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2-25
  

  • 全选
    |
    专论
  • 王佳伟,宋兆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医学图像
  •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91-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王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9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 粟秀初,赵钢,杨毅宁,戴文,刘婷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98-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对经临床明确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15940 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示该项检查方法对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具有较好的病因诊断价值;并对急性感染性中毒性脑病、脑膜癌病,肿瘤性、白血病性和出血性等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脑膜脑炎和脑病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而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脑膜脑炎等疾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 杨丽立,王维治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02-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类临床表型复杂、难以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疾病群,发病隐匿且多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关键。探寻神经变性疾病特异性的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对指示或评价特定神经变性损害,以及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在常见神经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辅助价值进行概述。
  • 脑脊液细胞学研究
  • 张秀英,吴若芬,范学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10-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传统的脑脊液分析和放射学检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临床急需敏感性更高的快速检查方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本文采用T 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检查方法。方法 分别收集结核性脑膜炎(30例)和非结核性脑膜炎(30例)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分离提取单个核细胞,经冻存和复苏后采用结核杆菌感染T 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干扰素-γ 分泌的T 细胞数目,分别计算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脑脊液ELISPOT试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93.33%(28/3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3 .33%(1/30);检测灵敏度93.33%、特异度96.67%,假阳性率3.33% 、假阴性率6.67% ,阳性似然比28.33、阴性似然比0.07 。外周血ELISPOT试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76.67%(23/3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13.33%(4/30),检测灵敏度76.67%、特异度86.67%,假阳性率13.33%、假阴性率23.33%,阳性似然比5.79 、阴性似然比0.15 。外周血ELISPOT试验阳性检出率与脑脊液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P = 0.254)。 结论 采用ELISPOT试验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单个核细胞结核杆菌感染率有助于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率,而且脑脊液单个核细胞ELISPOT试验检测效率呈高于外周血检测效率之趋势。
  • 张岳峰,王华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16-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脑炎的明确诊断有赖于在脑实质或脑脊液中发现病原体,但脑脊液标本制备过程中所经历的离心、洗涤等步骤均可导致病原体结构破坏、丢失,直接影响诊断效度。为了提高阳性检出率,有必要对传统脑脊液标本镜检处理程序中可能导致病原体减少的步骤进行改良。方法 采集23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和10例对照者的脑脊液标本,分别采用 加入戊二醛溶液使之终浓度达2.5%,混匀、静置4 h 后肉眼观察沉淀物形成再离心收集病原体方法;或不经戊二醛溶液处理即离心收集病原体方法。Gimenze 染色检测脑脊液病原体。结果 对照组患者两种脑脊液处理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1.000)。疑似病毒性脑炎组经传统脑脊液标本镜检10例Pandy 球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经改良脑脊液标本镜检23例均可见沉淀物形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其中7 例患者脑脊液培养可见病原体生长,经 Gimenze 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明确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结论 改良脑脊液标本镜检处理方法可有效分离细胞、病原体和蛋白质。
  • 王丹,何玲,初凤娜,丁曼,孙晓敏,崔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21-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目前仍是临床难点,寻找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是目前研究热点。本文主要探讨脑脊液培养分泌蛋白-10(CFP-10)和Ag85蛋白复合物表达水平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结核性脑膜炎(30例)、非结核性颅内感染(27例)和对照(29例)受试者脑脊液CFP-10和Ag85蛋白复合物表达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 CFP-10和Ag85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0.74 和1.10 pg/ml,均高于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0.02 ± 0.01)、(0.54 ± 0.10)pg/ml]和对照组[(0.02 ± 0.01)、(0.52 ± 0.11)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60.958 ,P = 0.000;H = 57.972 ,P = 0.00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28,P = 0.253;t = 0.980,P = 0.329)。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FP-10和Ag85蛋白复合物表达水平高于非结核性颅内感染患者和对照者,检测这两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协助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
  • 杨笑,吴若芬,窦春阳,孔繁元,李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26-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尤其是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故疾病早期容易误诊,并导致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目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其表现及演变特点,以提高对其早期识别能力及对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方法 采集新鲜脑脊液以细胞玻片离心法制片,经迈-格-姬染色进行形态学分类。结果 所有入组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平均(310.19 ±156.26 )× 106/L ,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 = 0.000);淋巴细胞比例为(66.56 ± 14.08)% ,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 = 0.037),但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 = 0.000)。与化脓性脑膜炎组比较,结核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单核细胞(P = 0.000,0.020)和浆细胞(P = 0.001,0.004)比例升高,而且结核性脑膜炎组浆细胞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P = 0.001)。 