配体2(CCL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等。本文简要概述IL-1β在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 陈向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47-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慢性、严重性、持续性疼痛,具有与伤害感受性疼痛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早期明确诊断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费时且效率低。近年来,用于筛查与评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量表被陆续开发并验证,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与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工具,这些量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 董钊, 于生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52-7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为躯体感觉系统病变或疾病直接导致的疼痛,其中头面部常见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枕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其疼痛性质多呈刀割样、烧灼样、过电样,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等临床特征。偏头痛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发作时伴恶心、呕吐或畏光、畏声、畏嗅,活动后症状加重;慢性每日头痛包括慢性偏头痛、慢性紧张型头痛、新发持续每日头痛等,每月头痛时间超过15 天,持续时间3 个月以上。上述两类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均存在中枢敏化,而这也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 孙博, 黄旭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55-7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痛性周围神经病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突出表现,可伴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主要累及小纤维(Aδ和C 纤维),根据病因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可为独立性疾病亦可为其他疾病表现的一部分,前者指特发性小纤维神经病。疼痛包括自发性和诱发性疼痛,表现为长度依赖性,呈现“手套-袜套”样分布。痛性周围神经病的主要辅助检查包括定量感觉检测、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皮肤交感反应等。治疗原发病和控制疼痛是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
  • 循证神经病学
  • 张文武, 李梦秋, 刘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60-7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英国Cochrane 图书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分析,RevMan 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 分析。结果 根据Cochrane 5.0.2 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共纳入5 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计1225 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结果显示,加巴喷丁组患者平均每日疼痛评分改变高于安慰剂组(SMD = -0.920,95%CI:-1.330 ~ -0.520;P = 0.000);简易McGill 疼痛问卷平均视觉印象评分改变高于安慰剂组(SMD = -2.650,95%CI:-3.410~ -1.890;P = 0.000);平均每日睡眠干预评分改变高于安慰剂组(SMD = -2.480,95%CI:-3.750~ -1.200;P = 0.000)。加巴喷丁组与安慰剂组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40)。治疗期间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为头晕、嗜睡、水肿等。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治疗保留率高;但应注意其所引起的头晕、嗜睡、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
  • 神经病理性疼痛基础与临床研究
  • 丁远远, 孟凌新, 赵柏松, 姚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66-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早期0.25 MPa 高压氧治疗对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并探讨早期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左后肢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模型,术后早期(第1 天)即开始进行高压氧(0.25 MPa)治疗(60 min/d),5 d 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自发缩足次数、缩足阈值(PWT)和缩足潜伏期(PWL)等疼痛行为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t = 4.772,P = 0.000)、高压氧组大鼠体质量降低幅度小于模型组(t = 2.411,P = 0.029);模型组大鼠术后即出现缩足潜伏期缩短(t = 28.345,P = 0.000),第3天开始自发缩足次数增多(t = 12.541,P = 0.000)、缩足阈值降低(t = 4.032,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高压氧治疗组大鼠术后第3 天开始缩足次数减少(t = 8.077,P = 0.000)、缩足阈值增加(t = 2.114,P = 0.049)、缩足潜伏期延长(t = 7.715,P = 0.000)。结论 早期施行高压氧(0.25 MPa)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敏症状,为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一种新的便捷、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71-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编校之误,我刊2013 年第13 卷第6 期“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 型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1]一文第525 页中文摘要第6 行“708 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SCA2 家系”和英文摘要第10 行“708 autosomal dominant SCA2 families”、第526 页左栏第19行“708 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SCA2 家系”、第528 页右栏第4 行“708 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SCA2 家系”,共4 处应为“708 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SCA 家系”和“708 autosomal dominant SCA families”,特此更正。给作者及读者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
  • 神经病理性疼痛基础与临床研究
  • 焦洋, 于洋, 李波, 于泳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72-7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氢气对链脲霉素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疼痛行为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霉素(65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6 周后腹腔注射富氢生理盐水(5 ml/kg),连续治疗2 周后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疼痛行为学变化,并检测坐骨神经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核因子-κB(NF-κB)p65 亚基表达变化。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制备成功第8 周时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血糖水平升高(均P = 0.000);与模型组相比,氢气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水平无明显改善(均P > 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制备成功第8 周时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降低(均P = 0.000);而与模型组相比,氢气治疗后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提高(均P = 0.000)。(3)经氢气治疗后,大鼠坐骨神经TNF-α和IL-6 表达水平降低(均P = 0.000),NF-κBp65 亚基阳性细胞数目减少(P = 0.000)。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炎症反应有关,而氢气可以通过抑制NF-κB 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发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
  • 杨阳, 杨克勤, 樊碧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78-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3 例典型神经病理性疼痛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随访6 ~ 14 个月,观察疼痛缓解率、睡眠改善程度、镇痛药物服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3 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下降,由术前的中至重度疼痛改善至术后轻度疼痛,爆发痛次数减少;镇痛药物服用剂量约降至术前的10%;睡眠质量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和吗啡不良反应。结论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对经鞘内吗啡试验镇痛效果满意的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具有较为肯定的近期疗效。
