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16
  

  • 全选
    |
    专论
  • 王天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399-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00-4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麻醉学
  • 李天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02-4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韩如泉,程灏,王德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06-4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恩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12-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金海龙,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16-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华,王天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20-4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田肇隆,许亚超,王天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26-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诚实,岳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30-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焦晶华,陈晓光,马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36-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药物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苏醒期恢复情况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50 例择期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接受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后、插管后1 min、头架固定时、切开皮肤、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恢复呼吸即刻和拔管即刻等不同观察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项指标的变化,测定麻醉诱导前后血糖和肾上腺素水平。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两组患者在切开硬脑膜、恢复呼吸即刻和拔管即刻心率增加(均P < 0.05),麻醉诱导后、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时平均动脉压下降(均P < 0.05),但芬太尼组患者在切开皮肤和拔管即刻均出现平均动脉压升高现象(P <0.05)。手术过程中不同观察时间点,芬太尼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舒芬太尼组(P < 0.05 或P < 0.01),舒芬太尼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早、拔管时间短(均P <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切开皮肤30 min、拔管即刻血糖和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芬太尼组比较,舒芬太尼组患者在不同麻醉时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更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和肾上腺素均无明显影响。
  • 周强,陈铭欣,王亚欣,张红涛,刘海根,王文胜,张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42-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长效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对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和熵指数的影响。方法   6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 ~ Ⅱ级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美托洛尔组和对照组,持续监测围手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反应熵、状态熵,以及反应熵与状态熵之差值。结果   (1)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两组患者所有观察时间点反应熵值和状态熵值降低(均P < 0.05)。气管插管后1、3 和5 min,美托洛尔组患者反应熵值、反应熵与状态熵之差值显著降低(P < 0.05);而状态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心率有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P < 0.05),但气管插管后1、3 和5 min 时,对照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 < 0.05)。与对照组和同组气管插管前相比,美托洛尔组患者气管插管后1、3 和5 min 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平稳(P < 0.05)。结论   美托洛尔可抑制喉镜直视和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引起的熵指数变化,降低手术应激引起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升高,稳定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状态。
  • 刘海洋,陈彤岩,曾横宇,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47-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对脊柱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患者分别以咪哒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诱导麻醉,瑞芬太尼持续静脉靶控输注维持术中镇痛;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持续静脉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深度,记录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2 h、手术后24 h 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检测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麻醉期间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静脉麻醉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 < 0.05)。麻醉诱导后60 和120 min,两组患者心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 <0.05),其中静脉麻醉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 即开始出现心率下降,且低于吸入麻醉组(P < 0.05)。同一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及麻醉诱导前后(组内比较)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手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 < 0.05),且吸入麻醉组高于静脉麻醉组(P < 0.05)。静脉麻醉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 < 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维持脊柱神经外科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糖水平稳定,并抑制术中炎性应激反应,而对术后炎性应激反应无抑制作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更适合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
  • 李学斌,王会文,侯春梅,张雪梅,曾横宇,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52-4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期增加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安全。方法   回顾2009 年3 月-2010 年1 月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临床监测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防治特点。结果   2414 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平均观察时间为2 h,并发症发生率为52.57%(1269/2414),其中486 例兼有两种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0.13%。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340 例,14.08%)、高血压(333 例,13.79%)、疼痛(330 例,13.67%)、寒战(246 例,10.19%)、恶心呕吐(222 例,9.20%)、谵妄躁动(215 例,8.91%),较少发生低氧血症(79 例,3.27%)、呼吸道梗阻(48 例,1.99%)、苏醒延迟(34 例,1.41%)、低血压(12 例,0.50%)等并发症。3 例患者由于脑水肿或脑内血肿再次手术。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情况复杂,不同疾病种类和手术方式可能出现与之相关的特殊并发症;麻醉后恢复室医师宜在患者恢复期针对不同神经外科手术种类,严密监测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 叶伟光,王天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56-4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 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三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全脑缺血前10 min、脑缺血10 min、再灌注后10 min 采集股动脉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干湿重法计算脑组织含水量,伊文蓝渗出量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核因子-κBp65 活性和脑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结果   手术前后不同观察时间点、不同处理组之间比较,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纯缺血组、生理盐水组和羟乙基淀粉组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p65 表达水平升高,免疫组织化学评分(IHS)增加(均P =0.000),其中羟乙基淀粉组大鼠两项指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 = 0.000)。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单纯缺血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高于羟乙基淀粉组(均P = 0.000),而羟乙基淀粉组此两项检测指标均接近正常值范围(P > 0.05)。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 能够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血-脑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核因子-κBp65表达、减轻炎性损伤有关。