结论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为:早期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随病程进展出现程度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较快,逐渐转化为淋巴细胞反应,伴有单核细胞和浆细胞,并持续较长时间;无效者则长期呈混合细胞反应。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赵燕环,邵宇权,任海涛,钱敏,关鸿志,陈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32-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神经精神狼疮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我们尝试对本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以为临床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对76例临床诊断明确且符合入组条件的神经精神狼疮患者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 25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异常,16例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其中8 例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9 例为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混合性炎症反应。24例淋巴细胞激活并伴单核细胞激活,其中17例可见单核细胞异常吞噬现象,表现为单核细胞吞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或)红细胞等;17例脑脊液中发现浆细胞。结论 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基于临床、神经影像学和脑脊液检查等方法。其脑脊液细胞学呈现炎症反应和异常吞噬细胞,具有一定特点和诊断意义。
  • 临床病理报告
  • 叶云霞,龚静,张文燕,何鑫,张尚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36-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垂体转移癌临床罕见,诊断难度较大, 容易误诊,本文拟对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方法 报告1 例垂体转移性肺低分化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4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伴视物模糊,头部CT检查显示鞍上池软组织密度结节影。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鞍区,大小约为2 cm× 1 cm× 1 cm。光学显微镜观察垂体结构破坏,肿瘤组织由明显异型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组成,呈巢团状或腺样排列;肿瘤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 和细胞角蛋白7 ,不表达嗜铬素A 、癌胚抗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碱性磷酸酶、CD117 、白细胞共同抗原、CD30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 ,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5% 。术后辅助左甲状腺素钠和伽玛刀治疗,4 个月后死亡。结论 垂体转移癌可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诊断,同时寻找原发灶。术后需辅助综合治疗。
  • 基础研究
  • 陈通恒,周子伟,李盛杰,田野,杨国巍,王世召,魏铭,雷平,张建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42-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颅脑创伤后的炎症反应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神经元凋亡和神经功能缺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我们采用液压打击动物模型,观察经rhEPO 治疗后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变化和神经元凋亡情况,以探讨该药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功能保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液压打击模型模拟颅脑创伤,分别于创伤后第1 、3 和7 天观察不同处理组小鼠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和Caspase-3 阳性神经元表达变化;并于创伤后第7 ~ 11天进行Morris 水迷宫实验,记录小鼠逃避潜伏期。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伤后第1 天小鼠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加(均P = 0.000),并于第 3 天达峰值水平(均P = 0.000),至第7 天时减少(均P =0.000);Caspase-3 阳性神经元数目于伤后第1 天开始逐渐增多(均P = 0.000),至第7 天达峰值水平(均P = 0.0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rh EPO 组小鼠伤后第1 ~ 7 天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和Caspase-3 阳性神经元数目呈逐渐减少趋势,不同观察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rhEPO 组小鼠于Morris 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 天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P = 0.013),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1,0.000)。结论 液压打击后给予rhEPO 可促进小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与抑制创伤后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 临床研究
  • 郑秀琴,于苏文,陈升东,蒋建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49-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背景 以往研究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但帕金森病晚期非运动性症状给患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共纳入65例诊断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 P300波,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患者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帕金森病患者UPDRS总评分t = 10.872 ,P = 0.000)和 UPDRSⅠ(t =4.538,P = 0.023)、UPDRSⅡ(t = 8.846,P = 0.012)、UPDRSⅢ(t = 9.114,P = 0.000)评分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由治疗前的 52.46%(32/61)降至 29.51%(18/61),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由治疗前的42.62%(26/61)降至 32.79%(20/61),HAMA(t = 3.692,P = 0.000)和 HAMD(t = 4.241,P = 0.000)评分显著降低,但幻觉发生率由治疗前的 18.03%(11/61)升至 29.51%(18/61)。 P300波潜伏期(t = 5.924,P = 0.000)和波幅(t = 8.512,P = 0.0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其认知功能。
  • 综述
  • 方芳,丁健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53-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近年研究表明,异常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机制介导的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可在α-突触共核蛋白、环境毒素、老龄化等因素的刺激下,以及内源性 CD200-CD200R 抑制信号减弱或缺失的情况下发生异常激活,通过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IL-1β等)活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合酶-2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 等介导神经元损伤。抑制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从而有效抑制免疫炎性损伤,可能是帕金森病治疗的有效新途径。
  • 病例报告
  • 侯媌媌,栾兴华,黄啸君,刘军,刘建荣,陈生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2): 157-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3.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