  • 张中菊, 杨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83-7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检测偏头痛患者血脂和内皮素-1 表达水平,观察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偏头痛组患者,尤其是伴血脂异常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内皮素-1 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偏头痛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 与总胆固醇(rs = 0.208,P = 0.043)、甘油三酯(rs = 0.331,P =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s = 0.217,P = 0.035)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关联性(rs = -0.099,P = 0.341)。提示血脂及内皮素-1 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了解血脂与内皮素-1 之间的相关关系,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对预防偏头痛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病理报告
  • 曹译丹, 龚静, 廖殿英, 张尚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87-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颅内植物性异物肉芽肿临床十分罕见,对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避免误诊。方法与结果 报告1 例颅内植物性异物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男性患者,23 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病程7 年。头部MRI 检查显示,左侧侧脑室前角前下方额叶皮质内长约1.60 cm 的小结节状混杂信号影,邻近额叶组织有胶质化表现。术中可见左侧额底病灶与硬脑膜粘连,大小约为3 cm × 2 cm,呈灰褐色,质地较韧,边界不清,部分钙化,血供丰富。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肉芽肿伴纤维组织增生、透明变性、钙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及寄生虫病变;病变组织表达波形蛋白和CD68,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结论 颅内植物性异物肉芽肿根据其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根据异物种类及存留时间的长短,其影像学也存在多样性,但是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诊断,与肿瘤、寄生虫病变相鉴别,并初步明确其植被类型。
  • 临床研究
  • 周陈, 张佩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92-7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血流分级变化,以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分别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24 h 对狭窄或闭塞的大脑中动脉进行脑缺血溶栓血流(TIBI)分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价溶栓治疗后24 h 大脑中动脉TIBI 分级与NIHSS 和mRS 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溶栓治疗前不同TIBI 分级之间NIH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36.514, P = 0.000),并且TIBI分级与NIHSS 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 = -0.737, P = 0.000)。与溶栓治疗前相比,溶栓治疗后24 h 约47.17%(25/53)患者TIBI 分级改善至4 ~ 5 级(Z = 5.262, P = 0.00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71.70%(38/53)、不良者28.30%(15/53;Z = -6.353,P = 0.000)。溶栓治疗后第90 天时,mRS 评分提示疗效良好者67.92%(36/53)、疗效不良者32.08%(17/53),不同TIBI 分级之间mR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973, P = 0.000),二者之间呈负相关(rs = -0.683, P = 0.001)。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TIBI 血流分级与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恢复程度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治疗效果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 孙瑞兴, 于秋晶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797-8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超溶栓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14 d 后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2%(46/50),高于奥扎格雷钠单药治疗组的66%(33/50;χ2 = 10.780,P = 0.029);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但联合治疗组[(8.21 ± 3.58)分]优于奥扎格雷单药治疗组[(14.60 ± 4.39)分;t = 7.976,P = 0.000]。提示对于超溶栓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仍可改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 喻恒, 龙崇荣, 王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01-8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对病情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90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NIHSS 评分变化,并与正常对照受试者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梗死灶体积将患者分为大型(> 10 cm3)、中型(5 ~ 10 cm3)和小型(< 5 cm3)共3 个亚组,治疗前3 组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 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治疗后各项炎性因子和NIHSS 评分降低,与治疗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结论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价和疗效监测指标。
  • 甄志刚, 高志红, 张生, 汪立燕, 王晋朝, 黄一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05-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入院时意识清醒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90 d 时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发病6 h 内入院且适宜内科保守治疗的225 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记录性别、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特征,以发病90 d 时生存或死亡、预后良好[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 2 分]或预后不良(mRS 评分≥ 3 分,包括死亡或重残)为结局判断终点,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意识清醒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糖水平、NIHSS 评分、再出血及呕血为发病90 d 时影响患者生存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NIHSS评分、再出血、呕血则为影响发病90 d时预后良好或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糖、高龄、高NIHSS 评分、再出血、呕血为意识清醒脑出血患者发病90 d 时死亡及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控制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防止再出血、预防应激性溃疡,是减少发病90 d时死亡及预后不良的重要环节。
  • 临床医学图像
  •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11-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饶海承, 于如同, 郝倩, 高卫丰, 顾彬, 高山, 何培武, 石祥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12-8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分析5 例头面部外伤后鼻出血的创伤性颈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2 例颌内动脉分支损伤,以聚乙烯醇颗粒及明胶海绵栓塞;1 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蝶窦腔内假性动脉瘤形成,球囊闭塞瘘口和颈内动脉,再于后交通动脉近心端手术夹闭颈内动脉;1 例颈内动脉自床突段闭塞,采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主干;1 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末段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结合液态胶栓塞。术后无一例鼻出血复发。头面部外伤后鼻出血严重或反复鼻出血者,应行CT 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 综述
  • 刘峥, 董会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16-8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可发生于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以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生。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以及精神异常、癫发作、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临床过程可轻可重,可以为单相型、复发型和多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可见累及灰质、白质和脊髓的脱髓鞘病灶,双侧均可受累,部分病灶伴强化。诊断标准要求多灶性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和存在脑病症状。鉴别诊断包括病毒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治疗方法有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和血浆置换疗法等。
  • 病例报告
  • 吉凤, 徐小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21-8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牛婧雯, 卢强, 关鸿志, 钱敏, 崔丽英, 彭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24-8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9): 828-8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9.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