  • 齐正,金旭,王保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62-4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P19 细胞诱导所获得的神经元缝隙连接子表达的影响,以揭示依托咪酯引起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意识迅速丧失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P19 细胞经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可特异性表达微管蛋白之神经元,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依托咪酯对神经元缝隙连接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依托咪酯和生胃酮处理P19 细胞30 s 和60 min 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即可发现神经元缝隙连接子表达受到抑制,缝隙连接蛋白36(Cx36)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 s:t = -50.423,P = 0.000;60 min:t = -25.826,P = 0.000);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抑制效应逐渐降低,与药物处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处理30 s 时,依托咪酯和生胃酮对神经元缝隙连接子的抑制效应相似(P > 0.05),而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同作用时间、相同作用对象依托咪酯对神经元缝隙连接子的抑制效应逐渐增强且优于生胃酮组,以处理60 min 时二者差异最大(t =-2.782,P = 0.008)。结论   依托咪酯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缝隙连接子的表达水平而降低神经元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能够部分解释依托咪酯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引起患者意识迅速丧失的可能的分子学机制。
  • 范议方,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68-4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两种注血方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模型,比较两种制备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和二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基底动脉痉挛动物模型,HE 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计算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枕大池一次注血组和二次注血组大鼠颅底有凝血块沉积;一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略有缩小[(2.68 ± 0.48)× 10-2 mm2],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2.630,P = 0.070),二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2.41 ± 0.24)×10-2 mm2]显著小于假手术组(q = 4.660,P = 0.003),但与一次注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2.031,P = 0.166)。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内弹力层局部变薄,内皮细胞胞质少量空泡形成,胞膜损伤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空泡样变性;二次注血组大鼠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胞质空泡样变性,内皮细胞胞膜受损。结论   经枕大池注血法可复制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以二次注血法所复制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更为稳定。
  • 陈素琴,何永静,于士柱,宋杨,安同岭,孙翠云,王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73-4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变化,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0-2009 年手术切除WHOⅠ ~ Ⅱ级、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标本各20 例,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AB 法)观察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VEGF、VEGF-C、VEGFR-3 和Ki-67 抗原的表达及CD31 阳性血管密度。结果   60 例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C 和VEGFR-3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33%(53/60)和100%(60/60)、100%(60/60)和16.67%(10/60)、100%(60/60)和21.67%(13/60),不同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Ⅰ ~ Ⅱ级、Ⅲ级及Ⅳ级组的VEGF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7.65 ± 9.00)、(37.30 ± 18.54)和(83.40 ± 22.98)个/0.05 mm2;VEGF-C 阳性肿瘤细胞密度为(38.00 ± 17.82)、(79.30 ± 5.23)和(102.00 ± 13.07)个/0.05 mm2;VEGFR-3 阳性血管密度(3.65 ± 2.01)、(10.50 ± 3.98)和(14.60 ± 7.29)血管数/4 HF;Ki-67 抗原阳性肿瘤细胞密度(9.30 ± 3.48)、(31.15 ± 9.44)和(60.15 ± 13.60)个/0.05 mm2;CD31 阳性血管密度(6.75 ± 2.24)、(10.35 ± 2.98)和(14.30 ±3.51)血管数/4 HF,各组之间以上5 种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且彼此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 = 0.663 ~ 0.910,P < 0.01)。结论   胶质瘤细胞普遍过表达VEGF 和VEGF-C,而胶质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则普遍过表达VEGFR-3,三者表达水平均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相应增加;由此形成的旁分泌环通过诱导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高慧玲,王虔,于士柱,陈秀菊,孙翠云,安同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79-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硫酸软骨素酶ABCⅠ(ChABCⅠ)的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并在胶质瘤细胞系中对其表达情况进行观察。方法   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 A 为载体,将基底膜40 蛋白信号肽编码区和ChABCⅠ成熟肽段编码区串联插入其多克隆位点,构建分泌型真核表达质粒pCDNA-BMS-CABCⅠ。采用该质粒转染人胶质瘤细胞系TJ905,培养3 d 后将培养液上清液行SDS-PAGE 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有新条带出现,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与理论值一致,免疫印迹检测显示有V5 免疫反应性特异性条带出现。结论   该真核表达载体可介导硫酸软骨素酶ABCⅠ在神经胶质细胞来源的细胞中以分泌蛋白形式表达。
  • 最新研究报告
  • 郭燕军,王鲁宁,朱明伟,张红红,胡亚卓,韩志涛,赵伟秦,王得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83-4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和正常老龄脊髓组织标本α-synuclein 相关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采集3 例阿尔茨海默病(2 例经典阿尔茨海默病、1 例伴路易小体阿尔茨海默病)和7 例老龄非痴呆性尸体的脊髓组织标本,常规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synuclein 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伴路易小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延髓迷走神经背核、中脑红核以及脊髓组织中同时发现α-synuclein 相关病理改变,胸髓侧角中间外侧柱和骶髓灰质腹侧前外侧部组织中可见少至中量Lewy 小体和散在分布的Lewy 轴索样结构。结论   伴路易小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脊髓内有α-synuclein 表达阳性的Lewy小体或Lewy轴索样结构存在,且与脑组织α-synuclein相关病理改变存在明显相关性。
  • 临床病理报告
  • 郝卓芳,欧阳小明,梅开勇,周春辉,黄世章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88-4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复习相关文献,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常规HE 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 例右侧额叶隐球菌性肉芽肿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30 岁男性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肢体抽搐,伴短暂意识障碍。头部MRI 检查显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放射冠区结节状病灶;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低信号,且伴明显环状强化影。大体标本剖面呈灰白、灰黄色,部分囊壁样,可见少量胶冻状物。常规HE 染色显示肉芽肿性炎症,增生的纤维组织之间有大量上皮样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淋巴-单核细胞浸润,细胞内外可见无色或淡红色的酵母菌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厚壁,有宽阔、折光性胶质样荚膜,体积大小不等,直径为4 ~ 20 μm,荚膜厚3 ~ 5 μm;特殊染色厚壁荚膜呈紫红色或蓝色,散在孢子单孢出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多核巨细胞内成团隐球菌,CD68 表达阳性,孢子不着色。结论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主要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伴或不伴脑实质囊肿)和隐球菌脓肿(又称隐球菌瘤或隐球菌性肉芽肿),由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多样化,容易造成误诊,需提高警惕;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
  • 短篇论著
  • 刘彦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93-4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丽萍,张雪青,韩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95-4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张园,孙峰丽,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497-4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病理(例)讨论
  • 姚明,倪俊,彭斌,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4): 500-5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731.2010.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